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朝和番邦--你可能不曾知道的那些故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17:24 | 只看该作者

风靡世界的瓷器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3-6-17 11:24 编辑

出口第二大宗的就是瓷器啦,其实早期也有中国瓷器沿丝绸之路出口,但数量很少,为什么呢,因为路不好走啊,往往一颠簸就碎了。

不过有了海运,这个问题就没有了。甚至不是专门采购瓷器的商人,都会买一些瓷器放在船舱底部,干嘛呢?压舱啊。

日本就不用说了,肯定是瓷器需求大户。当时景德镇的青花瓷有厚的和薄的两种,厚的都卖到日本去了,薄的在国内买或者卖到欧洲去。

以前经常听别人说,日本电器质量好的都在国内卖、或者卖到欧洲、美国,而质量差的卖到中国。我不禁感叹这世界真是轮流转啊。

南洋也很需要啊。

记得去吃云南菜,菠萝饭或者竹筒饭啊,芭蕉叶烧肉啊,现在看来很环保。当年南洋人就是用树叶当碗,用手指当筷子的。

后来爪哇啊,马来啊,人们见到转运到这里的瓷器就喜欢上了,慢慢的这里的生活习惯都被瓷器改变了。

尽管这里不富裕,但是有中国需要的各种香料啊。

欧洲就不用说了,早期欧洲主要餐具是金属的、或者木制的,还有就是陶器。

瓷器刚到欧洲的时候,欧洲人都惊呆了,这么精美、熠熠发光的物品啊,可是没人舍得拿他吃饭啊,都是当艺术品收藏起来。国王用她来赏赐有功的人或者当公主的嫁妆。

直到17世纪,荷兰人大量把瓷器运到欧洲,瓷器才慢慢出现在餐桌上。

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还在景德镇直接下订单,定制大量瓷器,瓷器上按他们要求,印上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风景画等等。

一直到十九世纪,欧洲才自己生产瓷器。

下一个要介绍的商品,估计就没人猜得到了,明天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20:01 | 只看该作者

出口铜钱

哇,居然有人猜到了,就是孔方兄啊

中国从秦到清,铜钱样子基本没变,都是外圆内方,所以叫孔方兄。


日本原来是不铸钱的,用的都是中国的铜钱。

可是经济发展了,铜钱就不太够用。

后来日本和中国朝贡贸易(就是老百姓说的上供吧,这个朝贡贸易后面还会说)每次都会赏很多铜钱。

永乐三年日本来朝贡,就赐日本国王铜钱150万枚;第二年又给了1500万枚,王妃另外赏赐500万枚。

有人计算过,永乐、宣德年间,光是对日本带来的刀剑一项的给价,赏赐的铜钱就至少有一百万贯,大约相当于把明朝十年新铸的钱全赐给日本人了。

日本缺铜钱啊,干脆年年都来朝贡,最后明朝皇帝受不了了,说以后不给铜钱了,还是给丝绸、布匹吧。

皇帝不给了怎么办啊,那就走私吧,所以民间的铜钱继续流失。

不过中国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最喜欢造假和以次充好了。私铸钱里就有很多残次品。

假钱越来越多,最后还是日本受不了了,万历年间,日本终于决定,自己开铸币场了。

明朝铜钱出口,主要是日本,也有东南亚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27:21 | 只看该作者

巨额黄金消失之谜

铜钱主要是流向日本了,但还有一个相当于货币的东西也在出口,那就是黄金,这个可是流向了欧洲。

说起黄金来也还蛮有趣的。

当年顾炎武老先生在阅读史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

汉武帝赏赐大将军卫青,一次赏给黄金二十万斤;
王莽晚年娶皇后,用了黄金三万斤;
唐高祖李渊犒赏儿子李世民的战功,用了黄金六千斤。

可是到了北宋以后,无论宫廷开销,还是功臣受赏,所用的黄金数量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几万斤、几千斤减少到几十两甚至几两。这是为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有好多种。

有人说早年那个黄金不是黄金,是黄铜,黄铜多啊,所以一下就赏赐那么多。

有人说古书啊,实际吹牛的成分多,一下赏赐好几吨,又没有卡车,怎么拉到家里去啊。

有人说古代黄金很多的,后来因为信佛,造佛像用了很多金子。

有人说古代人喜欢藏宝,死了金子都埋在地底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30:34 | 只看该作者

