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辞》我没有背诵过,因为我父亲没有要求,只是要我阅读。《楚辞》到底是出自士大夫之手,和《诗经》相比较,词语要华丽得多。对于中学生来说,生字也多很多。在中学时代,相比较《离骚》,我更喜欢《九歌》。《离骚》又长又难懂,《九歌》就要轻灵一些。我很喜欢《九歌》中的《山鬼》,这是一首以女子的口吻写就的爱情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想不出比这个更美的写恋爱中女子的诗句。男孩子也应该读读这类诗,便于日后了解女性的柔情。就像女孩子,也应当读读“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学会理解并欣赏男性的豪情。建议阅读《离骚》、《橘颂》、《九歌》、《渔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写得很诙谐,可以一读。
韵文的背诵,宜选用社科院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的《先秦诗选》、《汉魏六朝诗选》以及《唐诗选》。在这三本书里,自行选择背诵。我小时候背过三本诗集,最喜欢的还是张燕瑾编的《唐诗选析》,现在大概没有的卖了。说到底,还是喜欢唐人的雄深雅键。
至于宋词,我没选到喜欢的读本。我小时候背的书已经不存在了,也记不清书名。有个简便的方法,找《人间词话》来,王国维提到哪些词,你就背哪些词。不过王国维身处动荡时代,以前清遗族的心态,欣赏的词大多沉郁。
如果你看到这里头晕了,嫌烦,有个简便的方法。除了单独背诵《论语》和《道德经》之外,选用中华书局出的王力老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北大的教材。一共四本,散文韵文都有了。他老先生的眼光你应当相信。不过我跟他不同的是他注重孟子,而我不是这样。我的感触是《古代汉语》这部书,韵文部分编得比散文部分好。
有了这些根基,孩子在高中及大学时再去阅读西方的典籍,不会妄自菲薄。
罗列这些书,有的人觉得少,有的人觉得多
少吗?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不算少了,读通了再到大学里自身拓展,为阅读西方经典打下基础.这些书,历史/哲学/修身/情调都包含了.教你了解中国最有生机的年代/教你如何理解自身的情感并如何挑选有品位的朋友/教你如何看待人生的荣辱/教你如何在闲暇之时自我排遣.
多吗?不多.设想一个比较聪明的孩子,整天读这些书,大概两年也读透了.花两年时间,学到了作文,学到了历史,学到了品行的培养,还学会了恋爱,是合算的.比起现代的教育,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还写那种不通的文字,效率要高多了.
很多人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有误解,对于国外的教育也有误解.国外上流社会的教育一样抓得非常紧,一样要读要背,去看看丘吉尔的传记就知道了.美国对于文史哲的教育抓得比数理化紧多了.但凡要学法律/金融,如果孩子本科是学的历史专业,都会很受欢迎.国外名牌大学的历史系可不象我国这么受冷落,学不好数理化的才去学历史.国外历史系的招生非常严格,要求有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点跟陈寅恪先生的观点一样,他招生喜欢数学好的,他认为数学不好的,学历史也比较困难.因为批判性阅读的能力是建立在逻辑思维能力之上的.
大家知道高中生去国外读大学,要考sat,好的大学不仅要求sat1,还要求sat2的成绩.SAT2中的作文水平是美国一流大学重点考察的对象.国外的教育家认为,作文比任何一项考试形式都能反应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当然他们的作文题目不是象我们高考那种小儿科,他们的作文题目都是让学生就某个社会现象/历史传统/政策法规进行思辨.有些类似我国古代科举的试题.相信很多人看过清朝科举的试题,不瞒大家说,那个科举试题中"史部"的一些题,我都看不懂,别提回答了.
不要将科举一棍子打死,在那样通讯和交通条件下,能保证这么大疆域的国土,保证这样长时间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的官僚没有两把刷子是不可能做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太提倡社会科学中的实证,不太提倡士大夫的社会实践,这是需要纠正的.
我们现代人,学了西方的逻辑思辨(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缺乏的,或者说不太成系统的),学了西方的科学实证精神,将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才能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
罗曼罗兰借克里斯朵夫之口说过,一个人想要真正地成长,必须把自己独立以前被灌输的东西呕吐干净.
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独立之前,没被灌输什么有质量的东西,未必有能力进行呕吐.呕吐干净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但不是成长的最终状态.我在大学的时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厌倦.热衷于听英文歌,读英文诗,阅读法国/俄国文学译著.但是在我二十五岁之后,突然发现东西方文化不是互斥的,有相通的部分,有互补的部分.现在能比较平和地看待东西方文化了,不再牢骚满腹.
