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88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学习] IB中文十日谈⑧ | 国际课程古诗文教学更接近传统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1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y 郁佳震 来自外滩教育


古诗文也是IB课程里的好内容!在上海平和双语学校IB中文老师郁佳震看来,现在的学生不喜欢学古诗文,并不是古典篇章不该学,而是教法错了。教授古诗文不应该只停留在标准化的字词解释上,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中音韵和意象之美,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古诗文的“生命感”、“文化感”与“现实感”认知中。此为郁佳震老师撰写的IB中文十日谈系列第8谈。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插图。古诗文可能感染学生的是意向化的语言画面

一问:为什么要教授古诗文?

在这场争论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同教授古诗文的意义在于发扬传统文化,而至于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何处?似乎没有人再有深层的关注。近代以来,苦难成了中国历史的主基调,而“传统文化”四个字恰恰成国人对抗“苦难心理”与现代弊病的良药。这些如果按照钱穆先生的逻辑,恰恰是缺乏民族自信与自尊的表现,因为这恰恰否定了中国文化内在的生命力。

因为任何“传统”对于当下的意义都只能在现实的语境当中无限生成,只有在对接现实的个体文化生命,群体日常生活与国家社会历史的前提下才能有意义。这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阐旧邦以辅新命”,所以大多的国学班、读经班要么是哗众取宠,要么是银样镴枪头,孩子们则以奔波与劳累为代价,满足了大人们的对传统的“刻奇”心理,这与各种遍地的补习班又有什么差别呢?

所以刻意地将古代与现代对立起来,将传统与当下对立起来,认为当下的很多事与物都是不好的,只有古旧之物才是好的。这种观点错误之一在于,认为传统文化是固定的,而没有看到传统文化的意义是现实生成的,且并“未定调”(朱维铮先生语)。

就古诗文教学而言,这种观点的错误之二在于,把古诗文教学当中的关键点瓦解了——

这关键点在老郁看来就是“古汉语的美”,中国的古文字是美的,中国古语言的格调是美的。老郁常喜欢引用:“语言是存在的家”。中国古代语言的美蕴含着中国人的人生情趣,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中国人的文化品格——这情趣,这智慧,这品格恰恰是“传统文化”对接当下的逻辑起点。所以感受语言之美才是一切语音文学教学的必然起点,才是语文教学承担“传统文化”的必然途径。

二问:古诗文教学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古诗文传统教学方法的重中之重就是字词的解释与古汉语的翻译,还有各种异常繁琐的所谓词性活用、使动意动等等。这些是考核的重点,也是考核的难点。老郁对这种教法颇不以为然,在语文教育领域这恰恰是对传统文化最大的反动与背叛。如果读者有心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背后的思维方式,恰恰是将古代与现代相对立,传统与当下相对立,非要把独具魅力的古汉语,古诗文转型成以理性逻辑和规范语法为基础的现代汉语,完全无视是两者之间不同的语言格调与迥异的文化生态。总结起来看,有三宗罪:

1、标准化的字词解释,标准化的古汉语翻译,恰恰能够迎合应试的需要。相信经历过中考和高考的读者一定知道,具有个人体验与对话感的对古汉语的意译是考试不能接受的。这种“惟考试尊”的教学思路,恰恰是教育者的懒惰。

2、生硬的教学方法,广泛地不被学生接受。老郁听过不少来自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生向老郁抱怨,他们根本不喜欢文言文,根本不喜欢古诗词。这难道是古诗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吗?这难道是古诗文教学得以担当传统的结果吗?

3、漠视自“五四”运动以来文脉被割断的现实,既没有将古诗文有效地嫁接到学生的语言学习中,也没有将传统的情趣、智慧与品格嫁接到现代生活。在这一点上,老郁尤为赞同冉云飞先生的话:学古诗文就是为“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宽容,懂爱”(《冉云飞:学古诗文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

所以,古诗文教学最根本的问题不是“删”或者“不删”,而且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

三问:古诗文究竟应该怎么教呢?

