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读这本书还是2006年了,当时在博客里记了,翻出来,与各位家长分享。回顾走过的路,加今日感悟。
《英语尖子生是小学时打造的》一书,是一位韩国童话作家徐锡英与女儿一起征服英语的过程。笔记以下内容:
把“听”当作一日三餐,踏踏实实地听下去:作者从英文节目让孩子喜欢上了英语,也锻炼了极好的听力,书中提到的节目有Dora,芝麻街,Rugrats, Bear in the big blue house, Mr. Roger's neighbors, Blue's clue, Thornberry's family adventure等。
今日感悟:的确如此,上两楼有记录。可能当时就是看了这本书坚定了这么做吧。
认识字母就能读英文童话书:作者利用Oxford出版社的Start with English Readers系列书进行阅读。读之前,妈妈先做预习,将不认识的词制成卡片,让孩子先熟悉这些单词。使用图片词典,把单词以图片的形式记忆。
今日感悟:给孩子读童书,也是我坚持做的。做图片版生词卡片,这我也学习到了,很长时间我都没有忘记这个方法,女儿小的时候,我做卡片,都尽量加图片。
大声朗读是包治百病的灵药:
大声朗读自然地使孩子进行连读各音之音的强弱、高低,自然在加工单词的重音、句子的语调,使孩子发音得到改善。
大声朗读不仅对发音有好处,而且得到改善的发音也提高了听的能力,大声朗读和听力可以画等号。
大声朗读还能使孩子同时学到并熟悉声音、单词和句子,单独学习单词和词汇时存在的问题,轻而易举的得到解决,采用掌握“句子中的单词”、“故事中的句子”的方法,孩子能很好地记忆读过的文章,而且不容易忘记。
大声朗读过的文章能更容易地说出来,有时会不经意地脱口而出,这使孩子的口语能力得到提高。
用眼睛读时理解不了的文章,反复大声朗读就能领悟其含义。“大声朗读时,需要动嘴和肚子,耳朵又能听见说出来的声音,因此与只用眼睛相比,使用的身体部位要多,自然大脑的活动也更活跃。”
大声朗读甚至会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务。在朗读过程中,孩子能熟练地读出来的文章,就很容易变成写在纸上的东西(writing).
通过以上的作用,作者相信大声朗读的方法是突破外语学习界限的重要方法之一。
今日感悟:让孩子大声朗读,这个我家做的不多,但是因为我家听得多吧,没有刻意要求过朗读,但后来朗读得不错。我觉得今后这个方法还得要用。
尽量弱化语法: 每当童话书中出现新的语法内容时,要是它不阻碍孩子对内容的准确理解,便没有必要给孩子解释。但是如果孩子被绊住,无法走下去时,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给孩子解释语法,但尽可能解释得简短些。
今日感悟:完全赞同这个方法,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秉承这个原则。书上还写了个学习不规则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的方法,就是在绘本故事书中出现不规则动词时,在上面写上它的原形,这样读一次,孩子就看到一次(或者提一下),自然而然就记住了,我也是用了这个方法,没有刻意背过不规则动词表,可孩子后来都知道。
三阶段朗读学习法:第一阶段让孩子通读整本书来掌握其意思,这时,你有必要问孩子一些简单的问题来印证掌握内容的程度。然后和孩子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弄清准确的意思。通读时遗漏、不懂的地方,都是在第二阶段要解决的问题。第三阶段就是大声朗读,这个阶段是练习孩子的嘴和耳朵的阶段,是个加工、升级的阶段。要想避免学习聋哑英语,就一定要按照“三阶段朗读学习法”来学习。
用英语童话书,也攻克了语法问题:孩子读英语童话书的时候,要是出现动词的过去式,就在书上写出它的原型,孩子反复朗读时,肯定能看到,这样,在孩子的头脑中自然地就能形成链接(原型-过去式),以后还会有过去分词就写原型-过去式-过去分词的链接。把have+过去分词的部分用黄色荧光笔着上色,目的是如果孩子理解不了现在完成时的用法,起码让孩子熟悉它的形态。
今日感悟:原来这个独特的方法,我记在笔记里了呀,上面又重复写了一遍,说明这个方法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啊。
老式英语教育也有它的用处:作者用本土式方法学英语,孩子的语法比较弱,英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是得用韩式英语教学法(在中国,就是中式教学法,以语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来进一步学习。作者在她女儿小学高年级时利用韩国中学教材学习,不仅没有损伤英语实力,反而起到了巩固作用。
总结作者女儿的学习方法:
1、以本土式英语(利用原语广播和书籍以听、读、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开始。
2、有了一定的实力后,导入韩国式英语(上国内学院和学校所采用的方式,使用国内的书主要学习语法的方式。)
3、再学习本土式英语。
还有一些找外国籍人士练习口语和后来考TOEIC、TOEFL的内容未摘记,有兴趣的朋友可找书一读。
今日感悟:如今我们已经要初中毕业,英语也学了这么多年了,是不是也到了该用一本系统的语法书来练练的时候了呢?完全靠学校是否可行呢?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也在寻找与学校语法教法不一样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