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450|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当袁博士的女儿真够倒霉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22 19:0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兴趣的读者请看一看下面这个报道:

http://www.hangzhou.com.cn/20040101/ca578633.htm

北大硕士袁鸿林闭门要造外语神童
--------------------------------------------------------------------------------
2004年11月04日  09:25:24    杭州网  

若非亲眼所见,难以置信眼前这位5岁小女孩能流利地朗读《新日本语基础教程》和《新概念英语》,还不时地与父亲用英语对话,家中客厅的墙上则挂满了她的书画作品。“去年6月起我就不让女儿上幼儿园了,今后也不打算送她进学校。按照我的早教方案,女儿至少可以比同龄人提前七八年博士毕业。我的目标是把她培养成反应敏捷的同声翻译或掌握多种语言的全球性信息情报类高级研究者。”女孩的父亲袁鸿林信心十足地说。
---------------------------------
我的评论:

为什么说这个女孩倒霉?因为就我所知,同声翻译是世界上最累人的工作之一。很多人坚持不到中年就会从这个位置上退下来。这个袁博士从小就开始打造女儿,不知他有没有征求女儿的同意?再者,同声翻译只需要精通一门语言即可,你让女儿大杂烩一样的学各种语言,跟这个职业有多大关系?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你怎知女儿未来的兴趣如何?

再者,你的培养思路根本就是混乱不堪的。一会让孩子当同声翻译员,一会成为多种情报的研究者,还要让女儿提前读博士。。等等。。读博士跟会几种外语并无多少必然联系,你先让自己的女儿过了高考这道鬼门关吧。拔苗助长的例子见得太多了。你不过是一个新案例而已。

更邪门的是你还在这里鼓吹什么学贯中西。读点经书会念几个外国单词就学贯中西了,学贯中西如果这么简单世界早就大学者遍地了。

现在科技的发展使得语言翻译的电子化成为一种趋势。你的孩子刚5岁,20年以后的科技发展没准让你的孩子第一批失业。

你说学校的流水线不怎么样,你自己的流水线就一定能够成功?你虽然有博士的title,但从你身上可看出中国教育的可悲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19:10:39 | 只看该作者
南开博士质疑现代教育 欲把5岁女儿“催”成博士

www.XINHUANET.com  2004年11月05日 10:38:41  来源:都市快报

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21岁博士毕业。这是浙江海盐县袁鸿林博士给5岁的女儿制定的快速成才计划,他打算在家里用超常规的方式把女儿也培养成博士。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rolia.net/forum ]

近日记者在袁鸿林家里见到了他的女儿,虽然只有5岁,但她已能流利地朗读《新日本语基础教程》和《新概念英语》。袁鸿林说:“我的目标是把她培养成反应敏捷的同声翻译或掌握多种语言的全球性信息情报类高级研究者。”

今年47岁的袁鸿林拥有北京大学硕士和南开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南开大学、中国国防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会英、日、法、俄等多国语言。
< r o l i a. n e t >
袁鸿林说他曾把女儿送进幼儿园,但女儿总是不肯上学,老师也认为她太小,无法和其他小朋友正常沟通。由此他和妻子得出结论:女儿不适合学校教育。去年6月,夫妇俩就把女儿带回家,开始自己教育。

他专门为女儿制定了每天的课程表:英语两小时,日语、汉语、小提琴、绘画、各科知识(含算术、讲故事)各半小时,文化娱乐一个半小时,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3小时。另外他还为女儿准备了一些必学教材如:《剑桥少儿英语》、《新日本语基础教程》、《法语》、《三字经》、《论语》等。因为女儿太小,他还免费招了几个同龄孩子陪伴女儿读书。

袁鸿林说:“我不想让女儿成为现行教育体制流水线上的一个标准件。”他把自己的早教方案叫做“超前五至十年的教育方案”。按照他的计划,女儿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可博士毕业。他坦言自己不可能包揽女儿所有的教学任务,但他会从网上购买名校名师的课程来辅导女儿。 { 枫下论坛 rolia.net/forum }

