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交流] 怀着小二的日子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0:26:17 | 只看该作者
7.18日  周四  暴雨(阵雨)
    今天什么事都不想做。无聊地在网上搜小说看,边看边评论“白痴”“垃圾”,打发时间一样。
    暴雨过后,路上到处是水坑,骑车去接笑笑,回来提议在外面玩,笑笑不同意想回家。
    破天荒的六点钟就到家了,一直到晚上10点笑笑才睡着,中间居然可以说什么也没做!既没陪笑玩,也没弹琴,也没读书讲故事,甚至,连说话的兴致都没有——笑笑委屈得都哭了。
    不知道为什么就那么没劲。

点评

倒不是烦闷。只是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很无聊一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19 12:55
你要注意身体,还有保持好的情绪哦。你的情绪好坏对肚子里肚子外的两个宝贝都有影响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19 12: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3:11:53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早晨,笑爸起床整理行装(晚上的飞机去香港,下班不回家直接走),笑笑一骨碌爬起来,一声不吭地挪到床边。爸爸惊奇地问:“这是怎么啦,醒了没有啊,发癔症吗?”我说:“应该是想尿尿了吧。”笑笑说:“不是,要穿衣服上学了。”从床边柜子上拿过衣服就穿。
   今天早上,7点45,笑笑一醒来,我拿着裙子给她穿,她也是不声不响地让穿上,出门上学。——再也没有说“不想去幼儿园”之类的话。

   不知不觉中,笑笑这第二次“不想上幼儿园”的情绪算是过去了。——第一次是在四月份,她上幼儿园第二个月时,持续时间大概也是半个月左右。总是早起出门前,哼唧着说“不想上幼儿园”,都是哄着,或说起别的事,或说起幼儿园好的地方,才不情不愿地出门——不过,倒是没有因此哭闹过。而到了幼儿园后,情绪也还好,主动跑向园里,和老师问好,和我再见,不曾磨叽着不进去过。

   期间问她原因,最常见的一个理由是“不想吃幼儿园里的饭”,偶尔说“某个小朋友打她了”,问具体的情形,有时候是“两个小朋友打闹,打到她了”,还有个小朋友应该是真的故意打过她。我问她“打哪里”,她说“打身上”。某天早上我和老师说了,老师说“这段时间那个孩子情绪是不太好,有攻击性行为,我们也会注意”。——我感觉笑笑和同学相处还算可以,早上上学时,自己班和高一班的孩子都和她打招呼,放学路上也经常说“和谁谁谁和好朋友”之类的话。
   有一天她突然说了一句:“妈妈你为什么还不给我请假呀?”
   我很吃惊:“怎么说起请假了?为什么要请假?”
   她没话说了。我想是不是最近班里孩子请假的多,或者回老家或者去旅游啥的,她受影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3-7-20 22:55:49 | 只看该作者
暑假还在上幼儿园吗?

点评

算是放假,但也可以照常上。笑笑班里,应该有三分之二继续的吧,毕竟,这么热的天,在家也没地儿玩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1 09: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09:20:35 | 只看该作者
7.19日  周五  多云
        放学后,游泳40分钟。
        上“民族音乐课”1小时

       晚间读书:
        《好奇的乔治》之《去野营》《看游行》
                《体验英语B》1级1-5本

    妈妈日间活动:
    古筝练习:无
    读书:《古文观止》半小时  
           《中国新教育风暴》
                   http://old.jfdaily.com/gb/node2/ ... bject1ai873084.html
           《遭遇美国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142a70100rqfp.html
           《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26139.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09:26: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3-7-21 14:32 编辑

  7.20日  周六  阴
        在淘气堡新办了张300元的卡,可以玩24次。下午去玩,约1.5小时
        游泳70分钟

       亲子阅读两次:
          《 晚安,弗朗西斯》
                    《弗朗西斯和好朋友》
          《好奇的乔治》之《去野营》
          《第一次发现丛书》“透视眼系列 动物类”之《蝴蝶》《鹦鹉》
          《朱熹版治家格言》:3遍  笑自己指读一遍,笑指着领读我跟读一遍,齐读一遍
          《会飞的烧饼》: 3个小故事,5个儿歌,笑笑自己指读  

