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0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探究] 学前启蒙:数数之儿童的数学启蒙 by hxy007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6-26 17:4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3-6-27 12:34 编辑

儿童的数学启蒙(一):别急着学数学

小儿大班,算术很不咋的,十以内的加法还要掰手指,其他同学都100以内加减随便玩。幼儿园老师已经严正警告我们多次,这样是跟不上小学进度的。我和他爸郁闷的,两理科生怎么就遗传了这样的结果。

 我家孩子也有类似的经历,上小学之前没有正式学过数学。幼儿阶段提前学习小学数学,固然可以让孩子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所谓“不输在起跑线上”是也),还可能减轻孩子小学低年级的学习负担。但这样做也贻害无穷,例如:

  第一,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前学习虽然可以使孩子早早掌握地四则运算,但孩子毕竟年幼,这种学习毕竟难度大。方法不当,大量训练,其结果往往使孩子对数学早早生厌。“我会但我讨厌”、“学一个烦一个”、“学得多恨得多”——这是急功近利的早期教育最悲哀的结果。
  第二,把学校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虽然孩子提前学过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内容,但老师又不能不教。如此炒冷饭,老师的工作没有挑战性,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挑战性,自然没劲得很,乏味得很。让孩子在小学的最初两年时里听讲他学过的东西,简直可以说是折磨和虐待,残忍之至!想一想:我们的孩子上学之前是那么的聪明、可爱,几乎每天都可以感受到他的进步,他也能够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可是,这么充满灵气的孩子,就是在小学一二年级这种炒冷饭、几无智力挑战的环境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两年,你好像看不到他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可是,到了第三年,你又突然发现,他非但没有什么进步,反而长出了一身恶习。
  第三,不利于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养成专心听课、认真完成作业、虚心求教等学习习惯和品质校幼儿阶段学得越多的孩子,入学之后学习就越轻松。轻松到——即使不听老师讲课,也懂老师教的内容;即使不认真做作业甚至不做练习,也能考出高分甚至经常100分。这样的孩子一般可以在课堂上混上两年,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招惹其他小朋友。由于有老本可吃,测验考试成绩优异,这些不良的行为往往不会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即使注意到了,孩子本人也不会有紧迫感。“我没有听课,照样做对作业,照样考100分。”他还以为他聪明!可是,老本总有一天会吃光的。到了三年级,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孩子,就要吃大夸了。由于这是长期形成的恶习,改正过来非常麻烦,并且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这就要耽误和影响学习了!许多孩子到三年级出现所谓“学习上的拐点”(一二年级学习轻松、成绩优异,到三年级学习负担重、成绩大步下滑),除了学习内容本身复杂、要求提高的原因之外,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呢?

  正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我们在孩子上学之前没有正式教过孩子数学方面的知识。记得幼儿园大班时,老师教过孩子学识字、拼音、算术,但不到一个月就被上海市教委叫停了。幸运的是,我家孩子上的是公办幼儿园,教委不让提前教,幼儿园就不教。不像一些私立的幼儿园,为了迁就家长的意愿,违背幼童成长规律,揠苗助长,教授小学数学。
  孩子刚刚上学时,因为其他同学多数都学过加减法,数学老师的教学进度非常快。我家孩子学得相当吃力,但是,他也因此体会到上课要专心听老师讲课,没有听懂要让老师知道,课后一定要认真完成作业,不懂的一定要及时问爸爸妈妈,否则就会跟不上,考不好。一二年级时孩子的数学成绩一般般,人家能够考100分的卷子,他总是会因为不够熟练或粗心大意而失去若干分数,但很少因为不懂而失分。也就是说,孩子没有提前学,照样能够跟上,尽管不优秀。
  可贵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好,课堂学习效率高。三年级以来,几位老师异口同声地赞扬我家孩子上课专心致志。那双纯净、明亮的大眼睛,盯着黑板,盯着老师,那份专注和投入,不但会使孩子从课堂上受益多多,也让教课的老师受到鼓舞。试问:有哪个老师不关注、不喜爱认真听课的孩子?有哪个老师不是以认真听课的孩子为坐标来调整教学的难度和进度?
  许多人信奉“赢在起跑线”主义,让孩子不断地提前学习,这个方面我家孩子是“输”了,你家孩子好像也“慢”了。但我们竭力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的“途中跑”充满力量,让他的“冲刺”充满后劲。从入小学到高考,有整整12年时光。那可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个漫长的赛程。起跑慢一些,加速迟一些,又何妨?路还长着呢!分谁赢谁输还早着呢!!“起跑线”上赢了算不得什么,“终点线”上赢了才是真正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6 17:47:45 | 只看该作者

