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8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转朱畅思老师谈语文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08:4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学而妈妈 于 2013-10-16 00:44 编辑

有关景山自编教材的解释——我的一封家长信
各位家长:
      您好!
      开学已经两周,您也初步了解了初中的学习生活。我再向您简单介绍一下语文新教材的特色和我的语文教学思路。
      景山学校自编教材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在六年级试验了,我当时是第一个试验者,我所带的当年的六年级一班是第一个试验班。根据我和后来的老师的试验结果,07年的时候,这套教材进行改版,现在孩子们使用的是第二版教材。并且,07年的时候,景山学校召开了教材研讨会,去年召开了第二次教材研讨会,我们这些试验者的汇报给国家部门的相关人员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现在,这部教材已经审批立项,即将通过。全国也有许多省份正在试验这套教材。    这套教材的编委都是景山学校建校时的第一批老专家,这些专家都是教授级别的人物,他们当年都是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景山学校服务的。别看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0,他们的思想是很先进的,首先是,50年前景山的语文教学已经走在时代前列并且高瞻远瞩;这些老专家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所以新教材不是课文的重新排列,是有明显的景山学校语文教学理念的教材,既有传统又有更新。这些老专家们早就退出了教学第一线,我02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有幸成为了他们的徒弟。所以我是跟随他们成长起来的。对于新教材可以说是最熟悉的人之一。
      新教材最明显的特点是,大单元教学,可以生动的说成是:让你一次看个够。每个主题单元的课文都很多。所以要完成这样的教学必须要加快速度,这就在要求老师和学生不必对于现代文苛求词句的分析,那些支离破碎的分析,本也无功,况且无果——没有人会记得语文老师当年分析过什么的。而阅读的数量很重要,只要指导到位,个别经典课文精读,大多数文章是可以略读的。并且要多读书,读整部的书。六年级我们准备读《水浒传》。我会带着孩子们读。腾出时间来读书,比分析课文有意义。
      另一个特点是古诗文的数量大。相较于通行本教材,我们的古诗文含量很大。古诗文的学习,重点在于记忆,背诵和默写。翻译古诗文,本就是有争议的事情,因迫于考试压力,翻译是要做的,但是最正当的道路是“多见”,见多了,自然知道意思。不要死背译文,课下注释是要落实的,但是译文不必跟老师给的完全一样。而诗歌,是绝对不能翻译的。如果我们把精力花在翻译上,这么大的古文量是学不完的。
      新教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加大写作教学的力度。景山学校有很好的写作教学的传统,新教材集合了所有景山学校的写作教学经验。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写作单元,注重读写结合。写作以自由练笔为阵地,学生应该写自己想写的,写真的,写喜欢的。所以不要教写作模式,不要刻意规范写作模板,不要迷信社会上的写作速成,那都是违反写作的根本原则的。写作的原因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写作的方法是用合适的语句表达自我的真情。初中主要教写记叙文,除了真实,“具体”是第一要素,进而努力做到“生动”。多读好文章,多引导,多动笔,多交流,才是正当的方法。
     还有一个特点,是综合性学习。语文学习不是僵化的,也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内的。它有工具性的一面,语文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大的语文观。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根据不同主题  开展语文活动。这其中还有口语训练——是的,语文学习也要练习口语表达,这是“听说读写”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我们会从时事新闻开始,之后还要涉及新闻评论。建议您多多和孩子一起看报纸看电视新闻,多看一些评论型节目。
      具体到每一本教材,六年级上册主要用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从读书开始,到散文,童话和古诗文。选取学生喜欢的,或是时文。同时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六下七上是古诗文集中出现的两本书,在记忆最好的年龄,理科学习任务相对并不重的时期,多读多记,打好基础。七下有说明文的学习,八下有议论文的学习。九年级主要是文学赏读和复习。
      除此之外,吟诵也是景山学校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这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是有曲调的诵读,注意音律的和谐。景山学校可以说是全国第一个将吟诵带入中学的学校。吟诵可以为大量的古诗文学习保驾护航,还可以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初中阶段,对于小学的70首诗歌要进行复背活动。六上复背小学70首古诗。主要采用吟诵的方法,以此给学生打好正确诵读诗歌的基础。
      有关于中考,景山自编教材已经经受了6次中考的考验,我有幸参与了5次。事实证明景山的新教材是经得住中考的考验的。我们的古文量远远大于中考要求的古文量,若说应付考试,当然绰绰有余。我们的字词量也大于中考要求。而中考对于课内现代文是没有考试要求的。只会考三种文体的阅读(记叙、说明、议论),上文我已经向您汇报了我们都会系统讲解。中考作文的要求相对简单、程式化。九年级的时候,略作调整便可以应对。
     希望孩子们在初中的四年,多读书,多记忆,做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多动笔写作,多关心身边事,天下事。相信,真能如此,一定能够培养起很好的语文素质!

文章出处:朱畅思老师的百度空间 http://hi.baidu.com/812yingshi/item/e1ea240f6a39e2dfdce5b05c
朱畅思老师的教学视频系列:http://club.etjy.com/forum.php?m ... &extra=page%3D1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liumimi + 2 认真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08:46:36 | 只看该作者
盈视古诗文吟诵教学班即将开班 盈视古诗文吟诵教学班



口号:给孩子最正宗的吟诵,给孩子最有用的吟诵,给孩子最美的吟诵。

   

解读:

最正宗的吟诵: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是有音乐性的朗读,还原中国语言的美,突显中国式诗文的音韵魅力。一百年前,中国人都是用吟诵的方式读书的,音调好听,内容好记,并且蕴含深刻的诗文理解在其中,由此上溯三千年,中国人都是吟诵的。吟诵只在这一百年逐渐丧失掉,而近十年,吟诵在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找回它的位置。

    而今天的人们对吟诵认识依然不够,存在误区。比如,人们认为吟诵是哼哼唧唧,是唱戏,是念经,并且很难听。这都是错误的。吟诵很好听,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孩子们很喜欢吟诵,并且吟诵得很好听,还创作了更好听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吟诵调。

    如今社会上的国学班,鲜有涉及吟诵者,只因大家并不熟谙吟诵教学法之道。所以,面临国学内容孩子背不下,理解不了,囫囵吞枣的尴尬境地。也有涉及吟诵教学的,但都不占很大的分量,或者并不正宗,不讲规则,于背诵、理解一事无补。