    妈妈活动:
    古筝练习:半小时
    读书:《古文观止》两次,共1小时  

    晚上我弹过古筝,要去洗澡,笑笑提议她先读她幼儿园的书。
    说:“我和那个家里很穷又爱喝酒的人一样,也很爱读书。”
    我惊讶:“哪个人呀?”
    笑笑:“就是那个‘五柳先生’呀!”
    天!人家为表示潇洒旷达不慕荣利所写的自叙志,怎么在笑笑眼里就落了个这样的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2:44:07 | 只看该作者
7.21日  周日  多云
    早上笑笑还是7点半醒来,一骨碌爬起来穿衣服,去厨房。
    我读《古文观止》1小时;
    我上网并放英语,笑笑边玩边听;
    亲子阅读1小时;
    去游泳馆,笑游泳40分钟,同时我去丹尼斯买东西。
    下午去早教中心,上感统课(最后一节了)。
    回家吃点东西,亲子阅读半小时,然后笑爸打电话,和朋友去外面吃饭。
    9点到家,洗澡上床,直接关灯。但笑笑不停聊天,直到10点才睡——笑爸周四离家,去深圳出差并去香港玩,今天才回来。笑笑总是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我都想他了”,中午还说“爸爸下午就能回来了,就可以‘床上小宝傍父眠’了”(借用诗句“沙上凫雏傍母眠”)。结果爸爸想和她说话亲亲,她腻着我不放,说“喜欢妈妈,要和妈妈说话亲亲”。我笑她:“你这不是叶公好龙嘛!”
    妈妈没有练习古筝。

       亲子阅读两次:
                    《弗朗西斯和好朋友》
          《好奇的乔治》之《去野营》《看游行》
          《第一次发现丛书》“透视眼系列 动物类”之《七星瓢虫》《熊猫》
           自制书《粉红猪小妹》第一集《Muddy puddle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2:45:43 | 只看该作者
《新教育风暴》节选
一、一堂"经典教学"课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所以,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因而认为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表演。
  可是,教学、教学,在课堂上的45分钟,难道老师不该教得精彩、精辟吗?学生除了课堂听讲和踊跃回答问题,课外不是还有许多时间去练习和温习吗?
  这不仅是中国教师的理念。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能遇到好老师,不就是看重老师教的水平吗?
  “儿子啊,你上课别说话,别做小动作,你得好好听!不好好听,你怎么能学会呢?”所有的家长都这样说。
  可是西方教育认为:学生上课就是要说话,要动手,要又说又动,又说不做。
四、自信心比知识更重要
    “我们在干什么呢?我们是在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制造大量厌学的学生,大量在高难度的压力下,自信心起不来的学生。”
    一次次受挫都在扑灭他们的自信,在不断制造大量厌学的孩子,伤害自信是对孩子成长期最大的伤害。
  另一位老师对我说:“我们的学生小时候可能还有海阔天空,我们培养了十多年,他们或者高考落第,或者进入大学,一个个像豆芽菜似的:个子高了,戴着眼镜,自信心不强。”他接着说,美国、英国那些学生,别看他们少年时学得不深,但一个个信心十足,到20岁以后就像猛虎出山,扑向世界。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如何保证他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比获得多少知识都重要!
五、正螺旋?负螺旋
    成功的学生往往有其共同点:在学习的早期阶段,因成绩处于班上的领先地位,被表扬被激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乐趣,终于走向成功。
  张逸民院长还告诉我:“我们石景山原古城五中的校长王槐树,他还当过石景山教委教育督导室的督学,他的外甥已经到了上一年级的年龄,但他坚决不让外甥上一年级,而让他在幼儿园再学一年。这就是想透了的明白人。这是宁可推迟一年,也要让孩子在上一年级时处于领先状态。”

十、谁帮助了我的孩子
  您还记得我的孩子吗?那一年他中考,面临着考不上高中的危机,我鼓励他向“名落孙山”的那个孙山看齐,争取考上北京市中考上线的最后一名。结果如何?
http://old.jfdaily.com/gb/node2/ ... bject1ai884893.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2:46:38 | 只看该作者
十一、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望
   “我们的头上有三座大山:家长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的压力。”我问哪一座压力最大?
  他们异口同声:家长!
  最大的压力,总是出现在他们的成绩不理想,而且产生厌学的时候。家长觉得孩子都这样了,还不好好学,怎么行?于是训斥、挖苦,以种种办法继续加压。

