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ty1122bb 于 2014-4-29 09:32 编辑
(转)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这三个意思分别是:要准确表达文章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文章要明白通畅;文采要好。而这些题目对不少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如何科学、高效、到位地翻译文言文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2009年的高考文言文命题方式还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 1. 选文标准——浅易突出,这方面的标准因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 (2从文章中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句式。 (3从文章的体裁来看主要是传记、颂德类散文。 (4从文章的涉及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5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2.今年的格式与往年基本一样。 3.翻译字数还是在40个字左右。 二、剖析文句设定,把握考察重点。 每年高考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句子。 1. 积累性的重要实词和重要虚词为常考内容,也是得分点之一。 2. 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和特殊句式。 三、方法指导 (一)遵循三条原则: 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 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坚持四个步骤: 1、审:看清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2、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然后用下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再把解释好的词义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连缀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 4、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三)熟悉六种方法: 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例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08全国卷Ⅰ) 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 (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 例如: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04湖北卷) 译文: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07江西卷) 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 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 例如: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07上海卷)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例如:郭异之,持以白王。(07广东卷) 译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例如:盖忠臣执义(07全国卷Ⅰ) 译文:忠臣坚持道义。 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例如: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麋哺饿者于其下。(07湖北卷) 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株槐树,枝叶繁茂,他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那些饥民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