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69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和孩子一起成长---一位新晋妈妈的感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2 16:3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到一则故事,心有所悟,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下。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爱的名义来绑架孩子,其实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仔细想来,生活中有好多细节小事最能体现,孩子在成长的时候家长也在不断学习中,希望这篇文章能被更多的家长看到,共勉之。
   儿子一岁半时,老公就嚷嚷着让跟孩子分床,让儿子睡在自己的小床上,放我们大床旁边。原因是,孩子睡在大人中间,呼吸到的都不是新鲜空气,对宝贝健康不利,人家国外孩子一生下来就自己睡小床了。
   我先是不理会老公的意见,后来实在忍受不了他总是提起,开始说出自己的理由:“国外的那种做法早被批评了。”“天太冷了,暖和再说吧。”“孩子把被子踢开了怎么办?”“我就是不想,我还想多搂几天呢。”
   “瞧,说到底,出发点是你想,不是为儿子好。”老公理直气壮的说。
   老公的话让我很生气。可冷静下来想想,虽有偏颇之处,但也有一定道理。我也知道让孩子睡在大人中间的弊端,可想想搂着怎么爱都爱不够的小人,每次脸贴脸哄他睡觉的时候都觉得那么幸福。想想要我不搂他,心里就很失落。
   当然我的其他理由也成立,大冷天让孩子一个人睡,是不靠谱。不过老公的这句话倒是提醒了我,当妈妈的对孩子总是满溢的爱,然而就是这些无私满溢的爱,有时候会让妈妈无意间忽略了自己的爱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自己表达爱和被孩子爱的情感需要。
   想起以前上学时候老师说过的一个案例,一位妈妈带女儿找韩老师做心理咨询。孩子的情况好转了,然而那位妈妈却发火了,跟老师闹,原因是:我闺女什么话都跟你说,不跟我说,我是找你给我们做心理咨询的,不是让你把我女儿变成你女儿的。然后中断了咨询。听到这件事情时,第一反应是觉得这位妈妈好不可理喻,因为自己的没道理的醋劲儿就放弃了帮助孩子的机会。
   可静下来想一想,这位妈妈也是满心为孩子好,只不过她的“为孩子好”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是从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出发,对孩子的爱是占有。她从内心里觉得孩子应该和她最亲,孩子和任何人的亲近都是对自己爱的背叛。所以,接受不了她所认为的“孩子和她疏远”的表现,尽管这些只是外在的表现,尽管这是在有效的解决问题,而且是解决她扭曲的爱导致的亲子问题。
   我们爱孩子不就是让她健康快乐吗?但爱的不当,会导致父母与子女心灵的隔阂,甚至对抗。不当的爱,越炽烈,悲剧越大。我们给孩子的应该是理性的爱,为着孩子一生的发展、幸福着想。
   爱在当前,影响在未来。爱孩子时,想一想我们当前的爱会对孩子五年以后,十年以后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可以及时调整我们的爱的方式,避免爱的伤害。
   如果孩子和我们之前发生了问题,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暴躁地捍卫自己付出的爱,而应该是想一想怎样做才是对孩子最好,反思我们的爱在哪儿出了问题,检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一致。
   突然明白一句话:这世上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而生,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7-5 12:03:56 | 只看该作者

家长与孩子间的 “隐形交易”不可取

本帖最后由 心如止水~ 于 2014-7-9 16:47 编辑


     “只要你连续学习四个小时我就让你看电视”、“只要你考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只要你考入重点高中我就带你出国旅行”——类似这样的话语已成为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学习而与孩子建立的隐形“交易”。原本就该属于孩子童年的“玩具”、“电视机”却成了与孩子交易的“筹码”,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交易”也是无奈之举,升学压力大就只能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好好学习。

  但隐形交易有哪些弊端呢?

