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吟诵教学法初思——上海《当代教育家》约稿
为什么要教吟诵呢?我向来主张改变语文学习在孩子们心中的面貌。曾经有过一次,老师对小学即将毕业的孩子们说,初中一周有七节语文课你们觉得怎么样?当时就有孩子哭了。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新闻就觉得:怎么会这样?语文该是最可爱最美貌的学科。后来我逐渐明白,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都出了问题。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教学态度。毕竟态度决定一切。以后有机会可以谈谈教学态度的问题,今天我们先说吟诵,这属于方法的问题。
学生比较反感古诗文的学习,一是怕背诵,二是看不懂,三是理解不了。你会唱歌吗?你背过歌词吗?你的回答一定是唱着唱着就背下来了。多年之后,只要想起旋律,还能想起歌词。这就是吟诵的奇妙,他有调子,所以很快就把长篇的东西瞬间记下,而且用一个保险箱存储起来,丢不了。这就是我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最开始最浅显的喜欢吟诵的原因。
看不懂怎么办,最为正确的办法是培养语感,就是多读多背。既然解决了上述问题,多读多背就不是问题了,于是语感出来了,还怕看不懂?吟诵越发具备魅力了。
理解是个很难把握的事情。我们往往会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问全班同学:“他读得好吗?”凡是这么问的时候,孩子们都很默契:“不好。”老师就再找一位。之后再问全班:“他读得好吗?”一定又是“不好”。最后老师读一遍,你听吧,老师读得跟孩子们读得一样。却得到了全班的掌声。其实老师也很为难,指导学生朗读是件很难的事情,怎么读就叫读出感觉了,这在以前是太难说清的事情,如果来个人把这事儿说清了,多半你就会摇摇头:“这太难了,我干不了。”因为说出门道的人,多半也是个人的意思,无法复制。吟诵有规则,一通百通,会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突然间打开了古诗文的门,而且,长长短短的诵读,就很容易把感情带进去了,很容易指导学生读出味道。你看,吟诵已经完成了古诗文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我爱上了她。
而如何将吟诵带给孩子们,我觉得不该是一蹴而就的。该使用迂回战策。我觉得这可能是中国人的思路,正如一个花园迎面先是一座假山不可令你一眼了悟全局。道不相与,直接露牌底的往往会输。
怎么开始呢?我希望是先让孩子找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我们对于我们的文化实在是太陌生了,也太“大方”了,面临着周边国家的文化围攻,我们还默然不知,掩耳盗铃,或者是犯低级错误。这样的例子不难找到,该把这些告诉孩子,为往圣继绝学,该是每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小小的肩膀先感到沉甸甸,再教他什么就都好了。我原来总爱举奥运会开幕式的例子,我说,奥运会开幕上的孔子学院的表演很精彩。只是他们让那些演员齐声朗读《论语》令我很难接受,我担心的是,近几年,日本或者韩国会再次举办奥运会,他们会在开幕式上在此设置读《论语》的环节,那就可怕了。学生不解。我解释道:“现在,我们已经抛弃了中国人传统的读书方法,而日本韩国还在保留着。我们一见到推拉门就说是日式的,一见到汉服第一个反应是和服,什么都是日本的,而韩国还在掠夺剩下的东西,现在连读书都不会了。等到韩国日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使用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一读书,西方人又要说:这是日本韩国的读书法。我们连最后的宝贝都异姓了。”每说到这里,孩子们都很激动。我就会告诉他们,我们没理由怪人家,你自己不识货,扔掉的东西,还不许别人捡么?孩子们就会问道:“您会吗?会就教我们。”吟诵学习就是这么开始的。
从这时开始,吟诵教学秉承的原则是八个字:寓教于乐,成章而行。
孩子,喜欢好听,优美的,快乐的东西。所以培养兴趣一直是我做吟诵教学思考的问题。每一步都希望快乐的前行。所以,我基本上反对给孩子们放老先生的吟诵调。老先生的吟诵是最好的吟诵,我们通过老先生的吟诵感受到岁月的魅力,还可以总结出吟诵的规则。但是,我相信老先生50年前也不是这样吟诵的,一定是琅琅的,声震屋瓦的。老师该带着孩子们去还原吟诵原本的美好,自己试着,一方面遵循原则,一方面沉浸其中,设计旋律优美的吟诵调。否则,我们会误认为,吟诵就是难听的,凭什么?难听的还会流传这么久?我们这个民族审美有问题吗?这也是我做吉他版吟诵的一个原因。
