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总会有人为这类文字感动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2-8 13:29:29 | 只看该作者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4-2-8 11:17
其实,国外也虚伪的啊,不管收到啥礼物,都要回信说,这是我最喜欢的礼物,我正好想要这东西,然后把东西扔 ...

我不太知道这个观察是怎么来的。

依据我和国外的普通人打交道,我感觉到的是,他们收到礼物是真心的喜欢。

他们不会介意礼物的轻重,也不会去计较谁的礼物是200块的,谁的是10块钱的。

当然遇到正好是他想要的,他会更加开心。

我还真的没见到那个人当面笑嘻嘻,回身就去讥笑,这种事情是华人的专利,其他民族做不来的。

而在这里我常见到的是,不舍得在礼物上花钱,让孩子送老师一张手绘的贺卡,然后美其名说自己亲手做的礼物才最珍贵。我也亲眼见过有老师回身就扔到垃圾箱里的。

都是送礼物,其差距也大矣!

点评

在女儿的听力“wimpy kid"里的内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0 11: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4-2-12 15:07:38 | 只看该作者
用了微信之后,才发现有人很喜欢转这个转那个,其中不乏编的、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4-2-12 15:51:49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本身就很虚假啊,怎会有人为此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4-2-12 15:56:50 | 只看该作者
整体框架是假的,混进了一些真实的东西,大家说叨的正是真实的那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7:05:5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先不在意故事真假,主要是想知道,把很温馨的事情,搞成很悲哀了,为啥还会去感动别人呢。

真的中国人好这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4-2-12 17:41:03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 发表于 2014-2-12 17:05
其实先不在意故事真假,主要是想知道,把很温馨的事情,搞成很悲哀了,为啥还会去感动别人呢。

真的中国 ...

有没可能,它是中国文字本身的问题,之所以会转来转去,正是都愿意去看温馨的一面,对悲哀的一面视而不见。
我昨天看电视上一广告,好像是加多宝的:镜头是一桌菜一桌人,小朋友伸手就夹,被一旁的家长拦住,说让爷爷先来,然后乓乓乓乓新年好。这样的场面属于温馨还是悲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7:53:18 | 只看该作者
tricom163 发表于 2014-2-12 17:41
有没可能,它是中国文字本身的问题,之所以会转来转去,正是都愿意去看温馨的一面,对悲哀的一面视而不见 ...

儒教传统吧,长次有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4-2-12 18:07: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artina-Mm 于 2014-2-12 18:09 编辑

我们父母这一代,生长在动荡且物质贫乏的时代。特别不舍得消费,也不舍得对自己好一点。像我父母、公婆,与子女孙辈一起吃饭时,看见某个菜孩子们特别爱吃,就会特意留给孩子们多吃点。孙辈们还小,可以会意识不到。可作为已经成年了的子女,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我总是劝老人:自己多享用点,孩子们以后好日子多着呢,不用只顾着他们。

尽管我父母、公婆都有退休金,而且靠退休金已能生活得很好。可每次我们去看望他们,都会买上很多好吃的食物,就是怕他们不舍得。过年了,我们子女除了为父母准备好年货,还会特地包上红包给父母,好让父母舒畅、开心地过大年。

我们的社会发展不同,所以我们的家庭关系、习俗也会有所不同吧。

点评

所以我觉得,在小人儿还没有亲身体会的时候,形式上的教导根本就不值一提。成人的孝也不是教导出来的,是先有感才有孝的。不知有人见过只顾自己不顾儿女的家长,那样的孝一般不完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2 18: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4-2-12 23:14:48 | 只看该作者
母亲很无私,但是不够智慧。
有智慧的母亲养孩子可以是双赢的,孩子有出息,父母也健康。
而不应是一个输换来另一个的赢,最后孩子这么年轻就失去了母亲,其实是双输。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4-2-13 11:53:57 | 只看该作者
naia 发表于 2014-2-12 23:14
母亲很无私,但是不够智慧。
有智慧的母亲养孩子可以是双赢的,孩子有出息,父母也健康。
而不应是一个输 ...

我不愿相信那位母亲不想拥有所谓的智慧,宁愿相信是社会条件让她无法拥有。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不是民不想学,而是民被困而不能学失去了学的机会。没有谁想要“下”的,多是没办法被人当面条下了。
也许这才是古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本意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0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03:10 , Processed in 0.081150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