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人的教材继续对抗语文 作家叶开访谈录
叶开
什么才是一套好的语文书?在沪上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看来,好的语文篇章应该强调文学性、丰富性、复杂性和趣味性,应该时时处处散发一种人道主义气息,文字也应该是有表现力和想象力的,而不是如同现行的语文教材,更看重政治教化,也脱离可中国当代文化创作的现实。有感于这种现状,叶开花了三年时间编纂出《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旨在以这套精选国内外文学名篇的“个人教材”,向青少年推荐真正值得一读的语文篇章。
叶开一直致力于语文教育改革,曾因出版作品《对抗语文》,将公众对语文教育长期积累的负面印象激发出来,引发大众热议。
(上图为入选篇目唐人薛渔思的《板桥三娘子》动画片截屏,这篇神怪小说曾流传欧洲大陆)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小说分册和综合分册,前者适合初中高年级学生或高中生,后者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
☞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想要编纂这样一本书“语文书”? 叶开:我编这套书有一定偶然性。五年前,因为听了一堂小学生三年级的语文公开课,我开始分析小学生语文教材,写了很多文章,在杂志发表之后,贴到网络上传播,全国各种媒体广泛采访报道,引起了社会上不小的反响,后来这些文章结集名为《对抗语文》出版,一年之内加印了五版。
有些资深语文老师说“语文是一门科学,你一个外行懂什么?有本事你也编一套语文教材。”我作为“外行”,“初生牛犊不怕虎”,回答记者采访时说,其实我一个人就能编教材!这算是被“激将法”逼上梁山的。
我仔细、深入地分析了语文教材之后,认为这些教材课文大部分很差,完全脱离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现实,极大地误导了中国学生,让他们误以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不值一提。
2012年夏天,有一次在单位里吃午饭,程永新和甫跃辉二位建议我自己编写一套“一个人的教材”,在他们的“撺掇”之下,我决定自己编一套“语文书”。刚把这个“雄心壮志”贴在微博上不到十分钟,凤凰联动出版公司的张小波董事长就说,我们出!并且很快派来了两位总编签合同。“互联网思维”,速度,就是快!
但我实际开始编写时,就发现面临了广阔浩瀚的材料,第一部首先需要挑选出来,认真阅读,然后定下编写思想和体例,据此再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编写。这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在做,所以很慢。第一部分四册,首先选择当代的文学作品。如果读者买账,鼓励我继续,我就再编写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各分册。
☞ 书名为什么要叫《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相比较其他语文书,本书有什么优势?
叶开:这套书原来叫“一个人的教材”,书稿送到出版社后,根据编辑的意见,改成现在的名字。更加醒目,也更加有针对性。
这套书总共有四册,已经出版的“当代小说分册”和“综合阅读分册”。有感于现行语文教材脱离当代文学创作的现状,针对性地选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阅读体验,从这些优秀作品中,可以感受汉语的美和魅力。优秀作品如营养丰富的美食,能直达你的胃口,通彻你的身心。语言文字必须放在文学作品中,才能体现出它的鲜活、生动、丰富、有趣,才具有真挚的生命力,像鱼要回到水里才能自由地遨游。反之,枯燥、古板、无趣的课文,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并败坏他们的胃口。
这套书的体例比较特别,不按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而只是一种进阶阅读与写作的指导,书中有非常详细的点评,分析和延伸阅读材料指导,认真的读者读了其中一篇之后,会对相关的作家、作品,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 您挑选书中文章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挑选这些文章?相对于教科书中的文章来说,您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叶开:巴金先生在《随想录》文章里多次谈到“人道主义”、提倡“人的教育”,钱谷融教授说“文学是人学”,这都是强调,作为人类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学的核心价值是“人道主义”。我选的这些文学作品,都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关心、同情着普通人的生活,贴近广大读者的灵魂,呈现“真、善、美”的丰富内涵。
这套语文书跟现行语文教科书的最大不同,是强调入选作品的文学性、丰富性、复杂性、趣味性,强调作品中无处不在地散发着人道主义的气息,语言文字的高超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行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则更多强调“道德教化”、“政治性”,过于类同政治教科书。
☞ 您认为这本书的内容更适合哪个年龄层的读者?初中?高中?为什么?
叶开:中国幅员广大,各地教育程度不尽相同。我想“综合分册”主要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当代小说分册”适合初中高年级和高中生。
☞ 您在每篇文章后的点评“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延伸性很强,但却缺少了语文技巧的讲授,您认为提高语文成绩是语文环境更重要还是技巧更重要?
叶开:这个问题切中当下语文教学的核心弊端。语文的所谓技巧是第二性,真正要写出好作品,需要深挖自己的内心,结合自己的真切体验,再以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基础。一名学生如果有足够丰富的阅读经验,他们就会在这些作品中学到最用的“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的点评“旁征博引”是想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的阅读空间和不同的思考角度,启发读者培养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无论哪一本“语文书”,容量都是有限的,作为一种“阅读导读手册”,书里的延伸性、引导性知识,更加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