书虽多,但是有个读法。找个突破口,然后逐步拓展。
这些文章中,比较难的有《道德经》、《荀子》、《离骚》。《道德经》虽然比较难理解,但是篇幅短。有些小孩什么都不懂,还是给生背下来了。以猫人兄公子为例,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做参考。
这个暑假先背《论语》和《诗经》。选那种只有注解,而无译文的读本。先不用管夫子的“微言大义”,历史上那么多“微言大义”大多是有目的的,要么是兜售自己的观点,要么是为上层服务。《论语》上大部分篇章是不难理解的,用不着那么玄虚。以前有个朋友根据孔子“割不正不食”引发了一大堆感慨,替孔子引申了一堆莫明其妙的意思,被我臭了一顿。如果把所有的“微言大义”放在一起看,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后世引申出来的“大义”,大多是有目的的,那就是把孔子往圣人的形象上靠。我看不惯这种做法,这种将孔子“圣人化”就是把儒学“宗教化”。我们学习《论语》,我们研究孔子,是把孔子作为先贤、作为一个开辟一个学派的学者来看。说到底,还是把孔子作为一个人来了解,而不是作为神来膜拜。孔子作为一个人,一个贵族,偶尔有点儿讲究,偶尔有点儿颓唐,偶尔有点儿小牢骚,这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无损于他的伟大。屈原不就是比较讲究的一个人嘛!有损于他的伟大嘛?所以,看了注解,你是怎么理解《论语》的,就按你的心意办。你是为自己读书,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心意而读书。初学者,不必苛求百分之百的精准。学习古代典籍,我的态度是开始可“不求甚解”,随时间而“逐次逼近”。记住了《论语》中的原话,放在心中悬疑。随着自身的视野的拓展,随着对史料的了解,随着社会经验的增加,逐次反省当初的理解,可以进行自我的否定,甚至是否定之否定。这个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而思辨,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成长过程,何必强迫自己第一次读典籍就要形成一个定论把自己套牢呢?
研读《论语》的同时,用林汉达先生写的《上下五千年》和《东周列国故事》作为史学导读。他还有《两汉故事》,一样也可以读。这些白话书读过之后,再读文言文的史书。打个不太恰当的类比。我是这么教我室友引导她儿子。先读了《三国演义》小人书,然后听了《三国演义》的评书,再去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基于此,引导他去读《三国志》。读完《三国志》之后,读曹操、诸葛亮等那个年代的人的文章,再回头看看罗贯中是怎么“演义”的。
《论语》背过之后,对文言文有一定的敏感度了。读过林先生的书后,在《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任选一本读。如果父子一起研读,那是更好。可以先爸爸读了,翻成白话讲给儿子听。或者儿子做老师,拿了注解读了,翻成白话讲给爸爸听。史学的典籍可读性强,照旧选那种只有注解无译文的读本。
接下来读《史记》。大家的文章,一般不会故弄玄虚,写得大家都看不懂。《史记》的文章是很容易看懂的,尤其是在有了对《论语》和《左传》等的阅读之后,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就更容易看懂了(把《史记》放在《左传》之前读也是可以的)。选背《史记》之后,可以转至汉以后的散文背诵。这样学习一年之后,古文的功底也在逐渐加深。可以杀回去研读《庄子》。《庄子》读后,再去研究《荀子》,最后读《道德经》跟《离骚》。
至于韵文,象《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生字不多,琅琅上口,大都不难理解。小学就可以背诵,中学生可以放在平时上学的时候,每天背个半小时,比背课本强。
背诵散文,是需要理解的,不提倡死记硬背。但是这个理解并不需要一步到位。一开始有个粗浅的理解就可以了。我大概8、9岁的时候,我父亲教我背了一点《战国策》里的节选的小故事。因为看过林汉达的书,还是懂一点那些小文章是说了些啥,至于当时体会有多深,就不必苛求了。相信现在很多孩子比我小时候理解力更强一点。
孔子说:“性本善。”所以他老人家提倡用教化来感召;荀子说:“性本恶。”所以他老人家主张要用法来规范人的行为。
人性有善有恶。并不是所有的天性都是好的。春风化雨的教化和雷霆万钧的规范都是需要的。一文一武,一张一弛。
什么叫不压抑天性,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对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就叫做不压抑天性,不管这件事的名称是什么。
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误农时,不违农时。
揠苗助长是“违农时”的典型,也是为世人所诟病的重点。但是“误农时”呢?以方仲永为例,他明明求知欲高涨,他爹竟然不让他念书。误了他的敏感期,这也是压抑天性。并不是教孩子念书就是压抑天性,不教孩子念书就是不压抑天性。
很难得这样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知道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