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appy_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60-2013年阅读记录(哈哈完成任务了)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1:24: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appy_99 于 2013-11-28 13:27 编辑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这个也是亲戚给的书。刚开始看封面上说哈佛商学院教授的什么什么,就自动把它排到阅读书单的后面的,先读了当时亲戚拿的其他几本,包括冯唐的几本,然后才抓这本来看。一看便有些后悔:该先看这本的!

这是以哈佛教授在商学院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丰富而来的一本书,内容上而言,相当于教授在学生们毕业前上的最后一课,通常也是最重要的一课,侧重点在人生大道理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点。学科知识已经在平时的课程中讲了,这里讲的是如何用平日所学来为自己的人生服务。

鉴于受众都是人尖中的人尖,精英中的精英,十年、二十年后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在事业上,在外人眼里无一例外是成功的,所以,教授的讲授重点并没有放在如何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而更多地关注于常被这些精英人物忽略的部分:家庭、朋友、孩子。所以全书都是先以管理策略对事业的影响导入,然后引出如何在生活中也运用这些管理策略来提高生活质量。

我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是他用了很多篇幅涉及到了孩子的培养教育,许多观点都让我点头称是,羡慕不已,也为今后应该做的有所准备了。今年读书已经有点摘录的习惯了,通常边看书边抄录,不知不觉中,看此书居然抄了近两页纸。再录入一遍,当做温习。

--寄希望专家给出特效药是不现实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特效药。(这个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直理啊。教育孩子也一样,不可能有个什么方法可以一下子就管用了,孩子就脱胎换骨了。)
--一个好的理论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它是一种规律,比如:什么事情导致了什么结果、为什么会这样等。(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一样,别人家孩子身上管用的方法,不是说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复制在自家孩子身上,而应该去看看,这个方法为什么管用,什么原则也可以移植到我家孩子身上。)
--好的理论特点……它通过“如果……那么……”的表述方式给出建议。(反之,如果某个建议是:你只要这样就肯定怎么怎么样,那就应该考虑一下了。)
--解决生少中的挑战需要深刻地了解是什么因导致了什么果。(说到底,分析是很重要的,找根本是很重要的。)
--在工作中,由于一些基础因素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会让我们感到不满。这里所说的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这些都很重要。……如果工作的基础因素得到了改善,你不会立刻爱上这份工作,最多是不再讨厌它罢了。与工作不满对立的并非就是工作满意,只是没有不满,工作满意和没有不满是两回事。(呵呵,想想我们现在办公条件较十年前改善了好多啊,可是工作满意度反而下降了,上面这些话听上去就尤为有道理了)
--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是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
--金钱只能减少你的职业挫败感。(也就是说不能增加职业成就感。)
--超过一定的临界点时,改善基础因素,如钱、地位、薪水、安全保障机制、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都只是幸福的副产品,而不是产生幸福的原因。(这个临界点是哪里呢?俺真心不觉得俺们现在的薪水超过临界点了。
--如果你把下一次加薪变成最终让你快乐的原因,那么这就是一种无望的追逐了。(唉,看来俺还是大俗人一枚啊,如果有加薪,俺真的会很快乐的。)
--错位激励:如果制度回报那些决定把精力放在短期见效项目上的人,就没有人会为长期见效的项目付出努力。(同理,如果家长和老师都表扬每一次考试的好成绩,学生在乎的也就只有成绩了。)
--工作能给你带来成就感,但是与家人、好友培养出的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长久幸福感相比,就会显得很苍白。(人在江湖时,不太容易能体会到这个。可是考虑到作者的经历、身份以及他目前身患绝症等等种种情况,深感还是不要等到面对繁华以后孤寂时才明白的好。)
--要建立牢固的家庭关系和亲密的朋友关系,最重要的是投资时间。(嗯,想起了当时听小王子音频时,也曾经听到相似的说法:当我们为某事付出时间后,我们就会珍惜这事了。)
--为了让一项业务越做越大,增长迅速,就对这项业务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并且试图找到怎样让这个项目一直赚钱的方法--这条道路几乎是一条无效的“成功捷径”。(可惜很多人在很多事情上仍然寄希望于这条道路。比如我们很多疾病控制的策略,都是一窝蜂似的往某条取得了一定成功的路上砸钱,结果,砸进去百倍的钱,并没有起到百倍的效果,反到可能起到了更大的负作用,比如钉螺没消灭,做假学会了。)
--在你能看到任何回报前很久就开始投资,投资到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上。如果你总是延后投资时间和精力在他们身上,直到你感觉需要进行投资时,就已经没有机会了。(哪怕对方不拒绝你,无条件地等待你,时间却不可能等他的。)
--(世界五百强企业百得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诺兰阿奇博尔德因为想成为名企的首席执行官,所以在找工作时)我不会根据工作提供的报酬和声望来做决定,相反,我会考虑某项工作能否为我带来我所需要的经验。(难怪他能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
--问题出现时,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本身,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是重要的,用前面有关能力的章节的话来说,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对公司价值取向的理解,并学会如何去实践这一价值取向。(这与我们的“下不为例”是多么的大相径庭。我们在下不为例声中应付了这次出现的问题,却埋下了“我可以不遵守规则,不顺应单位文化”的隐患,然后,到下次,下次,再下次,我们就发现单位文化变成了推诿、为难和猜疑等。)
--很多时候,要求父母坚守准则比要求孩子更难。许多疲惫的父母会发现坚守最初的准则非常难,无意间,他们就使一种怠惰或者蔑视准则的文化影响了自己的家庭。(呵呵,国内的共识是:其实孩子放弃了某个业余爱好的学习,有时候是因为父母坚持不了。其实,单位也是这样的,往往在第一件事情上,为了便于平息情绪,放弃了对某些制度的坚持,结果,一个个文件就成了空架子,啥制度都有,谁也用不着遵守。)
--某件事“只做一次”的边际成本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的完全成本可能要高出很多。(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如果你从未越界,那么你的首先界限就足够强大;如果你破例一次,那么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破例。(又是“下不为例”的反面。)