立足于IB课程,老郁以为:

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语言最为重要的不是词义与翻译、语汇与语法,而是“语感”,好的语感不仅是高度提炼的语言感悟能力,更为重要的意义则拉近了语言的使用者与语言之间的亲近感与认同感。

长期以来,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不仅没有普遍地培养学生的古汉语语感,反而使得学生对于古汉语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的“语感”当然也丧失殆尽。

那么“语感”应该怎么教?高中阶段三年时间,留给古诗文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巧心,使巧力。应当注意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1、停止注解与翻译。注解与翻译不仅破坏了文本的内在肌理,而且消解了文本中语言的美。

2、理解古汉语的短语化与短句化特征。这一特征使得一般古诗文的句子结构没有复杂的逻辑,语言背后的情态与动态就更为鲜明。譬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这简单的短语由近及远的拼贴,却是实韵味无穷的情动与心动。

3、体味古汉语的音韵学特征。这不仅仅是对偶、平仄、押韵等等,而是指每一段古汉语都有诵读意义上的音乐性之美。“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细细读、细细品,每一篇古诗文几乎都有指向诵读之美的句读策略。

4、把握意象化的语言画面。中国古诗文有丰满的意象体系,这完全得益于古汉语丰富与生动的画面感,“举头红日向云低,万里江山都在望”(唐寅)——在这样的中国语言中,色彩斑斓静动协和的画面无不升腾着天人合一的化境、人立天地的壮美。

然后,教学的重点就是“生命感”、“文化感”“现实感”

什么是“生命感”?对于学生的社会观而言,应当学“入世情怀”,读孔子、读杜甫、读柳宗元——从古诗文中,懂得宽容、懂得责任、懂得爱。对于学生的个体而言,应当学“出世精神”,读庄子、读陶渊明、读朱熹——从古诗文中得到情趣与智慧、洒脱与和谐。

什么是“文化感”?要从古诗文的“赋比兴”中读出“风雅颂”:“风”——从古诗文中看到中国民俗生态与民间智慧;“雅”——从古诗文中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品格;“颂”——从古诗文中看到中国政治文明与社会生活。

什么是“现实感”?孩子应当从古诗文中看到当下的行进中的自己与现实的社会: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当下都市人热衷旅游恰与柳宗元的心意相通;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这何尝不是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写照?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联系强拆等渎职懒政现象,历史为何惊人相似?

四问:为什么说IB课程为古诗文教学变革提供了空间与可能?

在IB课程中,语言与文学课程注重母语语言出发、走进作品体验文学、探索民族精神与审美特色、研究文化历史与时代文明。

老郁的教学思路是IB教学思维的衍生:从在“语感”教学中重诵读与体验,接受短语短句的语言思维,构建古汉语的音韵美意识、把玩古汉语的画面感与意象美;进而从生命感、文化感、现实感三个维度出发,感受出世精神、入世情怀与文化历史;将古人与今人,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古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紧密相连。

重要的这一点依然要被提及:IB的评估标准为古诗文的教学变革提供了空间。IB语言与文学课程中,涉及古诗文的评估有:

创新写作
这里最看孩子们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古汉语的美、生命感、文化感、现实感是写作的核心要求。课题举例:
叙事散文《李白登蜀道》
抒情散文《对话南山下——我与陶渊明》
小论文(HL)
大纲明确要求,通过文化与社会的视角讨论文学文本,课题举例:
从柳宗元的散文看其的从政心态
《论语》与《理想国》的对话体比较
口头评论
在15分钟内,要求学生评论一篇古诗文。在这个评估活动中,又有好的“语感”尤为重要,从古汉语的美出发,自然过渡到文学的写作技法,再落实到文本价值观。
试卷2考试
大纲明确要求,结合不同的时代或不同的地域的文学作品,就文化语境与时代命题展开讨论。在这里,让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进行对话,让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相沟通是重中之重。
IB母语课程中没有琐碎的标准化试题,所以让孩子们机械化地背注释、背常识、硬翻译的教学在IB课程中是不成立的。

老郁相信,在IB的这一框架内,古诗文的教学能结出璀璨的传统文化的硕果,让古诗文的传统意味在现实的语境中更加丰满。唯有培养孩子们亲近古汉语的“语感”,感受古汉语的美;唯有将古人的情趣、智慧、品格与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相衔接;唯有将古代中国的林林总总与当代中国林林总总相印照,“传统文化”能开出“温情与敬意”之花。




[发帖际遇]: 读书人 被宝箱砸中,开宝箱花了 2 金币,想知道开出什么好东东?回帖试试。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10-1 21:31:15 | 只看该作者
是啊,真知灼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10-8 16:48:1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08 , Processed in 0.08110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