    盈视参加过中华吟诵协会的培训班,在北京景山学校首先于中学开设吟诵课,后又参加中华吟诵协会的讲师团,到大江南北培训教师,不断在吟诵教学领域进行研究。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吟诵教学法,致力于通过吟诵,让学生快速并有效记忆,明了并深刻的理解古诗文。

    盈视古诗文吟诵教学班,或许是北京市唯一正宗的吟诵课外班。



最有用的吟诵:初中的古诗文学习,是学习的一大重点,也是难点。孩子不爱背,背不下,不愿去接触,理解不了。考试的时候往往在背诵默写上丢分,或者在理解上丢分,更谈不上更高级别的诗歌赏析。而上了高中以后,马上面临诗歌赏析的学习任务,学生就更加招架不了。

    吟诵可以帮助记忆。因为吟诵是有曲调的,也就是有旋律的。这好像唱歌,人们在唱歌的时候是不会去背歌词的,唱着唱着,歌词就自然而然记下了。吟诵也是如此,吟着吟着,内容也就背下了。事实上,中国古人正是用这样的方法背下“四书五经”的,历史上不乏典籍遭毁而后人可以一字不落的背回来的故事。

    吟诵可以帮助理解。吟诵不是用来活跃课堂气氛,不仅仅是用来激发学习兴趣的(虽然它的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吟诵有一套法则,能够帮助学生从声音的运用方面(平仄、格律)理解古诗文的创作规律,进而更好的理解古诗文的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有许多错误之处,对于诗歌的理解存在基本的谬误。通过吟诵,可以带着孩子质疑、释疑,进而接近真理。

    2003年出台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1至6年级必学诗歌70首,中学7至9年级(初一到初三)必学诗文50篇。事实上,各个版本的小学教材都有疏漏,并未收录完毕,同样,各个版本的中学教材也未完全要求落实,这给以后的学习埋下了隐患。中考对于中学7至9年级(初一到初三)的诗歌只要求19篇,古文只要求15篇。使用吟诵教学法,可以弥补小学的遗漏,可以很好的解决19篇初中所要求的诗歌的学习问题,可以解决大部分初中要学习的古文问题。给初中的学习和中考保驾护航。



最美的吟诵:吟诵的曲调是古代文人创作的,每个时期各不相同,每个地域各不相同,每个人也各不相同。相同的是,规则,并且好听,美。现在能够留下的传统的吟诵调,是中华吟诵协会在几年间,不懈努力,在天南地北采集到的耄耋老人的吟诵调。这些老先生童年时期参加过私塾学习,虽然年已近百,依然可以清晰的记得吟诵调,这也可以从侧面来印证吟诵的魅力。这些传统吟诵的调子,经过整理,美化,可以传授给孩子们。

    既然吟诵有规则,又存在千人千调的特点,便可以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吟诵调。这样既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老师进行指导,在设计调子的时候争取一对一教学,给孩子的吟诵调把关。

    在感受音韵之美的同时,理解诗歌意境,培养的是一个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陶冶性情,导其向善,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吟诵和古诗文学习会对此很有帮助。



做法:

课时和内容:用一学年的时间(24次课)复背小学的70首诗歌,学习初中《国家课程标准》中涉及的33首诗歌和部分古文。掌握吟诵的基本法则,学会吟诵古诗文。



课堂教学:寓教于乐,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学习。并且大量讲解作家生平,讲与诗文有关的故事,强化记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补充相关的诗歌,鼓励学生多记多背。



考核:

小学诗歌要会吟诵,中学诗歌要能吟诵,能默写,能写简单的诗歌赏析。部分古文,可以回答相关问题。



其它:

使用多媒体教学,让课堂变得更加美丽。有可能有机会带表现好的学生参加吟诵表演。欢迎家长一起来听课,一同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老而又优美的读书法。

欢迎光临“绵绵思远道——盈视吟诵教学专区”(http://www.yinsong.org/bbs/thread.php?fid=46
欢迎到优酷网(www.youku.com)搜索“盈视”,观看盈视相关的吟诵教学视频和演出视频。

http://hi.baidu.com/812yingshi/item/016b13820261a129110ef3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08:53: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学而妈妈 于 2013-10-16 00:54 编辑

《饮酒》一课教学反思

——吟诵进课堂的方法初探
   

      仅仅接触吟诵几个月的时间,对其抱有极大的敬畏态度,虽然明知才疏学浅,却志不敢已,所以决定试验。

      在两个多月的教学实验中,在和徐建顺老师与吟诵专家的不断交流中,我明确了一个问题:吟诵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我看来是必要的教学古诗的手段。也就是说,它不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实行的一种方法。只是在我看来它是必要的方法。

      在初中阶段,教学古诗的目的,在我看来首先是要让学生背诵、默写,这是底线。进而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怀,这是难点。最后,能用准确的形式表现出诗歌的情怀,以此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这是高标准要求。而吟诵,是助于达到这三个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

      从背诵这一点上来看。让学生了解平仄的知识,掌握诗歌的诵读方法,也就了解了诗歌的基本韵律。长久的在这样的习惯下诵读,既是符合了中国古诗的基本诵读方法,也能够领会诗歌的基本创作规律,调理了思维,自然易于记忆和背诵。如果采用吟唱(不等同于唱歌)的方法,加以简单的旋律,则给背诵带来了美妙的享受之感,更利于记忆。

      在这节课上,师生一同诵读,诵读加吟诵的遍数达到十几回,在下课前,全班都可以流畅地背诵出全诗。并且在强调个别字的书写后,三分之二的学生可以做到当堂默写准确无误。这是一首50个字的诗歌,当堂达到这个效果不能算简单,应该感谢吟诵的保驾护航。

      背诵默写,还仅仅是学习诗歌的第一步。理解诗意才是教学的难点。我们从诗人选取的形象入手分析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无论是西方的诗歌研究还是中国古代诗话也大都是如此分析的。只是,古人在诗歌教学中确实是使用吟诵的方式的,老先生给学生做吟诵示范(往往三遍),已达到正音识字以及理解的目的。我们今天的古诗教学当然是不能完全复制古代的教学模式的。但是我们该反思一千多年来的教学的科学之处,介入中国的方式来教中国的文学。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科学之处就在于:诗人创作的时候是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我们不用吟诵的方式来讲解只怕会谬之千里。

