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51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敏感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1 21:4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2岁:口、手、走、视觉、空间、爬、抓、移动物体、细小事物2岁半:咬人、打人、说不、空间智能、攀爬、跳、模仿、旋转、玩水、玩沙、秩序、语言模仿、探索、审美2、5岁到3岁:建立概念、自我意识产生3——4岁:执拗、追求完美、垒高、对色彩、语言、剪、贴、涂、藏、占有欲、逻辑思维--为什么4——5岁:出生、情感、社交、人际关系、婚姻、审美、数学概念、绘画、认字、音乐、性别5——6岁:书写、数学逻辑、合作、动植物、阅读、实验、规则、收集、对社会感兴趣螺旋状敏感期:绘画、音乐、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关系、秩序、独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3-1 22:21:25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我儿子在1岁半到2岁多一点时他感受到了很多情感,比如感动,恐惧,伤心,失望。可他似乎对自己的这些情感一无所知,所以总有些奇怪的行为。一次他看一个感人的故事后哭了,但他不知道那是感动,以为只有疼痛才能哭,于是他一读那故事就打妈妈,然后对妈妈说:“妈妈也哭呀。”

所以我在想,1岁半到2岁多一点时也该是孩子对情感认识的一个敏感期,只是这个时候孩子还不能很好地表达,所以很多人没有发现。

另外,我个人觉得,上面列的都是一些孩子提高自身能力的敏感期,在这些敏感期里,基本上都是孩子能够自主地学习。

我现在特别关心孩子对于自律等社会行为规范的敏感期。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孩子长得好好的偏偏要有一段terrible two?为什么孩子在自己心理成熟前要有一段事事与别人作对,非要把父母的爱心和忍耐力拉到极点的时期呢?我为此做出的解释是,孩子要用自己的过界行为带来的后果让自己体验到“边界”的概念。从而建立起自律,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人。

我儿子是一个敏感期表现得特别明显的孩子。每一个敏感期来的时候他都是特别专注忘我地反复练习。他的这一特点使我对他的观察变得格外的容易。现在他一阵一阵的胡搅蛮缠,往往在他耍赖或者胡闹时他总是用诡裔的眼神观察着我。他的这种举动一下提醒了我,他一定是进入了某个敏感期。一般而言,孩子在发展自我本领的敏感期时,父母很容易察觉到。而对于这种社会行为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因为孩子是无法一个人完成的,他需要把自己的行为影射到他人身上,从他人的反应中构建起来的。所以,很少会有人认为terrible two是一种敏感期的表现。

不知道Montessori博士有没有这方面的说明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3-2 00:08:10 | 只看该作者
this is so good. I really find it is easy to let my daughter know somethins in some time.
thank you so muc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3-2 11:24:15 | 只看该作者
Qmom+-->引用mom  我现在特别关心孩子对于自律等社会行为规范的敏感期。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孩子长得好好的偏偏要有一段terrible two?<font color="red">为什么孩子在自己心理成熟前要有一段事事与别人作对,非要把父母的爱心和忍耐力拉到极点的时期呢?我为此做出的解释是,孩子要用自己的过界行为带来的后果让自己体验到“边界”的概念。从而建立起自律,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人。 我儿子是一个敏感期表现得特别明显的孩子。每一个敏感期来的时候他都是特别专注忘我地反复练习。他的这一特点使我对他的观察变得格外的容易。现在他一阵一阵的胡搅蛮缠,往往在他耍赖或者胡闹时他总是用诡裔的眼神观察着我。他的这种举动一下提醒了我,他一定是进入了某个敏感期。一般而言,孩子在发展自我本领的敏感期时,父母很容易察觉到。而对于这种社会行为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因为孩子是无法一个人完成的,他需要把自己的行为影射到他人身上,从他人的反应中构建起来的。所以,很少会有人认为terrible two是一种敏感期的表现。 不知道Montessori博士有没有这方面的说明呢。
你的分析也是正确,上面所提到的,是孩子强烈的占有欲的表现吧。孩子通过占有物本身然后超越对物的点有达到精神的状态。 蒙台梭利:<font face="宋体">儿童自然的能量象章鱼的触手一样伸展出去,抓住并毁坏他急不可待想要的东西。一种主人感使他牢牢地捏住东西,他保卫它们就像捍卫自己的生命一样。强壮的和活泼的儿童通过击退其他也想占有它们的儿童来保护自己的占有物。这种儿童由于他们想要同一种东西,相互之间就经常会吵架。这产生了痛苦的反应-----残酷的感情,为琐碎小事而争吵。这种争执不会轻易解决。于是出现了不协调,在那些应该是光明的地方却是黑暗的。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一个人的自然能量被转移掉了。<font color="red">占有欲的根源在于某些内在的罪恶上,而不在外界的物体上。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red">作为儿童道德训练的一部分,我们督促儿童不要把自己依附于物质的东西上。这种教导的基础是对他人财产的尊重。但是,当儿童达到这一点时,它已经越过了那座把他跟深层的内心生活相分离的桥梁,这就是为什么他渴望转向外界的物体。这种欲望深深地渗透进儿童之中,可以把它看作是他本性的一部分。<font face="宋体">具有缄默气质的儿童也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无价值的物体上。然而,<font color="red">这些儿童是以不同的方式拥有物体的。他们不善争吵,通常不跟他人对抗。他们宁可去积聚和隐藏东西。他们被认为是收藏家,但是他们并不是为了把东西按合理的范畴分类而收集物体。他们积聚的东西五花八门,相互之间毫不关联。不仅智能有缺陷的成人,而且有过失的儿童的口袋里都装有无用的和不相称的东西,这些人对收藏都有一种荒谬的癖好。个性软弱和缄默的儿童会从事类似的活动,但是他们积聚东西的习惯被认为是完全正常的。如果任何人试图夺走这些儿童所收藏的东西,他们将竭尽全力地提防着。<font face="宋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这种收藏习惯给予了有趣的解释。他把这比作成人的贪婪,这种贪婪的胚芽在幼儿期就已能辨认出来。如果一个人所依恋的许多东西对他是毫无用处的,但是他又不愿意放弃它们,这将是一剂致命的毒药,它会打乱他的基本平衡。父母很乐意看到他们的孩子保存自己的财产。他们把这看作是人性的一部分,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占有欲和收藏习惯的儿童是得到普通人承认和理解的类型。所以,你孩子现是在对父母表现出极大的占有欲。通常表现在3-4岁这个时期。 什么叫:terrible tw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3-3 01:33:26 | 只看该作者
版主,对不起,我好象没有表达清楚。我们这里都说孩子到了2岁就变得脾气古怪,不好对付了,大家都说这是 terrible two。我想就是2岁逆反期吧。(不知为什么,很多书上都说3岁才进入逆反期?我儿子现在才2岁多一点)下面是一段我的育儿日记:


