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经诵读超过一百遍的时候: 女儿可以通本背诵,但是不解其意也不想理解。阅读方面也没什么大的变化,除了绘本和童话,几乎其他的不感兴趣。 诵读超过两百遍的时候: 发现背诵的不如之前了,很多地方都会背串,但是开始对内容含义感兴趣了,就算理解错误也不影响她对内容的兴趣。阅读方面偶尔会看一下全文字的书,对百科类的书籍开始感兴趣。 诵读超过三百遍: 发现只能流利的背诵大段大段的 但是对内容的理解更上台阶,很多内容都能悟到。 似乎背诵的程度是随着变数的增加在不断递减, 但是悟性和理解是在不断递增。 随着理解能力的变化,阅读也有了一些进步,除了百科和童话之外开始喜欢读散文,欣赏唐诗,并且有时自己也会写几首。下面这首便是女儿那个时候的随笔: 雪花 我是冬天被风 吹动而漂浮的雪花。 我是冬季里的冰雪精灵。 我漂浮在世界各地, 我在天上的白云里晃晃悠悠的 飘呀飘呀...... 半夜里人们睡着了 我说: 姐妹们, 我要实现我每年对冬天的诺言。 飘啊飘, 落到了树上。 飘啊飘, 落到了地上。 雪花纷纷扬扬落, 兄弟姐妹来合作。 落到树上挂枝条, 落到大地出白草。 冰雪精灵真可爱, 转圈跳舞美姿态。 哦对了,我得说明一下。不只是德道经300遍哦,还有论语40遍 大学中庸49遍,诗经选本49遍。阅读随意。
在我第一次发现不用注解女儿也能读懂老子德道经的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开始为孩子选择了必读书“三国演义” 要在以前我硬性塞给她的书,她一定只会马马虎虎的翻完然后告诉我他看不懂。但是现在她没有,她真的认认真真的再看,而且起初看的时候女儿对书中的内容并不是十分的明白,即便如此他仍然愿意看下去。直到读过了一半才对书里的内容逐渐理解清晰起来。读到了后半部分的时候她已经喜欢上这本书了。让我吃惊的是,女儿从不写读后感,但是这一次却是例外。
《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关羽在长满芦苇的地方遭到敌人的埋伏而被抓获因此被杀,杀关羽的正是孙权。关羽和刘备桃园结义,孙权害怕遭到刘备攻击把关羽的首级放在木匣里,连夜送往洛阳,送给曹操。曹操亲自打开木匣,曹操见关羽须发贲张,面目如生,把曹操吓的昏倒在地。日夜不安,最终死去。
感:孙权杀害了关羽,我恨恨恨恨死他了,我为关羽被杀而感到非常的难过。
“我每天早上都看《三国演义》。看到关羽被孙权杀害,心中不快,也看不下去了,我十分伤心,好像眼泪快要出来了一样。”
如果只求背诵的话,就会正相反。背诵的东西,或者积累的知识会不断增加,但是死记硬背就会让悟性和理解不断递减。在这个递减的过程会看到一些递增的变化,所以这种日损的表面化的背后其实是有很多东西在不断积累的,而这些东西是短时期看不出来的,也不可能用试卷来测试出来。但是你却能从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这种变化。 但是“学”会怎么样?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如果用“学”的,那就只能积累可见的知识,这些可见的知识积累起来得永远都只是零碎的。就好像无论你背会了多少好词好句也没办法真的提高写作一样。而还有些不可见得东西,或者叫隐性的东西,其实会更重要。比如说,“理解”与“悟”就是完全不同的心灵感受。“理解”只是知道,是很表层的,并且只是“理解”的话那永远都是别人的;而“悟”就是全身心的感受到,只有真的用了心去感受那才能变成自己的。我们祖先的文化是要教我们去“悟”,而不是用“学”,更不只是“理解”要学会就必须有强大的悟性做基础。不然就是苦作舟。而老子所说的“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也是要告诉我们这个在“闻道”和“为学”的过程中的一些渐变的规律,还有他们的区别。“益”的是什么?“损”的又是什么?从我们的亲身体验来看,是“损”的是有为的、刻意的、死板的机械能力,“益”的是自然的学习悟性和成长能力。有为的学习必须在无为的能力基础上,不然的话就会白费力气也学不好。这样的例子应该很多吧。 所以,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成长和学习必然会经过的道路和基础。 后头翻翻自己的读经教育日志才发现原来从起初坚持诵读到现在我们已经度过了三年有余的时光了,女儿从只看公主故事的小女孩现在已经变化为孙子兵法也能自己读的大孩子了。从书城选书只看精装美绘本,到现在自己选三十六计大开本全文字书。这使我不得不反思“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益的是什么?损的又是什么?。 现在诵读对于我女儿来说就像洗脸刷牙一样平常,我不得不说诵读是基础很重要,但同时诵读也是一种习惯,很平常容不得半点功利心。将复杂的东西变成一种简单的像洗脸一样平常的事,其实并不容易做到。这个过程会让我们磨平心性,当你不觉的坚持是种坚持的时候才能看到变化。 最后 ,从女的文集中最近的几首诗里选出两首无题诗作为结束,希望大家喜欢我的发言。
秋烛月圆红夜雨, 冰梅寒雪霜儿落。 丽香翡翠五色莲, 清雨霞霞牡丹秀。 春雨霞青青, 寒雪霜霜落, 秋土红叶知, 桃万花里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