       那么如何让吟诵来有助于理解呢?我想的是,介入音韵学的知识。诗歌借助形象表现情感当然是没错的,只是我们只看内容而不管音韵的形式,总会在理解上有所偏差。正如我曾经在一节课上,问学生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怀,几个学生起立回答的都是“悲凉”。学生的答案是有证据支撑的:比如冰冷的关隘,“人未还”的现状,没有“飞将”的遗憾,以及“胡马度阴山”的失败。如此看来,王昌龄自然是带着怨气的。可是,唐人称其为压卷之作,难道就仅仅是因为它写出了大唐的没落与失败?王昌龄生活的年代并不是如此的。其实王昌龄要表达的意思绝不是凄凉,他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传递出的无奈与失落是完全不同的。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国运昌盛之时,与边关的战士也是胜多败少,唐人的豪迈在边塞诗歌中表现得最为精彩,这样一首能成为压卷之作的诗歌自然也在表达着保卫国土,寸土不让的豪迈之情,而战争毕竟是无情的,诗人也在其中发表着感慨。但是感情基调依然是昂扬的。正是因为在短短的诗歌当中诗人将各种情感交织,给我们尽量展现了边塞战争的全貌,才让人称其为压卷之作的吧。而我们如何更为准确更为通畅的将这一层意思讲给学生呢?借助音韵学的知识是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看看诗人用了什么字来做韵,“关”、“还”、“山”。在平水韵中,这属于“十五删韵”。这个韵的韵腹是“an”,发这个音需要经历从开口到闭口的过程,拉长了来发这个音的时候,便会有从疏朗、开阔到感慨、叹息的感觉。这是不是暗合了王昌龄本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呢?再看,是个前两句使用闭口音较多,后两句使用开口音较多,诗歌是否在声韵上也做了一次很好的起承转合呢?诗人的感叹与豪迈是不也借助声音表现得很好呢?如果教会学生去如此理解,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再用吟诵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的诗歌课是不是才会不失偏颇?

      其实不仅仅有开闭口音的问题,还有入声字的使用,声调的运用等等。把这些内容引进讲解诗歌的课堂,与内容的分析相结合,两条腿走路,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所以我说,吟诵是打开古诗理解大门的一把钥匙。

      让我们再回到《饮酒》,用吟诵的方法解读一遍。诗歌使用an这个韵脚(魏晋时期还没有平水韵,古体诗歌中所谓的韵脚多是诗人自发的行为所至),有悠远开阔又抒情的感觉,这个韵在发音的时候经历从开口到闭口的过程,最后用鼻音抒发感情。诗歌中有很多字都用了这个韵腹。如:喧、远、偏、然、见、南、山、还、辨、言。这些字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悠远开阔,情感绵长。诵读的时候应夸张一些,努力体会。按照后来诞生的平水韵来看,诗歌的入声字很少,只有开篇的“结”,结尾的“欲”,中间的“菊”、“日夕”四个字。入声字少决定了诗歌吟诵时的流畅,而入声字的出现能给诗歌错落有致的感觉。诗人在诗歌的一句中第一个字使用入声字,往往是要强调第二个字,或本句后面的内容。如“结”庐在人境,诗人开篇就要强调,我的屋子是盖在有人之境的。这样能更好地引出后面的内容。最后一句的欲辨已忘言。欲字是入声字,也是为了强调“辨”,但已忘言。洒脱之感自然流露。“采菊东篱下”,因有入声字,诵读起来稍有停顿,与后一句对比明显,后一句则连贯流畅。能令人感觉到诗人采菊的动作很随意,很简短,而瞭望南山的动作却很享受很漫长。诗人陶醉在山景中的感觉也就出来了。“山气日夕佳”,有两个入声字,与后一句“飞鸟相与还”对比明显,可见诗人强调飞鸟的归还是山间淡雅美丽的景色,也有暗示自己是“羁鸟”,想回到自己熟识的“旧林”中的意思。从开口音闭口音来看,前四句以闭口音为主,诗歌在“起”的部分,向世人表达自己归隐的特点,只有在本部分结束时的“远”“偏”二字特意用了开口音,可以强调自己心离尘嚣,无论何地都会感到偏远的特点。中间四句是本诗的重点,诗人描述自己所处的山间景色之美,来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所以大量使用开口音,采、东、下、悠、然、见、南、山、佳、鸟、相、还。诗歌的悠远开阔之感,诗人的享受自然的情怀就都能很好的展现出来了。诗歌结尾的两句,前一句闭口音为主,后一句开口音为主,对比明显,又强调了最后的“欲辨已忘言”,让诗歌的延伸之感和诗人的洒脱之感明显的现象出来。吟诵时,注意音韵的表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对比,有入声字与无入声字诗句的对比,诗歌的感觉就能很好的表现出来了。

      我所授课的班级已经在这届公开课前具备了开口音闭口音的基本知识,入声字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古体诗、近体诗的区别,也学会了几种吟诵调。所以我能设置“初感知”的环节。我们在古诗文课堂上往往设置初读感知的课堂环节,而学生往往是初读过后没有感知的。因为他并不知道如何感知。当我用《早发白帝城》和《村居》来作为例子提醒学生的时候,学生都知道我在启发他们用什么方法去感知(这两首诗歌都使用十五删韵,都是用an作为韵腹)。所以学生很快的说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而当我问学生诗歌哪一部分应该是重点,哪一部分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怀的时候,他们找到了开口音聚集的部分。这都能说明吟诵教学是可行的,并且是可取的。

      最后,当学生理解了诗人的情怀之后,我们该教会学生如何传达这种情感,如何与诗人尽可能零距离的结合,神交。诗歌赏析是种不错的做法。用语言文字来表现当然是很好的。而声音呢?孟子说:“发于声,而后喻。”我们该教学生如何用他的声音来表现他对诗歌的理解。朗诵自然是一直以来的做法。只是这个源自于西方的做法放到中国诗歌上并不能完全表现中国诗歌的味道。因为朗诵的断句是依据语义的,往往在声音上有轻重之分。而中国的吟诵是根据声音的节拍,平仄的变化等有长短区别,高低区别的,并且在吟唱的时候可以将开口音闭口音很夸张的表现,将感情借助旋律来表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我们是从吟唱《归园田居》开始的,算是一种复习,也算是一番导入。学生通过吟唱再次感悟陶渊明的情怀,在吟唱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时候努力的吟唱出是人的骄傲与坚定。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饮酒》。在整节课上,学生一遍遍的诵读,一遍遍的吟唱,逐渐将诗歌所要表现的情感很好的传达出来。这节课上最后一个男孩子的吟诵将本节课的气氛带到了高潮,他始终闭着眼睛,不由自主的摇头晃脑,声音的长短变化,高低变化都表现得非常好。他投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并且用吟诵的方式将诗歌的意境很好地传达了出来。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在公开课上比较紧张,平时课上,更多的孩子们表现得更好。我们也不定期举行一些吟诵展示课,学生会设置情境,带有表演性质地进行吟诵,很努力地去穿越时空,与古人做精神结合。

