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53|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冬吴相对论:弟子规里的管理心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8:1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趁着等孩子没事,听了一段东吴相对论,说的是弟子规,有点意思。
找来文字版,改了些错别字(不保证全对欢迎指正),与大家分享:


冬吴相对论第096讲——本期主题:《弟子规》的管理心法
播出时间:经济之声 2009-09-27 18:30-19:00
主 讲 人:吴伯凡     主 持 人:梁  冬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来到《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您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诶,较早之前呢,我们讨论到一个话题啊,就是说,美国有一份调查,显示那一些优秀的人,他们是如何成功的,有一个很重要的相关性的指标,那就是他小的时候他父母是否大段地对他进行朗读。如果仅仅看这样的一个调查结果,很多人会觉得很丈二摸不到头脑,但是呢认真想想,它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父母在他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对他进行朗读呢,让这些小孩子练了一个童子功——就是对那些不知道的事情学会保持积极的沉默,你多听几次,慢慢靠自己内化学会了。而这样的一个品格,被朗读的人长大之后呢,就有一种人家所没有的东西,这个就叫做服从力服从力不是一个贬义词,在我们的节目里面,它是一个褒义词,它是你如何能够后发而先至,能够从宏观理解和把握一个事情的基础的能力。那我们下面呢继续往下探讨,老吴在较早之前说到这个事情呢,和中国的“孝”这种文化进行了一个有机的整合。为什么你认为服从力和“孝”这个字是如出一辙的呢?   
    片花:“孝”为什么是一种表现为被动的超常的主动性?教育的基础为什么是服从力?为什么熟读《弟子规》的小孩子,长大后会令人感觉更舒服?什么是早熟、认知界定?什么是石鼓型员工?什么是囤积型人格?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弟子规》的管理心法。   
    吴伯凡:我们说到倾听的时候,把倾听定义为一种积极的沉默。   
    梁冬:对。   
    吴伯凡:“”呢,是一种表现为被动的超常的主动性。   
    梁冬:对。   
    吴伯凡:我们还说了教育的“教”,实际上就是体系化的孝,教育的基础是来自于你的服从力,你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你是“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这个基础就在于你有很好的服从力,也就是说,一种积极的沉默,一种富有主动性的被动。   
    梁冬:老吴你说到此处的时候呢,突然就让我想起了《弟子规》。最近呢,不知道怎么回事啊,突然在我们的朋友圈子里面,很多人在谈论《弟子规》这个东西。诶,我就问为什么?他们说啊,如果你从小的时候呢,对你的小孩用《弟子规》来教育呢,这个小孩子很好教育,长大之后呢,让人很舒服。我说为什么?于是呢我就把这个《弟子规》啊,在潘家园市场逛街的时候呢,诶,正好看见,三块钱一本,有五本,我全买回来,十五块钱。念给你听听,它《弟子规》第一段它讲一个东西叫:“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我们先讲“父母教,须敬听。”这六个字。   
    吴伯凡:嗯。   
    梁冬:它里面讲什么?就是父母在教育的时候啊,要敬,这不是安静的“静”,是恭敬的“敬”,听呢,听从的听。就是说你不光要听,而且还有一个心法,就是你的心里面啊,是带着一种首先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的那个东西--心理前提去的。啊,禅宗里面讲了一句话嘛,对不对?只有当你变成是空的时候,你的杯子是倒空的时候,才能装进水。我们发现现在很多的小朋友啊,过早地被装满,以至于呢再想往里面倒点东西的时候,装点东西的时候,他都听不进去的。   
