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47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零岁教育[日]井深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26 21:3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零岁教育
[日]井深大
代前言——人有无限的潜能


    要开拓潜能就不能怀疑自己的能力

    1985年筑波科学技术博览会最热门的话题是结了一万三千多个果实的西红柿树. 西红柿树种在玻璃罩下的政府馆内,他在会期的短短数月间结出了一万三千个果实.果树的孕育始于前年秋天的一颗普通的西红柿籽,后来枝繁叶茂.在开幕式时西红柿的树冠仅5米见方,到闭幕式时都达到了14米.
西红柿引出了人们的许多话题,也许人们会想:这是特殊品种开发的结果,时遗传工程特殊技术的结晶.然而这非同寻常的西红柿,却是由一粒极其普通的种籽发育而成,并未经过人为的任何改良.
这是野尺重雄先生的研究成果之一.野尺是兵库县地筱山人,他对水汽耕种栽培法进行了二十三年的潜心研究.利用这种栽培法,他开发了迄今人们难以想像的植物潜能.水汽耕种栽培法的特点是无土栽培,即不在土里栽培而在水槽里栽培.所用的水和肥料都很普通,营养成分是由这些水和肥料按一定的浓度溶解而成的.控制水温和水的流动,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当然,首要的条件是要有充足的太阳光.最后剩下的就是西红柿的
自然省长了.水汽耕种栽培法意识到泥土会阻碍西红柿自然生长,于是重新认识了泥土对西红柿的意义,并用西红柿所真正需要的东西来对西红柿进行栽培.
    筑波博览会的西红柿是1984年10月开始播种的,随后,从中挑选长势最好的一颗拿到水槽内去培育.85年1月底我到水槽前看时,西红柿还没有结果.后来,因天气不好,日照长期不足,负责人似乎也十分焦急,担心西红柿结果不多.可是夏天一过,树上便接二连三地张出了一个个西红柿.是否会超过一万二千个呢?我也密切地关注着.到会期即将结束时,果实长势喜人.截至会期结束,据报道,树上已结出了一万三千个西红柿,
猜得果实数字最近的人还获得了奖品.
    一株种在普通土壤里的西红柿,最多结果也就一百多个.通过水汽耕种栽培法种出的西红柿,根茎和叶子比普通西红柿多好几倍,也因此很难接受到充分的日照.可是,尽管它没有足够的太阳光照射,然而却依照枝繁叶茂,结出红红的果实来.也就是说,为了充分利用光能,西红柿对它本身的技能做出了极限性的挥发.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发现,在此之前,不仅我们而且就是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人,对植物的这种能力也一无所知.居然不用生物技术,不用特殊肥料也能实现植物的"超能力"!野尺先生是一家名叫"协和"的塑料制造公司的厂长,而并非什么专家.但是他却让一棵西红柿长出了一万三千多个果实,他向人们证明西红柿本来就有这样的能力,他向人们证明人类自身蕴藏着有待开发的无限潜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3-26 21:37:07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曾经品尝这种如有魔法的西红柿,它比现有的西红柿要甜,而且水分充足,有普通西红柿的味道.这种栽培西红柿的方法经过广大农业专家的努力,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现在,在超市里已经能看到这类西红柿的销售了.西红柿栽培的成功使人们开始对其他植物进行试验,试验的成功与否将是今后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是否关闭了自己的无限可能性?

    我从西红柿的试验成功便马上想到了人的问题.关于人的能力,过去人们一直争讨不休,或曰遗传决定或曰环境决定.但是,西红柿的结果情况告诉我们:人的能力远远不止于遗传和环境。人的大脑终其一生也不过利用了百分之几,连诺贝尔得主汤川秀树的大脑也只不过利用了3%(我不知道根据是什么.).我对此事十分关注,也因此而疑惑不解: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人为什么要拥有这多余的90%大脑呢?为什么不能利用这剩余的能力?为什么不想方设法地去利用这剩余的能力呢?西红柿无土栽培的发现让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以前,我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觉得:只要我们将自己大脑的利用率提高1%,哪怕是0.5%也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自从有了西红柿的发现后,我开始清楚的认识到,觉得异想天开的事情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因为人类自身的认识有限,不能使自然赋予我们的无限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想想看,如果人类的认识极大的进步,当今的科学技术能够回答大多数问题,那么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许多人就会产生问题解决的错觉.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便会发现:人类未知的领域还很多,不知道的要比知道的多得多.例如生命.尽管我们知道构成人体的大部分物质是什么,但是不管我们如何去摆能这些物质,却不能让我们人为地创造出一丁点的生命来.从我们这些外行人来看,专家学者似乎懂得人体的一切,其实他们对关键的问题一无所知。
    我们知道人类的成长实体创细胞裂变的结果,但是我们不知道这种裂变是根据什么意图和什么设计方案来进行的.我们不知道:心理和感情是什么.是什么构造,如何产生,又如何进行储蓄。认为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探测仪的发展人类就能了解自己大脑的生理构造等,这种看法是想当然的.实际上,人类连自己最起码的睡眠和记忆等机制都还没有弄清楚呢?
    说道人的成长,发育和学习的问题,我们能装作什么都懂,按以前的方式去思考吗?我们能置之不理吗?在此,我想通过本书重新将这些问题提出来。