是黄金还是黄铜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3-6-17 11:34 编辑

实际情况如何呢,让我说很简单,宋以前的人根本就分不清那和是黄铜,那个是黄金。

古代人冶炼技术没那么好,练出来的是合金,同样都是铜矿,练出来的有的是青铜、有的是黄铜。

古人看到黄色的金属就认为他是黄金。

有人说汉代人就能区分啊,他们把黄金分为黄金、兼金、赤金……

实际上汉代人不了解金属的比重、也不了解那是不同的金属和合金,他们主要靠颜色区分

颜色特别黄的,他们觉得最优等,颜色比较差的,就是次等。

所以越纯的真金,越被列为了低等的赤金,远远没有被叫为黄金的那些黄铜值钱。
那皇帝赏赐的那些到底是金子还是黄铜呢?我觉得要看皇帝是不是高兴,皇帝高兴,给点质量高的,那一定是黄铜了。皇帝不太乐意,给点劣质品,那是纯金的几率就高多了。

所以有人还刻意去考证汉武帝赏赐给卫青的到底是黄铜还是黄金,我看都是吃饱了撑的,当时的皇帝都分不清,你哪里能考证的清楚呢。

到了唐朝以后,随着和西方的交流,他们慢慢才搞清楚了,原来这是两种东西啊,真金是不怕火练的,而黄铜放久了会生锈的。

慢慢的黄铜被分离出去了,真的黄金就显得稀少了,皇帝也就不舍得一下子赏赐那么多了。

QUOTE:
原帖由 pianocrazy 于 2013-5-23 15:50 发表

这个解释貌似说不通啊,试想商代时青铜器不仅冶炼而且铸造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了,宋朝以前居然分不清铜和金?


这个问题提的特别好,中国早就有青铜了,古代用青铜早了很多器皿,有人说青铜技术是从两河流域传过来的,这个姑且不论,但中国的铜矿比较容易冶炼青铜。

青铜、黄铜都不是纯铜,我们以前用的电线里面的铜比较纯所以质地也比较软。青铜黄铜都是合金,青铜是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而黄铜是铜锌的合金。

中国的纯氧化铜矿石比较少,都是用其它共生矿炼铜,加上冶炼技术古时候比较低,所以青铜比较多,明朝以前的铜钱都是用青铜铸造的。

而古人依据颜色、物理属性不同,把黄铜和青铜当做了两种不同的东西。而把黄铜和黄金当做了同一种东西。谁让古代没有化学呢。

明朝以后,知道了青铜黄铜的关系,弘治年间,用黄铜替代了青铜铸钱。

也学会了在青铜中加很便宜的锌,就可以变为黄铜,于是把古钱都搜集起来回炉,一般加的锌差不多有40%之多。

要不现在明以前的古钱那么值钱呢,都让他回炉了。

前面说汉唐皇帝赏赐很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黄金(不管是铜还是金)不是广泛流通性的货币。中国古代一直都是银本位的,而金的价值并不是非常高。

汉代的金银比价大约是一斤黄金相当于三斤白银吧。

到了明朝中期,金银比价升到了大约1:5.5。而日本比价是1:12-13,欧洲比价是1:10-15。

贩运到手一下就有一倍的利润,所以中国的黄金开始外流。

白银大量进入,黄金大量流出,慢慢的金银比价不断升高,到了清朝甲午战争的时候上升到了1:20

那时候黄金真正成了硬通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36:46 | 只看该作者

其他商品

另外一个出口的大宗商品是棉布。

棉花基本是在元朝在中国广泛种植的,但是发展的很快。当时英国工业革命还没开始,纺织机还没出现。中国的纺织能力还是不错的。质量虽然一般,但价格便宜,卖到日本、菲律宾和南美还是大有市场的。

墨西哥的中国棉布,因为价格便宜,占领了极大的市场,西班牙的棉布都卖不出去了。

菲律宾人干脆不织布了,当时的总督抱怨说,中国商人前手在菲律宾收购了棉花,随后就把织好的布运来了。

哈,有点像目前一些经济大国在中国做的事情啊。

下面介绍最后一个大宗商品,那就是白糖。

中国的甘蔗是从印度引进来的,白糖的制作方法原本也是从印度引进的,但是由于工艺落后,质量并不是很高。

但是明朝发明了黄泥水淋法的白糖制作方法,全世界领先,颜色雪白雪白的,欧洲人纷纷从中国进口,主要是荷兰人,后来还有英国人。

这个方法的发明是有个小故事的。据说一个生产蔗糖的人,有一天正在工作,房子突然塌了,掉下来的屋顶的灰土都掉进他熬糖的容器里了,等他收拾屋子的时候,发现原来黑乎乎的糖,变得雪白了。

所以这种制白糖方法是,用个类似漏斗的容器,下面用稻草堵住。把已经结晶的黑砂糖放上,等黑砂糖结成块了,就可以吧稻草去掉了。

然后,然后……

先去挖半盆粘土,加上水,做成一大桶黄泥汤子,然后搬过来,往装糖的漏斗里一浇。

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现在漏斗的上面一层都成了雪白的白砂糖了,底层的还有些颜色,分出来就是红糖。

现在还有人用古法制白糖么?你想吃几口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38:36 | 只看该作者
明朝贸易的东西就说到这里了,这么多东西,有很大的量,这买卖都是怎么做的呢?