    吴伯凡:你说的这个过早地被装满啊,实际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啊,它叫早熟认知界定。这话说起来很拗口……   
    梁冬:这是我们两个区别嘛,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嘛,呵呵……   
    吴伯凡:总的来说,儿童要比成年人的学习能力是要强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心里的那个容器啊还没有被装满,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曲线,刚开始的时候是很陡峭的,一直往上。然后渐渐得就变得平缓,最后呢就是……基本上是平的,再就是往下了。   
    梁冬:对。   
    吴伯凡:这个区别就在于小孩的这个心理容器是非常的空的,它吸纳能力特别强。如果儿童在心里上早熟,过早的形成了一些观念,形成了一些认知的话,那么一切新的信息、知识它都会被这个已经成形的框架所同化,新的东西一来他就用旧的东西化解了。我们成年人就是这样,我们对很多的信息之所以不敏感,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框架,有什么东西一进来……   
    梁冬:听到的全都是自己愿意听到的。   
    吴伯凡:对,对,对。   
    梁冬:不愿意听到的,全部都听不到了。   
    吴伯凡:嗯。这样呢,他就没有一种专注力。专注力呢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容器的容积的大小。   
    梁冬:对,前两天我碰见一个人,这个人呢在为一些政府官员做培训。   
    吴伯凡:嗯。   
    梁冬:我说你官员培训做什么事情?他说啊,其实呢现在很多的官僚机制没有效率的原因,恰恰在于很多年轻的政府公务人员缺乏一种有效的执行力。我说执行力来自于哪里?他告诉我说,就是很多人呐,还没有意识到领导到底要什么,他就已经吭哧吭哧去做了,但是往往是做错了。另外一种呢,就是讲半天呢,他也不做,这两种都是有问题的。最好的情况是,讲到时候你认真记笔记,然后呢,等他全部讲完了,问几个关键的问题,把领导的意图再明确之后呢,然后呢快速地执行,然后迅速地复命。一件事情跟你讲了之后,半个小时之内,你得有一个交代。现在很多人是没交代的。   
    吴伯凡:对,缺乏执行力是因为他把所有的信息听起来都差不多,反映跟反映差不多。   
    梁冬:对。   
    吴伯凡:可反映可不反映就不反映。   
    梁冬:所以呢,《弟子规》里面那句话说:“父母呼,应勿缓”。就是说,父母在召唤的时候呢马上要回应,不要说隔一会儿才回话。另外呢:“父母命,行勿懒”。我今天把这个《弟子规》拿出来跟大家分享的时候,突然觉得绝大部分的,包括我们同龄人,包括我们的晚辈啊,真的缺乏这种基础的教育。   
    吴伯凡:嗯,其实是一种智障,一种社会性的智障。   
    梁冬:对。   
    吴伯凡:也许他在生理上、心理上他不是一个智障儿。但是由于早熟的认知界定,使他已经衰老了,使他对周围的信息产生了一种厌倦和功能失调。所以呢,有什么命令,不仅父母呼他是缓的,其他人呼也是缓的,谁来下命令他也是很懒的。   
    梁冬:对,就有些人短信的品格很不好,人家给你发一个短信过来吧,你不回,也不知是看到了还是没看到,是吧?你想想看如果你周遭有一个朋友,你每次给他发短信,他呢很快地给你回应,“收到”或者“好”或者说有什么问题,诸如此类,你会很喜欢这个人。我有一个朋友啊,他是在中国的广告界几十年屹立不倒。我问他你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是什么?他说啊,我发现呢这个时代大家都不读书,正是因为别人不读书,所以我们读一两本书呢,就还可以混那么多年。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就如果大家都没有礼貌,大家都不懂得最基础的东西,你的小孩子只要做简单的事情,领导给他发个短信马上能回,领导说个事马上有回应,半个小时之内告诉人家到什么程度了,然后过一两个小时又回应的话,这个人一定回飞黄腾达的。   
    吴伯凡:在盲人的国度里,有一只眼睛的人就是国王嘛。   
    梁冬:太精当了!所以呢,今天呢我们觉得说,我们虽然是一个经济生活的节目,最后呢我们会发现说,很多公司在做所谓的企业文化训导,在做员工培训,引入了很多那种战略模块,很简单,不用做这些事情。如果这个公司能够把《弟子规》这个事做好,为这些员工的父母,帮他们补一堂课,啊,这个国家已经有非常强大的生产力,这个公司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8:20:27 | 只看该作者