  一是使孩子内向、胆小、丧失自信心。长期的奖励式教育会让孩子压抑自己,努力通过自己的行为讨好他人。这样的孩子会过多地在意别人的态度,缺少自己的主见。

  二是缺乏学习兴趣,奖励式教育使得孩子为了奖励而去完成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学习就好像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做的苦力,最终会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丧失学习兴趣。
  三是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跟孩子交易的前提是把学习作为一种任务和命令传达给孩子,当孩子感受到这种命令时就会极力地摆脱家长的束缚,加重逆反心理。

  制定规则、“发其自然”

  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心理咨询师韩美龄表示:“小孩子本身就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如果家长一开始就把学习作为换取其它东西的砝码,这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本身没有乐趣,抹杀了孩子爱学习的天性,最终导致学习成为孩子的负担”,韩老师还认为,“不要表扬孩子取得的优异成绩,而要关注孩子自身技能上的进步和变化并给与褒奖。让孩子感受到你赞赏的是他自身技能的进步而不是那个比上次进步了的分数,以此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文章转自美龄心理咨询中心,转载注明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5:28:17 | 只看该作者
过一家人很不容易,几个性格各异,观点不一致的人,一起生活,开始谁想退让呢,谁想先认谁的不是呢,吵呢也就吵了,闹了也就闹了,只要心不散,心里还爱着,掂记着,关心着,承担着,也便自己承受了。日子还是要过的,给点时间磨合磨合吧,吵闹过后,便明白各自所需,明白了退让,以后自然默契和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7-9 16:44:20 | 只看该作者

被撞碎的玻璃少年【美龄老师】

本帖最后由 心如止水~ 于 2014-7-9 16:51 编辑

小昭(化名)第二次自杀时,爸爸来请我给孩子进行危机干预。走在路上,爸爸告诉我,第一次自杀是在两个月前,切了腕,幸发现得早。找了几位他们认为孩子喜欢的人,但孩子不和他们说话,他们越说,她越说自己会死得更快更彻底。她第二次自杀的原因却是学校怕出问题,不敢让她再回学校读书。


  但是,这孩子,总是不按部就班地学习,总是想耍点小聪明。爸爸叹着气,给小昭下了一个这样的定语。小昭自杀的起因是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挖苦和嘲讽,她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学习方案,认为这样学更容易有效果。同学们没有人理解她,并且有人附合着老师笑她。回到家,我和她妈妈也不理解她,只要她按着老师的要求做,别乱想什么新花招。小昭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从小学到高一,一直在班里前十名左右,她说她不想争高分,没意思。她生活和自理能力很强,动手能力也强,我们觉得她应该尽力,她很聪明,老师们也都这样说,认为她稍努力一下,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次自杀已经闹了三天了,三天来,他们夫妻轮流看着孩子,不敢上班,不敢上街,于是请来我。


  我看到小昭时,小昭坐在窗台上,窗户大开着,母亲坐在小昭前面的地板上,泣不成声。小昭冷冷地看着母亲,不做一声。这个十六岁的姑娘,显然是铁了心要和母亲斗争到底,她要死给大家看。


  我把母亲赶出房间,爸爸也不许过来。同样冷冷地对小昭说,死没什么好看的,如果因为没人理解和认同而死,就是蠢死的,无聊死的。死了,大家依然瞧不起你,没有人理解你。我上高中时,就有这么一个同学这样死了,父母哭了两场,就努力把他忘了。同学们议论几天,也就过去了,老师们依然上课,他的死干谁屁事!


  小昭一下子就火起来,对我大声嚷:我没有要他们理解我,我想死,是我自己的事,你走!你走!


  我笑起来。本来学习也是你自己的事,干嘛要争求他们的认同,自己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上初中和高中时,我就是这样,老师们也都批评我,干预我,父母也干预我。我只管按我想的去做,让他们说去吧。


  小昭说,不可能,这不可能!他们总是要干预我的,我永远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经过半个小时的努力,小昭从窗台上跳下来,坐在我的身旁倒她心里的苦水。


  一个月后,小昭的父亲介绍他的同事找我,同事的儿子佳成(化名)因为里遇到一些事情,龟缩在家里,已经有两个月没有去学校了,并且不出家门,不和家人说话,一说话就是发脾气。找了几位心理咨询师,都说不到他心里去,现在拒绝见任何人。经过三次上门询访,孩子走出家门,和我来到心理咨询室谈话。两周后,孩子回学校上课去了。不去学校的事件原因是和另外一个男生一同喜欢上一个女孩,老师知道后告诉家长,让家长管管孩子,别耽误了学习。却支持女孩喜欢另一男生,因为他不如另一男生乖,没他学习成绩稳定。父母对孩子恋爱的事是横加干涉,查手机,查QQ,偷看日记,请人分析QQ签名。孩子的情绪一时低落一时暴躁,去医院看心理专科,说是双相情感障碍,给开了抗焦虑抗抑郁的药,偷偷给孩子吃了,虽说孩子情绪好些了,依然不想去上学。


  近年来,类似小昭和佳成这样的孩子我做了上千例,年龄从8岁到18岁,贯穿整个中小学。在大学和研究生里,也不乏这样的成年人,他们生理上成熟了,心理上却没有长大。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同时又缺乏责任的承担性,情绪障碍频发,常常陷入自己的不良认知引发的不良情绪里,上不好学,读不成书,人际交往陷入自限状态,有些少年甚至走向自我毁灭。媒体上称这类少年为“玻璃少年”。


    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这么多的“玻璃少年”呢?