拿掉本书中关于企业管理策略的部分,值得家长们细嚼,而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告诉这些未来精英们,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需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要成为这样的人需要做些什么?

http://www.amazon.cn/%E4%BD%A0%E8%A6%81%E5%A6%82%E4%BD%95%E8%A1%A1%E9%87%8F%E4%BD%A0%E7%9A%84%E4%BA%BA%E7%94%9F-%E5%85%8B%E8%8E%B1%E9%A1%BF%E2%80%A2%E5%85%8B%E9%87%8C%E6%96%AF%E5%9D%A6%E6%A3%AE/dp/B00ANI574I/ref=sr_1_1?ie=UTF8&qid=1385616409&sr=8-1&keywords=%E4%BD%A0%E8%A6%81%E5%A6%82%E4%BD%95%E8%A1%A1%E9%87%8F%E4%BD%A0%E7%9A%84%E4%BA%BA%E7%94%9F

点评

早就下载了,一直没有看。争取年内看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25 07:51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liumimi + 2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22:53:00 | 只看该作者
快乐影子之舞

星期天同事结婚,和先生去吃了喜宴出来,在市中心的广场上晒太阳。先生从包里摸出KINDLE,自顾自看起书来,俺就傻眼了。幸好先生提醒广场旁边就有个大书店,于是进去买书。

刚到畅销书区域,就发现一位名“艾丽丝.门罗”作家的作品占据了半壁江山,再一看,本本书上都写着“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随手抓起一本来看了看,是俺喜欢的风格:平淡、平常、家常、却严肃。当即就想把她初中后期的作品各收一本,但看看价格,想一下,一个下午也看不完,便又放回去两本,仅拿了她的处女作。

