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856|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融让梨【zt】角度不同,解读不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3:1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儿教里有关孔融让梨的帖子蛮多的:
【转帖】要警惕“孔融让梨”的负面效应
【转帖】也谈孔融让梨   ( 1 2 )
从“孔融让梨”谈中国式德育教育的根本错误
话说分苹果感性教育与孔融让梨

今天看到另外一个解读,很有趣的角度:
难以平静!美国孩子这么看待“孔融让梨”故事
  孔融让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据传某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让孔融分给兄弟们吃,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给自己,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弟弟们,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梨,大的应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很赞许地接着问:“那弟弟比你小为什么梨也比你的大呢?”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让着他。”

  千百年来,孔融让梨成了中国父母拿来教育子女礼仪谦让的典范。然而在亲历了一场美国班级对这个故事的讨论后,我的心情许久不能平静。在一个中文学校,学生都是年龄范围在8-12岁的美国孩子,以下是老师讲完孔融让梨故事后的讨论记录。

  老师: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

  学生: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

  老师:作为礼物。

  学生:既然是礼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了,为什么还明显地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

  老师:……

  学生: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了的梨子难道再要回来?

  老师:……

  学生: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不愿吃不吃、谁愿吃谁自己去拿那不行吗?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学生: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

  老师:你说的对,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

  学生: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呢? 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学生: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

  老师:那你怎么看孔融?

  学生: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学生:我觉得孔融不诚实。

  老师:为什么?

  学生: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catch22,美国俚语),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该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该勇于承认才对。

  学生:我也不喜欢孔融的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他不负责任,让没有行为能力四岁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融分梨的行为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老师: ……

  学生: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剥夺了民主,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老师:要是你是孔融会怎么做呢?

  学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

  听到这里我走出了孩子们的课堂,一个中国儒家思想的典范在美国孩子这里却变成了主观武断、践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你说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网友评论

  @czxczx:美国孩子的真实以及诚实的道理。中国的讲法是假学道,真小人行为。千万不要学孔融。

  @子不语:哪里错了?就像以中国人的观念去胡乱猜测美国人的家庭观、自由观等等一样,跨文化的任意解读,本身就是错的。因为,根本没有什么普世价值观。

  @做一个好父亲:其实,这篇文章在偷换概念。中国文化中“仁”的概念是培养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孔融让梨来说明在利益面前不要过分看重,要考虑到他人。在向孩子们讲解“孔融让梨”这个典故的时候,讲解的是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并不是公平。这个故事的本意也不是宣传公平的。

  @最爱花中四君子:孔融的故事我看根本是杜撰出来的,这体现了传统美德。我们反感这样的双重标准。这样的父母不负责任让一个孩子做这本就有争议的事。不要再虚伪下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11-3 14:57:18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看这样的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1-3 15:46:38 | 只看该作者
很多观念真的是要我们自己先理清楚,
才能决定教育孩子时要怎么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1-3 17:01: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真要分析,孔融的性格根本就不会让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3 17:58:27 | 只看该作者
jiangying 发表于 2013-11-3 17:01
如果真要分析,孔融的性格根本就不会让梨

愿闻其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3 19:24:23 | 只看该作者

有空我写篇分析,现在没空.

可以去看看后汉书和三国志了解下孔融的性格

点评

我也等,好容易等到僵硬发言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4 11:06
看后汉书、三国志我嫌累,我等您写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3 19: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1-4 14:18:28 | 只看该作者
汉晋时期,当官使用世袭和察举并行的机制,所以举孝廉成了一个当官的途径,所以这两朝,编造了许许多多的此类故事,比如二十四孝的故事,基本都是这个时期的。

到唐宋后,开始科举考试了,这类编造的故事就少多了。

造假不是当今时代固有的,是多少年文化积累起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1-4 19:30: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瑜珈 于 2013-11-4 19:47 编辑
jerryhao 发表于 2013-11-4 14:18
汉晋时期,当官使用世袭和察举并行的机制,所以举孝廉成了一个当官的途径,所以这两朝,编造了许许多多的此 ...


原来是这样。

那啥三字经里“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也是假的吧。古人结婚早,孩子九岁,父亲不会过三十吧,正是年富力强,孩子先给暖被窝,那父亲也能心安理得接受?这得有多狠心啊,父亲不该受到不爱幼的指责吗?

当年带女儿读三字经,讲这故事的时候,心里还真有点别扭。

哦,这也是二十四孝里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1-4 19:57:08 | 只看该作者
瑜珈 发表于 2013-11-4 19:30
原来是这样。

那啥三字经里“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也是假的吧。古人结婚早,孩子九岁,父亲不会过 ...

这个难说,比如说那不是第一个孩子,可能是第n个呢?或者说那孩子的父亲体弱多病呢?要不然,古人三十岁就身体不行了呢——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嘛?。。。
反正吧,我觉得古书要读,都得多想一些可能性,正面的反面的都得想,读起来就累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1-6 16:18:12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 发表于 2013-11-4 14:18
汉晋时期,当官使用世袭和察举并行的机制,所以举孝廉成了一个当官的途径,所以这两朝,编造了许许多多的此 ...

孔融让梨的故事应该不是当时编造的,而是后世编造的,孔家毕竟是世家.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出处好像是李贤(唐)注后汉书的《融家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4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45 , Processed in 0.295094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