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没办法更用功,可能是因为方法遇到瓶颈; 方法不突破,再怎么用功也只是强化用功模样而已,并不是真用功。 改善用功的方法,可以从理解孩子的学习风格开始……
除了功课最顶尖的极少数,华人孩子在父母眼中总是不够用功。他们很习惯在人前人后被父母嫌不用功,也早就学会洗耳恭听父母重复讲一百遍“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但还是电动照打、网络照挂、考试照样临时抱佛脚。父母往往认定孩子就是命太好,才会这么懒。
用功当然跟命好不好无关。不然,平均来说命比较好的台北市大安区学生,进台大的机率就不会是台东学生的三十二倍了。
要理解孩子为何很难变用功,可参考发展心理学家雷庚玲的研究。她在台大的团队曾复制史丹福学者杜薇克(Carol Dweck)知名的“夸聪明还是夸用功”实验,发现台湾的结果与美国截然不同。
同一实验的美国版,小五生被夸聪明,一遇挑战马上垮掉,被夸用功的则坚持下去;但在台湾版,孩子被夸的不管是聪明还是用功,结果都一样。
杜薇克的结论,是夸孩子聪明,会害孩子误以为“成功靠聪明,聪明是天生,不是操之在我”,因此轻忽努力的重要性。但台湾版的实验证明,孩子就算知道成功要靠努力,也会认为“努力跟聪明一样都是天生,不是操之在我”。
努力当然操之在我
“努力不是操之在我”这话乍听很荒谬。实际状况,努力当然是操之在我的,每个学校都有学生奋发图强的成功案例。有时是男生喜欢上功课好的女生,有时是学生突然很向往某个学校。但这些例子极少,而且,真的没听过什么例子是因为父母开导的。
其实,从台湾孩子的成长历程来想,“努力不是操之在我”亦有其道理。在美国父母只在意孩子能不能加入少棒队的阶段,台湾父母就已经催孩子去念书了。
刚开始念小学,孩子的配合意愿总是很高,对功课都兢兢业业。但几年下来,孩子发现成绩依然不上不下,会有何感想?
用功跟聪明都是一种能力?
如果是八十分的小孩,他会发现,只要每天努力一个小时,就有办法从五十分进步到八十分,但就算努力三个小时,也很难进步到八十五分。他当然会结论,多两个小时用功并不划算,去打电动比较实在。
而且他不是只看自己而已。他在学校一定看过,有的同学死用功,却永远考不到九十分;有的同学很会玩,却永远不低于九十五分;有的同学都在玩也考很烂,但偶尔用一下功就变超强。孩子观察到这些,很难不觉得用功跟聪明一样,也是一种能力。有人适合每天用功一小时,有人适合两小时,有人适合考前用功一下下,一切已经固定。
反映在实际生活,就是爸妈怎么催、怎么嫌、怎么逼,都很难增加孩子愿意花在功课上的时间。就算爸妈发脾气,逼孩子关掉电动,他打开书本也只是摆出用功模样而已,等爸妈脾气过去,又故态复萌。
找出问题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孩子已认定“努力不是操之在我”,爸妈能怎么做?首先,爸妈应该体悟:孩子不是不用功,而是方法遇到瓶颈;方法不突破,再怎么用功也只是强化用功模样而已,并不是真用功。
要改善用功方法,就要理解孩子的学习风格。偏偏这一代父母工作太忙,大多把陪做功课的工作丢给安亲班,落得自己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学习风格。可能隐约知道孩子动作慢,但不知:是慢在手写?阅读理解?常写错要涂改?还是东摸西摸?父母亦不清楚:孩子是视觉型还是听觉型的记忆者?理解力有没过度自信(不懂却自以为已搞懂)?还是过度自卑(浪费时间反覆念已经懂的东西)?
强化孩子自我意识更重要
如果清楚孩子的学习风格,就可以督导他补强。例如,听觉型的记忆者应该录音下来反覆听,视觉型就应该在房间墙上贴满大字报。
不清楚学习风格也没关系,因为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偏偏华人父母本身在青少年期间,自我意识从来没被强化过,当然不清楚要怎么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我想到的,是你可以在拿到孩子成绩时,让孩子知道:“我怎么看你成绩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成绩告诉了你什么?你觉得你学习方式有需要调整的吗?”
自我意识很重要,因为学习风格一定是自我观察最准:怎样维持专注力,一晚念一科,还是念三科?先念喜欢的科目,还是讨厌的?熬夜好还是早起好?除非孩子问你,不然父母应该别给意见,让孩子自己去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如果没立竿见影,父母一定心急,一定还是忍不住想指出:“你就是挂网络挂太久。”在这种时候,我的建议是换个表达方式,尽量诉诸孩子的自省能力,也许是提醒孩子:“想想大学发榜时,你会不会为自己今天使用时间的方式感到后悔?”
华人父母通常不习惯这么跟孩子说话,因为华人很难把学习当做孩子自己的事。孩子不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就会觉得是在为父母念书,不是为自己。
但学习毕竟是一生的事,人人迟早都必须为自己负责,也迟早都必须揣摩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一直逼孩子用功,不是没效而已,还会延误孩子学习力的成熟。如果希望孩子早一点把学习掌握在自己手里,父母应该换个眼光来看用不用功这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