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76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育儿书战斗的这5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22 18:1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眼女儿已经5岁了,回想养育她的这5年完完全全是与育儿书战斗的5年。仅以此文鼓励那些深爱着孩子却在迷茫和焦虑中煎熬的妈妈们。

我一直自认为自己的妈妈是个失败的教育者,成长中我吃了不少苦头,对妈妈的抱怨也很多,深知以前那一套绝对是不行的。婆婆和老公从不看书,他们相信经验就是一切,老人的话绝对没有错。这也给了我更多的决心,一定要证明给他们看,什么是好的育儿观念和方法。

从孩子一出生我就坚持不懈地看书,学习最好的育儿方法。如今算起来,看过的书没有上百本也有五六十本了。市面上能够看到的知名育儿的书都是整个系列的买回来的。从中国到美国,从韩国到日本,只要有人推荐,我必然要读一读。

到了孩子有自主意识,尤其进入了反抗期之后,我的麻烦就来了。孩子的各种行为完全不在我的预料之内。我希望她乐观、开朗,但是她就是胆小怕事;我希望她能够有个好性格,不任性,可是她偏偏爱哭闹,而且一闹就是天翻地覆才能停止。

看书吧,各位专家....都来吧。看完的结果是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是我的错,因为我不该这样,也不该那样,这样做是落后该批的,那样做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还有这样带孩子孩子长大了会怎样地一塌糊涂等等....而我必须这样,必须那样...

哦,天哪,原来我是这么不合格的妈妈,竟然犯了这么多的错,老天快来拯救我吧!再不行动我的孩子怎么办呢?

书上说,这个是关键期,那个也是关键期,错过你就惨了。时间不等人啊,可是小朋友就是不合作怎么办?每次看看都觉得自己这个也错过了,那个也错过了。
书上怎么说来的?不能打骂,好吧,我忍!!可是忍的结果就是爆发得更厉害。
书上还说什么?要温柔而坚定? 好吧,孩子哭闹的时候我还是温柔的陪着她吧,任由她在我身上又蹦又跳。小朋友见我如此温柔,认定我一定会让步,于是加大了哭闹的力度。
书上说什么?让孩子自己的事前自己做? 好吧,我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捡起来总行了吧?可是她就是不检,非要妈妈检,妈妈不检她就哭闹。

书上说什么?如果孩子实在闹得厉害,就做暂停,让大家不要见面。好吧,女儿哭闹的时候,我把自己关起来,任由她哭总行了吧?结果婆婆因为哄不住孩子,死命拍我的门,对我大喊大叫,差点破门而入。

书上还说要给孩子安全感,母亲要对孩子的需求尽力响应。于是我天天陪着孩子玩。可是孩子出现了粘人的现象,死死粘着我,我一离开就哭,好像安全感更差了。

书上还说,过度关注孩子,也会降低安全感.....

书上说,孩子不吃饭,就算了,不要劝,可以通过鼓励啊,好吃的饭菜来吸引孩子。我对女儿说,不吃算了!女儿高高兴兴地玩去了。可是下一顿,她还是不好好吃。反而是换来婆婆对我满脸的不高兴,老公对孩子不吃饭更不耐烦的态度。


想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哪有那么容易?没有人天生就是勤劳的。

当我把所有的精力用于与孩子搏斗,与书本搏斗时而且还与自己搏斗,我真的筋疲力尽了。无论我想培养孩子怎样的特质,从书上得到的方法多半都是不灵的。人家孩子行,在咱这儿怎么就不行了呢?

最大的压力来自老人。老人作为旧的教育方法的一方,因为不能完全主导孩子的养育已经有所不满,冷眼旁观着我这里发生的一切,时不时旁敲侧击地说上几句。而我也着急啊,倘若不能证明什么或者不能确定现在的方向是对的,那么就任由一切回到过去吗?

老人会说“我都生过三个孩子了,怎样带孩子不比你有经验?”

在孩子2岁到3岁的一段时间里,从初为人母的不适应到教育连连受挫再到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我得了轻度抑郁,有时一整日都坐立难安,生活得十分痛苦。

我最不能容忍孩子们挑战我的权威或者进步后走回头路,不然我就认为他们要往坏的方向发展。其实现在想想自己小时候,何尝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呢?