    吴伯凡:以前我曾经谈到过有一种员工叫石鼓型员工,石鼓就是用石头做的那种鼓,有鼓的形状但是你敲不响的嘛。   
    梁冬:对。   
    吴伯凡:但真正的好的员工是那种小叩即发大鸣,就是响鼓不用重锤敲,稍稍地敲一下“咚……”就那样一种反应。   
    梁冬:对,今天呢我们既然讲到这个《弟子规》啊,就中国古代那么多年来对小孩子的童子功教育今天翻出来跟大家分享,很有意味。比如说,他有句话叫:“物虽小,勿私藏”。东西虽然小啊,不要悄悄地把它藏起来。   
    吴伯凡:嗯,有什么东西就藏起来,时间长了就形成这种囤积型的人格。囤积型人格实际上是一种惰性。什么东西都把它收藏起来,有的是属于自己的,有的是无主的,有的是别人的,都把它收藏起来。   
    梁冬:哈哈……藏成自己的,是吧?   
    吴伯凡:收藏起来呢,实际上他代替了一种去做事,有的人拼命下载很多东西,实际上下载完了之后,他从来不会看的。他在这种下载的过程当中,在这存积过程当中得到一种满足,好像自己在做事情,在反应。实际上是没有反应的。   
    梁冬:这种人通常有个身体上的形状,都是长的比较胖,肚子比较大的。哈哈哈……虽然我们俩肚子也比较大啊,但不是说肚子大的一定是这样的人,但这种的人通常就这个样子。我发现行为、习惯、性格和身体有非常有趣的连接关系。   
    吴伯凡:嗯。   
    梁冬:这个说远了。但是他讲的“物虽小,勿私藏”,他还有个道理,就说呢不是你的东西呀,你不要自己揣兜里。前段时间我们去到了山西,去学习山西票号的经营。那个讲解员给我们讲了个故事,晋商时代票号都是培养职业经理人,从学徒开始,从小的时候开始做,最后呢,选定了这个人之后呢,就给他很多钱让他处理一个业务啦,到蒙古做个票号,一年回来之后分毫不爽。他是如何能选到最好的职业经理人的呢?他说,那个时候那个大掌柜们选接班人的时候,会做一个很小的东西,就说偶尔会把钱、碎银子放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然后,悄悄地去观察这个学徒的反应。有一些人呢,就顺应地把它拿到兜里去了;有一些人呢,就把他交给领导了;还有一些人呢,在交给领导的时候还说,哎呀,这个钱不能随便乱放,我们是不是要建立起一个规则,怎么样去统计入库等等、等等。   
    吴伯凡:嗯。   
    梁冬:就是这些细节决定了哪一些学徒最后会成为未来的掌柜。   
    吴伯凡:嗯,无一事敢苟且,无一事敢怠慢。   
    梁冬:对,“物虽小,勿私藏”。我后来发现呢很多公司里面那些领导啊,其实呢,他们也在慢慢地引用这样的方法。所以在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如果你还很年轻的话呢,你一定要记住,在单位里有些事情……有些东西放在那儿,你把它拿回家了,表面上看呢,今天占了点小便宜,但是说不定你的老板就因为这一件小小的事情毁掉了你的大好前程。诶,说回来,在《弟子规》里面还有一段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伯凡我跟你分享一下,“父母责,须顺承”。就是说在父母在责备的时候,你要顺应地去接待他。作为一个父母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吴伯凡:这还是服从力的问题嘛。服从力低的人马上就会顶嘴,会狡辩,要不是吵起来,要不是陷入一种僵局,总而言之,陷入那种负面能量相互对峙的这种状态。   
    梁冬:对。   
    吴伯凡:你敢给父母这样,你在跟同事、跟朋友、跟上司一定会这样的。   
    梁冬:对。   
    吴伯凡:所以百行孝为先。为什么孝为先,就是服从力为先,如果你没有足够多的服从力,或者换句话说,没有足够多的积极的沉默,积极的被动,那这个人呢是处于一种被惰性所控制的状态。表面上你很主动,别人说你一句,你说十句,实际上在背后支撑你的不是主动性,而是惰性。   
    梁冬:嗯。《弟子规》里面呢还有几句话,也可以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父母亲喜欢我,我去孝他,这儿没有什么难的。   
    吴伯凡:嗯。   
    梁冬:如果他不喜欢我,我还孝呢,这才是真正的值得表扬的事情。   
    吴伯凡:嗯,过去我们都把这些东西当成是奴化教育,实际上呢,这里头我们忽略了一点,就是我们就简单地把人分成了“主人”和“奴隶”。而真正的我们以前讲到过这个服务精神的时候啊,曾经讲到仆人能力是什么呢?就是在这种服从当中寻找一种超常的主动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8:44:30 | 只看该作者
