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58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点反思] 对新兴教育反思之九——学堂的环境和设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09:2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我走访的一家读经学堂里,孩子们的年龄大致3~5岁,这家学堂有些火爆,5岁以上的大孩子都集中在了另一栋房子里。走进这家为5岁一下幼儿开办的读经学堂,我看到学堂里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教室,一个部分是卧室。教室里只有几张浅绿色的桌子和凳子,墙边还有一个简易的书架,书架上还有十多本幼儿使用的经典读本,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设施。这个教室给我的感觉是“寡”,除了课桌的绿色,这个教室里没有了其他的颜色,甚至没有一颗植物。卧室也同样是浅绿色的,没有其他颜色。这些孩子们每天生活的空间里,没有他们这个年龄阶段需要的玩具,也没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需要的任何工作材料,孩子们每天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背诵他们丝毫不理解的文字。

      来到教室外院子里,我看到这个为幼儿准备的院子,整个地面被做成了光光的水泥地,没有一颗植物或者花盆,没有幼儿园常见的滑梯,院子里没有任何给幼儿玩耍和运动的设施。我来到院子里的时候,孩子们正值下课休息,他们在院子里的水泥地上疯跑嬉戏,三位年轻的老师在院子里聊天或玩手机。看到这一切,我内心很难受,这些幼儿身处的环境完全不符合他们内在发展的需要。

      在另外一家读经学堂里走访时,坐在学堂的接待厅里,我听到从一个房间里传来一个女性毫无生气的读经声,同时传来的还有孩子们大声杂乱的吵闹声,很明显,孩子们的吵闹声已经盖过了女老师的读经声。我循声过去,看到一个不足10平米的房间里,有6个4~5岁的孩子,围着一个小方桌,他们每人拿着一本儿童读经书,在不停地打闹,经书已经成为了各自手中的武器,一位20来岁的女老师坐在小方桌旁边,有气无力地在读经书上的内容,她的声音就像一台录音机,没有生命感,任凭孩子们如何大声吵闹,她自巍然不动,如在无人之境中,有两个孩子看到我,跑出了这个房间,老师也不问不管。我在想,她怎么在这样混乱吵杂的环境中还能够读经呢?为什么她不引领孩子们遵守上课的规则呢?或许,她就是在混够时间,这样有气无力地读完一节课,她今天的收入就有了保障,至于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与她无关。这个针对6岁以下孩子的读经学堂,依然也没有为孩子们准备玩具和工作材料。

      从这两个读经学堂,我认为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存在的缺失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内在发展的缺失
      在针对幼儿的教育讨论中,我反复提及到“工作”,可能有很多读者不理解幼儿工作的含义是什么,但是,我们提到幼儿的游戏,很多人就理解了。孩子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分为社会性游戏和建设性游戏。
社会性游戏给孩子熟悉了解和体验成人社会的生活提供了支持,比如过家家,孩子在这个游戏中体验做“丈夫”“妻子”“孩子”的角色情感,模仿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分工,这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活动。在幼儿园里,包括为6岁一下孩子办的读经学堂,都应该为幼儿在环境中准备游戏的材料,比如过家家游戏,学堂需要为孩子准备娃娃家,玩具娃娃,娃娃的衣服、奶瓶、被褥、枕头、小床等等。如果缺失这些材料,孩子就无法在学堂中完成这个游戏,他们在家庭角色中的体验就会遭遇阻滞,从而无法完成这个阶段对家庭角色体验的情感发展。这种情感发展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体验就是为孩子将来成为社会人的准备,如果缺失了这个准备,内在发展就被耽误了。

    孩子的玩耍方式如果具有以下特征,就可以看成是游戏行为:
  • 重复性:反复进行同一个行为或者动作。比如孩子滑滑梯,如果孩子反复连续上下滑梯,就具有了重复性。
  • 不完整性:没有预设游戏的结果,没有目的性。开始和结束的过程之间没有连贯性。比如上下滑梯,孩子没有预设这个行为要达到的目标,所以,他可能会中途就停下来去做其它事情;
  • 夸张性:夸张地进行正在进行的活动,比如,上滑梯的时候爬着上或者跑着上,下滑梯的时候头朝下倒着向下滑;
  • 娱乐性:游戏的主要功能是娱乐,而工作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儿童内在发展需求;
  • 灵活性:由于游戏没有预设目标,所以,游戏的进程可以中断,进程中可以随时增加和减少游戏内容;
  • 假想性:儿童有很多假想因素,比如过家家游戏,生孩子游戏,警察抓小偷游戏,医生为病人治病的游戏等。

     建设性游戏被称为儿童的“工作”,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们举例来说明。
      一个3岁女孩,她正在专心地将一些彩色塑料珠子穿成手链,她已经做好了一个漂亮的手链戴在了自己的手腕上,正在为妈妈做一个,准备放学后送给妈妈,穿手链的过程,正是女孩进行的一项工作。具有以下特质的活动才能够成为儿童的工作:
  • 目的性:指向目标。将珠子穿成手链,手链就是这项工作的目标;
  • 连贯性:有开始,有结束。从开始穿珠子到手链完成,这是一个有连贯性的过程;
  • 创造性:发挥儿童想象力。将一个个散乱的珠子穿成了一串,其间还有每个珠子色彩的搭配,这是3岁女孩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 建设性:帮助儿童建构人格中的自信。当手链成功后,女孩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自我认知得以建构。