真的是俺喜欢的书。

全书是15个短篇构成的,基本上是以家庭中“女儿”的身份在叙述故事,讲的都是家庭邻里之间的小事,但事事都关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事事都让人在掩卷后沉思,也能从事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有的故事都只有平淡的当事人的叙述,没有一点点作者的评价在里面,只讲事,不讲理,不讲感情,但理也在那里,情也在那里。

每个故事都感人,不翻书,记忆深刻的有:

社区的白领们打算集体请愿在新落成的小区里修条路,但这个请愿真实目的不在修路,在赶走没有被拆迁走的一老妇。想赶走老妇,仅仅因为她仍然停留在拆迁前的农业经济状态,养鸡养猪种地……和新搬进的白领们的小资生活不太融洽,而零乱的庭院和农舍里有的味道会影响小区房产的升值潜力。所有的新住户都都不喜欢这老妇,但有一位妈妈,在其他人签完让她签时拒绝了,因为:新入住的人是外来户,是“我们”剥夺了老妇他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所以赶走这位老人,特别是赶走后她靠什么生活?她不应该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失去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城市贫民家四个孩子,老大有着响亮的歌喉,历来是母亲向外人展示的骄傲。某天在母亲外出时,带着弟妹们清扫厨房,想要自己的家和她羡慕的中产阶级的家一样整洁。结果沸腾的水将最小的弟弟烫伤致死 。

和自己来往良久的男士,某次外出度假,寄回一张明信片,可就在灰姑娘出身的女主角等待的时候,报纸上刊登了这位显赫家庭男士与另一女士的婚姻。小镇上人们因此而在第二天川流不息地光顾女主角工作的商场。故事的结束是女主角晚上到男士家房前大吵大闹后,一位警官送她回家路上用另一人的尴尬故事劝她:生活还得继续。

小女孩,跟着养狐狸破产后做货郎的父亲到乡间卖货,被父亲带到初恋情人家里喝茶,回家保持着沉默。

小女孩,跟着父亲外出捡所设陷阱里陷住的小动物,途遇有妄想症的邻里。父亲带着女儿到这位有迫害妄想症的邻里家小坐,看这位怪人用威士忌喂猫。小姑娘心里害怕,但父亲似乎丝毫没有恐惧,也没有觉得这位邻里有什么异常,就跟到亲戚朋友家小坐一样。(看这篇故事时很感动,全书作者没有给一个字自己的任何看法,但她提倡的关怀友爱一览无余。)

初中女生,参加高年级同学的舞会,渴望被邀跳舞,却被一男生邀请后中途“抛弃”。小女生躲进卫生间,后来遇另一高年级不喜男生的女生,两人聊天,她的情绪得到缓解,接受学姐邀请准备撤离舞会了,不想撤退途中居然有男生主动邀请,于是小女生又加入了跳舞的行列。

仍然是初中女生,被男同学抛弃了,于是某天帮邻居看孩子时,决定用“特效药”疗伤,不想不知道酒是要况水等稀释喝的,结果弄得自己大醉且难受,朋友们接到求助后赶来帮忙,把雇主家里弄得一塌糊涂之时,雇主回家了。

……

晕,不能写了,再写,15个故事就揭秘完了。从俺这打不住的劲头,相信也会有人会喜欢上此书的。

而看完此书的结果,俺到网上找到了大部分这位作家作品的MOBI版,目前仅差1990年的Friends in my youth,以及1994年的Open secrets,有找到的朋友还烦请提供一下,先谢啦!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36 ... amp;t=1386168682000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10 多谢介绍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13-12-5 14:33: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快结年终了,99看了不少书了,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13-12-5 15:56:07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帖子,我也一直在看书,哪天有空整理出来。跟着99的书单存了不少书,待家中的看完了就入手了,谢谢!