    片花:海航为什么要把高管送到寺庙去侍奉方丈?为什么说技法是有限的?心法是无限的?为什么制造业尤其需要委曲求全?什么是在退让中进取?为什么化解矛盾应如春风解冻、和气消冰?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弟子规》的管理心法。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的任督二脉。依然回来到《冬吴相对论》。仍然是从《弟子规》里面讲到了这种积极的沉默,这种服从力的精
神。说到此处啊,老吴我跟你分享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我前两天上了一个寺庙,去见一个方丈。在他身边有很多海航的高管。诶,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海航是个很有竞争力的一个公司啊。我就问这些人:“为什么你们要再上来,你们再上来做什么呢?”原来他们海航老板陈峰啊,把他下面的这些员工呢送到这个寺庙里来做一件事情,叫做“侍奉”。师父让你去打水,你就去打水;师父让你坐,你就坐;师父让你站,你就站。这些都是高管呢,平常在单位里面也都是做企业领导的人。居然让他们来做这样的一件事情。我问他们有什么样变化?他们说:“终于懂得了什么叫服务?懂得了一种积极的服从”。   
    吴伯凡:你说到海航啊,我对这个公司还有一点了解。陈峰写了很多文章。谈了国学呀,尤其是佛学呀,跟管理之间的关系。我看了这
些东西以后觉得挺好。但是,还是觉得很抽象。   
    梁冬:隔靴搔痒。   
    吴伯凡:诶,有一次啊,我是亲眼领略了海航它的这种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有一次在首都机场,坐飞机的时候,坐在我前排的那个乘
客,就在那儿破口大骂,后来我听清楚了,就是他上飞机之前,他的箱子被打开,可能是怀疑它里头有什么不该带的东西,结果没查出什么东西出来,所以,他就觉得非常有理,他就破口大骂。那个服务员呢一直在不停……   
    梁冬:和颜悦色。   
    吴伯凡:和顔悦色去接受他的指责,这个乘客还是觉得不满足,“把你们的机长给叫来”。把机长给叫过来,机长也是非常和颜悦色地
来接受他的批评和指责:“不行,你们为什么要查我的箱子?”他们就反复地跟他解释说:我们不是有意的。“但你们必须要跟我公开地赔礼道歉。”怎么……怎么……提了很多别人无法实现的那些要求。最后那个机长和颜悦色地说:“刚才查你箱子的是首都机场的地勤人员,不是我们海航的。他们检查你的箱子,给你带来很多不便,但是的的确确他不是我们海航的,所以我们没法去找他们。”你想想如果是换了一种情景,如果这个顾客在开始破口大骂的时候,马上这个服务员一拍这个胸脯说:“跟我们没关系,那是国航的地勤人员。”   
    梁冬:这个顾客一口浓痰就噎到嘴里了。满腔怒火就憋在那里啦,是吧?   
    吴伯凡:他是让你不停地发泄……不停地发泄……到最后最有力的那张牌,他是最后出来的。这时候那个顾客一听到说是国航的,他马
上那个气就消了,反正他也已经发泄完啦。这里头也是个艺术的问题,表面上你是在不停地在给人道歉,好像是在给别人低三下四,但是你保住了你的尊严,而且保住了你海航的服务品牌。如果是换了一种情景的话,没有足够的服从力的话,也是就是在服从当中体现的那种智慧和艺术的话,你的尊严和你的品牌、你的商业利益都会受到损害。   
    梁冬:对。所以呢,我觉得在需要振兴服务业年代啊,那这个公司的文化,就变得非常的重要了。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写成规章制度。
比如说当顾客这样大骂你的时候,你要教育他多少次,你要和颜悦色等待他多少次,谁谁出来最后再说……它不会这样的,一定不会写在文字上,一定要叫你该怎么做。但是它的这种文化洗礼和浸润,最后能让每一个员工就象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一样,都如此自然做出符合整个文化主张的行为。   
    吴伯凡:对。技法是有限的,心法是无限的。如果你练就了一种心法的话,你就可能应对很多未知的场面,如果你仅仅是学一些技法的
话,你总是会有漏洞的。   
    梁冬:对,所以儒家思想,比如说像孔子哟,他一直在强调教化,教化!就是包括风俗哈,他为什么要强调这些东西呢?实际上我觉得