  我再次想起了张逸民院长说的,我们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超常付出很多很多,我们的孩子应该特棒才对,可是不是。张院长随即一口气说出三个依然: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厌学情绪依然很大,自信心和能力依然很差。为什么?
  “因为学生学了太多不必要那样学的东西。”
    教育不能以损失“大多数”为代价,教育要找到更有效的“为所有学生服务”的道路。
  今天,科技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文化产业化,乃至教育产业化,都在呼唤多种知识的激荡交融,许多领域都有许多不需要科技天才去完成的工作,需要多种多样兴趣各异、才能各异的人们在我们“犁下有深土”的国度里找到谋生的位置,缔造新时代的五彩缤纷。
  究竟有没有笨的孩子?究竟谁家的孩子该被淘汰?我以为一个能把小学读下来的孩子就已经不笨。没有笨的孩子,只有兴趣不同,需要朝着富有个性特征的方向去发展的孩子。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最好。这最好的标准并不是成为牛顿或上哈佛,而是找到一条最适合这个人发展的路,亦即“对自己来说,争取成功的把握性最大的路”。在这条路上发挥得淋漓尽致,那就是最好!
  这样说,也不是说这个初三孩子就不适合考高中考大学了。他才十四五岁,他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用一遍遍重复操作的超负荷知识量挫伤甚至扼杀了他的信心。必要的信心尚未建立,阻碍了他学习能力的发挥,怎么知道他不会学习呢?
  我看到一则这样的故事:1975年母亲节,比尔·盖茨给母亲寄了一张问候卡,这年他在哈佛大学读二年级,他在卡上写道:“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在我干的事情里寻找值得赞扬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比尔·盖茨从母亲那儿得到了什么?得到了一份可能被许多母亲忽视的东西———赏识。

十二、爱新觉罗家族后裔
  我一直很注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问他:“在你的童年,母亲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母亲很少教训我。”“为什么这么说?”“我小时候很贪玩、淘气,不守纪律,不好好完成作业……你想,我都到了高中没考上的程度,不能说不严重,好像哪个母亲都会苛责的,但我母亲很少批评我。”
  “不爱你?”
  “爱,很爱!”
  “那……是溺爱?”
  “不能算。”
  “为什么?”
  “因为我没有做坏事,我只是对学校要求的没有做到。再有,我好发疑问,常常也没有按要求答题。我母亲也知道,她没有批评我。”
  我隐约能看见20世纪30年代的同济大学和大上海对他母亲的影响,能看见他母亲的见识和文化开启着他童年对没见过的世界的想像力。王能智的好发问和好发疑问,就是在这个背景里出现的……母亲从未训斥他“你不许这么想”、“不许这么说”。母亲会反问他:“你怎么想到这个问题?”他至今记得母亲如此反问的神情。母亲不怎么直接赞扬他,也并不总能回答他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但母亲反问的神情已带着欣赏,这就增长了他的自信。我想,也许可以说,他儿时最大的收获,恐怕要算是母亲很好地保护了他好发疑问、爱独立思考的天性。

    自信心需要在成长中培养,独立思考却是与生俱来的。若说“天赋”,这“与生俱来”就该是天赋。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个孩子天生就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一个人如果不会独立思考,那不是没有培养出来,而是在成长中被大人们扼杀了。
  人生不可能不遭遇挫折,但有了“独立思考”和“自信”这两件东西,才有能力来迎接人生的挫折。

