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容易被骂作“农民”
“农民”当做一个名词讲,代表着社会运作根基中的重要职业之一,而当做形容词讲时则是贬义的。大多的人们从没有看不起种地农民的职业,那么作为贬义的形容词,自是指那些不种地的“农民”。 过去普遍意义的农民即代表着没素质、没文化,思想庸俗落后,中国的社会文明随时间推进已有了长足发展,然而许多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却仍处在低端时代,这些人数量之庞大,精神思想腐朽败落的根深蒂固是令人一再叹息和无奈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常透露着自身的“农民性”,缺文少德,薪水平平,却颇爱夸夸其谈,卖弄自己“广见博识”,颇爱买高档烟、借钱买好车,打肿脸充胖子来展现自己“收入不菲”。他们从不知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丑陋,在他人眼里有多么一目了然。好比在几万人的足球场,当万人齐声高骂“傻逼”的时候,那些骂人者,作为群体中的一份子来讲,或许他们觉得大伙威风凛凛,所向披靡,充满自我强大的快感,而跳出来看,假设自己是一个普通来华旅游的外国人,仰在酒店沙发上,拿着遥控器偶尔转到地方体育台,看到了全场华人如此齐声高喝,那身为外国人的你,想必自会明白到底谁是“傻逼”。 知识、道德、思想是逐渐递进又相辅相成的,三点皆无便是具有“农民性”的人。被人骂作农民的人,多显得庸俗、小气又浅薄,思想视野欠缺深远性,有着难以治愈的“穷人病”,即贪小而失大的典型性特征。居家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如下几例: 为了省水,把水池子用皮塞堵住,用脏水投墩布,然后又拿投过墩布的水冲马桶,结果因为脏水中的异物过多,把马桶堵死,采取各种疏通工作未果,只好连马桶一起换掉。换一个新马桶至少五百元开外。 为了省电,晚上总是关灯看电视,昏暗的房间里只有闪烁不定的电视机荧光,时间长了视力逐渐下降,最终演变成永久性近视,配一副眼镜要好几百,而一对健康的眼睛更是金钱买不来的珍宝。 为了省食,上一顿的剩菜汤舍不得倒,便拿来拌饭吃,结果时日久了,得了无法挽回的慢性病,需要反复跑医院,医药费又是数以千计。 电器舍不得买好的,图便宜网购了低档产品或山寨品,往后的日子中东西三天两头要修,修理费远大于商品原价。 朋友结婚,请自己吃喜宴,现在的人都觉得请某去婚礼好比明目张胆朝自己伸手要钱,故而心中暗怀敌意,用各种理由搪塞推脱,有些人为此不欢而散,从此连朋友也做不得。 网购方面,现在做国内网络市场的,最多的一种经营模式是这样的:看中一个外国品牌的款式,便马上跟风开办私人作坊批量仿制,成本30元,其标价曰“原价3899元,现价99元”,网购的人觉得值,蜂拥而至。国外有个喜剧演员,曾在娱乐节目中作了这么一番秀:他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各国老百姓进入商场后,站在最新品橱窗前的反应,有些国家的人一进店就问尺寸问料子,有些是打电话发微博询问朋友是否需要,模仿到中国人的时候,便掏出手机来对着新品狂拍一通,然后很忙碌地拿出小本记录货号、价格和尺寸,以便拿到国内仿造或上网看自己国家有没有卖便宜的仿制品的。有些国人看了这节目,心里有火儿却撒不出,这家伙并非恶意编造,因为现在的中国人就是这样的。 网络上的文字评论往往是最能体现内心活动和真实想法的,一个软件下载平台,但凡下面有评论栏的,都俨然文字厕所那般污秽不堪。我看过一个网络加速器的使用评论,软件本身除了广告多些,功能效果还是很好的,而那里七八成的人,如果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他们的评论字句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便是“操”字和“逼”字,只要稍有瑕疵令其不满,就好像受了巨大心伤那般激烈辱骂,有些人只因自己不会用或者是因为自己电脑速度过慢便全部怪罪于软件不好,软件已经是免费下载并永久免费使用了,用着不好删除便罢,这些人那么做,难免让人觉得中国人太刻薄、太小气,而且这种因自己无知而犯流氓脾气的人就是所谓的“农民”。 