而且这个时候,我怀上了小儿子。此后,我开始了一边看育儿书折磨自己、一边孜孜不倦地和孩子做斗争,一边看心理书籍对自己进行修复的生活。白天上班紧张地工作,晚上下班回家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孩子们睡了就看书,走路听书,就这样到了第4个年头。

心理自助的书,我买了应该不下30本了。最神奇的是,我发现心理自助对育儿竟然有所帮助。

或许当我放松下来扪心自问,“我到底怎么了,我遇到的问题真的有这么严重吗?”的时候,才能看清一些原来不明白的事情。
再看看女儿的老问题,当她发作的时候(撕心裂肺地哭闹),她到底想要什么?
我真的不是一个好妈妈吗?即使以前做得不好,但是我很尽力,很努力了。
我真的不能骂他们吗?我也是人,我如果自己都不爱,我怎么去爱他们呢?
养成孩子好习惯是很重要,但是一时半会没有达成,很严重吗?再给我3年的时间,我能够做到吗?
我改变不了家人,可是为什么就一定要改变他们呢?
我究竟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是书上说的样子吗?
我自己小时候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我小时候那样都没有问题,现在我的孩子为什么就认为是有问题呢?
我的确需要改变自己,但是改变一个人如此之难,一时半会儿做不到有什么奇怪的吗?需要为此否定自己吗?
我为什么害怕孩子长大了埋怨我?而我为什么现在又要埋怨我的妈妈对我的教育?难道人不是英才就是蠢材吗?
我为什么要向别人证明读书是有用的?我为什么要试图去改变别人呢?
抛开那些个专家,我自己成长道路上有积极意义的内容能否让自己的孩子传承下去呢?


之前看毕淑敏的书,我大概知道了幸福是什么,可是我总觉得自己追求不到幸福,这是一种能力,而我不知道通往这种能力的途径。

但是有一次听卢勤的讲座,一个观点让我顿时震撼,她说到乐观能够改变一个人,并且举了一些孩子们夏令营的例子。我突然明白了,幸福是一个目标一种能力,而乐观就是到达这个目标的道路。

乐观的思维模式则是可以训练的。我时常训练自己的找出问题的积极一面,同时也给孩子传递乐观,减少他们的抱怨,让他们更快乐。而快乐的孩子则是很好教育的。

在养育孩子的第5个年头,我终于释怀了。那么多的育儿书或许是有意义的,但那些看得再多都不是你自己的东西。书本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且每个孩子的个体和环境不同,怎能统统适用?而且书本上的东西,大多都是一些片面的,不具备操作性的东西。

最有意思的一个发现就是,许多育儿书的作家,喜欢指责父母一辈如何如何,如何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举一些丑陋的例子让父母们警醒,让家长产生焦虑和立即改正的巨大愿望。

可是,他们自己都不懂教育。作为作家,现在他们是老师,我们是学生。喜欢指责学生的老师,如何能够让学生有所成就?

尤其可笑的一个著名例子是,“孩子摔了扶不扶”这个问题。许多专家以国内外进行比较。以至于我在大街上看到年轻妈妈遇到孩子摔了,都十分紧张地说“快,快点自己站起来” 生怕被划入溺爱的行列。

现在,我儿子摔了,我会慢几拍过去。如果他不要紧,他自己一蹦一跳地就会跑走。如果他还不起来,我就把他扶起来问问怎么了?

最近一年孩子们乖多了,养成了很多的好习惯。女儿吃饭也快了,儿子也能自己吃饭了。这些都不是从育儿书上学来的,而是我和他们磨耐心磨出来的。

每当我有一个想法或者发现他们有一个问题时,我先告诉自己,这个问题很难,需要很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可能大概是半年也可能是一年吧。我会将别人的方法做一点点尝试,如果不行就换一个,反正我有的是耐心。很多习惯养成之后还会倒退,不要紧,反正我有的是耐心,我另外想办法。不行就稍微停一停。

孩子伤心的时候,我就抱着他们什么都不说(即使是他们错了我批评完他们),一会儿他们就蹦蹦跳跳地走了。也不实施专家们说的,孩子做错事要几个步骤(之前这事儿可把我折腾坏了)。我抱着他们什么都不说,则是女儿教会我的,因为我以前只听专家的却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她的。

我发现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你对孩子有要求时,一开始一定必须放低门槛,就像诱骗一个小老鼠进捕鼠笼一样。儿子2岁半的时候还是完全喂饭的,而在3岁时完全独立开始吃饭了。为了这,我花了半年的时间,一开始只要求他自己吃1口,就有鼓励;然后是每顿吃2口,然后是吃半碗,吃一碗,最后要求吃饭不要下桌子。中间如果推不动就算了,隔天再来。当然他总归磨不过我,还是自己吃了。

