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myskybab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成长记录] 2002年男孩,上初中了,记录儿子的点点滴滴

[复制链接]
181#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4:44:13 | 只看该作者
儿子过了上学以来最轻松的五一,上周周一周二上午考试,下午回家,周三上午春游,下午回家。五一一点左右也没有,去姥姥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0:34:31 | 只看该作者
唐诗三百首 七古除两首最长的外第二遍背完了,开始边背五古边复习七古。
1. 早晨 读背 老子,复习论语,读新概念3,时间有点紧张。
2. 晚上 背唐诗七古,sat单词,做两道数学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5:19:09 | 只看该作者
这次语文考得不太好,还得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5:29:5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阅读理解,有一点建议仅供参考。
初一学生的阅读理解主要是记叙文理解。
理解题通常有三类:
1)把握文脉
2)解析句子或段落
3)总结归纳文章
你可以找一些有答案,题解分析的阅读理解练习册,和孩子一起做。
1)题型分类
2)读文章,一定要一气呵成,不间断,甚至要读两遍 ,划出你认为的文章拐点 。经常读大部头小说的孩子往往会有跳跃阅读的习惯,这与应试小散的细致体会式的读法很不相同,需要特别注意。
3)做题,两人都要说出自己的答案,再看题解及分析,找出自己的差距。脉搏把握不好?还是隐含意思不清晰?或是语言不够精炼切中要害?
4)重做习题,向标准靠拢。
5)一篇文章要隔一段时间再读,看看自己的理解模式有无调整,再读。
6)这需要你的帮助,更需要孩子自己的努力。最终应该是他独立进行。
=========
阅读理解不会比数学难哪儿去,找规律,练判断,学表达,一定能行。应试的阅读理解与看多少小说无关,关键是对相关短文的把握。
领导是要看你对文件精神的理解透不透,谁关心你读没读过战争与和平。
来源于1122的文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5:31:19 | 只看该作者
(转)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这三个意思分别是:要准确表达文章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文章要明白通畅;文采要好。而这些题目对不少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如何科学、高效、到位地翻译文言文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2009年的高考文言文命题方式还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
1. 选文标准——浅易突出,这方面的标准因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
(2从文章中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句式。
(3从文章的体裁来看主要是传记、颂德类散文。
(4从文章的涉及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5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2.今年的格式与往年基本一样。
3.翻译字数还是在40个字左右。
二、剖析文句设定,把握考察重点。
每年高考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句子。
1. 积累性的重要实词和重要虚词为常考内容,也是得分点之一。
2. 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和特殊句式。
三、方法指导
(一)遵循三条原则:
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 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坚持四个步骤:
1、审:看清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2、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然后用下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再把解释好的词义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连缀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
4、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三)熟悉六种方法:
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例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08全国卷Ⅰ)
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
(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
例如: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04湖北卷)
译文: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07江西卷)
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
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
例如: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07上海卷)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例如:郭异之,持以白王。(07广东卷)
译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例如:盖忠臣执义(07全国卷Ⅰ)
译文:忠臣坚持道义。
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例如: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麋哺饿者于其下。(07湖北卷)
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株槐树,枝叶繁茂,他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那些饥民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5:31:49 | 只看该作者
(四)关注七个重点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08全国卷Ⅰ)
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例2: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08山东卷)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关键点:“无论”(两个单音词)“ 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3: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05湖北卷)
译文: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例4: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06湖北卷)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判断句](08浙江卷)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说: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2. 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宾语前置句](08全国卷Ⅱ)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说: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例3.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省略句](08江苏卷)
