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到深圳,和珊珊、珊妈一起到红树林骑自行车,那一天是周末,天气很热,深圳湾有很多游人,珊珊带了自己的自行车,我和珊妈租了旅游点的自行车,然后,我们三个开始沿着海边骑车。我在深圳居住了三年,没有去任何风景区游玩,每天只是在皇岗公园散步或跳健身舞,离开深圳之后,偶尔到深圳讲课,还有了玩的兴致。 我们骑车到了一个离海特别近的地方,这里离出发点已经很远了,停车休息时,我们三个开始与海水近距离接触,海边有很多大石头,这些石头表面凹凸不平,仔细一看,石头表面还嵌有很多大小不一的贝壳,看到这样的石头可以让人产生出很多的联想——这些石头是从海底来的吗? 珊珊和妈妈开始跨越这些嵌有贝壳的石头,珊珊对一些附着在石头上的小螺丝产生了兴趣,和妈妈一起在捡小螺丝,珊妈对珊珊很放心,陪着珊珊捡螺丝,嘴巴里没有出现“小心啊!注意啊”这样的反复提醒,让珊珊很放松地玩。我坐在岸边看海。 这个时候,我看到一位爸爸抱着一个不到两岁的男孩来到海边,旁边还跟着男孩的奶奶和妈妈,妈妈拿着相机,爸爸的目光在四处搜索可以拍照的风景,他们一路向我们走来,爸爸抱着孩子跨越了几个大石头之后,走到了离海水最近的大石头,然后蹲下,让孩子的脚站在石头上,爸爸则环抱着孩子,防止孩子跌入海里,准备与孩子合影。我看到这个男孩对蓝蓝的海水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弯下腰,伸出小手去触摸海水,此时,爸爸和妈妈突然发出了阻止的大叫声:“嘿!嘿!”爸爸反射性地把孩子突然抱起,男孩被这突如其来的吼声和爸爸的举动吓坏了,大哭了起来。 在爸爸妈妈的安抚下,男孩终于停止了哭泣,爸爸和妈妈并没有放弃在这个景点拍照的想法,爸爸像刚才一样把男孩抱到了大石头上,依然让男孩的脚站在大石头上,依然用双手环抱着男孩,但是,这次他却非常警惕地抓住男孩的手,防止男孩去触摸海水。我再次看到男孩依然对蓝蓝的,荡漾着的海水发生着极大的兴趣,他努力想挣脱爸爸,想用手感受一下海水,他的眼睛一直盯着海水,而妈妈却一直对他喊叫:“宝贝,看着妈妈,看着妈妈呀!”爸爸一边控制着男孩,一边对着照相机摆造型,不时地腾出手来扳着男孩的头,配合妈妈的喊声,让男孩的脸和眼睛都对着相机,此时此刻,男孩成为了一个道具。 看到这一幕,我在想:这些爸爸妈妈为什么感受不到孩子的需要呢?天气这么热,孩子摸一下海水又不会被冻着,为什么不满足一下孩子对海水的好奇和探究呢?孩子被爸爸保护着,不会因为摸一下海水就面临生命危险,为什么爸爸和妈妈这么紧张呢?很多时候,父母带孩子外出,难道仅仅是为了留下几张照片? 两岁左右的男孩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激情,他们会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去了解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这个孩子或许是第一次来到离海水这么近的地方,对于伸手可及的海水,他的生命中自然涌动着探究的热情,这种热情让孩子不顾成人的阻碍,想尽办法来达成自己的目的。然而,两岁男孩的力量却不能够与30岁的成人抗衡,他终究没有触摸到海水,而被迫成为了父母照片中的一个道具。拍照结束之后,爸爸抱着男孩离开海边,此时,我看到男孩并没有开心,刚刚哭泣过的眼睛里还有没有流完的眼泪。 当父母带着孩子走出户外,首先应该满足孩子对这个多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珊妈一直陪着珊珊跨过一个一个大石头,捡着石头上附着的小螺丝,珊珊很放松也很开心,珊妈告诉我:“我们曾经很多次来这里玩,我不担心珊珊掉进海里,她早就知道保护自己了。” 我们有时候真的很愚蠢,愚蠢到把孩子带到了海边,却不让孩子去摸一下海水,我们会设想千百条孩子摸了海水可能发生的危险和不利,可是,这些危险却根本不会发生,仅仅是父母愚蠢的设想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