****
到Q进入 terrible two以前,妈妈一直都是尽量满足Q的要求的:如果Q想在商店街的地上打个滚,好,打吧。妈妈等;和小朋友们一起出门玩,别人都自己走,唯有Q要妈妈一直抱着。好,妈妈就一直抱着。很多情况妈妈宁可自己磨厚脸皮也不多给Q什么压力。可以说是很宠着Q的。可一进入 terrible two,妈妈发现Q是宠不得了。不是妈妈不想宠,而是Q不停地给妈妈出难题,往前也是NO,往后也是NO。往往是Q把妈妈逼到不得不说NO的地步。于是,“战争”开始了,全家人都精疲力竭。妈妈想,这样下去不行,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妈妈开始琢磨Q,观察Q对妈妈一言一行的反应。妈妈发现Q进入 terrible two后,渴望两样东西:1,关于感情的认同。2,关于被约束的渴望。关于1,妈妈已经象祥林嫂似地唠叨了无数遍。有趣的是第2条。妈妈发现Q都是先用哭闹来对抗妈妈的约束,但以后又表现出很强的自制力来遵守规定。而且因为有了约束,Q和妈妈的关系比以前又亲密了一层。

妈妈一直都赞同蒙氏的精神胚胎的理论。相信孩子是由自己的精神胚胎引导着成长的。作为人,为了发展他社会性的一面,他必须经历约束,自律这一步。对于这么大的孩子,他们不会表达自己想要什么,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们渴望约束。只是一种潜意识(这也许是人类进化这么长时间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吧),让他们的行为变得古怪,把自己卷入trouble,让自己碰壁。从而给自己创造出体验“约束”的机会。

再说到亲子关系,妈妈认为这是一个亲子互动成长的过程。婴儿依赖父母,父母给她充足的关爱,便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信赖关系。这是一种很好的亲子关系。但不是说这种信赖关系就能维持永远。当孩子长到幼儿了,她已经开始渴望比充足的关爱更高一层的爱-- 约束就是一个。只有孩子从父母那得到了自己渴望的约束,这种亲子关系才能又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之后随着孩子的成长,亲子关系应该一直向着精神、意志的高层发展。维持好亲子关系,需要父母随时洞察孩子,透过表面的行为知道他真正需要什么。这往往是对父母的一个挑战。
****

我看过一些蒙台梭利的书,又很信服又有疑问。很希望能够和大家讨论讨论。

比如说,敏感期。我个人觉得,孩子的敏感期有几种,
一种是孩子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自我发展类的敏感期。比如说孩子到了学走的敏感期,就喜欢走呀走,记得我儿子刚会走时,一次带他去社区中心玩,那里有个轮椅通道(就是一个很长的斜坡),他一个人执着地在那个坡上走了14趟。 对于这类的敏感期,一般家长比较好发现,也比较好满足孩子的需求。

还有一种是孩子需要四周人协同来完成自我发展的敏感期。比如说自律性等社会行为的发展就是一个。孩子只有通过自己做出某些行为,然后看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比如四周人的反应等等)来学习行为规则、体验“界限”。如果这时候家长发觉不了孩子对于这方面的渴望,一味地顺应孩子的各种要求,实际上就是错过了这个敏感期的发展。

所以我特别希望找到蒙台梭利对这类敏感期的介绍或是总结。因为这类敏感期不是家长简单就能发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34 , Processed in 0.13385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