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解说:该句的主语是传主吴汉,召见他的应是帝王,可见原文“召见”前省去了“帝”。
例4. 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被动句](08安徽卷)
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解说:无语言标志的被动句,“不容”即“不被宽容”。
例5: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06湖北卷)
答案:(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4分)
【解析】重点词: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捶楚,用杖打。省略句。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08四川卷)
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得分点“故”为“原来” “ 谢”为“推辞”)
例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08四川卷)
译文: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得分点“发”为“打开”,“ 置”为“丢弃”,“ 以”为“认为”“ 至行”为“崇高品行”)
例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年高考湖北卷)
译文: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古今异义,实词)(08江苏卷)
解说: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2.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古今异义,虚词)(08山东卷)
解说: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6、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1.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复合虚词)(08宁夏、海南卷)
解说:“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2.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复合虚词)(08江苏卷)
解说:“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例3.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复合虚词)(08天津卷)
解说:“是其”由两个代词构成,用作主语通常偏指“是”,“是其”应译为“这”。
例4. 非若吏人、百姓然(固定格式)(08上海卷)
解说:“若……然”,由动词“若”和助词“然”组成,表示比拟,可译为“像……似的”。
例4.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固定格式)(08安徽卷)
解说:“岂……哉”,由副词“岂”和语气词“哉”组成,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呢”。
例5. 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固定格式)(08湖北卷)
解说:“虽……亦”,由连词“虽”和副词“亦”组成,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即使……也”。
例6: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7: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4: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功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09:13:58 | 只看该作者
Y看过的书:记录一下。
史记(文白对照)/三国演义(原版)/三国志(文白对照)/中国通史/资治通鉴(文白对照)/世说新语(文言文)这个历史挺靠谱(这个丫不是很喜欢,不完全同意作者观点)华阳国志(文言文)山海经(文言文)大风歌/易中天中华史/说岳全传/唐诗之旅/宋词之旅/汉字王国/中国文学史/春秋战国/品中国文人/古文观止/古诗词名篇赏析/隋唐演义/楚汉争霸/人间词话//司马懿/中国文化五讲/毛泽东诗词品读/三国那些事那些人蜀,吴/中华上下五千年/贾志刚说春秋/中国历代诗词名篇/图说孔子/论语/林汉达历史故事/二十四史/王立群读史记/于丹论语心得/孟宪实讲唐史/韩非子/孟子/孙子兵法/东周列国志/史记故事/文言文全解/古代常用词词典/故事新编/中国人史纲/水浒传/楚辞/诗经
最喜欢的书是:中国人史纲(柏扬著)、三国志、楚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09:35:49 | 只看该作者
陆逊,是三国后期的重要人物,也是悲剧人物。
陆逊字伯言,本名议,吴郡吴人也。身长八尺,面如美玉。世江东大族。年少时跟随其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后九江军阀袁术谋攻庐江,为避战祸陆康便遣陆逊及其亲族返回吴郡以避战祸。
陆逊年21岁时投入孙权旗下。他为人正直,常上疏发表自己的看法。父亲和伯父为官清廉,可惜伯父被孙权贬后,郁郁而终,死时很年青。
因陆逊爱上书,议事,孙权不满,把陆议改名“逊”。娶孙策女儿。
36岁时败关羽,38岁时大败刘备,45岁时大败曹休,62岁拜相。
Y的历史观,不错,引过来.
孙权性多疑,晚年更甚。陆逊卷入孙权两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斗争,陆逊站在太子一边。孙权听信谗言,遂有废黜太子之意。陆逊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他说:“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他还要求到建业当面申述自己的意见,因而得罪了孙权。但是,孙权既不许陆逊还都,又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处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流徙。太傅吾粲因几次与陆逊通信,竟被下狱处死。孙权还多次派中使前去责骂陆逊,陆逊忧伤过度,于赤乌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终年六十三岁。陆逊死后,家无余财。陆逊长子陆延早亡,次子陆抗袭爵。陆抗亦有大将之才,为吴国后期最著名的将领。

丫分析说:陆逊悲剧虽然是孙权的主因,但他自己也有原因。他太爱给领导提意见,且坚持已见。虽然坚持真理这没错,可是也要审时度势,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你看诸葛亮,当时刘备执意伐吴,大家都劝,唯亮不劝,因为他知道劝是劝不住的,只能让主公徒生烦恼。更何况是孙权这么一个多疑的主公。最后落得个被活活骂死的地步,惨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9:55:33 | 只看该作者
2014-5-28
五古 该背孟浩然了,已经背完了 李白 韦应物和王维,还有杜甫,柳宗元,别的基本都一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09:00:13 | 只看该作者
2014-6-5 孟浩然的背完了,正在背杜甫的,端午去了趟四川,带儿子去参观了杜甫草堂,读杜甫多了很多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2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05 , Processed in 0.074232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