有人怀疑说,明朝不是海禁么,又怎么可能做这么多大宗的贸易呢?

没错,明朝的策略是闭关锁国,朱元璋是纯粹的农民出身,他恨贪官,也恨商人,连国内贸易也要禁止,更别说跨国贸易了。

所以他建国以后,就开始海禁,朱皇帝说:片板都不可出海。

其实不光海禁,陆地也一样,在北方筑起了长城。大家一说长城总想起秦始皇来,实际上现在大家参观的长城,都是明朝建的。

海陆都封禁了,闭关锁国发展农业。

其实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些其他原因,北方还有蒙古人啊,沿海尤其是山东一带,还有被朱元璋打败了的张士诚等的残部,在海上勾结了日本的海盗(就是倭寇),在沿海骚扰。试行海禁,也是为了切断他们和大陆的联系。

到了清朝甚至本朝,其实也都是行了海禁,基本也是上述的原因。

陆海都禁了,那毕竟还是有贸易的需求的,那贸易怎么做呢。

明朝就搞出一个朝贡贸易的怪胎来。

朝贡就是宗主国上供,怎么和贸易联系在一起呢?

主要是中国觉得是中土之国、万朝之宗,所以对各宗主国朝贡带来的礼物,总是甚至十倍于原价值的进行赏赐。

所以那些国家一看,这好啊,下次来可是要多带些东西啊,这玩意利润太大了。

原本仅仅是给皇帝带些礼物来的,这下可好,把他们国家可以卖的东西都带来了。

利润高啊,而且沿途吃穿住行全免费,人家当然愿意了。

他们愿意皇帝受不了,每次赏赐越来越大,这哪里吃得消啊。那就改革吧。

限制朝贡次数,一般是几年才允许来一次,还必须有许可证。

另外允许他们在北京本地停留一些天,做些买卖,把他们带的东西卖出去。

这不就是贸易么,所以两个合在一起,就叫做朝贡贸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42:15 | 只看该作者

郑和与西洋

说到朝贡,就说两句郑和下西洋吧。

讲明朝,讲航海,讲贸易都涉及这个事情的。


先说目的。

有人说他是去找建文帝的,这个不太靠谱,浩浩荡荡的去找人是不可能的,而且建文帝真的去了西洋的话,也就没必要去找他了,没什么威胁了。

有人说是去传递和平,那就太搞笑了,先不说古人有没有那个觉悟。实际上郑和一路上经常干涉他国内证,甚至把人家国王都给抓回来了。

有人说探险,哈,探什么险啊,都是人家走了无数次的航道。

有人说他目的是去麦加朝拜。后几次确实有这想法和做法,郑和本来就姓马,是个回民,但他想去皇帝也不干啊。

有人说是去贸易了,真要贸易不至于下了几次西洋,把国库都快搞空了,应该挣了大钱才对。

贸易确实也做了些,带回来很多礼品,比如麒麟什么的,还有很多香料,可是回来一样也没有卖掉。最后国库了那些香料太多了,皇帝只好拿胡椒给大臣们发工资了。

楼上两位说的都很准确。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去展示我大中华皇帝的威严。

那时候东洋来朝贡的很多,皇帝也还没那么大负担,但西洋来的比较少。

其实这事,和我们不惜代价也要办奥运会是一个道理。

对百姓其实还是满有好处的,走了几趟之后,西洋来中国做买卖的越来越多了。

而且还有不少人发财了。

郑和的船队后来规模越来越大,有很多都不是郑和安排的,是很多商人自己的船跟着船队一起走。

为啥呢,安全啊,海上可是有海盗的。

不是有海禁么,中国的事情说简单也很简单,运动一过,该干嘛就干嘛了,只要给钱。

郑和下西洋,几乎每次都要通过马六甲,古时候那里叫满刺加,那里是东西方海洋交流的要道么。小小的地方曾经流行五十多种语言。
满刺加原本没有国王的,还是明朝封了一个酋长做国王,他那个地方小总受欺负,跟明朝皇帝抱怨说,不是我不想到天朝去拜望啊,主要泰国那个国王,总拦着我不让我去。

到了第六次,满刺加的国王终于随着郑和的大船,来中国朝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49:35 | 只看该作者

朝贡带来的灾难

朝贡不仅仅带来贸易,朝贡还带来祸端。

瓦剌是北方蒙古的一部,经常来骚扰大名边境。为什么呢,因为很多需要的东西他们没有啊,比如盐巴、比如铁器、比如布匹等等。没有也不能抢啊,可是瓦剌也没法子,大明把边境封掉了,不和他做买卖。在陆地上走私又没有海上那么容易,那就过段时间就来抢一次。

