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榴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天灌水] 再审朱令案?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3-5-9 10:37: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i>1717</i> 于 2013-5-9 09:03 发表 [url=http://bbs.etjy.com/
朱令案白宫请愿书被指事实错误 亲友不支持请愿       
2013年05月08日01:4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江玮 北京报道  朱令案白宫签名后,孙维是否会被美国驱逐出境再次引发关注。 ...


朱令案的发酵,代表如今大家对公权力极度缺乏信任。多年前的事件,非要挟洋才能引起重视,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5-9 10:50: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i>1717</i> 于 2013-5-9 10:09 发表 [url=http://bbs.etjy.com/

性格也可以决定别人的命,想保命,防一下这些人吧!                        2013-05-07 18:30:44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能无,还真得教孩子提高识人,防人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5-9 11:07:0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原帖由 快乐一筐 于 2013-5-9 10:50 发表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能无,还真得教孩子提高识人,防人的能力。



我们不能满足于此。

最高境界:消灭源头。
最急要做的事:保护家人,保护自己。

看看别人分析的源头何在:
从朱令黄洋案说中国式嫉妒的由来
海岚

朱令案我关注了很久,朱令活下去的那份艰难和妈妈照顾朱令那种坚强和痛苦已经成为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哀伤。今天又看到了一个黄洋,一个自己喝了饮水机的毒水觉得味道不对,把饮水机里的水倒掉清理干净担心室友喝了不好,如此善良有才华而且承载了父母一生一世的厚望的年轻才俊就因为喝一杯自己寝室里的饮水机里的水而被那么残忍地夺去生命!我无法想象他昨天还是考博士第一,今天就历尽痛苦而万分无奈地离开于他充满希望的世界!这是怎样的痛楚!我更无法想象他拿本本分分的父母将如何面对这一切?

高智商高教育层次的人如果内心邪恶是多么的可怕!究竟是什么能够让这些所谓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的人性能丑恶到比恶魔还狠毒?大家都在评说这个可怕的嫉妒心。我还要进一步说,这种嫉妒我就把它称为“中国式嫉妒”,为什么,我来解释一下:嫉妒是一种非常有害的不良情感。比如,女孩子A喜欢一个男孩子,但发现这个男孩子并没有对她有什么回应,而是去接近女孩子B,那么女孩子A就很有可能嫉妒女孩子B。嫉妒是地球人都可能有的,不是只有中国人才有。

我说的中国式嫉妒则是,看不了周围的人比自己好,比如同学之间,同龄或相同背景同事之间等。就地画个小圈子,圈外的人怎么好都可以,但圈里的不行。我出国前办公室对桌有位姐姐,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我把她当成好姐姐有事愿意和她讲,我有一次假期到深圳表姐家也去了趟香港,那时香港刚回归。回去上班的时候我按耐不住偷偷给她看了我在香港照的照片,记得当时她说了一句,‘我这么大岁数了还没去过香港呢,你这么点儿小孩儿倒是去了。’他脸上掠过的不是分享我的喜悦,而是一丝不爽。我当时有点不明白,第二天单位书记找我谈话,说我无组织无纪律去香港也不事先打招呼。我就问书记,香港回归了,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分了,又不是敌占区,为啥和去别的地方不一样?过了好多年,我才明白那位姐姐为啥会把我自行去香港的事告诉书记。在她的潜意识里我们是一个单位的,我们就有可比性。其实,每天去香港的人多了去了,只要我不认识,就无所谓,但我们在一个单位,她又比我大,就要事事在我前面。这种逻辑看起来可笑,可生活中太多这样的事了。

这种画地为牢产生的嫉妒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嫉妒。它能够扭曲人的心灵,吞噬人的人性,到了极致就能干出这两起伤害案的罪恶。

是谁制造了中国式的嫉妒?是你,是我,是我们中国式的互相攀比的教育理念。我们小的时候,是不是爸爸妈妈经常说,‘你看邻居家小胖儿,哪哪比你好。’以此来鞭策我们?在幼儿园,老师是不是经常说,让我们来比赛,看谁吃饭吃的快?我们上学了,老师是不是经常说,谁谁是我们班最好的?你都没法和人家比?仅就在幼儿园这段,这样的教育方法往往能立刻见效,也非常容易就能让孩子做出我们期待的事。前一段一个妈妈问我,海岚老师,我家女儿必须要每次都赢,不第一就哭怎么办?’ 我只是反问了一下,你家里是不是经常用比赛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答案是的。