他可能很早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无法用操作手册来教育你的人民。   
    吴伯凡:对。   
    梁冬:你必须让大家在心智上去认同了同一个理念。这样的话,每一个人做出来的事情呢,是如此的默契。   
    吴伯凡:孔子有一句话,叫:“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未之有也。”   
    梁冬:对。   
    吴伯凡:孝悌是一种心性上的,是一种童子功,从小就形成了的一种习惯。就是一种服从力,对父母是孝,对兄长是悌。   
    梁冬:对。   
    吴伯凡:是吧?其实呢本质上都是一个,就是一种服从力。孝悌为先,先有孝后有悌,《弟子规》讲的就是这个孝悌之道。   
    梁冬:啊,就是呢,在以前呢,我们会多多少少认为这样的一种服从呢,让人感觉到很卑微,或者很不酷,或者说呢很没劲,不是人,
但是今天我们在宏观来看的时候,你如果缺乏这样一种养成的时候呢,你可能真的没有那种足够的胸怀。你没有这样胸怀的话呢,就不会有这样的心量,你没有这样的心量,你就不会真正地成为一个领袖。就算你不小心被赋予了某一个职位,你也无法包容那些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复杂多变的你的员工。所以呢,我觉得说,以前我的很多观念慢慢、慢慢随着我的成长,我也开始在转变。老吴,我觉得说,我现在越来越能够欣赏那些后发而先制,那一些容纳不同的意见,最后在关键的时刻表达了他正确的观念,但是呢,他又能够去团结所有人这样的一群人。   
    吴伯凡:有容乃大。   
    梁冬:对。   
    吴伯凡:这个“大”实际上就是大人。你要说自己是不是个大人,也就是说是不是个领导者就看你有没有这种容量。这个容量呢,首先
心理上的,你这个容量足够大,你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愿望就足够地强。另一方面,这个“大”实际上是一种服从力。你顺从、服从的这个能力越强,就表现为你的包容度就越大,包容度越大的时候,你就能够化解那些表面的冲突,把表面的冲突化为和谐,这就是一种君子之风,反而是在服从当中成就一种尊严。   
    梁冬:成就一种真正的领导力。所以有些时候呢,我觉得呢我们假借外求,读了很多关于领导力的课程,是吧?其实不用的,你把《弟
子规》好好实现一下哦!已经很有领导力了。   
    吴伯凡:对,那些都是告诉一些技法,刚才说因为技法是有限的,如果你内心不是一个孝悌之人,那你学了那些技法总有漏洞的。   
    梁冬:对,你不孝你怎么能够获得来自领导的支持?这个很多公司的员工啊,或者很多职场里面的人,他觉得他工作最困难的地方恰巧
是他的领导不支持他,你想想看他为什么要支持你?   
    吴伯凡:有一回啊,我在采访那个郭台铭的时候,我就问他,我说听说来给你汇报工作的人一定是要站在你的门口,站着立正,等着你
叫他进来。我说你为什么要搞这种很军事化的、很形式主义的、甚至有一点耍威风意味的这种方式呢?他说,一个人,如果连这点儿事情都觉得是受委屈的话,是做不成什么大事的。尤其是做制造业的人,他就没有这种委曲求全的能力。我们制造的过程是什么?实际上是一种委曲求全,不是物来适应你,而是你来适应物,好的精致的东西,实际上是你去顺从物,做的比较差的活,这里头都露出自己很粗糙的那种个性。你要是去顺从物理,能成全这个物理,这就是做精益制造的一个要点。我们再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的与人交往啊,与人沟通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一种“委曲求全”的能力,“委屈”呢是打引号了,就是要压缩自己的那些小我,然后成全一个更大的大格局,求全,是这样一个过程。只有那些服从力很低的人,他会把顺从别人,服从别人,当成是一种负担。而服从力强的人,也就是说,他的那种妥协迂回的智慧和能力足够强的人,他能够把一个被动转化为主动,在退让之中……   
    梁冬:获得进取。   
    吴伯凡: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2-17 11:12:27 | 只看该作者
我挺佩服这个节目的主持人的。我看过另外一期节目,嘉宾的论调和这一期完全相反。这真是很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2-17 12:22:17 | 只看该作者
shwyyan 发表于 2014-2-17 11:12
我挺佩服这个节目的主持人的。我看过另外一期节目,嘉宾的论调和这一期完全相反。这真是很难的。