儿童的数学启蒙(二):快乐游戏,顺便学点数学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3-6-26 17:50 编辑
我只能开始出乱招,从1+1,2+1,3+1,问到9+1,是不是+1就是顺序往后数一个呀。是。那数数总会吧。嗯。操练几番后,小屁孩乐不颠地找爷爷,出多大的数+1 我都会,125+1? 张口就来126,于是他很享受自己的算术能力终于突破100大关。嘿嘿,我只能偷笑。
再教+2,小子不耐烦了,不就是往后数两个吗,我会。于是顺利完成+2。
+3,+4。。。如法炮制。
再后,3+7,往后数7太累了,那么引进加法交换率概念,从实物过渡到抽象,终于开始按7+3往后数3了。
减法,依旧如法炮制,往前倒数数。
目前总算完成了10以内的加减,不用手指了。现在操练N+M=10的题,准备采用6+7=6+4+3=10+3的法子逐步让他跨越到10以上数字。反正他很满意自己会算10+9,20+3等类的题,还有20+30,400+200(按2+3加上十位教、4+2加上百位数,还夹七夹八地讲了些倍数之类的)等。
平时还给他搞搞,大床睡2人,小床睡1人,宝宝和BBMM有几种睡法这类的。
也不知道自己的路子对不对,好歹小子不再看到算术题就是苦瓜脸了。

  上周六,遇着一位育才中学的校友。人们都说他优秀,我则对他津津乐道的中学生活和工作生涯印象颇深。他在一个投资咨询公司任职,还在新东方兼职做英语教员。在公司里是个骨干,在学校里是个优秀教员,深受学生爱戴。课上得轻松活泼,效果特好。他说:最好的教育,是“声东击西”的教育。他的执教理念是:来Happy一下,顺便学点英语。他的这种教育理念来自中学生活的感悟,他说:他在育才中学快快乐乐地玩了三年,结识了一批朋友,顺便学了一点语数英理化生。看来,成功人士似乎都有一种玩的心态——学习是玩,工作也是玩。玩得轻松,乐在其中,因而能够玩出花样,玩出水平,玩出境界。
  幼童的学习,更应如此。数学启蒙,切忌过于正经,过于正式,过于正规。儿童的天职不是学习,而是游戏,在快乐的游戏中顺便学点知识,学点常识。“大床睡2人,小床睡1人,宝宝和BBMM三个人有几种睡法?”便是玩中学的一个典型。此外,还有更原始、更简单的启蒙方法。依稀记得我家孩子是这样开始学数学的:

  父:宝宝想吃几只香蕉呀?
  子:一只。
  母:爸爸也想吃一只,妈妈也想吃一只。宝宝去拿香蕉,给大家吃。
  儿子来到果盘前,一个一个拿香蕉,还念念有词:宝宝吃这只,妈妈吃这只,爸爸吃这只。
  儿子用笨拙的双手,艰难地抱来三只香蕉。
  母:宝宝真能干,拿来这么多香蕉。你有几只香蕉呀?我们来数一数。
  母子:一,二,三。一共三只。
  母:宝宝要分香蕉了啰!
  儿子边分香蕉边说:宝宝吃一只,妈妈吃一只,爸爸吃一只。
  母:宝宝,你的三只香蕉是不是分好了?
  子:是呀,分好了。宝宝、妈妈、爸爸都有一只香蕉。