此外,据我所观察,中国产的软件,或者一些下载网站,边栏边框总是一味张贴着卖弄色情的媚俗广告,这些白露露的“乳房”广告盛行了多年,有关部门一直未予打击,广告商也自明其内容低俗,但也必定是深知广大“农民”受众偏好于此,那些“大屁股妹妹”屡创佳绩,故而乐此不疲。然而在那些受众中,最可恨的就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农民”——许多人一方面大骂广告之低俗,中国软件狗屁不值,另一方面自己又控制不住,逢色必点。 这些道貌岸然者又会令人想起那些伪情调和攻击伪情调的人。有些人,一旦得知有人饮洋酒,或拿带托盘的瓷杯喝茶品咖啡,就要尖酸着嘴脸骂其装情调、摆架子,随即又是带有“操”和“逼”字样的一系列的语言排泄。这种思想也是很“农民”的,意思说中国就不能有具有真情调、真品味的人了?这既是自大又是自卑的:即,认为自己这样都没有如此情致雅兴,汝等与我也差不多少,遂便认为谁都不配了,此谓自大;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认为中国人都不该有此情调,此谓自卑。 而存于精神中的品味和情调是伪装不了,当一个人的学识、历练、修养累积至一定层次,情调和品味就会像灵魂结出的果实那般自然流露地外显出来,使其言行举止、举手投足都散发出浑厚静雅的气场。接触咖啡与洋酒、接触具有艺术品位的事物便是在这些脱俗气场中浑然而发的自然衍生物,好像草儿生得久了要开花;台球打得精熟了,则需要一根自己的专属球杆;猩猩快要进化成人的时候,会懂得利用各种打猎的工具和饮食的火具,不过那时候我想如果类人猿得知到如今人类发展的文明程度,想必还是会有这么一群猿人,看见那些使用工具和火具的猿人便说“你装什么‘人’啊,你觉得你使工具就能变成人了么?”而后对其百般嘲弄,故而这样的人只好一辈子做猩猩,如今这样的人也要一生都被人骂作“农民”。 这些人的嘲笑是不分原由的,真伪皆一棒敲死,这是心态问题,然而客观现实中,不免确实有一些用洋酒和咖啡找情调的虚荣者:一些有钱的人,自以为生活变得高档了,便动辄请一桌人,争着面子在酒店叫售价几千几万的酒,然后拿着陈年威士忌对瓶吹,粗俗又野蛮的中国酒桌文化暴露无遗。 空闲时,我偶尔会进一家大学附近的咖啡馆拿铅笔和本子写作,我见过里面有摊一大桌红学资料伏案工作的教授模样的人,有端着纸质书书阅读雨果、雪莱、巴尔扎克的,也有翘起小拇指,手捧托盘,边啜咖啡边读郭敬明的人,而这些人中,谁是在用“心”阅读,谁是在“摆姿势”自我陶醉,从其身体的形态和外露的精神状态就能端倪出一二。 这种人是真才情者们最为痛恨的,他们玷污了他们的名声,破坏了人们的评判和衡量的标准,好像现在的外国人一提中国货就觉得是山寨劣质的,那些做国产高档品牌的正统企业都对那些山寨作坊恨之入骨。 再延伸想来,又能顺理理解到何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今天也是一样的,好的作家写的文章,还不等编辑细细品味,那些编辑总是看了个开头就认为这同那些泛泛庸作没什么不同,故而甩手一抛,与那些庸作堆为一团。许多才俊便被就此埋没了,少量的人投靠别家,被另外的慧眼伯乐辨识出来,成就了事业,为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但这也决不会削弱才者对那些庸贱文客的仇视。 近几年我看过的不少美剧,其中大多都有对中国人的戏谑嘲讽,讲中国游客如何小气、不给小费,讲中国商人如何给商品偷梁换柱、以贱易贵、榨取小利,在他们眼里,我们的中国货除了便宜,便一无是处,而且有很多还是扰乱市场的臭虫。美国的肥皂剧最喜好以中国人做桥段、抖包袱:时常是一个美国人指着另一个美国人说,你这种行为就像中国的怎样怎样;你给我拿这个吃,那我还不如吃中国披萨呢……话毕,背景的观众音随之爆笑,中国人简直成了他们的小丑。 我们在他们的影视作品中之所以变成这种形象,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经济连年增长,收购了许多美国企业,他们感到憎恨和恐惧,故而有意为之。还有一部分原因,要拜那些早期出国经商的中国“农民”所赐,然而,在我们为此气愤的同时又不得不反思自己、反思自己身旁的人,兴许那些跟你一同怀着一腔热血、激愤怒骂着美国佬的人,就是山寨冒牌店的经营者,在言行、思想上,就是那些被骂作“农民”的人。文/馨绫。出自:http://blog.sina.com.cn/shin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