嘿嘿,在中国文化里,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效。

就像其中一个人的观点,只有把自己放空了,去倾听别人说的,才有可能“交流”,否则,自己已经有“定见”了,“满了”,就甭想去听别人说什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2-17 16:52:20 | 只看该作者
悠悠 发表于 2014-2-17 12:22
嘿嘿,在中国文化里,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效。

就像其中一个人的观点,只有把自己放空了,去倾 ...

     这就是老子说的“洼则盈”吧。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挺佩服他的。
     做到没有定见,空的状态,其实是非常之难的,需要极高的心性。我应对的办法,是让自己多看一看和自己完全相反的观点和文章。我不喜欢孝的理论,也不喜欢弟子规。但是这一期的节目,对我帮助很大受益颇多,触到了我思维上很多的盲点。
     我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这期节目里面提到的服从力,其实孙瑞雪老师也提到过,孙老师用的是顺从这个词。儒家的孝悌与爱和自由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教育理念,最后的落脚点居然都是服从力或者顺从,到底谁对呢?呵呵。
    普通的父母啊,不管是支持孝悌,还是支持爱和自由,学的结果多半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为啥人家说的那么好,到我们这里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呢。
    更更好玩的是,那些对政治经济科技等等做出巨大影响的(无论正负)的领袖们,居然大多是那些不顺从的家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2-17 23:07:00 | 只看该作者
shwyyan 发表于 2014-2-17 16:52
这就是老子说的“洼则盈”吧。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挺佩服他的。
     做到没有定见,空的状态,其实 ...

其实,最近看曾仕强的管理系列视频,接受了一个很新的观点:中国人为什么从老祖宗开始一再讲“规矩”呢,就是因为我们天生的“不规矩”,天性就不服从,所以才一讲再讲。

点评

既然是天性,那还是不要违背了。^_^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8 10: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2-18 19:13:31 | 只看该作者
shwyyan 既然是天性,那还是不要违背了。^_^

天性,或许可以说是“特点”吧?
是特点,就很难明确的说它是优点还是缺点。
在某些情况下是优点,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就是缺点。

