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3-6-21 21:06 编辑
26,《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 著,赵玉皎 译,南海出版社。8岁以上适读。 《窗边的小豆豆》是黑柳彻子的自传。这本书并不是写给孩子的,能够得到各国孩子的喜欢,作者自己也没有意料到。黑柳彻子写的是小学一二年级时的事情,和孩子们自身的年龄很接近。“怪孩子”小豆豆的种种表现和有趣的经历,充满了天真和快乐,或多或少孩子们也有过。所以孩子们感同身受,引起共鸣,是不奇怪的。充满爱和愉悦的巴学园,很吸引孩子,对于中国应试教育下苦难深重的孩子来讲更是如此。巴学园简直就像做梦一样,他们是多么的期望啊。 《窗边的小豆豆》尽管出版时间不长,但是我可以肯定她会步入经典殿堂。如果说《爱的教育》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话,那么《窗边的小豆豆》就是一部真实版的《爱的教育》。小林校长、豆豆妈、小豆豆、高桥、阿泰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真人群像,让孩子多接触他们吧。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轫于欧美的新教育运动,深刻的影响了师从欧美的日本。小林宗作开办的新型学园巴学园,即是日本大正时期新教育运动的产物。新教育运动和东方传统教育的融合后的日本现代教育,是日本战后迅速恢复、崛起的核心因素。你可以买心脏(发动机),也可以买大脑(芯片),也可以买二手技术。如果买不来可以抄袭,可以仿照,可以偷,可以拼凑。你可以靠政府投资,拼命的建大楼、建地铁公路,把重孙子那辈的都给建了,把GDP拉到第二。但是这种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依托,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经济繁荣注定是泡沫一场。 在民国,与日本基本同时期,以陶行知为代表的教育大师们也结合中国实际开展了新教育运动。可惜这些非常好的实践经验和理念,后来被野蛮政权强行摧毁。等到以朱永新教授为代表,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再一次开展的新教育运动,已经是晚了70年。让人遗憾的是,虽然朱教授的理念和教学方法,远远强过应试教育,但是与他的前辈陶行知比起来,仍然是大大的倒退,并且开展起来举步维艰。中国的教育和欧美日等教育发达国家至少还有50年的差距。 尽管现实如此,我们无法一下子改变体制,不过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体制,怨天尤人,这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的老师,自家有学生的父母,有一天将要成为父母的年轻人。学学小林校长吧,哪怕做到小林校长的一半,您的孩子或者学生想不健康、优秀的成长都难。 27,《汤姆索亚历险记》:(美)马克·吐温 著,刁克利 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8岁以上适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个领袖人物的童年成长历程。本书写成于1876年,距离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成立联邦共和国,建立自由民主政体恰好100年。现代民主制度彼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不够完善。这个时期和我们中国改革之后的现状很类似,处于一个转型期,社会的价值观道德混乱。人类上千年的专制传统有着巨大的惯性,这同样也反应在教育上。学校是严厉管教,刻板陈腐,枯燥无味的。汤姆呢,就是沉闷空气里面吹来的一股清新之风。他天性活泼顽皮,有点叛逆,正直善良,勇敢机智,喜欢冒险幻想,向往自由,敢作敢当,还有点喜欢恶作剧和出风头。他的故事充满童趣,和孩子们的生活与向往很贴近。他的历险经历紧张曲折,扣人心弦。应试教育下处境比汤姆糟糕得多的中国孩子,自然会喜欢汤姆,百看不厌。 一个国家里总会有这样一群为数不多的孩子,他们像汤姆一样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显得比别的孩子更淘气、调皮,胆子大,鬼点子多,想法常常与众不同。这是百里挑一的人才胚子,培养好了是一个国家的领袖和精英人物。但是中国的父母和学校,却为这样的学生头痛,在他们的“培养下”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就成了“问题孩子”,在应试教育下,最先被淘汰出局。实际中国很少有真正的领袖和精英,大部分是伪领袖和伪精英(因为真正领袖胚子都早早被淘汰了),以对权力和财富的攫取称为所谓的“成功”。 孩子们,应该从汤姆身上学习或者是为父母者应该着重培养些什么品质呢? 第一是担当意识(汤姆尽管很害怕,还是勇敢的指证了印第安·乔和贝基不小心撕坏老师的书时,汤姆主动承担了责罚)。