点评

呀,真好,快来晒晒书单啊,我们跟着也捡宝。先谢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5 16: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15:59:53 | 只看该作者
逃离

同事在京东买东西,差几块钱免邮,俺趁势买了门罗的后期作品集《逃离》。先看一头一尾的作品,再慢慢看中间的。

本书由8个短篇组成,其中“机缘”、“匆匆”和“沉寂”三个是相关联的,讲朱丽叶一生当中遇到的三次逃离。两次是她自己的,少女时从自己不认可的生活中逃离,奔向了在火车上偶遇的男子; 少妇时从小家逃离回老家,却又匆匆地从老家逃离回小家。一次是女儿从她身边逃离,这次的逃离却没有回归。

另外5个故事主人公就各异了,但无一例外是生活在偏远小镇上的女性,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心地纯善,却因了各种各样的一闪念,从原有的看似一成不变的轨道中脱离,有些在短暂的脱离后又恢复原状,有些却就此踏上了另一种人生轨迹,当然,这些不一样的轨迹,有可能更好,有可能更糟,更大的可能却是就是另一条轨迹而已。

与《快乐影子之舞》相比, 俺自己的感觉是:文字上的变化较之对生活的理解和宽容要小得多。叙事的风格仍然是不加评论的写事,有些篇里似乎还有逻辑上的不通之处,但生活原本就是那样啊,好些事情自己不是当事人,永远也不知道其他的人做了什么,事情是怎么到这一步的,这个时候还要究根刨底,自己痛苦,周围的人也痛苦,所以,倒不如就这样了。

用一句古诗,《快乐影子之舞》不是“为赋新诗强做愁”,《逃离》却很有“天凉好个秋”的感受。

http://item.jd.com/10004399.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16:00:33 | 只看该作者
健康流言终结者

年初在当当购的许多科学松鼠会的书之一,一直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眼看着年终目标快完不成了,赶紧翻完。

书的目的是澄清社会上诸多关于健康的传言、广告和民间偏方,更多地偏向“保健”相关的一些说法,也涉及一些热门的“术语”相关事件,比如双酚A,比如叉腰肌。

与吃的真相一样,想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个明确的“我怎么做就可以避免得什么病”的说法是不可能的,作者只是从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用自己学过的专业基本知识,结合查询的资料,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些说法不靠谱或者有几分不靠谱。

前两天儿子讲起他们英语课上辩论的事儿,他们组的辩题是:science is more cursing than blessing。他与另几个同学抽到的立场是正方,他们提出的论点之一是科技把人们拖入了现在这个忙碌得无法抽身的社会,但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快乐,而快乐才应该是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科技的高速发展还让人们更多地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如果不跟着转,就没有办法生存,但这样就更让人不快乐。论点之二是科技本身没有对错,只是人的正确和错误利用,但科技本身在被人正确和错误利用的可能性上有差异,或者说在得到好处和造成坏处的大小上有差异。比如核能,最大好处是发电,最大坏处是毁灭地球,这个最大可能的好处远抵消不了最大可能的坏处。

插入这段话,是因为看完这本书后,俺真心觉得他们辩论得挺好的,科技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更多的时候,让我们的生活复杂化了,就如书中所举的若干保健品,若干保健概念,其实就是人对科技产品的负向利用,之所以有这种负向利用,背后潜在的是人的问题。

深觉得科普工作难做。大众常常需要一个一锺定音的说法:我是吃还是不吃;这个吃了是好还是不好;这个病是能治还是不能治……但科学的发言却总是:如果……则……;当……就……。这中间的缝隙在中国大家都不习惯批判性思维的情况下,就显得尤其的大。

http://product.dangdang.com/2245 ... amp;t=1387092555000  

点评

思维方式还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人家告诉他怎么做,有的人希望人家告诉他怎么学会自己去判断,哈,我们身边哪种人更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7 14: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13-12-15 16:17:5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分享,看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21:19:11 | 只看该作者
人兽鬼