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分享一下。
俺家的电器寿终正寝必须改朝换代了,于是买了,等安装。安装工人来了,把机器放在墙上,看起来没问题了,收了费,走了。晚上一看,完了,跳闸。于是叫维修工人来,看了一下,说是现在新款的电器有漏电保护,原来的位置可能有钢筋,要重新在墙上打孔安装。于是又让原来的工人来安装。来了,看了一下,说用什么什么垫一下试试。显然不成功。也不肯再打孔,说可能是电器的问题,又走了。于是维修的工人又来,看了,说还是得重新打孔。原来的工人不肯来了,叫了新的工人来,重新打孔,安了,因为原来收过费,所以也不能再收钱,安完让我们签好字就走了。
瞧,操作规定是有的,按规矩第一个工人就该做好的事,最后,折腾了5次,才弄好。
在这个事情里面,第一个安装工人不好好干,偷奸耍滑,避重就轻,表面上看,这次他的确得了好处了。但是呢,公司是有反馈的,客服的电话来,我当然会说明情况。长期来看,除非他有硬得不得了的后台,否则,他还是早点用那点小聪明去找别的可以不用劳动筋骨的活儿去干吧,这份工作还真不适合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2-18 23:29:19 | 只看该作者
悠悠 发表于 2014-2-18 19:13
天性,或许可以说是“特点”吧?
是特点,就很难明确的说它是优点还是缺点。
在某些情况下是优点,在另 ...

       既然说到天性了,那我就再详细的展开一点吧。您说的那个工人的行为,与天性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关系,更多是后天的东西。

    为什么说人的天性是“不服从”呢,其实根源在于人都有掌控欲,需要自己的权力空间。问题麻烦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这种掌控的空间肯定是此消彼长,不会让所有人满足。一个发展很好的人,他(她)会有清晰的界限和底线,又有相当的弹性和容纳空间去适应不同的人。
   
    一个好的管理者,他会给下属一定的权力空间,去让你把控,让你去发挥能力。当需要侵入你的权力空间时,会给你一些额外的尊重,让你不会那么感觉难受。

    一个坏的管理者,他只在乎自己的掌控欲和权力空间,丝毫也不顾及下属的。在他手下但凡正常一点的人都会很难受。
    很不幸的是中国到处都是这样的坏管理者,所以自然而言要求服从力。郭台铭的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的负面例子,想想富士康的那十几跳吧。我不知道吴伯凡有何脸面举他的例子。这哪里是孙瑞雪老师讲的顺从,完全就是让人当奴才,还要让人心甘情愿的当奴才。
    最后再提一次那个工人,他的父母在他的教育上就是那个坏管理者,最终让他习惯成自然,成为一个做事懈怠的人。在这个家庭里面,给他读什么规都是白扯。
    悠悠,不知我的这个解释,是否合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2-19 12:3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artina-Mm 于 2014-2-19 12:50 编辑

  1. <P> </P>
复制代码
梁冬的这段话,我看了很有感触。
以前呢,也是特别崇尚西方的管理,恨不得能全盘照抄照用。如今,慢慢明白了,你应该先弄明白你自己所在的根基、大众是什么,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才有可能去到想要去的地方。
   
在以前呢,我们会多多少少认为这样的一种服从呢,让人感觉到很卑微,或者很不酷,或者说呢很没劲,不是人,但是今天我们在宏观来看的时候,你如果缺乏这样一种养成的时候呢,你可能真的没有那种足够的胸怀。你没有这样胸怀的话呢,就不会有这样的心量,你没有这样的心量,你就不会真正地成为一个领袖。就算你不小心被赋予了某一个职位,你也无法包容那些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复杂多变的你的员工。所以呢,我觉得说,以前我的很多观念慢慢、慢慢随着我的成长,我也开始在转变。老吴,我觉得说,我现在越来越能够欣赏那些后发而先制,那一些容纳不同的意见,最后在关键的时刻表达了他正确的观念,但是呢,他又能够去团结所有人这样的一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1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3:56 , Processed in 0.08626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