  孩子在这种游戏中既是在学数一二三,也是在学加法(取苹果时“宝宝吃这只,妈妈吃这只,爸爸吃这只”即“1+1+1=3”),还是在学除法(分苹果时“宝宝吃一只,妈妈吃一只,爸爸吃一只”即“3/3=1”)。在现实的生活中,在简单的数学关系中学数数,才不会沦为机械练习。

  幼儿从认识数字1~3及其关系,到认识10以内数字及其关系,有一个艰难的过渡。从数10以内的自然数,到数100以内的自然数,又是一个艰难的过渡。记得初上幼儿园时,我和孩子经常在一路上数路旁的电线杆,一根根数过去。有一段时间,去幼儿园要数,回家也要数。我都陪烦了,孩子还乐此不疲。
  有一回,我注意到每根电线杆都有编号。就在这上面做文章,把游戏改为猜编号。孩子对我能够猜出下一根电线杆的编号,感到十分惊讶。等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数字的递进关系)之后,也加入到猜编号游戏中。
  我猜第一根是92号,儿子上前一看果真是92号;儿子接着猜下一根是93号,我上前一看故作惊讶状“果真是93号”……
  有的时候,我故意猜错编号,孩子查看对照之后发现我说错了,会非常得意。
  渐渐地,孩子不用查看编号,就能够判断我是不是猜错了。
  于是,我们又把游戏改为隔一根电线杆猜一次编号。去幼儿园猜92、94、96……,回家则反过来猜181、179、177……
  隔一根猜编号的游戏玩熟了,就改为隔两根猜编号……隔三根……隔四根……隔十根。
  断断续续玩了将近一年,孩子的数学启蒙就基本搞定了。那段日子,从家里到幼儿园那段近1公里的路程上,撒满了一对父子的欢笑声。孩子自由地玩耍,快乐地游戏,顺便学了一点数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6 17:49:37 | 只看该作者

儿童的数学启蒙(三):生活和游戏中时时处处有数学

您的孩子真幸福,有这样一位耐心聪慧且深谙儿童心理的父亲陪伴左右。我和先生都混得不咋样,7点到7点披星戴月地奔波,回家后便懒得花心思寓教于乐。看来还是要向您好好学习,让孩子更快乐地体验学习的乐趣。

  寓教于乐,并不需要特别去花心思。只要和孩子有真正的生活,有真正的游戏,那么,生活和游戏中时时处处皆有寓教于乐的数学启蒙机会。且举数例说明之。

  (一)枕头大战中的数学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家不时会玩打“枕头大战”。打中对方一下,记1分;谁得分多,算谁赢。孩子可计较了,为了刺激他识数、算数,我也跟他计较得分。记分不就是在学加法吗?比较谁得分多,不就是在做减法吗?
  有时,我还会故意多抢几个枕头、沙发垫,孩子不答应,要求平分武器。怎么平分武器,不就是个除法问题吗?