吟诵是依字行腔的,所以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创作,基本调,可以很快就诞生,汉语是旋律性语言,说话就是唱歌,“歌永言”嘛。创作的快乐,会持续孩子们对于吟诵的喜爱。这是个爱唱歌的年龄,而孩子们唱的都是别人谱曲的,和过于浅显没有营养的词。吟诵让他们满足唱歌的需要,还有了自我创作的机会,更学会了古诗文。兴趣自然饱满。
说到这里,也希望做吟诵的老师们纠正一个概念,不是一首诗歌就要有一首固定的调子,做出一个调子来给孩子们学。这样的话,一节语文课就变成一节音乐课了,而且这还是跟别人学,难以谈“兴趣”。依字行腔,人人都可以创作,只是有好听与不好听之分。有人懂得旋律的平衡,有人则不大敏感,这无所谓。如果孩子问你说:“老师,他们说我创作的不好听。”你怎么办?告诉他:“要这么想:活该,又不是创作给你们听的,我自己觉得好听就得了。”他创作着创作着就好听了。
成章而行,是孟子的话,就是说完成一个步骤在完成一个步骤。所以,我建议从古体诗的吟诵开始,当然这需要一个老师有打破教材排序的魄力。因为古体诗的吟诵不牵扯平长仄短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以将吟诵的初级规则,比如入短韵长,回环往复说清楚。带着孩子,对“有调子的诵读”这一吟诵最大特征产生亲切感。
之后进入近体诗的吟诵。从平长仄短开始,我向来拿《声律启蒙》来游戏,锻炼学生平仄相对的意识。而且吟诵的时候,拖长平声,重读仄声,找到声音带给自己的感觉,熟悉从感性出发体会诗人的感情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带入近体诗的概念了。可以很快的总结出平起和仄起的平声节点位置,以后一见到一首近体诗,就可以马上判断出它是平起的还是仄起的,就可以马上明白哪里应该拖长。就可以有规则的吟诵起来了。
吟诵是定性不定量的,也就是说哪里长哪里短是规定好的,而多长多短则没说,该鼓励孩子们个性化解读,每遍吟诵都不同,打破均匀的节奏,像说话一样,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不均匀的表现出来。这就是更高级别的吟诵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吟诵,是一定要带入解读的。让声韵分析进入我们的语文课堂,重新构建一节语文课,重新构建解读诗歌的方法。可以从一首诗歌的韵字出发,来把握诗人的主要感情方向。古人说用韵如用兵,韵是不会乱用的,把握韵字的意义,一首诗歌的感情就把握住了。要想知道韵字各有什么固定价值,可以参看徐健顺老师的著作《声音的意义》。了解了韵字的意义,就带着孩子们把韵字长读,一首诗歌的独有味道就出来了。之后分析入声字,不是每个入声字都有价值,但是古人作诗之后是要调整的,其中,入声字就是调整的重要内容。我们都学过《泊船瓜洲》,老师一定说过“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使得好,还说,王安石换过许多字,最终决定使用“绿”字。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因为“绿”是个入声字。把入声字读出来,诗歌顿挫的感觉就出来了,诗人要强调的感觉就很好地把握住了。如果是较长的古体诗,可以用调子去把握诗歌的层次,调子的回环往复,就是层次的变化,由此把握诗人的感情变化。如果是近体诗,那么就要探讨一下平长仄短所带来的感觉,平声往往有绵延之感,仄声往往有强调之意。这样,一首诗歌就重新解读了,一节语文课就重新建立了。
古文的阅读就稍微麻烦一些了。不过把握住三点也就很好了。入声字的问题,调子的问题,另外是虚字的问题。入声字依然是起强调之意的,调子依然用来把我层次,虚字是用来显示语气的。这样,古文吟诵也就拿下了。
在本文的开头,我说,吟诵是方法的问题,这是很自然的。我想,说到这里,我们都会发现,这已经不是方法问题这么简单了。吟诵是美的,是平和的,是中国的。那么你的教学态度自然也会变得平和,让你的人带着爱意,充满魅力。
无论我们在体制内,体制外,学习吟诵,改变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到后来改变就是态度了。我们该带领孩子们大量学习经典,用吟诵的方法让孩子们多多背诵,理解,改变的是一个孩子的气质,进而改变的是是他整个人生。
文章出处:朱畅思老师的百度空间http://hi.baidu.com/812yingshi/item/a089aa004b75fbf0a1103420
朱畅思老师的教学视频系列:http://club.etjy.com/forum.php?m ... &extra=page%3D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