      将吟诵带入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可行的。只不过现在仍处于研究状态,很多问题还有待于研究。但是,恢复中国的方式来教中国的诗歌,价值与现行教学法结合,达到现代教学所设定的教学目的,总不至于是条错误的道路。我想,假以时日,人们会逐渐的发现这是条必然的道路。

http://hi.baidu.com/812yingshi/item/35156c1231efaa26f7625c5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09:01:39 | 只看该作者
语文学科平时成绩评价方法改革的一点想法

朱畅思

      

一 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平时成绩的评价方法


(一)语文素质的培养存在尴尬现象,源于笔试评价成绩占分量太大

我们语文学科存在一些很现实的问题。比如,学生对我们无所求,对我们的许多素质教育的教学安排容易无视。在应试机制依然大行于世的时候,学生容易考什么重视什么。无法以笔试形式体现的,则不重视了。这对于孩子来说无可厚非。因为一张期末的笔试卷子重要的分量不用强调。就算是平时成绩,也有许多考试与测验的分数在其中撑起门面。

语文的素质培养有许多内容。其中笔试可以涵盖的有许多,如阅读能力,还有写作。这应该先被肯定下来。而还有许多学习内容,它们的效果并不可能全都用笔试的方式来衡量。虽然现在的语文考试卷子已经大踏步革新了,但是依然有无法涵盖的内容。

比如背诵。这不等同于默写。我在平时教学的时候就遇到过学生不喜欢背诵的现象,这居然发生在那普遍意义上的所谓“好学生”身上。孩子说:何必找您去出声音背诵,考试的时候我会默写不就完了。其实古诗文语文学习岂是会默写就可以了的?现在许多学校甚至在做吟诵的可行性试验,这都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而正是因为我们在背诵一项上并没有给学生以应有的成绩肯定,或者说我们在背诵方面给学生的评价结果远没有默写一项来得深刻,才让失去了对学生的鞭策力量。因为背诵似乎总是在给默写做准备,最终考核方式依然是默写。默写错一个字,本题无分……这样久而久之,语文便成了哑巴语文了。

还有,学生普遍有种认为:语文课没必要参与,语文活动没必要积极举手发言。这一方原因当然是我们的课堂做得无趣,我们组织的活动“性价比”不高,但更现实的一个原因是学生认为:平时认真做好语文课的每个环节也不一定就能在最终的笔试上考出好成绩。所以语文课常常冷场,举手的现象寥寥无几。

这只是举了两个例子,还有课外阅读、写字等等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都很难让学生真正重视起来。许多老师安排的许多素质教育的环节遭遇尴尬,无人响应,并不是教育机制或者学校领导不支持他们,而是学生并不买账。事实上,孩子们并不明白我们所安排的教育内容是多么必要,我总强调我们得承认他们是在一种无目的的状态下学习的,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可以教育他们,让他们逐渐理智,我们也应该用一些完善的机制去约束他们。

(2)笔试卷子并不能公平的评价每一个孩子的语文学习

语文学习可以说包罗万象,阅读不限于课堂,写作不死于文体,表达不止于答问,聆听不等于听讲。如果一个学生阅读广泛,写作爱尝试,表达能力也很强,也能够懂得如何聆听,或是存在某一方面的爱好,但是却对于我们依然有争议的某些考试方法不太入门,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用笔试考试成绩而抹杀了他的语文学习热情呢?我们还有机会在学期末的时候给他的语文学习以应有的肯定么?实际上,这样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在语文学科上,“考不好”却被认为很有文学天赋的现象特别普遍。尤其在刚刚入学的时候很多。如果你发现有个性的学习语文的学生越来越少,慢慢的,无人写诗了,无人读课外书了,无人研究某一位大家了,那正是我们的死板的评价方法把他们一个个消灭的。因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看最终的笔试成绩,所以我们不要怪家长说:看那么多书干吗,又不考。

(3)语文学习的评价方法的转变势在必行

我们语文课的评价不应简单化一般化,应该努力让每一个语文学习内容在平时成绩评定的时候都有一席之地。

一个声音很小,不爱发言,上课不认真听讲,却能在期中期末认真复习笔试考试内容的学生,和一个声音洪亮,积极参与课堂,也能在期中期末认真复习笔试考试内容的学生的平时成绩不应该是一样的!否则,这语文课还上什么劲?难怪人家说语文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难怪学生请假都挑语文课请。

转变语文学习的评价方法,尽量公平和全面的衡量每一个学习语文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水平,让有不同优势的学生都能得到认可,也让不重视语文素质学习的学生面对评价方法而生畏,重视语文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是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流的,这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保障。


二 语文学习平时成绩的计算方法

(1)整体构想

    一般来说,一个学科在一学期中有三种成绩要进入期末总评。它们是:期中、期末和平时成绩。以景山学校为例,期中占20%,期末占40%,平时占40%。

在我看来,在期中和期末的成绩比例不可动摇的前提下,语文学习的平时成绩中应该一次笔试成绩也不要。就是说,平时的单元测验、月考成绩等都应不要。因为期中期末都是笔试成绩。平时成绩应包括:语文课堂参与、每周练笔、课外阅读、背书、小组学习、口语交际等。总之,语文课涉及了哪些环节,平时成绩都要有体现。

这种平时成绩的计算,正是景山学校自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提出的。而在实际操作上,量化每一项语文学习内容确实是一件难事。我在几个学期的实验中,总结出一套方法。

(2)具体实施

一 课堂参与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提出问题或是参与表演等等。一节课上,学生参与课堂一次要有一次的记录,这位同学参与的次数再多也只记录一次。告诉学生,为成绩而参与课堂无可厚非,但更应为学到知识而参与课堂。所以,参与了,就无差别的有成绩,而参与更多次是为自己的学习,不再附加成绩。

期末的时候,参与课堂次数最多的学生本项得100分,除以他参与的次数,再乘以每个学生参与的次数,就是每个人的成绩。抑或是规定,参与多少次为一百分,以此类推。

      