  (二)围棋中的数学
  大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孩子迷上了围棋。从此,差不多每周都要陪孩子下一两盘围棋。通常,我在前半盘会把孩子的棋杀得惨不忍睹,但同时留下许多破绽,让孩子去发现,去攻击。这样,到后半盘,他就能一点一点扳回来。如果到了官子阶段,黑白相差悬殊,我就故意装精粗心,让孩子杀掉一块又一块,直到无法目测盘面上的胜负。孩子因为能够与老爸“棋”鼓相当而大感过瘾,喜形于色;老爸则为自己能够平衡棋局的胜负而暗自得意,自得其乐。
  目测不出胜负,就得数子。起初的方法是,把各自的地盘填满棋子,然后数出黑白棋子各自的数目,分出胜负。这不就是在学数数吗?孩子一口气数一百几十个棋子难免会出差错,我就给他出主意:先十个一堆十个一堆地数好,然后数有几堆,还多出几个,最后算总数。这不就是在学十进位、学加法、学乘法吗?
  后来,我们不黑白棋子都数了。因为孩子发现,数出黑棋有多少之后,只要用361减去黑棋子数,就是白棋的子数。那时,老师还没有教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但孩子已经完全能够理解和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运算了。事关输赢,孩子学得可快了!
  现在,我们不数子,而直接在棋盘上数空(即数目)了。这种数法,会更多地用到乘法(如一行6个空一列5个空,那么这块棋就是30个空)和加法。孩子已经学过乘法了,所以能够理解这种方法的方便之处。他还能够解释为什么围棋的棋盘可以摆361个子了(经纬19条线交织成19*19=361个点)。
  下完棋就数子数目,甚至边下边暗中计算胜负,不就是玩中学吗?

  (三)零花钱管理和使用中的数学
  孩子他妈从孩子二年级起每月给他二十元零花钱,还不时让孩子去买东西。最初我还不以为然,但很快就体会到此举的妙处。这不仅仅是理财的启蒙,也是许多数学基础知识的启蒙和应用。孩子在盘算自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时,他不仅仅是在练习学过的加减法,而且把元、角、分及其换算,还有各种面值的钞票之间的关系和组合弄得门儿清,顺便还切实地体会了一把十进位制的现实意义。

  (四)生日中的数学
  类似的机会随处可见,随时可得。
  前天晚上,孩子又在提他的生日聚会。他说:今年的生日是星期六,可以请小朋友来参加生日Party了。
  我就问他:明年还可以这样聚会吗?明年你的生日是星期几?不查日历,你能推算出来吗?
  这个跟他关系密切问题,他愿意去想。他是这么解决的:明年是2009年。2009不可以用4整除,所以不是闰年,所以明年2月份没有29日。从今年生日到明年生日,一共有365天。一个星期有7天,365除以7,得52余数是1。就是说,今年过完生日,再过52周零1天,就是明年的生日。今年生日是星期6,明年生日就一定是星期7,也就是星期天。所以,明年也可以像今年这样搞生日Party。
  他妈妈让他查日历,看看算得对不对。一查,果真如此!
  这么有意思的生活题目里是不是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你看啊——闰年、除法、余数、七进位制、30进位制、365进位制,一下子全都用到了、学到了。

(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6-26 22:17:14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方法,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7-6 19:09:46 | 只看该作者
好啊,比我们的方法细致,继续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9-6 16:41:44 | 只看该作者

谈谈在学习区学习数数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3-9-6 17:44 编辑

数数大致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顺数,1-10
倒数,10-1
顺数,1-20
倒数,20-1
顺数,1-100
倒数,100-1

顺数就是加1,是加法的基础,倒数就是减一。在数数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自然地积累对进位的体验和感悟,为将来学习进制打下基础。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

家长的任务则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观察。结合孩子的情况,引导孩子在学习区练习。家长的方法得当,在一个学习区停留的时间会缩短。但一般不应做阶段性的跳跃,

另外,知识是一种精神的食粮,孩子要学会自己吃饭吃真正的食粮,孩子也要学会自己去探索吃精神的食粮。妈妈们都有经验的,喂饭很简单,要孩子自己吃,那就不容易了。喂饭能喂进去一碗,让孩子自己吃,开始的时候,可能半碗饭都下不去。所以,人教版也好,上海版也好,一年级的数学都简单的,如果我们以喂饭的标准去衡量的话。

简单的数数,讲的这么麻烦,原因便在于我们希望孩子自己迈进数学的殿堂。


参考资料:

怎样练习一万小时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5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5-7 17:17:09 | 只看该作者
方法很细致,很实用,很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5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1:02 , Processed in 0.203524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