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与诺奖又失之交臂,但米兰·昆德拉作品流传广泛,这个诺奖之月,他又一次在坊间火热起来。昆德拉的书曾是文艺范知识分子的“标配”读物,小说章句被广泛引用,但在广泛流行的另一面,其作品本身因充满“性爱与政治”元素而难于评价,但在上海平和双语学校IB中文教师郁佳震看来,米兰·昆德拉又是绝佳的IB教材,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就被郁老师当作课堂材料之一,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在郁老师看来,《不》适合介绍给高中生的原因在于,其包含丰富哲学、政治、情感等内容,虽然远离学生的生活,却能让学生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和现实环境;另外,昆德拉式的批判也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独立批判精神,这正符合IB课程的教育精神。
每周六,我们约请行家给孩子推荐一本书,推荐的标准是少年时应该读并且值得读一辈子。本期少年书房,上海平和双语学校IB中文老师郁佳震推荐米兰·昆德拉著《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此为专栏第48篇。
虽然最终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米兰·昆德拉的名字还是在这个诺奖之月又热了一把。老郁也要说一说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由此谈一谈IB中文教学中,文本的容量和IB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
一、为什么要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大名鼎鼎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下简称《不》),昆德拉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当代文学中几乎最富争议的作品。艰深的哲学表达、丰富的人文韵味、蹊跷的性爱描写、冷峻的黑色幽默、乐章化的叙事策略、怀疑一切的敏感、看淡一切的笃定……——《不》是真心耐读,让人感觉昆德拉的笔触是那么地不怀好意,却又如此地诗意盎然。
《不》一直受到全世界无数读者的热爱,但正如著名的昆德拉研究者弗朗索尔·里卡尔所说,这是一部“无法阐释止尽”的小说,著名作家王安忆也表示对于这部作品,无法在“性爱与政治”之后说出更多。对于这个让里卡尔和王安忆都“失语”的文本,从原则上说并不适合高中教学,而且从评估的角度考量,可能并不一定适合IB课程。
但老郁思索再三,依然决定挑选这部作品作为第三部分的自选精读文本。老郁的理由很简单,对于我和我的学生而言,《不》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最佳选择:
1、《不》真的很精彩,学生喜欢,有女孩子表示读这部小说“一直停不下来”。文学教学中阅读的乐趣一直是老郁最为在意的,老郁自信挑选这部作品远远比为了考试评估挑选一些干瘪无趣的文本要高明得多,毕竟读起来开心,教起来才能过瘾。
2、《不》的容量实在是太丰富:存在论哲学、逻各斯中心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史、专制与民主、东欧军事地理、波西米亚历史与民俗、摄影与媒介社会学、羞耻与女性心理……当然还有性爱与柯立芝效应——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与文本的兴趣相投之处,每一个小小的课题对于孩子都是一次有意义的学术拓展。
3、正是因为《不》有着丰富的文本容量,所以它才尤其适合IB的教育理念。依老郁看来,IB教育的重点当然不在考试评估,而是作为一个课程体系,它是否在每一个教学设计上,在每一个课堂细节上践行IB的理念。那什么是IB教育的理念呢?
二、IB教育的理念是什么?
志同道合者,因理念而结合在一起。对于IB中文教育而言,注重课程的学术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与接收是课程得以有效的前提,那么贯彻IB教育理念是IB中文课程得以卓越的文化命脉。
而IB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10种品质:
成为发展自身好奇心的探究者;
成为拥有广泛、精深知识的渊博的人;
成为能够批判性与创造性思考的人;
成为能够与之有效合作的交流者;
成为正直、诚实、有责任感与正义感的有原则的人;
成为拥有开放、宽容姿态的胸襟开阔的人;
成为懂得理解与尊重的富有同情心的人;
成为勇敢且独立地敢于冒险的人;
成为具有同理心的全面发展的人;
成为懂得反观自身长处与局限的反思者;
可是光有理念是不够的,对老郁和老郁的学生而言,真正有意义的则是将这些理念与方法切实地落实到每一节课,使课程在每一个细节上丰富起来,要有血肉,要有感情。既然如此,那么就要求课程有容量。课程容量的重要标志就是文本的容量。
所以选择文本的时候不能就简避难,不能只从评估考量,而忽视难度大容量大的文本其实对学生更有启发,对践行IB理念更有启益,甚至更有趣味与美学上的启迪。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老郁和学生才决定挑战《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
那么,从《不》这样的大容量文本出发,如何构建大容量的课堂?如何践行IB的教育理念呢?
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IB理念之间的承接
1、昆德拉实在是太爱哲学了。用尼采引入永恒轮回说,用巴门尼德引入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对“媚俗”生动描述变现了“怀疑”的后现代气质;用不经意展现的“牧歌”图景表达了存在之真的诗意。
老郁以为《不》是最生动、最丰厚的当代哲学读物,对于高中生而言虽然艰深,但教师在课堂中做好形而上逻辑的梳理、做好由“此在”向“存在”深发的点化,一定会比读《苏菲的世界》要有更好的收获。所以匠心独到的哲学言说点拨学生的好奇之心,点化内心的知识慧根,促其走向渊博。
2、这部小说是人文学科的多棱镜。老郁可以请热爱音乐的孩子像音乐学教授昆德拉先生一样为我们讲述小说中贝多芬的四重奏有怎样的奥义;请敏锐缜密的女孩子看一看小说中特蕾莎的羞耻之心有怎样的心里学启发;问一问班级中摄影的好手怎么看待女性的身体与巨大的坦克在照片中呈现出的影像美学;请铁血的军事达人为我们讲一讲华约组织怎么做到在一夜之间占领布拉格;……丰富的学科容量带给学生的是走向批判性与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都有展现自己的可能。
3、正义是绝对的吗?为什么在人们传颂的故事中“正义”那么时髦,却又那么容易过时?抗争带来的一定是完满的革命想象吗?民主与自由是绝对的吗?某时某刻擎举着“民主之花”的某个人,在下一个时刻为什么会去关心“海滩上的裸女”?