二 每周练笔

每周练笔的成绩主要有字数做决定。不排除有些学生的练笔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字数的多少决定了他的写作水平能否上升。质变要以量变为基础。一个学期大约18周,每周练笔字数在一千字的,也就是一学期写了一万八千字的(可以打个折,比如一万五千字)并且写作水平有提高的,练笔分数得100 。不足者递减分数。这里面“写作水平有提高”是很难把握的。这一点可以学生和老师一起商量。事实上,在我的两个学期的试验中这个问题没有造成麻烦。

      

三 读书

读书的分数也主要由字数来计算。一个学期读30万字以上的得100分。这个就很难把握了。学生说读了,你也很难调查。在诚实教育的同时,用读书笔记去把握一下。我的读书笔记的要求很严格。一个学生决定读哪本书,这一个学期就不能再更换,必须将它读完。每周的读书笔记必须是顺着书的顺序写的。如果读散文集或者文摘杂志也是可以的,那么每周的读书笔记要针对某一篇文章而写。我会给每个学生的读书笔记打分:要对阅读的段落或者篇章有概括,要对文法有分析,对主题有把握。三项要求都达到的得A,少第一项要求或第二项要求的得B,只满足了第一项要求的得C。所以,在打读书分数的时候,30万字以上的,并且18周读书笔记有15次得A的才能得100分。不足者酌情递减。

      

四 背书

每次背书都有记录。背诵完全部内容的,并声音洪亮、极少出错的得100分。不足者酌情递减。每学期还有背诵的加分。老师会予以课外的背诵内容,能背下来的学生额外加分。

      

五 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一种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我在古文教学时经常使用。小组学习的时候组员要完成许多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有成绩,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合作互助、完成作业等。几项的分数,算在一起,是每个人的得分。小组之间会有比拼,获得第一名的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加分。

这一项分数由小组组长来组织小组成员讨论评定。

     

六 口语交际

语文课前的口语交际是从声音洪亮、仪态优雅、表达得体、内容简洁连贯等方面进行打分的。

把这六项分数加起来再算平均分就是一个学生在这一项上的平时成绩。


七 写字

结构匀称、书写认真、较少涂改,不出现错别字,是写字成绩的满分标准。



这些分数,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自己打。有些项目的分数,如背诵、课堂发言等,老师这里或者课代表那里都应当有记录,学生到期末的时候可以去查询,然后自己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有个评价。老师再收上来对这些分数做最后的调整,打出最终成绩。

这些平时成绩的算法应该在开学之初就交代给学生,以便于学生把握自己的语文学习。

我已进行了三个学期的试验。效果很好,学生也很欢迎。算完的分数真的很能量化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的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恰恰是他们重视,我想给他们以应有的肯定。

我有时想,改变我们的平时成绩的评价方法,也许是我们迈向素质教育的稳健的一大步!

http://hi.baidu.com/812yingshi/item/d74679da79a2c7e7785daa3f

点评

说得太好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6 15: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09:10:50 | 只看该作者
兴趣、合作、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设想与实践

   


有个高年级的学生下楼上课间操的时候路过七年级某班,看见班里的桌椅不是按照一行一行的码放,而是有规则的四个或六个的拼在一起,这个学生跟旁边的学生说道:这个班一会儿上老师的语文课。

是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语文课堂已经成为是我的特色。但是它依然面临许多质疑,存在许多问题。一直以来,我都在实践与改进中完善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

   


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必要

   

既然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质疑,存在问题,那么,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必要呢?我的答案当然是必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在一起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在评价的时候给出集体荣誉。

在我的小组学习实验中,我有一种思考,既然我们已经发现随着学生进入初中,年龄增长,举手回答问题等各种参与课堂的形式的积极性在逐渐减退,而小组合作学习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那是不是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比较个人荣誉,他们会感到集体荣誉来得更强烈呢?因为集体荣誉让自己多了一份责任感,多了一份光荣感,多了一份成就感。当然,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要努力在课堂的设计上让学生实现这些感觉,这个后面再谈。

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个必要原因就是激发学习兴趣。我认为必须得承认初中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疲劳感等消极因素。一方面,我们应该在“有目的的学习”等方面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在课堂形式上做一些有益的尝试来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好比治疗挑食的孩子,既要告诉他什么是有营养的应该多吃,也要在食物的颜色和味道上做改良以诱发食欲。

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个必要原因是,这样的课堂以学生活动为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很好的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分配任务,学生合作完成任务是小组学习的基本模式。这样,在一些检测机制的配合下,逼着学生必须参与课堂,必须动脑又动手,成为课堂的主人,还锻炼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很现实的好处是带动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有问题的学生参与课堂。我们得承认我们的课堂存在“学生流失”的现象。这种流失,不是表面上的流失,而是实际上的流失,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不在这里”。这里面当然有个别原因,而大部分原因我认为在于学生学习吃力,于是放弃。而小组学习,因为小组荣誉的问题,会迫使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强的人带动学习能力弱的人。也许这种带动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能力差的学生的所有学习问题,但是至少会改善他的某方面的学习状态,比如背书、默写,课堂作业等,或许会因此而改变他的整体学习状态。而在我的小组学习实验中,这样被带动学习而改善语文学习状态的学生并不少见。   


二 小组学习的基本形式

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自愿

我建议既然小组学习,就不要再使用教室中的自然组,那种组是因身高、视力以及纪律等问题而排列出来的组,并不是自愿组织起来的。要谈到荣誉感,那就要有愿意为其荣誉而奋斗的组。当然,分组也不应该是教师指定的,教师的指定肯定带有功利色彩,比如好坏互配,老实的带不老实的等,这样的指定从一开始就破坏了自主学习的色彩。

小组的建立要遵循自愿的原则。原则上谁和谁都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哪怕他们在一起建立小组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上课说话。这起码证明他们是好朋友。好朋友才更容易一起奋斗。有关于他们上课说话怎么办的问题,那在于老师,课堂设计得完满,纪律强调得到位,检查机制评价体系都科学,绝大多数学生就没有说话机会了,这个我们后面还会谈到。

所以分组是自愿报名的,好朋友,或者关系不错的人结合小组,有助于快乐的学习,更利于为小组荣誉而拼搏。这种小组,原则上一律批准建立。

重摆桌椅——面对面

正如文章开始所说,摆桌椅是小组学习最突出的形式,原来我曾经试过不摆桌椅,需要讨论的时候就下座位找自己的组员讨论,老师喊停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的。最后发现:太折腾!所以干脆将桌椅重新摆放。一上语文课就全班大调动,小组成员将桌椅摆放到一起。面对面的坐在一起。这样的课堂不是面冲老师的,而是面冲组员的。可见,这样的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讲”。