     儿童为了自己内在发展所进行的活动就是儿童的工作,3岁女孩进行这项工作中,获得了哪些内在发展呢?
  • 女孩获得了爱的能力发展。女孩在给妈妈做手链的过程中,内心充满着对妈妈的爱,用做手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这项工作发展了女孩体验爱和表达爱的能力,使女孩获得爱的满足;
  • 女孩的探索和发现欲望得到满足。女孩发现了珠子有孔,用一根细细的线可以穿过每一个珠子的小孔,然后做成手链,手链可以用来装饰自己……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 女孩的创造力得以发展。把一个个不相干的珠子重新组合起来,达成自己的需要,这就是创造的过程;
  • 女孩的专注力得以保护。儿童的专注力是天生的,只要他们喜欢的事物,他们就会专注于对这个事物的探索和研究。女孩要让自己的心力集中在工作上,使得女孩的专注力获得了保护;
  • 女孩的意志力得到发展。完成一个手链需要女孩几天的工作时间,她坚持完成了这项工作;
  • 女孩获得对自我效能的认知。完成做手链的工作,给孩子提供了一次认识自己能力的机会。当工作圆满完成,达成了孩子的心愿,孩子便知道自己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某一项工作,这样的成就感能够给孩子带来内心深处的愉悦,这是孩子获得自尊和自信的基础;
  • 女孩的合作能力得以发展。女孩开始做手链的时候,因为珠子的孔非常小,不能够掌控穿孔的方式,女孩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与女孩一起合作,女孩开始学习到更好的穿孔方式,体验到寻求帮助对自己达成目标的重要性;
  • 女孩运动机能和协调能力得以发展。女孩在穿珠子的过程中,大臂与小臂的协调、手指肌肉力量的掌控、手与眼睛的协调等,都获得了发展。
      孩子在工作中,其专注力、创造力、意志力、探索和发现的欲望、身体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能力、成就感等,都获得了发展,获得内在发展满足的孩子内心就会愉悦和平静。
      一些时候,孩子的工作与游戏没有截然的分界线,无论如何,对于幼儿来说,学堂都应该为孩子的内在发展提供环境的帮助。

      第二,人文素养的缺失
      现在,在我走访过的很多私立学堂中,我觉得学堂的环境缺乏审美和人文关怀是普遍现象,对于4~5岁的孩子来说,他们除了读经,可能更需要游戏和儿童的工作,如果孩子的环境中没有看到适合儿童游戏和工作的材料与设施,除了经书还是经书,孩子每天读经者毫无生命感的声音包围着,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内在发展发展需要被尊重,感觉不到内在发展带来的精神愉悦,这样的教育没有遵从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这是不人性的,在缺失人性的教育中个,孩子的眼神里透出出来的是生命的空洞感,不会有内在发展被满足的愉悦感!

      还有一些学堂的环境比较脏,学生住宿的地方显得特别的“冷”,没有家的感觉,缺乏生活在温馨环境中的感受,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成长的环境更需要具看得见和摸得着的“温暖”“关怀”“美丽”“快乐”“幸福”“温馨”……这些环境元素是孩子心灵健康发展必备的营养素,在缺失这些营养素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就会像学堂院子里那块生硬的水泥地。我始终认为,孩子的精神气息是在环境的熏陶中铸就的,这个环境包括了教师的气息、教室的气息、宿舍的气息,这些气息可以传递出爱、美丽和高雅,也可以传递出冷漠和粗陋。

     英国教育家们的共识是:“把人文主义教育理论的普遍原则应用到普通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去,使孩子们成为智慧、庄重、德才兼备、勇敢顽强的文雅之士。”孩子的庄重来自被他人尊重和关怀。如果对孩子的发展规律没有在教育中获得尊重,如果对孩子的关怀没有在生活细节中得以体现,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关怀,那么,孩子的庄重感就不能够被建构起来,更不能够成为勇敢顽强的文雅之士!

     我非常理解将孩子送到这样的学堂的父母之心,他们已经无法忍受国内传统体制学校对孩子内在发展的破坏,带着孩子来到私立学堂,一部分私立学堂的确能够给孩子带来很多帮助,一部分却不尽然,在我看来,少数异常简陋的学堂无论在硬件设施和教师素养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或许,我们在带着孩子逃离传统体制学校时,需要冷静地分析和计算:这样的选择是否真的达成了我们的初衷?孩子的内在发展真的得到保障了吗?


关于工作对孩子内在发展的重要性,我的书《善解童贞1》中详细讲解。

本系列反思暂告一个段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7-26 09:24:55 | 只看该作者
很多课外班都是这样,环境很差,通风不好,教室小,尽可能在最小的空间塞下最多的学生,为多挣钱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7-26 16:32:53 | 只看该作者
lotusleaf 发表于 2013-7-26 09:24
很多课外班都是这样,环境很差,通风不好,教室小,尽可能在最小的空间塞下最多的学生,为多挣钱吧

那样的课外班也见过。

还有一些高价的课外班,一个课堂最多容纳十个人,空间敞亮,各方面都过得去。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老师。有好的硬件,也不见得有好老师匹配。
其实硬件(物质条件)是比较容易改善的,软件环境才是最难加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8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19:10 , Processed in 0.100986 second(s), 2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