    回顾往事,王能智说:“一度,我曾看不到自己前途的亮光。王校长那话就是亮光,使我感到总有一个火炬在我眼前亮着,引导我去学习、学习,再学习。”
  我注意到,61岁的王能智回顾往事,一直沉浸在一种学生状态中,仿佛他还只有16岁。我突然意识到,这也许就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极佳状态,即他一生都沉浸在一种学生的状态中,因而总是能以学生的心态去理解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2:56:50 | 只看该作者
十七、初试探究性学习
    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琢磨的学习状态。不是你教给他什么,而是他自己内心琢磨出了什么。孩子在琢磨,他就会不错。
    探究性学习必然导致学生的目光和兴趣越出书本。于是他引入校外实践活动。
    学生们非常需要有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就在那里萌发。
  教师们在教学中都会遇到不少厌学的孩子,还有一些顽皮、不守纪律的孩子,这是普遍的问题,所以要强调纪律,规范行为。而我们从郑保国、顾刚的变化中看到,他们的进步,主要不是靠外部规范,而是学生内部释放出求知的热情、琢磨的能量和探究的潜质。
  对那些“坏孩子”,老师和家长常常头疼就头疼在他们不服管。现在你会发现,有一群孩子凝聚在某个科学题目里探索问题,他们自己就把从前厌学以及厌学后无事生非的坏习惯克服了。
    许多父母见孩子的成绩不好,就连很简单的事也不让孩子做了,觉得那样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王能智明知孩子课本上有不少知识要补,却不急于给她补,反而找一些课外的事给她做,比如画画。他这么做,其实是在不断地为女儿创造能出成绩的机会,并不断地赞扬她,维护她的信心。某种情形,就像王能智在与学校的应试教育争夺孩子。
  争夺的结果,王能智在一步步走向胜利———他没有在课本知识方面给孩子加压,孩子的成绩却上来了。
  有一千个故事在告诉我们,任何成长中的孩子,最大的损失并不是考试丢分,而是自信心丢失。

二十一、令人始料不及的问题
  但是也有疑问:涉足那么多课外活动和课外知识,课本上那些将来中考、高考要考的知识到底有没有学到?
  ……全班平均96分,最低88分。相同的卷子给相应的比较班来考,大部分同学不及格。这说明,学生们为了解答那些大问题,早把课本翻来覆去地琢磨遍了,课本知识掌握得相当牢固。当他们的知识面超出书本许多后,回头再看地理课本,有同学甚至说:“这是小儿科!”

二十二、"有效教育"与科学家走向市场
二十三、生产力进步凸显教育落后
    传统教育认为,学生的头脑是一张白纸,你给他写上什么就是什么。但是,并不容易写上,写上了还会忘记、会丢失。怎么办?在美国曾被普遍接受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对学生进行训练、刺激、反复刺激,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就牢牢地把学识写进大脑了。
  这种理论是美国致力于培养顶尖科学家,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回归大众教育时,虽然教学内容难度降低,但教学方式还是行为主义的。所以美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变革教育浪潮,都打着灌输式的烙印。对灌输式的质疑,是新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有人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任何人学习新知识都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教育所接受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头脑里完成新的理解,才会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就是说,学生们听的是同一个东西,得到的是不同的东西,产生这“不同”,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起作用。由此可以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是简单地“你教,我听”被动地接受。单方向的灌输,强力要求学生按标准接受,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20世纪80年代末,霍华德·加德纳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他因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而著名。该理论认为,人脑有语言、逻辑、音乐、运动、人际交往等多种智能。这个理论之所以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在切中教育之弊的同时让人们看到,人的聪明才智还有很大的可开发空间。
  你瞧,在精英教育中,无论东方、西方,都主要是强化语言和逻辑这两种智能,并主要在这样一个较窄的通道里培养和取舍学生。由于人的智能远没有在学生时代被开发出来,读书所得到的智能,对于成功人生的支持率被认为只有15%,而其他智能对成功人生的支持率多达85%。比照一下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的成功,主要都不是得益于读书所得到的智能,而是得益于社会实践。那么,在教学中引进社会实践活动就非常重要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有一个很响亮的口号:“Handson!”即:“动手!”
  读书本来是动脑(Mindson)的,强调“动手”,即强调实践。用中国民间的智慧说,就是别读死书,读成书呆子就会“百无一用”。

二十四、大规模向新教育转型
  至此,美国教育逐渐汇聚到这样一些关键性认识上:最有效的学习应该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强调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个必须加以认识的整体。那就要打破分科模式,开展综合课程教学。并认识到,由此去获得学识,重要的不是获得某个回答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去经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指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类似科学探讨、研究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由此获得良好的素养和能力。
  这样,打破分科局限,开展综合课程教学训练,包括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综合课程训练,通过探究去实现,就成为美国第三次变革教育浪潮的精髓和理念核心。美国由此坚定不移地开始了大规模向21世纪的教育转型。