后来才知道这样的形式在欧美的国家已经实行,但也仅限于一些教育改革比较前卫的课堂。可见这样的形式是值得尝试的。

小组冠名——古色古香

以上说的形式有很大的自愿性,这里说的就带有强制性了。为了保证突出的语文课的特点,我建议小组的冠名不能放开。不能随意起名。学生有他们的爱好,比如动漫、摇滚等等。如果把带有这些元素的内容都带进语文课堂,则“课将不课”了。我每次都让学生以古代文学家的名、字、号作为小组冠名。不仅让课堂变得有浓郁的文学气息,还能帮助学生记忆那些纷繁的文学常识。比如、孔丘组(孔子的名)、青莲组(李白的号)、摩诘组(王维的字)、易安组(李清照的号)、梦阮组(曹雪芹的字)等等。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并不是小组分好了桌椅摆好了就可以合作学习了。如何营造一种老师和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答,以至于小组之内、小组之间都能互相合作学习的效果呢?这需要不断的尝试。

仅以古文学习为例。经过多年的试验,我得出一套基本的流程,当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变化。

首先,朗诵。古文是要重读的。所以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师范读,然后由小组组长负责每个组员读。教师的范读是给学生朗读做示范,所以教师的范读作用要向学生阐释清楚,学生要拿笔注自己不清楚的读音,或者小声跟着老师一起读。等到自己朗读的时候也和老师的范读结合,根据教师范读纠正自己读音,模仿教师的断句、语气,这才达到目的。

之后,译文。由组长组织组员一起译文,借助课下注释,使用工具书,如果有疑问,可以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没有结果就留下疑问。

接下来,质疑答疑。这是小组之间互动的环节。将上个环节中小组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拿出来,如哪个字的翻译拿不准,哪句话的表达意思不明等。鼓励别的小组来回答问题。如果大家都解决不了,教师再出面解答。

最后是再次译文。将所有文字障碍扫清后,请同学再次译文,或译全文,或译段落,根据课堂需要。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古文的模式适合在七年级或者六年级下学期进行。在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古文学习的基本能力的时候,锻炼他们靠自己的力量,靠合作的力量完成古文翻译。

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是良莠不齐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互补,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解决最难问题的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思考,完善自己的教学。


以小组为单位的多种活动形式——积极、活跃

还以古诗文学习为例,背诵古诗文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排名的方式。看哪个小组先完成背诵任务。在这个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不能只顾自己,还要督促他人。对于背诵有困难的同学,还要予以帮助。在实践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总能发现小组中的组长或是某些组员在拿着语文书督促那些总是拖拉的同学认真背书。发动学生督促学生,比老师要管用。这样,在小组荣誉的感召下,他们都积极活跃了起来。我觉得,要承认学生的学习存在无目的的状态,所以我们要给他一个切近的目的,一个明显的刺激。


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表演,小组成员分角色来表现课本中的某一场景。让课堂多彩起来。孔丘组的邵达明在文章里写道:在课堂学习上,我们组也很活跃,我记得在我们学习《西湖七月半》这篇文章时,由于朱老师要求每个小组都表演一种人,而我们又要扮演“不衫不帻,不舟不车”的地痞无赖,所以当时拿到任务,我觉得有点丢面子。但是我的组员用近乎完美的表演技术和认真的态度使我彻底感到我的想法有些杞人忧天。我们在讲台上笑着闹着,不仅表现出了要表现的东西,还表现出了我们的活跃。像在课堂上比较活跃的宋梓浩、王天禹和刘大地史昊辰,还有幽默的李洲,应该说,我们的小组学习是不缺欢声笑声的。

三 怎样让小组学习更加有效

   

据我所知,在实验小组学习的人不少,大多数人是失败的,有乱堂现象,有无效状态。所以持反对小组学习意见的人居多。我在试验中同样遇到过上述的问题,我下面把我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写下来。

首先,纪律是需要强调的。小组学习,桌椅摆到一起,最容易的事是说话,甚至是对着互踹。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做纪律方面的教育。学生喜欢小组学习,那么就要对学生说,喜欢的事情也要有纪律,有要求,十一个人都堵在球门前面,你再喜欢足球这项运动也是无法开展起来的,只有保证纪律才能更好的进行小组学习。

其次,任务是需要明确的。比如,切忌“你们讨论一下吧”这样的课堂安排。讨论什么,要讨论出什么结果,是要求小组的答案一致还是也可以不一致?讨论出结果之后是写下来还是举手回答。甚至多长时间讨论完?如果讨论不完怎么办?这都要说清。

还有,安排任务要有技巧。比如,朗读,我刚开始的时候会提出“每个学生读三遍”这样的要求。但是问题出现了,有读得快的,有读得慢的,先读完的怎么办?没有任务了是不是就可以聊天了?所以后来的要求就变为“三分钟不停阅读”。每个人都要读够三分钟,无论你读了几遍,都要不停的读三分钟。这只是一种尝试,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干。

还有,许多讨论的问题,容易流于形式,答案也不清晰。那么,要多安排动笔的任务。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是个很常用的方法。“写下来”需要梳理思维,这样,讨论就不容易流于形式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虽然是小组合作学习,但要注意尽量让每一个人都有活动的机会。比如刚才说到的译文环节。如果一句句翻译,哪句不会就讨论一下,这样有可能就是一个能力较强的人在翻译,其他人听着。这还好,还有可能是一个能力较强的人在翻译,其他人根本不听。于是我一般要求,学生边翻译边动笔,把译文写到课堂用本上,而且是每个人都写,把不会的地方空过去。规定时间完成任务。这样,课堂上的场景是——每个人都在动笔写译文,也在讨论。在一些非古文的小组学习课上,我也努力遵循一个宗旨,就是尽量不做一个小组完成一份作品的事情,要让每个人都完成一份作品,无论是发言草稿还是文章结构图,都是每人都做一份。小组合作学习,但是目的是每个人都学习。


其实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已经很明确。小组学习,看似重的是形式,其实设计形式的目的是达到效果,为了更好的达到效果要不断完善形式。有人说,不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依然可以达到效果,那我想,也是可以的。只不过一定要学生喜欢,一定要学生活动,否则我们的课堂的效率是难以保证的。设计小组学习,从兴趣出发,从合作入手,无外乎希望让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