    现代的幼儿教育受到误解

    我对教育和养育幼儿有浓厚的兴趣,但却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和亲身的体验。不过,就是现有的学问,没有人涉足的领域也很多,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门外汉,重要的是能提出直观性的问题。在本书当中,我还大胆的陈述了自己作为一个外行人的主观臆测,有不妥之处,望专家和家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3-26 21:38:19 | 只看该作者
最先打开我视野的是因开创"铃木法"而闻名世界的铃木镇一先生.关于幼儿学习小提琴的利弊问题,当时曾经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幼儿不宜学习,它的理由是:在日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无论是谁都能通过婴儿阶段对日语的耳濡目染而学会说日本语。日语这么难学都能学会,其他还有什么不是适宜的呢?
    其次是从事汉字教育的石井勋先生.他认为:人必须从幼儿园开始学习汉字.为了印证自己的主张,他多方实践,走过艰难的路程,并赢得人们越来越多的支持,最后是自己的主张成为汉字教育的方法。
以前,人们不能轻易推翻沿袭至今的做法和常识。当有人象上面的两位先生发表自己的主张时,会遭到人们的强烈的抵制.但是现在,人们对幼儿教育或早期教育的抵触情绪以渐渐消失。而且,应该进行早期教育的主张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
    但是,对幼儿教育的错误认识,如误解和曲解还很多。我的任务不仅在于主张幼儿教育,而且还在于纠正关于幼教的错误认识。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辩解,而且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我所讲述的事情去了解,关心和开展幼儿教育。

    研究幼儿教育二十年的所得

    二十多年前,我开始关注幼儿教育。当时,从事仓储人造纤维的大原总一朗社长带铃木镇一先生到索尼来,使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了铃木镇一先生。铃木先生造访的目的是为推广他对孩子的新式教育方法而前来寻找合作伙伴的。从那以后,我对铃木先生进行小提琴早期教育的"魔力"一直惊叹不已。一个连自己名字都还说不清楚的小孩居然能娴熟的拉出高难度的小提琴曲!这决不是强逼孩子学习的结果,看之孩子的高兴演奏,不
知怎得,我的内心不由得涌起一阵的感动和愉快来。
    以次为契机,幼儿教育成了我终生关心的课题。首先,我在1971年写出了名为《幼儿园教育,晚矣》一书。也许也有书名方面的原因,该书一出版就成了教育专家群起抨击的目标:怎么能这么早就开始教育呢?!但是,该书拥有很多读者,很快便成了畅销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仅在中国就发行了20多万册。
    其次,我还写了题为《母亲从零岁开始的育儿法》一书。并通过创建于1969年的财团法人幼儿开发协会,利用每月的杂志,讨论会和讲演一切机会,拚搏宣传早期教育。
    其间,我拜访了许多从事实际工作和研究的人们,与他们进行讨论,并通过幼儿开发协会进行实践性的尝试,从中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就这样,二十多年不知不觉得过去了,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我深深的感觉到:从前的教育偏重于智力的开发,只完成了"一半的教育",而把精神和人格培养的"另一半教育"给遗忘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写了一本书,叫《还剩一半的教育》。
    说实话,本书是我对过去幼儿教育的反省。确实,从早期开始进行知识性教育能培养出英才和秀才,这一观点以被众多的教育妈妈所接受。但是,我发现真正的幼儿教育不能从进行知识性的教育开始,否则就是错误的。书写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大家能够充分理解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13:18:31 | 只看该作者
因此,本书不是一本指导母亲如何把新生儿培养成聪明的孩子的教科书。本书向大家展现了尚未开拓和未知的领域,希望母亲们自己去思考,判断和尝试。这是我必须向大家说明的。
    我以年届八十岁了(本书执笔时),在有生之年,不可能把自己所思考的问题都一一用实践予以验证。可是,不经过实践怎么能知道呢?正因为如此,本书最后没能拿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来。但是,我不知道今后要用几年才能弄清这个问题,但我一定要努力探索,同时希望大家能明白我的苦心。
    总而言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早期教育应该从心性和人品的培养开始,而不应该放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这一点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应该把被人遗忘的"另一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智能教育可以稍晚些。