后来大明和他谈判,同意做他宗主国,允许他朝贡,而且来做贸易。

瓦剌缺的东西太多啊,就总是来,每次还带很多人,据说最多的时候有两千多人,都是来做买卖的。

可是大明接待多了也实在受不了了,可是又不能拒绝,那就开始玩阴的。贸易的时候使劲压低对方马匹的价格,给对方提供的物品都是假冒伪劣。

最终瓦剌急了,派了大军就过来了。

恰赶上明朝这时候的皇帝明英宗还是个热血男儿,亲自率大军出征,结果在河北怀来附近的土木堡被打败了,皇帝也被人家给抓走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52:28 | 只看该作者

佛郎机是谁?

再说一个和朝贡有关的故事。

前面不是说了满刺加么,结果过了一百多年,满刺加被葡萄牙人占领了。

葡萄牙属于欧洲的最不文明的人,你没看抢地盘、贩卖奴隶、做海盗都和他们有关系。

不过他们来东洋主要也是来做买卖的,南洋哪里都管他叫佛郎机人。

佛郎机这个名字是阿拉伯人带过来了,当初阿拉伯人和欧洲做买卖,知道那里有个很富裕的国家叫法兰西,到了亚洲,他们就管欧洲过来的人都叫佛郎机人。

明朝历史上说佛郎机这个国家就在满刺加旁边。


葡萄牙人占领了满刺加了,他们就想和大明做买卖啊,可是他们也听说了和明朝做买卖必须按照朝贡的方式。于是他们就想了个办法,冒充满刺加人来朝贡。

其实明朝冒充来朝贡的也有很多次了,但都是借来了许可证,而且长得也都差不多,所以明朝往往也分不出来真假。

可是葡萄牙人就不行啊,他们的长相差的也太远了。

为了更像一点,他们都穿上了场袍子,头上还裹上厚厚的包头,看起来像是阿拉伯人似的,坐着船就奔广州来了。

广州港都开放了多少年啦,那里的人看老外一点都不觉得新鲜了,阿拉伯人、犹太人、印度人、马来人、印尼人……,人家都见过啊。

所以葡萄牙人一来,就被识破了,再加上没有许可证,当然不同意他们来朝贡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56:16 | 只看该作者

葡萄牙人要朝贡

这些葡萄牙人没能冒充满刺加朝贡,但他们还是不甘心的。

其实他们对东方确实不太了解,刚到广州城内的时候,他们按照西方的规矩,为表示尊敬,鸣放了礼炮。可是这些炮声真是把朝廷官员和百姓吓得够呛。

葡萄牙人里有个叫皮雷斯的,觉得冒充不行,那我就正式申请朝贡资格吧,于是叫告诉官员说,他是佛郎机总督派来的使臣,可是找他要国书他又没有。

官员告诉他,你要去见皇帝,先必须学习礼仪。皮雷斯就答应了。

关于觉得皮雷斯真是太笨了,第一天只学会了跪左腿,第二天才学会跪右腿,第三天才学会扣头。

不过幸亏皮雷斯不是真正的使臣,后来到清朝,为这个下跪问题闹出来不知道多大的乱子,这个我们后面再讲。

皮雷斯下跪都学了,可是等了一个月,朝廷的答复才来,说把他货物收购了,人打发回去吧。

这皮雷斯真是倔得要命,不答应我就不走了,我继续申请,这么着居然又住了一年。

在这一年里,他也有很大收获,知道了在中国办事情,必须贿赂才行,他开始到处送礼,四处打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同意他赴京见皇帝了。

这个皮雷斯大约是欧洲第一个以外交官身份来中国的人了。

可惜他的遭遇实在是很悲惨。

好不容易被许可进京见皇帝了,他就开始北上。

路上听说皇帝不在北京了,亲自到南京去反叛了

他就改道去了南京。

到了南京,正德皇帝不见。他又想办法买通了皇帝身边的亲信江彬。终于皇帝见他了。

皇帝见到他随便说了些官话,然后告诉他办事还要去朝廷才行,你还是去北京吧,他只好又去了北京。

可是正德皇帝回京路上离奇死亡了。而且凑巧的是,满刺加的国王也派人来北京告状了。

嘉靖皇帝说,把他轰走吧,结果皮雷斯就被驱逐了。

好不容易回到广州,很不巧,他们的葡萄牙舰队和广东地方官员闹翻了,打起来了,皮雷斯一回去,就被关入了大牢,最终死在了广州。

葡萄牙舰队和明朝官兵打了一仗,被打败了,结果离开了广州,跑浙江哪里,在双屿哪里搞了一个基地,开始了贸易兼海盗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8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18 , Processed in 0.091904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