      


小组学习依然存在许多我未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这样的形式,因为各种非语文的原因,现在的个别学生存在不习惯或不喜欢与别人合作的问题。也有个别学生接受的速度慢,小组织内学习情况良莠不齐的问题。并且,现代文教学并不适合小组学习等问题。在今后的实践中,我还将努力思考并在实践中探索。

http://hi.baidu.com/812yingshi/item/c06a7bc19406697fcfd4f8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09:30:24 | 只看该作者
记法国老师听我讲《水浒》
        今天法国老师来听我的语文课了。这是我在法国时想做的事情,因为我很想知道国外的语文教学是什么样子的。可惜没有安排成,这个法国老师倒是做成了。

       虽然一提到听课,所有老师心里都抵触,但是仔细想想,我还是很希望法国老师来听课的,我想让外国人来听听中国老师是如何普及中国文化的。不过能听懂这样的课的外国人也得有一定的中文基础,这就可遇不可求了。这个法国老师据说学过五年中文,正是我所希望的人选。

       于是我想择日不如撞日,就让法国老师来听我周一五五班的语文课吧。因为最近在五五班上的语文课是我梦想中的语文课,一周能有多一半的时间在做盈视讲坛。我在大肆的、慢慢的,尽情的带着学生读着名著《水浒传》。我在旁征博引,不断深入的给学生讲解着我对《水浒传》的理解,也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做笔记。真正的带着他们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没有对浅层次编造的文章的无聊的没完没了的分析,也没有死记硬背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文字,而是真正到细节里去,去用心感悟大浪淘沙留下的金子般的魅力。再加上我所喜欢的形式——清晰的图片和悦耳的音乐,学生们很是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学生们只要看到我带着《水浒传》这本书进班,就疯狂的大嚷着:快坐好吧,今天又讲《水浒传》啊!

       我是一直担心五五班的学生太小听不懂我的讲解内容的,事实上,我也的确遇到了一些他们听不懂的东西,我本想是降低难度减少内容的。我后来想到,不能如此,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我不如改得慢一些,内容清晰一些。果然,五五班的学生用眼神和读书笔记告诉我他们听懂了。我很自豪我把他们真正的或者说从一开始就正确的引入到了读懂名著的方法里面来,让他们从一开始读名著就能领悟到很多人一辈子也没能真正领悟的名著的魅力。

       今天,我依然迟到了。我到五五班来上课几乎就没不迟到过。因为它离八年级办公室实在是太远了。跋山涉水才能到达。我到达的时候法国老师已经在下面就坐了——不过法国人都迟到,她估计很习惯,呵呵。罪过罪过。她走到讲台前说她要听我的课,她中文说得不错经。我只微笑着说了一句:欢迎您的到来。算是作为地主的全部欢迎。

        今天是我讲鲁智深的第四节课了。第一讲讲鲁智深是个粗人,第二讲讲鲁智深粗中有细,第三讲讲鲁智深身上的佛性(这个讲明白很难),第四讲也就是今天,讲的是鲁智深的义。这是我最喜欢的一讲,依托的故事主要是鲁智深和林冲的故事,核心是大闹野猪林。我将鲁智深与林冲反复对比,再拿来原文的许多地方细细品读,配上适时的音乐,孩子们听得那叫一个认真。我特别自豪,因为这样的课堂几乎一个人也不流失。那个法国老师也不时的望望学生,她微笑着。

       读到鲁智深在野猪林对林冲的一番话的时候,我可以清晰看到小孩子眼上的凝重,那种感染是进入心灵的。那也是我最感动的一段话,我达到了感染的目的。当我打出林冲的一句话:“师兄,今投哪里去?”的时候,我问学生林冲此时的心理是什么,学生们纷纷答道:他不希望鲁智深离开,他希望鲁智深陪他。我又说道林冲的无奈,因为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林冲是明知不能的祈求。在一阵激昂的音乐里我打出了鲁智深的话:“洒家放你不下,只送兄弟到沧州!”全班学生一起:“哇……”了起来,虽然这已是耳熟能详的细节,但是他们依然用惊讶和感动表达了对鲁智深这个人物的佩服之情!这个时候,整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结束了,这节课跟我预想的完全一样,学生的配合以及时间的安排都恰到好处。我很高兴,我给法国老师展示了中国语文课堂的魅力,也想告诉她,中国的学生在深深领悟着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学带给他们的文学魅力以及做人的法则。这是中国的课堂,这是汉语的真谛,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实力。

       法国老师走到台前,非常自然地说道:“你讲得很好,很有意思。”我很客气的说了谢谢。好有意义的一节课,好有意义的一天。很好。多希望生活中有这些真真正正的让我感动的日子,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

http://hi.baidu.com/812yingshi/item/ea72f3167df5efe65e53b13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09:34:43 | 只看该作者
醒复醉——写在“盈视讲坛——苏东坡”之后   

      其实我想说,盈视讲坛对学生的作用,不大。咱就不说应试了,那作用是大大的小。就从知识的扩展来说,也扩大发了。我有的学生到了高中回来跟我说:老师您挺过分的。您说您初中讲那么多干吗?老师讲点什么我们都听过,觉得不新鲜了。所以说,有些知识,大可以日后知道,大可以日后去看,对文学没兴趣或者以后不从事此项工作的,一辈子不知道也没什么。我现在该讲的,是基础的文学知识,我该教得,是基本的语文技能。这是初中的任务。

      但从形式上说,盈视讲坛是可以改善的,这在我听了老师的课之后就更加觉得是如此了。它可以和文本结合得更加紧密,它可以让内容更加集中,它还可以……我有时候会把这些想得很明白,这叫做“醒”——清醒。

      关键问题是,我并不愿意。我只想说,它有害么?没有。它有利么,很多。那么便可以了。最关键的是,说到底,盈视讲坛更多的是我的一种爱好,进而成为一种坚持。所以,我称之为“醉”——陶醉。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大结局最后一章,用很大的篇幅在崇祯皇帝都上吊了以后,写起了徐宏祖,这个拒绝科举,拒绝常规学习,却游历大江南北的人,他便是一代名人“徐霞客”!当年明月说,他想找一个人,一个能凌驾于王侯将相,功名利禄之上的人,最后他说,人生,就是该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的。

