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8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转载 中国教育报全课程育人,思考第三领域怎么实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8 18:2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学习与生活的脱节,与实践的脱节,从一年级的学段就开始体现。较早提出“全课程”教育理念的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局长张欣曾经指出,20世纪,世界基础教育基本解决了第一大领域识字语言表达的教学和第二大领域计算数理表达的教学,但对第三大领域生活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没有多大进展,没有很好地解决。

来自 中国教育报 2014年11月07日 的微信
【深呼吸】“全课程”育人为啥这么火,它的优势在哪里?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

小编写在前面的话(有点长,不愿意看,请略过哦)
“全课程”教育火了,因为一场谁模仿谁,谁参照谁,谁才是首创者的争议风波而名声鹊起。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本来非常棒的一场教育实验,却因为这样而被广大教师而熟知,令小编扼腕叹息。真是“何必呢?又何苦呢?”
中国教育报周三发表评论文章《教育创新共享才有价值》,针对这场风波,文章作者张滢指出:基础教育领域不同于其他领域,尤其不同于科技领域,基础教育理论的总结与提炼源自无数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实践积累,这种积累既可以来自前人的经验,也可以来自自身的实践,因而我们很难说清谁才是真正的首创者。基础教育实验与理论总结,最终目的不是占领某些“高地”,不是为了模式化之后投产赢利,更不是为了个人获得所谓的荣光,而是指向更为宏大的目标——学生的成长、教育的科学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理论越为人所共享才越彰显其价值。
对于这个观点,有人不同意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沈兰撰文质疑,中国教育报周五刊发评论文章《什么样的“教育创新共享”才有价值》,沈兰认为:任何创造都不可能横空出世,都要有“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但即便如此,人们对那些吸纳前人经验、进行系统的创造性整合、构建一个新体系并产生良好效果的团队或者个人,仍然会给予高度评价和极大的敬意。
沈兰还指出:回到“全课程”教育实验,我不认为是亦小团队首次提出这个教育概念,我也不认为“包班教学”是他们的创造——李振村在博文的开篇第一段话就说,他们这个做法是借鉴发达国家包班的经验。但是,我现场跟踪研究了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教育实验,他们在低段淡化学科概念、强化学科融合、实施项目课程、探索生活化学习等诸多方面的探索,系统整合了很多成熟的经验,重新构建了小学起始课程体系,虽然这种探索“有前人的经验”,但丝毫不影响其创造价值和再创造地位。
讨论总算回到了“全课程”教育本身,回到了对“全课程”教育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中来。小编认为,对于当事人而言,对于媒体而言,这场争议风波的最好归宿,是抓住机遇,将“全课程”教育实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大家真正来一场“全课程育人,到底哪家强”的实践较量,来一场全面探索“全课程”教育的比拼,将坏事变成好事,那岂不是更好。毕竟,“全课程”教育还真是个新鲜事物,就这样“胎死腹中”,太可惜啦。
言归正传,小编今天就综合各个媒体的报道,给各位老师讲讲“全课程”育人为啥这么火?他的优势在哪里?
优势一: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
【故事】一个不像“开学典礼”的开学典礼
没有横幅、没有鲜花、没有主席台,参会领导和校长与小朋友一样坐在台下的小塑料凳上;没有领导讲话,甚至没有校长讲话;学生们不再整齐划一排排坐,低年级小朋友坐在木地板上,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自己的玩具;所有学生和老师都带着样式各异的自制面具,在童话般的情境中以各具创意的方式欢呼“开学啦”;孩子们喜欢的鞠萍姐姐、童话大王郑渊洁来了,多啦A梦、灰太狼等卡通主角争相登场;升旗手和登台学生代表全部抽签产生;一层楼高的巨幕笑脸墙绽放着所有孩子的笑脸……典礼高潮处,全场孩子一起跳跃着纵情欢呼。“太好玩了!这是我最喜欢的开学典礼,典礼结束了,我们小朋友都不愿意离开。”
【点评】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角
这场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的开学典礼,少了些秩序和纪律,多了些童心童趣;少了些口号和仪式,却让“孩子自己做主”的气息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孩子成为真正的主角,这正是“全课程”教育的核心理念,要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课程的主角。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孩子喜欢学校。
根据钱江晚报2001年对杭州胜利小学全科老师教学改革实验的报道,全课程教育的理念是以美国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的,在这种理念下,儿童是课程与教学的中心,包班教学,让教师拥有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全程跟踪,因材施教。包办教学,有利于改变过去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格局,也更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优势二:生活化、主题化的学习
【故事】一年级的学生不用学拼音,天天唱歌玩游戏
传统学校,小学生一入学,立刻就进入拼音的学习,拼音枯燥抽象,对于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六岁儿童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结果,这样的拼音学习持续数月后,就导致儿童普遍的恐惧、紧张、对学习的厌倦。我们把第一个学期作为“始业”学段,开发了幼小衔接、让幼儿柔性“软着陆”的“始业课”。
