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85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该怎样读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30 21:4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键我想不在于要不要读经,而在于我们怎样去理解经.经本身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有我们传统的文化观念、道德观念在其中。但是,今天传统的观念正在或已经在物质、商品经济冲击下消解,而我们的处境是:我们既不愿回到传统中,也不愿只是纸醉金迷。于是,读经的要求就产生了。然而,如果我们不能有一批人成为大众的知识先锋,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成为新道德的建构者,那么,纯粹的读经将只是流于学术研究的层面,甚至是一种“文化做秀”。
  因此,读经的前提应当是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改革。将读经作为人格培养和道德熏陶的一部分来进行,使之消解我们今天在市场经济下的某种堕落。同时,我想,经不会告诉我们的学生“民主”“法治”“科学”等等这些现代的观念,“五四”最大的问题是在彻底的批判传统的同时(甚至是绝对化的),也没有真正解决中国“民主与科学”的问题,于是,新旧文明一个死了,一个先天不良。今天,我们又想从旧传统中找回过去,恐怕不现实;想找到未来出路,恐怕也不现实。我们的问题,恐怕还在于不够了解这个时代的脉搏,甚或不了解我们自己,我们不知道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化,需要怎样的道德。于是,我们“哈韩”“哈日”,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我们自己文化的影子,现在我们是不是又要“哈传统”呢?
  我们应当反思我们的文科教育,反思一下我们的哲学教育,我们难道只能培养“考试天才”“英语狂人”或者是“老学究”,而无从培养能够把握这个时代“时代精华”的人。如果读经只是一场对传统的悼念,我想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是对传统的“复辟”,我想那是危险的;如果是对传统发展与改造的先声,我想那时值得期待的。

王才贵老师对读经崇尚之极,似乎读完后小孩就成为天才,是否有夸大的成分?

背诵经文需大量的时间,使小孩失去很多玩耍的时间,而且小孩肯定不是很高兴。这是否压抑了孩子的天性?

首先,一般民众没有读经的财力物力才力.现在知识分子和大众离得太远了.其次,大环境就是一个字:钱.再次,文化熏陶是个长期的过程,能坚持下去吗?第四,教育体制给这个机会吗?第五,文化传播人的匮乏必然导致此建议是空中楼阁.

读经的意义在于开发思维还是在于学习古人的智慧和某些气质

读经没有过错,过错的是不读经的人都读经的刻意排斥。经书没有要求人人都必须统一思想,更没有逼迫大家都用作者的行为去处世。怎么用怎么做还是靠自己。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其不朽之精髓就保存在《诗经》、《论语》(孔子)、《出师表》(诸葛亮)、《岳阳楼记》(范仲淹)、《过零丁洋》(文天祥)、《少年中国说》(梁启超)等经典之中。一个人对传统经典多一些了解,多吸收一些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可以提高他的人文修养,使他言行雅致,内心充盈,人格丰富,塑造坚韧的品质,追求高远的人生目标。也必须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另有不少糟粕与毒素,集中表现为教人做臣民而不是做公民,做奴隶而不是做主人。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激进的思想先驱痛感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疴太重,积弊太深,认定传统文化是导致国家贫弱和政治腐败的罪魁祸首,呼吁“砸烂孔家店”,重估一切价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思想先驱们的进步观念虽然看起来十分过火,但在整体上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当时反对专制主义和反对殖民主义的大势所趋。

  今日之中国,已经不再有传统经典生生不息的文化土壤,即便有一些孩子在语言模仿期通过背诵记住了许多经典,待长大成人进入理性理解期,在理解经典的义理内容之后,他们也应当能够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先生诵读经典无数,却并没有妨碍他认清传统文化的“吃人”本质,在1925年的一篇文章中,他甚至建议青年“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而今信息发达,资讯丰富,受教育的渠道和形式日趋多样化,以为经典上怎么说,孩子们就会怎么信,以为大人现在怎么灌输,孩子将来就会怎么发展,那是“当代大儒”或“德育教授”一类人的一厢情愿。更多的情形是,经典仅仅成为一种史料或文本,具有研究或欣赏的价值,而失去了塑造人、支配人的功用,那就更不用担心诵读者可能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了。

  要教育孩子做公民而不是做臣民,做主人而不是做奴隶,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开阔胸襟和开放眼光的一代新人,只能用崭新的、与世界接轨的教育,而不要指望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什么灵丹妙药。

兴趣就是老师 读经是儿童的权利

现在,据说有不少人很是热爱胡适(并认为鲁迅一生只是“批判”,而胡适是“建设”),那么在读不读经方面,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他是怎样看的呢?你一读胡适,就知道,原来他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方面)的见解与鲁迅竟是相同的,那就是两个字:批判。他针对有人鼓吹中国过去的文化是如何了得时说了两句十分精辟的话:“如果过去的文化是值得恢复的,我们今天不至遭到这步田地了。况且没有那科学工业的现代文化基础,是无法发扬什么文化的‘伟大精神’的。”(见《胡适文集·3》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6页)又在《东西文化之比较》中说:“如果某种文化能够利用智力,征服自然,脱离迷信蒙昧,改进一切社会制度,以为人类最多的幸福——这才是真正的精神文明。这种文化将来还要继续增长进步,不过它的进步,不会转向东方精神文明的途径,而是照着它已往所走的途径,继续进行。”(同上,第448页)

中国传统经典教育只强调背诵,而不管孩子是否理解。而源于西方、比如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育,要优越于这种教育模式。

对待经典,还是袁枚的那句话说得好,叫做“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面对经典,要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提倡读经,并非指读经至上,更非指读经救国。

  尊重经典与尊重儿童并非矛盾,而是辩证的统一。

  强调背诵就是蒙昧主义?凡指教育和学习是置疑过程而非背诵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经典之经,是指的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文化要素,非为“十三经”张目,也非指儒墨道法之所谓经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21:43:30 | 只看该作者
可以参看更多资料:http://xuyongzhuo.blog.edu.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3-31 06:02:53 | 只看该作者
多读没有害处,读诗者智、读史者明!!!你读过才有资格批判,没有读过只是没有资格批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3-31 10:11:11 | 只看该作者
名言:我没煎过鸡蛋,但我有资格判断鸡蛋的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4-16 21:23:34 | 只看该作者
开卷有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4-16 23:51:36 | 只看该作者
你真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8-3 12:50: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02 , Processed in 0.08947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