爱情是绝对的吗?性与爱之间哪一个才是最根本的?试图摆脱肉体之累的特蕾莎为什么如此恐惧?萨比娜和托马斯这对露水情人为什么在重逢之时热泪盈眶?——直面文本,叩问自身,让学生对正义、责任、善、爱产生更层次更丰富地思考,对于一个IB人而言,面对重大命题,不经过敲打是不能成立的。
4、游行是媚俗、民主是媚俗、一切政治正确的选择是媚俗,纯爱是一种无法向肉体妥协的媚俗,生活中一切表演都是媚俗……“媚俗”是多么无奈的一件事!当我们对他人冷眼相对的时候——我们或者嘲笑一个不随大流的特立独行者、或者藐视一个因果腹之需而讨好我们的乞丐、或者攻击一个因生存所迫不得不作另类表演的妓女——那个时刻,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人在这个“媚俗”世界中的无奈?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宽容?更富同情心呢?更或者,当我们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洋洋得意之时?“他人”会不会和上帝一样在暗自发笑?我们是否是时候反省自身,接受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以及自己周遭并不美好的那些事?
正是因为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种大容量的文本,在过瘾的解读与评论之后,让学生在获得更多的拓展,并在拓展之中,践行IB的理念、丰富IB的理念。
其实,在老郁看来IB的理念中,最特殊的就是勇于挑战、并全面发展。这样好看的词眼只有在遇到困境之时才能真正显示出分量来。对于文学课程而言,深度进入内心的阅读体验,如果令读者对自身和生活产生了怀疑,那才是真正值得“挑战”的事,认真思索之后搭建起来的价值观与生活情怀才称得上有“全面发展”的意义。
那么,老郁真的在《不》的教学中遇到了这样的困境。
四、《不》给教学带来的困惑,并且由此来尝试“挑战冒险”与“全面发展”
但是,《不》如此重要的文本,在教学中的确有其难以消化的一面,而且给老郁和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困惑,现在就此请教于诸位读者:
1、对于“媚俗”(或称“刻奇”)与“存在主义”的解读还是有困难。昆德拉对于“媚俗”一次使用,对于“媚俗”现象的展示,是其用小说与叙事的方式进行哲学阐释的特殊方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线索,没有深入体验小说人物的生存境遇,孩子们解读“媚俗”就会隔着一层。
2、对于文本中的性爱内容的解读不仅不轻松,而且指向一种荒芜的爱情观。文学中的性爱描写,或为爱之灵的最终胜出奠下伏笔,或为女性受男权欺压作告呼,所有这些都以明确且健康的爱情观和两性观为前提。但这部小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用一场微妙四角关系和细腻入微的性描写拆解了几乎一切关于爱情的美的神性——这种爱的阐释、灵与肉的混杂对青葱朦胧的孩子们来说未免过于尖刻。
3、小说文本的整体气质有一种悄无声息的“崩坏”之感,仿佛这个世界没有固定之物值得相信,所有的一切主义、真理、向往与未来都是世间的一席浮尘,辉映着这一个世界的,仿佛只是佛陀手中的一粒沙。在小说的最后,托马斯和特蕾莎都长眠于牧歌般的生活中,在老郁看来若佛家所说的圆于寂灭。——可是这种价值观与校园价值观中积极进取的精神要求深相逆悖。这一份“生命之轻”我该如何交代给我的学生?
以上这些困惑,老郁很早就估计到了。这也是我带领学生涉猎昆德拉的一种心理准备。人们常喜欢使用古希伯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来形容昆德拉小说的气质,其实对于阅读昆德拉而言更是如此,当我们进入他的语言与思想的迷宫,面临道德与价值的重新考量,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在文本的背后,昆德拉不怀好意的坏笑。
这对于学生来说构成一种既定的挑战,这挑战并不是简单的“不一样的观点”或“不一样的价值观”,而是来自完全迥异的生命话语体系,来自生活语境之外的一个异端。IB的教育理念中既然强调勇于冒险,并鼓励学生作为个体的全面发展;老郁既然一再强调,中文学科应当帮助孩子在内心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体系,那么挑战充满生活悖论与荒芜体验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通过阅读这部大容量的小说来丰富自己体认世界与自身的层次,建立自我的内心体系,则是我的学生必走的道路。
也只有《不》这样大容量的文本才能提供这种挑战的可能。也只有如此,孩子们才能感受到小说第6部分《伟大的进军》中展露的意味。
结语
综上,IB中文课程,文本容量决定了课堂容量,文本通过课堂决定了教学的设计、课堂体验的把握、每位学生与课堂的联系、课堂实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等需要考虑的细节,综合这一切才能决定课程的广度有多广,深度有多深,容量是否大到可以最大地涵纳学生的生活与兴趣、深刻的人文素养、争议的时代热点,并且能够在文本教学的过程中贯彻“IB 10种人”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的践行,只有通过文本与课堂才会有感情、有血肉。
最后,老郁要承认,因为《不》是“无法阐释止尽”的小说,可能有的读者觉得老郁所谈及的昆德拉与小说本身,多少有一点点语焉不详。但是熟悉这部小说,热爱这部小说的读者一定知道老郁在说什么。
老郁真诚地邀请读者用心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信你一定会和我们一样有丰富的释然和收获,当然也和我们一样有更多的思考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