在我们的“始业课”上,拼音的学习被后推两个月,学科的概念被淡化了——因为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而言,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这些学科概念是无法理解的。始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变了,学习方式变了,不再是枯燥的拼音学习、机械的生字抄写,不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被动接受各种训练,我们每月一个大主题,每周一个小主题,围绕主题,孩子们唱儿歌、读绘本、玩游戏、演戏剧、学舞蹈、学唱歌……孩子们每天都非常快乐。老师们不再是单纯教学科知识,而是陪着孩子度过一天又一天愉快的生活,在师生共度的生活中,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浸润其中。
这样一种主题化的、活动化的学习方式,从内涵到外延都极大地拓展了孩子的学习视野。我们的始业课,半年时间,学生阅读绘本70本,诵读儿歌50首,学唱歌曲26首,排练绘本剧8个,学习古诗18首,识字510个,每个孩子完成了30篇左右的写绘故事。另外,孩子参与的学科游戏几乎每天都有,数量非常大,我们没有做统计。如此丰富的学习内容,远远超出了现行教材的知识容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视野。
【点评】融合贯通,让学生爱上学习和学校
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脱节,与实践的脱节,从一年级的学段就开始体现。较早提出“全课程”教育理念的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局长张欣曾经指出,20世纪,世界基础教育基本解决了第一大领域识字语言表达的教学和第二大领域计算数理表达的教学,但对第三大领域生活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没有多大进展,没有很好地解决。
我国计算数理教学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一高水平的背后是缺乏对学生幸福指数的关注,不顾及生命成长规律,不注重生命时空的合理分配;是忽略了其他教育元素而只求其一隅,从而导致“生活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凸显。最终的结果是品德教育乏力、非智力因素荒歉、国民素质不高。
21世纪,基础教育中的义务教育在巩固第一大领域和第二大领域教学的基础上,应着力优化第三大领域的教学,最佳方案是践行第一大领域、第二大领域和第三大领域相互融通的教学。这也是全课程教育实验的根本指导思想之一。全课程教育实验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活动中可操作、可控制的教育内容都是课程,学科课程以外的活动也要课程化,即像学科课程那样去对待。全课程教育,让学生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提高。
优势三:包班教学,两个老师负责到底
【故事】孩子的数学真是体育老师在教
“以前大家嘲笑某个人数学不好,会说‘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但是现在,体育老师真的也可以教数学哟。”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龙锦小学一年级8个班今年投入全课程研究,一位名叫李汶卿的体育老师参与包班教学,负责教数学,而另一位老师马月主要负责语文,艺术与审美课程中既有音乐,也有美术,两位老师则根据教学需要轮流主讲。两位老师包班教学之后,会积极沟通,对课时进行有效分配,达到最好的效果。“过去我们的课表上一节课与另一节课是分开的,直接结果就是割裂了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学生上第二节数学课的时候,还对语文课的小尾巴念念不忘。”全课程实验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课程设置,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潜力。
对于孩子来说,书包里就一本教科书,课程表也不是语文、数学、英语,而是“庆典课”、“戏剧”、“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班级读书会”。例如,过去写作文就是写作文,画画就是画画,但是现在却通过绘本教学和创作的形式将作文和画画结合了起来。“我们让学生画爸爸,大家除了画了爸爸的样子,还画了爱好,比如打球、跑步,有些同学还介绍了父亲的工作。在画画的同时,大家还写上了文字或拼音。”虽然学生创作的绘本看起来还很稚嫩,但是已经颇具雏形,看起来“很有爱”。
【点评】打造更加亲密的师生关系
谈到全课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较早开展“全课程”教育的探索者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校长李振村表示,传统教育任课老师各教各的,有很多自扫门前雪的现象,也就是说孩子把自己的学科学好了,不管别的,导致孩子压力过大,现在两个老师包班制,就需要照顾孩子的整体学习情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才成为可能。
“而且包班制的老师会一整天跟学生生活在一起,甚至这六年的小学生活都会陪伴着学生。”李振村说,“包班制老师跟孩子的感情都很深,也是最熟悉自己学生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无论是从教学还是从生活上都会照顾得很细致。”
包班,让老师从单一的学科老师,成长为素质全面的全科老师;让传统的学科老师从只关注学科学习,转变到全面关注孩子的成长上;让老师有了足够的时空跟孩子相处,能够建立更加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安全、温暖、家一样的环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11-9 00:32:27 | 只看该作者
理想很丰满,我通篇看下来还是不知道包班制下一个老师带多少个学生。如果超过20个,这个改革尝试感觉是一场有可能的灾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0 , Processed in 0.08069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