      是啊,我没那么超脱,但我可以去追求。回到平时课堂,我还得老老实实教着阅读理解,它也没有错。但是,我希望用一些课堂去教一些起码是我喜欢的东西。所以在宋梓浩跟我开了“也有人不喜欢盈视讲坛”的玩笑以后,我几乎问遍了学生:你喜欢盈视讲坛吗?我希望他们也不那么功利,希望他们也能多知道一些,多感悟一些,也许人生会因此更加精彩,也许让课堂这个愈加令人厌恶的地方多一些吸引力。所以我听到一个学生说:盈视讲坛还是少些为好,那样期末就不至于讲不完课了。我还是很震撼的。并不是我听到了反对的声音(其实我怀疑他并不是反对,因为他并不好好学习,我怀疑这只是标新立异罢了,这比任何都可怕),而是我惊讶学生已经被传统的意识所包围,其实我无须向学生解释语文的课文,讲哪个不讲哪个都无所谓,带过三届中考之后,愈发明白应付中考还是很简单的。我只是说,这样下去,学习到底是为什么,谁也就都说不清了。

      在绝大多数学生们看来,本学期的盈视讲坛太少了,他们在上学期期末的评教评学中说希望多多开设盈视讲坛。而我还是醒了的,毕竟教学是有任务的,所以我砍掉了许多盈视讲坛。于是单元测试我们的分数很高,于是期中考试我们的成绩达到了85!抓成绩,还不简单。

      就在这85分出炉后,我终于还是陶醉了。我也把七二班的学生们再次带入陶醉的课堂,盈视讲坛——苏东坡。这过程真好似苏东坡,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正如他说“夜饮东坡醒复醉”。     

      聪聪(马嘉阳小名)和娜娜来了。头天晚上我们吃饭的时候就说好了他俩一起来听盈视讲坛。聪聪和娜娜那个时侯,没有盈视讲坛,我在讲古文古诗的时候有个栏目叫“历史链接”。盈视讲坛正是从历史链接扩充而来的。这一扩充就扩充大发了。经过不断完善,到了新七二这一届的时候,盈视讲坛已经很成熟了。所以,我又总觉得欠了聪聪、娜娜他们什么。同是那一届的黄文斌多次说:我真想回去听听盈视讲坛。所以,我又实在很想把那人和班的能招回来的都招回来,给他们来一次盈视讲坛,不论孔子、孟子、韩非子;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是苏轼、陆游、李清照,任他们选。程飞不是说我几乎成立了一个宗教,他们都是教徒吗?所以我相信愿意的人会有很多:桐桐、豆豆、千千、然然、南南……

      我知道我是在醉,那不过是梦想。可是,我居然就总能心想事成,聪聪和娜娜回来了。这无疑是最好的代表,在大家不能都回来的前提下。这是两个我最早的语文课代表啊!聪聪还是最早的班长,最早的班主任助理,现在已演变成我最好的朋友之一……

当然,聪聪是名人,娜娜是美人,这俩人在我身边一站,景山顿时有点晃动。正如他俩一进班,班内就出了声音:这不是马嘉阳么。这女的是谁?——更有些初长成的小男生显然是被娜娜迷住了……


聪聪和娜娜想当年都是小矮个,不坐第一个也坐第二个,现在,被我安排到最后一个。聪聪细腻到给娜娜也准备了笔记本,娜娜和聪聪都拿起笔认真做笔记,那份认真是对我的很大尊重——我很欣慰。


盈视讲坛——苏东坡,如果往长远了说,准备了四年之久。我说了,聪聪、娜娜那一届的时候没有盈视讲坛,但是我曾经尝试着给他们做一个作家的专题讲座,那就是苏东坡。到今天为止,我使用的课件也是从那时的课件扩充的,即使扩充的内容已远远大于当时的内容。但我相信聪聪和娜娜还能找到当时的课件影子。而这次为了准备这一期的盈视讲坛,我从很早开始就查阅资料了。我的学历低,水平浅,想要给学生讲这样的内容就得使劲扩充知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康震的《百家讲坛》,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东坡志林》,外加百度知道,还有一些零散的奇闻异事……所以我说,这给初中学生讲,过了。

给初中学生讲,不仅仅内容丰富,还得在形式上下功夫。做课件对我来说并无难处,关键是音乐。聪聪说得好:轻音乐谁都会使,放之四海而皆准,对哪儿都合适。那不叫本事。如果能选择那些只能放在这里,特别恰当的音乐,有助于内容和精神的表现的音乐才是上品。所以虽然娜娜说我以前挑音乐就很合适,但是聪聪还是说我比以前进步了。聪聪真的是知音,在邢铭鑫有一次无意打击了我的音乐选择后,我便开始反思轻音乐的得失了。我再次选择音乐有了广度上的探索。在给现在的九三班讲盈视讲坛——李清照的时候,我使用了轻音乐与民乐的结合音乐。而到了盈视讲坛——李煜,则用上了日本的同人音乐。而这次盈视讲坛——苏东坡,使用的音乐涉及了《赤壁》、《情癫大圣》、《哈利波特》、《功夫之王》、《菊次郎的夏天》、《太阳照常升起》、的原声音乐以及林海的钢琴曲、民乐曲、《神思者故宫三部曲》等十几部专辑的音乐。

声音、图片,一切都伴随着盈视讲坛开始了。那两个已经逃脱了应试教育的“大”学生在一堆还有机会先不想应试教育的“小”学生堆里,听着那个陶醉于非应试教育的“小”老师的“大”讲坛。


   

我问了史昊辰,你觉得,盈视讲坛——苏东坡给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他只说了一个字:爽。


陶醉的事情谁不说爽?只要你是有热情,又真实的人。可是,期中回来后,还是得清醒的面对着应试。但愿我可以像苏东坡一样在出世入世间游刃有余,我相信,我还会把一个班级或者更多的孩子带醉了……
http://hi.baidu.com/812yingshi/item/7c32b009201701e3f55ba6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0-16 13:06:56 | 只看该作者
看朱老师说的景山的语文教材的设置,和加州语文的模式很像哦。
一个单元分好几个主题,每个主题后面是一篇习作。加上大量的课外阅读。
不需要太多逐字逐句的分析赏析,多读自然就会有体会,到了时间就会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啦。
可惜啊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0-16 13:51:13 | 只看该作者
好想上朱老师的课啊,羡慕嫉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0-16 15:24:5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语文课都能这样就好了。

我们班也是语文课这样排座位的。 一团一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9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0:48 , Processed in 0.106563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