第一章 胎儿具有惊人的能力


    幼儿期和新生儿期最适合进行幼教

    有一点我想提出来,当初我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认为胎儿和新生儿不具备接受教育的能力。由于对幼儿的能力缺乏认识,使自己的幼儿教育开始于完全不同的幼儿教育条件。
    首先,我想谈一下胎儿的问题。要了解胎儿的状况必须使用x光,而在二十年前,只能通过听胎儿的心跳,检查胎儿的脉搏来了解胎儿的状况。但是,近年来,由于b超的出现,人们对胎儿的状况知道的更多,更细。以前,我们不了解婴儿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知道。
    过去,人们就常说:音乐和母亲的交谈对婴儿有益。而真正证明这种说法的是日本医科大学已故的室冈一先生他证实子宫外的声音能进入胎儿的耳膜。
    室冈先生把婴儿在子宫内所听到的声音,母亲的心跳和血液流动的声音进行了录音。他发现让刚出生的婴儿听这种录音能止住他/她的哭声。制作动物玩具"小绵羊",把录有上述声音的装置缝进玩具内,然后放到哭个不停的婴儿的枕边进行试验,我们发现婴儿会天天的睡去。太令人不可思议了。尤其是出生一周左右的婴儿,其效果就更加明显。
这说明,胎儿不仅能听到外部的声音,而且能记住外部的声音,婴儿在未出世之前就开始学习优美的声音。
    这样的实例还很多。我想由此而进一步地指出,婴儿的感情来源于母亲,他/她和母亲一起喜怒哀乐。最近,随着生理学的进步。不断有研究成果表明:当人的感情发生变化时,他所分泌的化学物质(大脑传递物质)会作用于大脑。这种看法使人很容易想到,母亲血液中分泌的化学物质会通过脐带对婴儿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靠以往的看法所完全不能明白的,因为以往的看法只局限于通过神经纤维的电流变化来捕捉大脑的运动。人们相信所谓的胎教迷信,甚至教科书都白纸黑字地写上:别说胎儿,就是出生三个月的婴儿也看不见任何东西。最近教科书作了修改。即婴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可以看见东西。也就是说,认为刚出生的婴儿看不见东西的说法还在堂而皇之地流行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13:19:29 | 只看该作者
这种说法也许是来源于心理学权威,精神分析奠基人弗洛伊德的学说。我曾经看过弗洛伊德的文献,文献中说:"婴儿在出生获得两个半月到三个月不会笑。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婴儿还没有智力。婴儿的心智要在二,三年后才能发育形成。"等等。由此看来,教科书的主张与弗洛伊德的学说哟极深得渊源,因而,设置开始教育的时间段完全不同,这也是一种常识。
    就是在从事幼儿教育的世界里,也曾经有人断言:出生不超过两个月的婴儿只会睡觉,哭叫和喝奶,对他/她进行能力和智能的研究毫无价值可言。例如,著名的巴顿.赫怀特博士在国际儿童年时,曾应幼儿开发协会的邀请前来日本,她当时就是这么说的。赫怀特是哈巴特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世界幼儿教育的权威人士。
    其他还有许多学者,他们和赫怀特一样,把婴儿看作如同植物一样的,"心智未开的有机体,"他们认为:婴儿没有意识,没有知觉,没有感觉,根本不具备心理机能。这似乎就是学问世界的现状。令人吃惊的是,在欧美,人们把出生不超过两个月就微笑的婴儿当作病人看待,称之为乳儿微笑症。
    以前,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人否定幼儿教育和早期教育,是因为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身心都没有发育起来的婴儿没有接受教育的"感受性"和"学习能力"。从前的研究从来不把胎儿当作人来看待,即便不是胎儿,就是出生后不满1岁的婴儿,能否看作人也还存在着问题。
    只是,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考虑的话,就不仅仅是一个现象论的问题。还必须涉及到妇女生产方式等深层次的问题。尽管这样的问题很棘手,我处理不好,但是我很愿意想大家介绍几个与之相关的有趣例子。