    一、以孩子为家庭中心


  一家老小都围着孩子转。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的人生成长,这些都是家庭中的重中之重,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走入学校,走入社会依然会以自我为中心。哪怕他烦透了被家人关注,认为那些关注和呵护是用爱的名义做的枷锁,他依然拉着长辈的呵护,为自己的随时提供需要。在这种环境里成长出来的孩子,无论身体怎么长大长高,心理却总都是那么小。这使得孩子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里不堪一击。他们缺乏困难挫折的承受性,缺乏责任的承担 性,毅力不够,耐力不够,胆小又敏感。


     二、 孩子不参与生活打理,生存劳动


  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父辈努力的结果,孩子只是生活的享受者,他们坐享其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们尽一切力量为孩子谋划着,更有心急着抱着孩子走孩子的人生路,认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些弯路,少跌跤,走得平坦顺心。殊不知,这种思路培养出来的孩子嘴高脚虚,眼瞎心盲,走路不稳,时常歪斜,一丢手就摔跤。父母恨铁不成钢,恨恨的骂,怎么养出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孩子哟!


    三、 功利教育心态,要孩子活得比人好,至少不比人差。


    孩子的生活内容很单调枯躁,功利熏心。培养爱好和特长,是为了和人比;

上辅导班,是为了和人比;出去旅游,也是为了孩子见识不比人少。这种心态教育出来的孩子,要面子,不要尊严,要学习生活表现形式上风光,而顾不上学习生活的内容充实愉悦。思想上容易走极端,情绪上悲、忧、怒、躁无常,而且坏情绪时常发泄给家人。为了将来活得比人好,却落得现在活得不是人,也许这一个跟头栽进去,永远不如人。


    四、  文化知识了解的进度远远超越了生活阅历的进度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过早教会孩子识字,并努力培养出孩子阅读的爱好,

孩子大量读书,阅读影视、动漫文学作品,从这些文化载体的信息里,看到了社会人事的忧患恶疾,在没有经历根本还不理解的人生时光里,学会了多思多虑、多愁善感,随着文字信息的描述,走入影视、动漫、文学作品的故事场景里,给自己找来一堆不良思绪,玩忧伤,摆深沉,装幼稚可爱,单纯浪漫,出现一系常人不能理解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不堪承受,又痛苦不堪。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玻璃少年”,让心理承受性强大起来呢?教育的目的有二:


    一、让孩子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


    二、让孩子有享受生活的心态


    基于以上两个教育的目的,我们应该让孩子按其力所能及,参与生活打理,

家务永远有孩子的一份,让他们习惯于自理生活。让孩子见证父辈为生存打拚所体验到的艰辛与快乐,让孩子见证到父辈挑起生活担子养家的压力,以及压力中的成就与自豪。其次才是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爱好的培养,才华与能力的争峰。且随着他们的年龄成长,文化知识的积累,可以让孩子遵守父母的工作要求,协助父母做些辅助性的工作,适当地给予物质回报及精神认同,这样,孩子就自然地进入工作状态,为以后的独立打下良好的适应基础。

   
    按照以上的内容和程序培养孩子,就能避免孩子成为心理玻璃少年,孩子长大后,如同大自然中的哺乳类动物,自然担当起自己的生老病死,自然成家立业,在同类中圈点出自己的一席之地,自然地打理自己的天地,享受生活的内容。

(文章原创,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北京美龄心理咨询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4:38:0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家有青春期的孩子,不妨找些时间坐下来,吃着烛光餐,喝着咖啡,先讲讲你青春期见过的做过的蠢事、傻事、逆反事、不情事,自嘲一番,自解一番;再讲讲当时你羡慕的人,想做的事,你的理想和你的抱负。经常这样做,少说他的不是,多肯定他的是,父子母子一定不是亲蜜无间,便是走在亲密无间的路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5:55:1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有了孩子不会自动成了好父母。切记:做父母的,应经常问自己一句:“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吗?还是为了我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7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16 , Processed in 0.072516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