对于袁鸿林的这种做法,有教育专家认为,博士并不意味着就能当好幼儿教师,袁先生现在把孩子包裹起来,不让其和外界接触,很可能让孩子丧失一种生存能力。(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19:13:19 | 只看该作者
男博士做全职爸爸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
童大焕   2004-11-10 14:05:53


  “浙大第一愤青教授”:教育究竟为谁服务?
  沈阳一小学实施“愉快教育” 已经20年不留作业
  
    我特别期待中国产生各式各样的民间办学机构,也特别期待有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各式各样的学生,使孔子所谓的“因材施教”能够得到哪怕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实现。但是,我对男博士做全职爸爸,一心一意培养女儿成为“早熟博士”的教育教学方法却不敢苟同。
  
    有报道说,今年47岁的袁鸿林拥有北京大学硕士和南开大学博士学历,会英、日、法、俄等多国语言。中年得子的袁先生认为幼儿园不适合女儿,决定把女儿袁小逸带回家,自己实施对女儿的早期教育计划。为了多给女儿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袁先生还张榜招收五六个同龄孩子给女儿陪读。
  
    按现行教育体制,一般博士生毕业时已经快30岁了。而按照袁先生的教学计划,袁小逸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可博士毕业。至少可以比同龄人提前七八年。袁先生的目标是把她培养成反应敏捷的同声传译,或掌握多种语言的全球性信息情报类高级研究者。
  
    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遍育天下英才,却往往不敢教自己的孩子,一般都有“易子而教”之说。为什么?因为师生之间,适当地留一点距离和神秘感是必要的,距离和神秘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师权威的源泉之一。因此,袁博士敢于亲自当自己孩子的老师,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但却未必是科学的、最有利于女儿成长的。
  
    在孩子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来自老师的赞许、同学的钦羡等等。可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却被袁先生抽成了一个真空,来自家长的压力毫无疑问将成为袁小逸未来学习的主要动力,甚至是惟一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快乐成长、快乐教学,不过是家长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成为某一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更重要?还是成为一个身体健康、人格独立、心智健全、善于合作的人更重要?把孩子包裹在真空里,她的智力可以得到不断开发和刺激,但是她的情商呢?她如何与同伴们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虽然眼前有孩子“陪读”,但这却更强化了袁小逸众星捧月的“中心地位”,将来,她又该如何面对失落?我想起了人称“浙大第一愤青教授”郑强手舞足蹈的演讲:
  
    “我们系里有一个女同学,一天到晚没有笑脸,就是为了得到高分数、得到高额奖学金,我很痛心!我和她说,你这是在用青春换荣誉、争光环,你今后的心灵是要受创伤的!我希望她不要看重明年从第一名掉到第二名,后年从第二名掉到第三名……也许,分数越高,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三分之二已经‘精神残缺’。”
  
    袁博士坦言不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现代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标准件。然而,从孩子5岁开始,袁先生就已经按自己的设想给她设计好了未来的道路,并且一路怎么学习都已安排好,这难道不也是在按自己的模子将孩子铸造成另一种“标准件”吗?
  
    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高中之前的所有教育,都只是为这种可能性打基础。情商、智商、身体素质,这些基础打得越牢越深广,未来的可能性越多。从小被人为设计了惟一一种可能的人生是可怕的,也是有99%的可能不适于当事人的。这种学习的“功利目的”越明确,就越悲哀。况且,袁博士辛辛苦苦读了个博士,其“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社会再培养一个博士?从社会和人生设计上,这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当然,如果袁博士兴趣在此,权当我是废话。但起码要考虑一下女儿未来成长的无限可能性,因为这也是她的“发展权”。  

童大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3-22 21:37:27 | 只看该作者
鄙视这种所谓博士。干脆搞个克隆实验算了,克隆出来的每个人都是博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3-22 22:09:36 | 只看该作者
to姜枫:

如果你诚意探讨或执意声讨,就请您光顾一下我的楼帖,在那里对你提出的问题差不多均有涉及。顺便说一下:你的“同声翻译只需要精通一门语言即可”的说法显然是不对的,至少要精通两门语言才行。我的楼帖:
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25635&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3-22 22:17:54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我也并不完全同意袁博士的观点,但他的很多早教观念和方法,实施的毅力,以及对小孩的爱都给了我很多启发.在此特别感谢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3-22 23:17:28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下袁博士,毕竟一个新事物在中国注定要倍受打击的.