二十五、中国教育的双重困境
  当前我国精英教育造成的许多学生厌学状况尚未缓解,世界性的生产力换代和经济变迁的巨大压力又到来。我国教育实际上埋伏着双重困境。
  在这双重困境中,一是要纠正精英教育给许多学生造成的超负荷压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在2000年发出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然而,“减负”只是在工业化教育的地基上开始纠正拔苗助长之弊。我们今天还面对着第二个更重大的任务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时期的教育,挺进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这就不仅要解决“减负”问题,还要解决在新时代怎样更有效地学习的问题。不仅有“减法”要做,更有“加法”和“乘法”要做。
  美国第三次变革教育浪潮,是在纠正了精英教育之弊后,朝新经济时代的教育转型,中国则需要把纠正精英教育和向新教育转型,两步并作一步来跨越。
  在这样一个新旧更替的历史时期,家长们该做什么?您已看到,国家要求给学生“减负”,家长们却自动给孩子“加压”。学校停止了双休日的“补课班”,社会上便涌现出各种“加强班”。当前媒体较多报道的“成功的孩子”,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中考上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孩子,家长们热心阅读并用以激励自己孩子的也多是这方面的故事。家长们不惜代价效仿,不辞辛苦地送孩子去上一个又一个“加强班”,其实是在花钱加强一种过时的学习方式。新教育正为开发孩子们的潜能日益展开宽广得多的成才通道,家长们是否意识到?一切新旧更替的历史转折期也是机遇期,若能对世界教育变迁的特征和趋势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机遇就会离自己更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2:57:2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六、能力的阳光会照耀到一切学科
  奇迹似乎就起步于王能智给学生的那个探究性问题,给出那个问题犹如给出一把钥匙,用那钥匙去开门你能得到许许多多。一个真正的问题比一千个答案都重要。
  瞧,面对一个探究性问题,知识不够,你可以去问家长、问社会……有的学生的邻居就是专家,家长会带着孩子去请教专家。这样一来,能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就不止是王能智一个老师。
  这就是个重要变化———家庭、邻居、专家、公众,以及报刊、图书馆、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都可以是教育者。如果王能智照本宣科,就只是讲授课本里那些知识,且是多年前写进课本的知识。现在王能智给出一个题目,40多个学生撒出去,带回课堂来的有40多个学生访问了更多人士得到的百十种知识亮点。这就使很多人的智慧在课堂里交流激荡,学生便在这样的海洋里学习成长。
  再看过去,从前是一个教师面对数十个学生授课,老师的精力要照顾到每一个学习进度有差异的学生,的确很不容易。那些跟不上的学生,常常是那么深切地感到孤独无助。

二十七、由""教""到""导""
  什么叫解放学生?
  王能智说:“就是要让学生把手放开,把脑放开。”
  话很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这里的“把脑放开”不是说要动脑筋,而是说要让学生自主地思考。
    如果一个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被几册课本束缚住,如果一个学生“我与世界”的思维被打开、被塑造,其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将不可估量,将远远超过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王能智探索的究竟是一条什么路?“就是设一个‘圈套’,让学生去钻。”王能智戏说。
  “但这不是把他套住了,而是一个游戏似的快乐的活动,讲得文一点,就是通过设置一个探讨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去进入。”王能智又说。
  但设置这个情境却不简单,这是以导学为中心的课内外综合教学之路。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导”,而不是“教”。不仅探究出场,综合也已经出场,课内外综合,以及对老师、专家、课本、网络等多渠道的知识进行综合的方法已被大量使用。
  “张逸民是个真懂教育的人!你知道他曾经怎么评价现在的教育吗?”王能智这样对我说。
  “他怎么说?”
  “他说我们费了那么大的劲,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吗?没有。学生学到了多少有用的东西?很可怜。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了吗?严重不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吗?恐怕是得到压制吧!我们还在认认真真地压制他们。所以现在的教育仍然需要进行大改革。”
    课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张逸民格外看重的就是王能智拿着老课本教出了新课程、新方法。不唯书,不照抄照搬,王能智算是够典型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0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3:05 , Processed in 0.141715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