如果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说:“你们放手去干,有钱大家赚,出错我担着。”,这样的人,你愿意不愿意跟着他干?我们中国不管政府官员也好,还是企业管理人员,严重的缺乏担当意识,揽功诿过。一个人如果不真正关心所服务的人和自己的团队成员的利益,只求自己的升迁,成王败寇,那实际上就一土匪头子,是不能叫领袖的。中国总的说来是一个逆向淘汰的制度,这样的人挺多还混的不错。这需要你自己内心有坚定的追求,不随波逐流。一个有担当意识,各方面很优秀的人,早晚会成功的。 第二是有领导和组织才能,能够洞悉人性的弱点(让孩子们替他刷栅栏)。这一点不需要多解释,没有这个能力成不了真正的领袖。 第三是冷静、理智(汤姆和贝基从山洞脱险)。这一点也不要多解释。一个没事老喜欢拍脑袋决策的领导者(中国的政府和国企官员除外),会走的长远吗? 第四是勇为、自主、独立。这一点也不需要多解释,书中的汤姆做的很好了。特别提醒我们中国的父母,温室里的花朵长不大。被父母包办了一切依赖性极强,做事缩手缩脚的孩子,长大了能自己谋生就不错了,奢谈优秀,更不要说当领袖。 第五是善于思考,敢于挑战“权威”(汤姆与姨妈、老师和牧师们的冲突)。要成为一个领袖,必须要有威信。建立威信这个过程中,肯定会与旧的秩序和“权威”或多或少的起冲突。善于思考,你才会发现“权威”和旧秩序光环下面的不合理之处,你才有可能打破权威和旧秩序。中国的家庭和学校喜欢让孩子听话、服从,单方面接受灌输。一个看着别人眼色行事,活在别人命令中的孩子,只能成为一个奴才,而非领袖与精英。 第六是正直、善良、有正义感。这个不只是汤姆,其实所有的孩子都曾经拥有过的,只不过我们有些父母和老师把这些品质给教育没了。不对,准确的讲应该是教唆,是对孩子的犯罪。 汤姆索亚身上某种程度也是美国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作为本作的续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远没有汤姆的故事有趣,内容也更有深度,建议推到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再看。
28,《绿野仙踪》:(美)莱曼·弗兰克·鲍姆 著,陈伯吹 译,长春出版社。8岁以上适读。 《绿野仙踪》是儿童魔幻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堪称扛鼎之作,原名《奥兹国历险记》,一共有十四部。国内广泛发行的是第一部《奥茨国的伟大魔法师》。鲍姆以他非凡的想象力,把多萝西和读者带进了一个神奇梦幻、光怪陆离、美轮美奂的魔法世界,带进了一段离奇有趣、紧张曲折、艰难惊险的历险旅程,读来让人欲罢不能。 《绿野仙踪》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特别好玩的魔幻故事,更在于她同样也是一部非常经典和睿智的成长文学作品。一个迷路想回家的小女孩,一个没有大脑想要一个好大脑的稻草人,一个没有心但渴望得到真心和爱情的铁皮人,一个没有胆量想得到森林之王胆略的狮子,四个偶然相遇的伙伴,因为共同愿望结伴成了一个奇怪的团队,踏上了追求梦想的未知旅途。这一路上他们团结互助,用智慧不断的战胜艰难险阻,在困境中都未曾放弃自己的梦想。在克服困难的历程中,不断的战胜自己性格中的弱点,一点一滴的成长。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现实:没有头脑的稻草人总能够在危机时刻机智的解决问题;冰冷的铁皮人心地善良仁慈,小心翼翼的走路害怕踩死甲虫和蚂蚁;胆小的狮子驮着朋友飞跃深沟。 《绿野仙踪》传达的是一种成长的智慧: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会享受成长的历程,不要执着于眼前的成败,收获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到来。 奥兹对稻草人说:“一个婴儿有脑子,但是婴儿什么也不懂。只有经验才能带来知识,你活的时间越长,得到的经验肯定就越多”。他给稻草人的脑是钉子做的。 奥兹对铁皮人说:“我想你不应该要一颗心。有了心使很多人不幸福。你要知道,没有心正是你的运气。”他给铁皮人的心是丝线织成的。 奥兹对铁皮人说:“我相信你有的是胆量,你缺少的只是自信。每个人面临危险总会害怕。真正的胆量是,尽管害怕,你仍要面对危险,而这样的胆量你有的是。”他给狮子的胆量是难喝无用的药水。 这结果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就是一层窗户纸。你的成长过程就是你捅窗户纸的勇气。这部充满仁爱、友谊、勇气、智慧的《绿野仙踪》推荐给所有人。 这部伟大的童话有很多一流的翻译家翻译过,比如陈伯吹、任溶溶、马爱农、张建平等等。除了大师陈伯吹的这一版外,单本的我还推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马爱农译本。全套译本中,上海译文出版社任溶溶、吴岩等2003版(上中下)值得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