很多优秀的早教法在之初也是这样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3:28:11 | 只看该作者
huge57+-->引用:huge57 to姜枫:

如果你诚意探讨或执意声讨,就请您光顾一下我的楼帖,在那里对你提出的问题差不多均有涉及。顺便说一下:你的“同声翻译只需要精通一门语言即可”的说法显然是不对的,至少要精通两门语言才行。我的楼帖:
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25635&page=1

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你放弃自己的事业把全部精力放在自己的女儿身上值不值?
你想没想过这样做会给自己的女儿多么大的压力?
你有多少能力教自己的孩子?
你想没想过易子而教这个问题?

在家培养孩子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
学校有学校的好,在家有在家的好,
可你给自己孩子订的那些离谱的计划充分看出你的急功近利。
也可以看出你的鼠目寸光,世界上的成才之路有成千上万,
在你眼中却似乎只有博士,只有同声翻译(据说是一个收入很高的行当)

你的水平尚且如此,你能把孩子教成学贯中西的大家?门都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3:35:23 | 只看该作者
弹铗长歌+-->引用:弹铗长歌 支持下袁博士,毕竟一个新事物在中国注定要倍受打击的.

很多优秀的早教法在之初也是这样的.呵,呵~~~

拔苗助长的教育方法在中国算新生事物?????????????
无知的人见多了,还没见过这么无知的。

------
十三岁“神童”被保送北大 老师称其为悲剧(图)

  4岁进图书馆 10岁上高中 13岁保送北大

  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大学给武汉华师一附中高三(18)班的鲍宇阳寄来预录通知单,向这名年仅13岁的少年发出邀请。


  鲍宇阳在去年的全国数学联赛中获湖北赛区一等奖,之后通过北大面试而获准保送北大。鲍宇阳经历过数次跳级,小学读了四年,初中读了一年,之后直接进入华师一附中理科实验班读高中,总共接受了8年正规教育。

  当记者走近传奇少年鲍宇阳时,却意外发现周围的人对这位“神童”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在“神童”光环的背后,响起的并不全是掌声和赞歌,还有争论和担忧——

  记者 与"神童"交流有困难

  2月14日,当记者走进华中师范大学讲师鲍良言家中时,先瞥见沙发上一个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正在看电视,看见记者进来,小男孩迅速钻到书房里,关上门。

  记者在鲍家坐了一会儿,躲在书房里的鲍宇阳终于忍不住走出来,在客厅里不停地走来走去,碰上记者的目光就裂着嘴笑,但不说话,只是偶尔提醒父亲:“别说了,别说了,你讲错了。”

  在征得鲍老师同意后,记者与鲍宇阳进行了直接对话,也许是不太熟悉的缘故,鲍宇阳似乎不屑回答记者的这些简单问题。

  记:平时除了学习,你都喜欢干什么?

  鲍:搞不清楚,搞得清楚我就说了嘛。

  记:你有什么崇拜的科学家,或者喜欢的明星?

  鲍:说不定有,只是不知道。(父亲在旁提醒说是居里夫人,但鲍宇阳说他已经忘记了)

  记:你将来想不想按你爸爸的理想做个科学家?

  鲍:有这种可能,说不准吧。

  记:你平时和朋友一块出去玩吗?

  鲍:什么叫朋友?从来没有这种事呀,没有时间。

  记:你向往到北大读书的生活吗?

