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6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择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18 10:5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注:摘自本地晚报 作者杨谔 是本土一个书画家

      晚霞真美!
  我站在窗口向西瞭望,晚霞幻化成浩茫无垠的大海,夕阳西下的光景酷似旭日跃出海面那一刻。空气澄澈得仿佛能看到几千几万里之外,一只鸟儿从日边飞过,从容、洒脱,它的目标在哪里?在美国,此刻应该是凌晨三点,女儿也许刚刚入睡。
  一瞬间,我好想好想女儿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0:53:13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转入通师二附

  十八九年前,女儿在启师附小幼儿园上完小班,升中班时,由于年龄太小,被园方坚决地拒于门外。一气之下,我带着她去了南通,在朋友的帮助下进了一个小巷幼儿园。升小学时,在通师一附都已报上了名,没几天又被退了回来。几经折腾,最后铁星桥小学愿意对女儿先进行一下智力测试,结果是“中”,就勉强接受了。

  女儿算是小学生了,她那个班的任课老师原是教毕业班的,责任强,抓学习的惯性一下子刹不住。女儿那时实在太小,看着她天天流鼻涕流眼泪,妻和我商量后决定转学。多方打听,得知通师二附“抓得不紧”,于是就决定去二附。因为是转学,校方也就没在意年龄。这是女儿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择校,“操纵”的是大人,她浑然不在意。

  可能是同班小朋友觉得这位新同学太小太好玩,一个星期后,适逢班干部选举,女儿竟然荣任旗手。我实在无法想象,大队活动时,一(5)班(女儿所在班)走在队伍最前面,高举队旗的是一个全校最小最小的小朋友,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场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0:53:29 | 只看该作者
初中摇号失败选择启秀

  小学毕业,南通市区升初中采取摇号的办法,通中和市一中第一批招。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们一家三口就到了指定地点去拿登记表。发表的老师说,填了通中就不能再填一中,如果所填学校没摇上,另一学校也不能上的。所以请大家认真选择。

  我估摸了一下,填通中是3:1,即三个中只能录取一个;一中是1.3:1。我劝女儿填一中,保险。她坚持要填通中。妻子则不说话。于是我很正式地对女儿说:“这是你人生第一次自主选择,给你十分钟,将来不得反悔,也不要指望我们通过关系改变结果。”

  十分钟后,她还是填了通中。

  人群慢慢散去,有人说:“肯定有人摇上了又有原因而不去上的,这样空出来的名额,就正好给人走‘后门’。”

  女儿没摇上通中的消息传开后,不少朋友主动表示愿意帮忙。更有两位教育界的前辈,“自告奋勇”地去给女儿“说好了”。

  择校的第二批次报名开始,有两个学校可供选择。经打听后我向女儿推荐了启秀中学。妻子的意思是我们不能不领人家的情。女儿则不很坚决。报名结束那天,我对女儿说:“再不去,那就就近入学。”女儿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带着一笔择校费去报了名。回来后对我说:“我不是非要上通中,是我好多同学都上了通中,我只是想跟他们在一起。”

  尽管校长在家长会上说一开学就要考初中语文、数学,要排名次、分班等等,但我与女儿都没当回事。就这样,这位启秀中学的初一女生与刚考上大学、高中的表哥、表姐在爷爷奶奶的率领下,在我当年花了25.5万元买下的位于南京禄口的“别墅”里度过了一个轻松无比的暑假:他们看武侠小说、下棋、制作玩具、讨论各类问题,在景区游荡……

  开学一考,新生800名,女儿语文第一,数学第200名,总评41名。一等奖40个,她正好无缘。

  初一结束,女儿“已露尖尖角”。有一个绝对办得成事的朋友提议让她“迂回”一下转入通中。妻子与女儿又开始“仁者心动”,但我强调,这次迂回的性质与小学一年级时不同,何况我们又有约定?凡事都想着有“后门”可走,将来的路还怎么走?差不多一个月后,此议方歇。女儿其实也爱启秀,老师和同学也喜欢她。有一天她回来说:班里发多下来的钱,班主任陶老师见她拿到的一张50元是破的,就从自己钱包里拿了一张新的换给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0:53:45 | 只看该作者
中考顺利考取通中

  中考,她以市区前十的成绩进入通中。

  她10岁时,南艺博导徐利明老师来我处,女儿“全程陪同”。临回南京时,徐老师对我说:“你女儿很有主见,将来会是个作家。”但自上初中后,这位未来作家的作文成绩一直很成问题。

  中考前夕有一次散步,她说老师向她推荐的那些应考范文让她恶心,她决定坚决不改。高考前,班主任及语文老师也都建议她委屈一下,按考试的路子写。这建议甚至在我面前也提过。专门研究中高考作文的朱华山老师还主动为她补课,但两次后,她便不愿再劳烦“朱爷爷”。一天,朱老师对我说:“你女儿的作文,写着写着就成了传奇。得,你就干脆给她订一本《微型小说》吧。”

  高考分数出来后,据推算,她的作文还是没碰上“伯乐”,得分仍在平均分以下。

  半年以后,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生通识论文大赛中,全校13名学生上榜,她是唯一的大一新生。