天知道当年在当当买书时咋选了这本书,可见傻人自有傻福这话是有道理的,鬼使神差拎的一本书,嘻嘻,好看。

全书选了钱钟书先生早期的四篇小短篇:上帝的梦、猫、灵感和纪念。人兽鬼其实指前三篇啦,真不明白这最后一篇是咋个选进来的,或者这本书应该改个名字,叫:神兽鬼人。

钱老先生开篇的序里就指出,书中所有人物,无论是人还是兽还是鬼,都是虚构的,请读者们不要自动对号入座。呵呵,看完上帝的梦不觉得,看完猫,心里那个笑啊,想起前面看过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和《林徵因传》,不过笑笑又深觉惭愧不安,觉得自己未免太八卦了点,而且很是冒犯大师们。结果等我看完全书,想去查找一下为啥把“纪念”收在这个集子里的评论时,却找到了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94558/http://blog.chinacourt.org/wp-pr ... =24456&p=184077,立刻负罪感减轻不少。

不过,我最喜欢的却是 “灵感”和“纪念”,这两篇前者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读来有趣又解气,而最后这伟大作家投胎时,小鬼一个分神犯的错捧腹。纪念却极尽了细腻心理刻画的能事,这在中国的小说里是非常罕见的,而且想想钱先生是1945年左右写的这篇小说,在那个还不那么开放的年代,他能把导致女主人公红杏出墙的心理写得那样的逼真,想像不出来他是怎么做到的。大概就是因为这种揣摩女性心思的能力,他和杨先生的爱情才会在婚姻里持续那长时间吧。

小小的一本书,语言运用的纯熟,作者特有的讽刺手法,幽默特点,值得让人反复去读,不为八卦,为给生活中的细节添点幽默之色。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27 ... amp;t=1387286184000  

点评

这本书很久前看过,感觉钱老先生是很率性的人,不是想象中大师的样子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25 07:53
这个贴真正太好了,我也要多看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7 23: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13-12-18 11:41:29 | 只看该作者
99姐姐的智慧来自于何处,从这个帖子就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作为后辈,我们该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liumimi + 2 严重同意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21:30:0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神话与传说

忘了是哪次凑书单的时候买的书,美其名曰给侄女买点能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的东东,其实也想自己再重温一遍小时候百看不厌的故事些。

一共74往篇故事,但好几个基本是重复的,可是看看吧,看看这些题目,小盆友们有没有很熟悉很童年的感觉 呢?盘古开天辟地、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还记得小时候背夸父追日的古文,短短几行字,背得好辛苦啊,可长长的故事看着一点都不累。

可是不知道是自己长大了,还是这些故事的改编者水平变差了,一开头几篇故事,看得我纳闷儿:这逻辑是咋搞起的?!但随着年代的逐渐靠近,故事的逻辑性强多了,所以,想来文字的作用还是挺大的,以前靠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传着传着自然会走样,加上各地方言的不一样,一个故事有诸多版本,每个版本矛盾着,甚至版本内部矛盾着,其实才是合乎逻辑的事情哇?

真正没想到的是,小时候看这些故事,恨贪心的财主抓了人参娃娃精,现在读志来想法居然是一样样儿的;小时候憧憬着一睹田螺姑娘的芳容,现在读来想法儿也一样样的。还没想到的是,小时候看那个忧着天塌下来的杞人好笑得不得了,现在想想其实自己好多时候跟他也一样样儿的……

仍然爱着聚宝盆的故事,还在羡慕牛郎织女的爱情,甚至,依旧不解精卫的填海之举……唉,看来,这几十年真是白活了

http://product.dangdang.com/2112 ... amp;t=1387891708000  

点评

这种老故事还能看下去,还看出不同,赞一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25 11:53
说错了,还是姐姐,是一直保持童心,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25 11:20
返老还童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25 11:19
看神话故事还找逻辑,这符合理科生的思维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25 07: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3:48 , Processed in 0.086924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