  鲍:向往不向往都是有可能的吧。

  对话过程中,鲍宇阳对桌子上的一把火柴充满了兴趣,他反复研究这些火柴应该怎么摆才能赢(父亲给他出的智力游戏题),而对记者的问话只是在父亲的不断催促下来一两句听不太懂的回答。倒是说到一些和数字有关的话题,鲍宇阳立刻变得很有兴趣,反反复复跟记者纠缠于数学问题,而且能很快抓住记者话里的漏洞。

  就在我们聊天的时候,鲍宇阳对后来赶来采访的央视记者的摄像机和三脚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停地将三脚架拆开合上,眼镜的一只脚挂在耳朵上,一副小顽童的模样。鲍宇阳的确是非常聪明,只一会儿,他已经能很熟练地拆卸三脚架了。

  老师 他并不适应环境

  鲍良言对儿子的评价是:“不骂人,不议论人,不占别人便宜,和人混熟了很能交流得来,喜欢探讨学术问题,很多人要向他请教问题。”

  鲍老师很为儿子自豪,他跑去书房拿来两本新华字典给记者看,这两本字典都已经被鲍宇阳翻烂了。还有他从儿子出生起就记的日记,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鲍宇阳出生11天就能跟着爸爸伸出一个手指,不到3个月就能喊出类似“妈妈”的声音,1岁两个月时认得30多个成语,3岁时已认识两千多个字,4岁就开始进图书馆,5岁多可以背诵1到50的平方表……鲍老师一条一条地向记者介绍着儿子从小就聪明过人的“事迹”。

  鲍老师否认儿子是个“神童”,他认为只是对儿子进行了“超前教育”而已,而超前教育的核心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鲍老师说:“自从培养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后,他就主动学,可能是尝到甜头了吧。”在鲍老师的培养下,小小年纪的鲍宇阳早已不再像同龄人那样喜欢看“卡通片”,而是迷上了科教片,因为鲍良言认为“卡通片还不就是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吗?”

  而对于传统的正规教育,鲍老师有些不以为然:“3个小时就能学会的东西,为什么非要学10个小时呢?什么叫基础?不就那几本书吗,对一个肯学的小孩来说看看就行了,要留给孩子选择余地,家长也要把自己的信息灌输给小孩。”

  自从鲍宇阳被保送后,他就没再去过学校,而是在家里狂补英语,据说鲍宇阳三天就能读完整本初二英语。

  鲍老师给儿子设计的前途是:17岁大学毕业,然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或者可以再选一个专业学习,即使读两次大学,毕业时也只有21岁,然后争取25岁进入国家一级实验室。

  2月14日下午,记者去鲍宇阳就读的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采访,在这里,记者听到的却多是另一种声音。

  来到高三理科实验班办公室,鲍宇阳的一位任课老师一见记者,上来就是一句:“你们别再采访了,这是个悲剧。”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说:“鲍宇阳很聪明,记忆力特别好,但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除了知识,还要懂得哲学、艺术等别的学科,可鲍宇阳的语文、英语成绩很差,这对他将来接触社会很不利。”

  “鲍宇阳作为一个高三学生,他应该是一个社会上的人了,可他现在并不适应环境,还处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自我心态’,也就是童年心态。他频繁地跳级,这让他被迫失去了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他和同学玩不到一块儿,将来上了大学,他也融不进大学生活中去。”

  鲍宇阳的班主任叶新年对记者的采访表示了坚决的拒绝:“媒体的报道将起到相当消极的影响,一是会有很多家长效仿鲍宇阳父亲的做法,但这些方法也许只对鲍宇阳有效,用在别人身上可能会教成傻子,二是这孩子以后会很关注社会上对他的看法,这很不好。”

  对于鲍宇阳化学、数学成绩特别好,而语文、英语特别差的问题,叶新年认为:“高中作文早已是议论文,要有一定的思想才能写出来,你让一个13岁的小孩写议论文,他能写什么?”