  临近高中毕业,纷繁忙乱,一直“漠不关心”的我,有时也偷偷地竖起耳朵关心一下她们娘俩在嘀咕些什么。

  女儿参加了北大自主招生考试,去北大面试,轮到她时已近傍晚。一位女教师还没等回答问题的时间到就直接打断了她,平时说话喜欢在最后才甩“包袱”的她只好把“包袱”气鼓鼓背回了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0:54:13 | 只看该作者
敲定香港中文大学

  高考分数出来,她的分数在北大的线上线下。妻带着她向来通招生的老师咨询,开始还好,问得多了,对方便爱理不理。妻对女儿说:“谁让你考这么个尴尬的分数的?”女儿那时实在太向往北大了。我不作声,但心疼,独自一人时甚至默默流泪。小小年纪,就要受如此本不该受的熬煎,不就是读个大学吗?看看整个社会就像疯了似的!我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人生真是由希望、失望而构成的吗?而且其中以失望居多!”两天后,女儿接受了事实,情绪稳定,开始浏览别的高校网站,并锁定香港中文大学。

  2009年7月7日,女儿接到了北大招生办的电话,希望她不要去香港上学,考虑读北大的天文或地质系。女儿问:“你能保证我被录取么?”对方说:“正式录取还要一周,应该没问题,但这个时候任谁都不能保证的。”女儿没有征求正在一旁的我们的意见,稍停即回答:“那就算了吧。”语调出奇的平静。

  妻子和我都觉得她回答得匆忙草率了些,或者可以回答明天再答复之类,再说香港那儿也不一定没问题。听着我们的唠叨,她显得相当淡定:“香港那儿肯定没问题,现在县城里的人眼睛还只盯着北大清华,他们还没看到这一点。”

  第二天晚上,她就接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的录取通知。

  这一次择校,很有些决定将来人生的味道,在这节骨眼上,我与妻却成了观众。经历了巨大失望打击后的女儿最后凭着智性和坚定,把命运抓到了自己的手中。

  到了香港后,她仿佛是我傍晚时看到的那只从夕阳边上飞过的鸟儿,开始自由飞翔。2011年秋,她以全专业第一的成绩去有“世界第一商学院”之称的沃顿商学院作交换生,其间获全校咨询案例大赛第二名。她积极投身社会,大二时,她在寻找实习单位时备受打击,最终获得成功,由己及人,她创立了大学职业发展学会并任主席,首批会员即达150多人。她去云南、贵州、四川支教、考察;她去孟加拉国为“世界第一穷人银行”格拉敏银行做义工;她定时照料居住在塔门岛的老人长达一年之久;她任财务总监的团队获SIFE世界杯香港区冠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0:54:35 | 只看该作者
加大伯克利分校读研

  2013年年初,已经大四的女儿经过六轮面试,终于实现了“所有学金融人的梦想”,进入高盛投资。虽然是半工半读,但已有十分可观的收入。临近暑假,她却又面临着择校的问题。

  话还得从2012年9月底说起。一天,她突然来电话说想回家,我与妻当然求之不得。9月28日她到家,向我们“通告”说她准备考法学博士,因为她觉得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光计量金融这一专业背景是不够的。我与妻对她说的事不怎么懂,只是觉得她这个“弯”转得也太快太急太大了些。她没作解释,把《奥巴马自传》“推荐”给了我。

  第二天,网购的五大本厚厚的书寄到,她闷头看了几天。10月7日,她在香港参加了全球法学博士入学考试。结果GPA:3.90/4.00(前1%)LSAT:170(前3%)。她说成绩够上哈佛的了,但估计上不了。一是无美国本土学历,二是无两年以上社会实践经历,但人家看重这个。不久全美排名前十的四所法学院给她发来了录取通知,斯坦福则把她作为备取生。我的意思是,反正都是好学校,谁先向你抛来彩球,你就答应谁。她则认为,这事不能感情用事,即使选定了上哪家,也要先跟他们谈谈条件。

  2013年5月,她为自己安排了一次毕业旅行,走了好几个国家,用给当地农场当义工的方式解决吃、住问题。六月上旬她回到家,有一天见我闲坐着,便告诉了我她的人生计划,说财富和安逸都不是她想要的。其实,我早已在她简历的“课外活动”部分看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仁。为人,为他人,为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而工作。

  7月底,她必须在四所法学院中选择一所。为减轻家里负担,她把对方提供奖学金的数目也纳入了考虑的范围。最后她选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0:54:57 | 只看该作者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是教育系统“将入学机会伪装为成功的机会”。其实应该明白:成功与失败,只是生命中的一种常态。所谓人生之路,就是脚踩着已知,心想着未知,未知又成已知,如此循环着摇摇摆摆地走完的。李嘉诚说:“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周遭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是自己。”

  人生永没有答案,只有对答案的无穷追索。就像本文叙述的也只是一个“过程”而远非答案。

  写完此文,不觉已过10点。站立窗前,方觉有细雨飘窗。雨篷下筑窝已数年的布谷鸟,正相依着取暖,发出含混的“咕咕”声,犹如人之梦呓。

  女儿那边,现在是早晨7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7-18 13:46:03 | 只看该作者
你们可以休息了可我们才刚刚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7-19 06:06:0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已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7-21 08:08:25 | 只看该作者
精品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8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1:19 , Processed in 0.09139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