例如刷牙的习惯,我打了一张表,每天如果有刷牙就在当天的格子上钩一下。女儿竟然靠这个表坚持了一个月。当然中间她也有忘记刷的,那样的话也就算了,并不做太多计较。

这一年孩子们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而我使用的一些方法和工具(例如定时器,统计表以及一些特定的规矩),使家人从原来的不屑到后面的一起使用,再到他们向别人推荐。这些不需要强制,而要潜移默化,做好自己,水到渠成。

很多时候,孩子们不肯合作,我就不管他们,自己来做。他们反而喜欢跟着我做。现在很少勉强他们什么,更多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放轻松吧,只要我重视教育,长远看我就已经领先了,没有落后的理由。总有人比我们强,那也是没有办法的。”

贝克汉姆对儿子说,不要在乎输赢,你得充分投入并且享受踢球这个过程。这话快要成为我的座右铭了。我不需要和孩子之间产生什么输赢,只需要帮助他们,只需要和他们一起享受成长的过程,尽我所能而已。

专家们说的那个是隔壁邻居家的孩子,我们可以姑且听听看看,也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因为砖家们特别喜欢炫耀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但是我相信,有得必有失,他们的孩子有缺点,也是不会告诉咱的。

小卡尔威特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知道6国语言,那又怎样,长大不过一个教授而已。

我想和很多和我一样焦虑的妈妈们说,赶紧将专家们从神坛上拉下来吧。对于所有专家的例子,他们说的话,都只能当作猜想,小心求证和运用。各类意见要比较着看,一定要多做尝试,只有尝试了,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现在想想,我发现育儿书看多了没有太多的帮助,不如遇到问题了,专门针对问题去广泛地找解决方案。

不要一开始就抱有过高的期望值,不要过于苛责孩子,孩子反而能够给你惊喜。最糟糕的就是相信专家口中的“隔壁家的孩子”。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53 金币 +53 收起 理由
liumimi + 3 + 3 精品文章!
Xieno + 50 + 5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8-26 19:37:37 | 只看该作者
看见了你写的就如看见了我。面对育儿书,面对牛娃家长写的各种经验真心焦虑过。现在正如你所做:不如遇到问题了,专门针对问题去广泛地找解决方案。再找到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有效方法。
另外就是自己不能急,慢慢的静心的找问题所在。肯定是会有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8-27 12:22: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yxiaoma 于 2013-8-22 18:11 发表
转眼女儿已经5岁了,回想养育她的这5年完完全全是与育儿书战斗的5年。仅以此文鼓励那些深爱着孩子却在迷茫和焦虑中煎熬的妈妈们。

我一直自认为自己的妈妈是个失败的教育者,成长中我吃了不少苦头,对妈妈的 ...



这里有几个问题:

第一,选择什么样的育儿书。如你所说的没看一百也看了好几十本的育儿书,我没做到。但我看了一些个人认为很不错的书,还发过一个有关育儿书的帖子,特地推荐了几本,我认为很有道理也有比较普遍的适用性的:
最经典、最有用的育儿书(请踊跃荐书,谢谢)   ( 1 2 3 4 5 6  .. 9 )

第二,对育儿书的观点如何认识。如果一概不假思索的接受认可,其实很容易造成左右为难的局面,因为每个人是不同的,每本书也打着作者的烙印(除非是拼拼凑凑乱来的,这样的书也不少)。作者的看法,又多半是针对大多数的孩子——而我们的孩子,他(她)可不是什么大多数,他(她)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第三,我们如何育儿。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当猪养。很多人这么说。其实,无非是经验问题。最初我们都没有经验,需要有个摸索的过程。读书可能使我们得到浓缩的他人经验,但是要养育我们独特的孩子,需要我们独特的个人经验。所以,恭喜你育儿书大学毕业,现在你自己可以写自己的育儿书啦——不过,它应该只是针对你家娃的,其他的孩子能否适用,还得看情况哦。


[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8-27 12:2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8-29 13:57:57 | 只看该作者
有些作者与我们所处的环境相差很大,有些书观点相悖,我们必须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取长补短才是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8-29 15:43:4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一个同事说,教孩子,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怎么教都能教出好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34 , Processed in 0.113991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