  同学和邻居 没见他有什么朋友

  鲍宇阳所在的高三(18)班是理科实验班,班上只有30多个人,都是专攻数理化的,据说这个班上最差的学生都能上武汉大学,此次和鲍宇阳一起被保送北大(还有清华)的,就有10个学生。所以鲍宇阳的保送,在班上并没有激起什么波澜。

  “我们班同学基本上和鲍宇阳没什么来往,他也没什么朋友,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交流不起来。”鲍宇阳的一位同学说。

  “鲍宇阳很调皮,有时候跟我们闹,我们也不理他。有一次他上自习吵闹、尖叫,有同学过去吼他:“你干什么!”就把鲍宇阳给搞哭了,他在我们这里经常哭。只要他不哭不闹的时候,我们就当他不存在。”另一位同学这样评价。

  但同学们也承认,鲍宇阳的领悟能力特别强,尤其在数学和化学上,而且有股韧劲,做不出题来时出去窜窜回来接着做。至于英语、语文,则是班上最差的,有一次甚至写过只有60个字的作文,后来就干脆不写作文,连老师都准备放弃他了。

  在鲍宇阳所住的33号楼,记者又采访了他的几位邻居。鲍宇阳对门的小姑娘曾是他的同学,这位还在上初中的小姑娘这样介绍昔日的同学:“鲍宇阳性格很孤僻,他妈妈不在家,只见他和父亲交流,从来没见过和他差不多大或者比他大的人来找过他,也没见他和谁一块玩过。他也不和我们说话,我爸爸有时叫他,他也不回答。鲍宇阳很少出门,有时候他闷了就一个人躲在家里打乒乓球。我爸爸妈妈可不愿意我像他那样。”

  而鲍宇阳楼下的邻居、华师大的一位老师说:“他上小学时,在我眼里就是个小孩子,可上高中了,还是个小孩子。这种超前教育违背了孩子自然的生长规律,超前得太狠了。这孩子是很聪明,他本来应该有很快乐的童年,可是被残酷地剥夺了。”


"神童"教育何时能了 莫让拔苗助长苦了孩子

  晨报讯原本在幼儿园年龄段才开始学的东西,如今提前到2岁就学了,有家长甚至在孩子才3个月大就对其进行识字训练。记者日前从国际妇幼保健院“好妈妈俱乐部”了解到,机械的记忆与刺激性、超强度地给婴幼儿灌输知识有愈演愈烈之势。


  一名年轻母亲向记者谈到,她在其女儿3个月时开始教她识字,厨房、卫生间、家具等到处贴满了认字卡片,女儿6个月后确能在报纸堆中拣出父母指定要的一份报纸,但到了10个月后,女儿看见识字卡片就又撕又扔,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才好。

  一名从事音乐演奏的年轻父亲,为才22个月的儿子定下了学演奏的指标:每天静听小提琴演奏半小时,3岁开始学习认识五线谱,4岁学会拉3首简单的曲目。起初他儿子觉得很新鲜,但仅过了一个星期他就不干了,现在听到演奏声就大哭大吵,这名父亲只好放弃这个“宏伟”的计划。

  儿保专家余文介绍,机械的记忆与刺激性教育不符合婴幼儿心理发育规律,必会导致逆反心理。记者在“好妈妈俱乐部”看到,同样是10个月大的幼儿,5名参加过亲子教育的,拿到皮球就与伙伴玩开了,且知道谦让,而5名没参加过亲子教育的,只会把皮球抢在手中呆着,融入不了集体活动。婴幼儿教育专家告诫,对子女的教育应该讲究科学,只有先让子女及早融入集体,才会对以后的智力开发和健康成长有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3:47:28 | 只看该作者
huge57+-->引用:huge57 to姜枫:
你的“同声翻译只需要精通一门语言即可”的说法显然是不对的,至少要精通两门语言才行。

你可真够迂的。你家孩子的母语还需要精通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9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31 , Processed in 0.10730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