  乌干达的婴儿出生六周就会爬

    1985年来到日本的哲在夫.齐尔顿.皮阿斯著有《神童养育法》一书。尽管本中有苦涩南懂的地方,但是他在我思考幼儿教育时,给了我许多启迪。而且书中信息量惊人,汇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报告。
    本章的标题是'胎儿的惊人能力',关于它的内容,我想首先从该书中引用马鲁歇尔.吉班关于乌干达婴儿的报告。
    聚集班说,乌干达的母亲在临产之前还和平常一样干活。然后找一个没人的地方自个儿蹲下来生孩子,或者找人帮助接生。大约一个小时后,该母亲便去串亲戚,让大家看自己刚生下来的婴儿。
    出生的婴儿被光着身子放进母亲胸前的吊带里,他/她在母亲身边长大,连睡觉都不离开母亲。由于婴儿经常和母亲在一起,所以婴儿可以随时吃奶。据说,母亲也能通过一条布吊带明白婴儿的要求并作出反应。
    据说,以前从来没有人在任何地方看见过如此生养的乌干达婴儿。这些婴儿出生后的第二天(48小时)就能通过前臂支撑坐起来。而且后背伸直,头部中症,目光集中。婴儿睡眠很少,长时间处于睡醒状态。
    通过对出生六,七周的300名婴儿的调查发现,所有的婴儿都能自己爬行和自己坐立,甚至还会在镜子前长时间注视自己的模样。而这种能力在欧美的婴儿,要经过24州(6个月)才能显示出来。
    无痛分娩剥夺了母子/女之间的肌肤情结

    为什么我们能从乌干达婴儿的身上看到这种能力呢?就乌干达的婴儿与众不同吗?
    不仅在乌干达,就是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生产"也是很自然的过程。人们常说:在温暖的南方,孩子好生养,婴儿自立早,但是,在俄罗斯有个游牧民族镇库斯,孩子分娩都在零下40度的露天进行。镇库斯人把"生产"看作一种简单的生理现象,而不是看作一件特别的事情,所以他们不会在产前作任何的准备。
    据说,大部分荷兰人现在还在自己家里进行分娩。荷兰的紧急救护体制十分完备,妇女分娩时备有助产医师。如果在医院进行助产顺理成章的话,多少会让人觉得不安。在荷兰,其婴幼儿的死亡率很低,仅次于瑞典。有一位接生无事故一万六千例的助产医生说:在日本,从助产学校毕业后,即使想挂牌开业也开不起来,因为产妇们都到医院生孩子。现在,去医院生产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仔细想一想又觉得滑稽可笑。又不是生病,为什么要去医院呢?
    大家普通认为:去医院有大夫,能用麻醉要消除生产的痛楚,进行无痛分娩。蒙特乔有一本书叫《肌肤之亲》(英文名:touching),书中描述了母亲分娩阵痛的意义,内容十分感人。touching在日语当中时skin Ship的意思。顺便提一句,据说,把skinship作为一般词语来使用的国家只有日本,因为他本来是精神病学科上的特殊用语。也就是说,尽管存在着微妙的差别,但能和日语的skin Ship相对应的词,在外国只有
Touching的说法。这种差异会不由得让人想到西方育儿和日本育儿,乃至文化之间的差异。
    有许多动物在生孩子后,妈妈会用舌头舔便孩子的全身。据说,如果妈妈不舔孩子的屁股,孩子就不能排泄,以至于不能活下来。当然,人不会去舔自己的婴儿。但是据蒙特乔推测,婴儿出生要通过狭小的产道,产道与婴儿有强烈身体接触,这可能和舔的作用差不多。因此他说:在妇女没有做妈妈的意识状态下出生的婴儿和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婴儿,都会与妈妈失去身体的接触。
    生命是神秘的,目前,我们还难以揭开它的面纱。就拿生孩子来说,婴儿和母亲的关系十分微妙,他们互相影响,如荷尔蒙得分迷惑减少,它们相互作用,并且具有各自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现代的生产呢?有一间带空调的,经过消毒得分娩室,有足够的照明和数不清的医疗仪器,根据近代医学进行一般化的计划麻醉分娩,平静地使用"分娩管理"字眼。下面,我想详细说明一下出生瞬间的重要性。
    例如,通常分娩室的照度为三千多lx(勒库司)。这也许是出于对医生和助产医生的考虑,以使他们能看清婴儿出生时的状况。但对一个刚从子宫出来的婴儿来讲,我们不难想象室内的灯光实在太刺眼了,因为子宫光线昏暗,约30lx。因此,刚出身的大部分婴儿都因为刺眼而闭上眼睛。以前,人们将婴儿闭眼的情况解释为刚出生的婴儿目不能视。
    生孩子是人的一种生理现象。自从有了西方医学,婴儿的死亡率情况明显改善,同时也损害了婴儿所具有的能力。但我并不是说:孕妇应该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15 , Processed in 0.23466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