到加拿大学早期儿童教育,我惊奇的发现这种让孩子比赛的方法是不允许的,我当时不明白,这样有什么不好,课下问了老师,老师说如果互相比较,容易激发不正当的竞争心理,后来接触越来越多的加拿大孩子,他们不知道和别的孩子比,有时候似乎很傻,但我看到的是孩子们内心的坦然,从容和快乐!我渐渐明白,这就是我们中国式嫉妒的起因!在加拿大幼儿园,如果我们要带孩子到外面公园,期待孩子把外衣啥的穿好,我们不会说看谁穿的最快。尽管,这样是非常容易让孩子努力并迅速穿好的。我们会说,我看见埃里克森把衣服穿好啦,谢谢!我看见艾米丽把衣服穿好啦,谢谢!我们绝对不会说,埃里克森最快,艾米丽第二快,托尼你再不快点儿就是老么了!

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前者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个体行为,老师的表扬是要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后者关注的是孩子之间的相对比较,孩子们关注的是我比谁如何如何,而不是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中国式嫉妒的萌芽。

前段时间在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的课堂上,教授提到高中生的教育中学校和家庭中榜样(role model)的作用。在联系实际的讨论中,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说在高中课堂上树立一个榜样,让全班学生向他学,教授补充说,应当注意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榜样,而不是固定集中在某个学生身上。现在我们能否理解这里面的深意!

我们的传统文化支撑的是千年不变的一个统一模式。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时代为每个人成功提供了不同的机会,就像我前段时间微博里提到的,People succeed in different ways!没有必要和谁,尤其是周围的人比来比去,比出来的是目光的狭隘,内心的不快乐,是心灵的扭曲,到了极致,就是邪恶罪恶!

   但愿这种悲剧就此消失,从你我开始,不用这种盲目比较的方法教育孩子,而是去关注孩子每个个体的具体行为,完善自己快乐成长,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而不是比下去谁产生的所谓机会,世界很大…..谢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bf17750102e28e.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Martina-Mm + 10 + 10 唉,大的环境改变,可能得几代人的努力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5-9 11:18:39 | 只看该作者
支持重新调查,审理此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5-9 14:40:32 | 只看该作者

zt:我为朱令的遭遇悲愤,却也是为自己的命运惊恐。我为朱令发声,其实是为自己呐喊。

志愿者称有人调查朱令案丢工作 不怕迟到的春天
   说起女儿的遭遇,朱令的父亲反而很平静。
   4月16日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再一次将19年前清华大学那桩离奇的“朱令铊中毒”事件拉入公众视野。

   其实19年来,诸多对朱令案的关注一直未曾离去。朱令案已经成为一道伤疤,如果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结果,不同时期的人们,总会因为某种原因将它揭开,尽管这样会很疼……
   活着——
   未经过滤的空气
   隐藏着足以致命的威胁
   “不要直接进去,先换鞋!”辗转来到方庄朱令家门外,30多岁的志愿者王华并没有让齐鲁晚报记者直接进去,完成“换消毒鞋套”和“洗手”两道程序,才能跨进吴家狭小的里屋。这样是为了避免朱令被外面带入的细菌感染。
   最里面的屋子里,喉管被切开的朱令躺在床上。她不能像常人一样用鼻子呼吸,未经过滤的空气,对于她来说,既是维系生命的必需,同时又隐藏着足以致命的威胁。
   对于逝去的时光,1973年11月24日出生的朱令似乎毫无记忆。她还停留在中毒发生之前,如果问她多大年纪了,她会吃力回答:23岁。大剂量铊中毒的后遗症之一便是膈肌麻痹,右肺严重萎缩,直接后果导致现在的朱令呼吸功能虚弱。“她这边的肺缩得只剩下拳头大小了。”昏暗的小屋内,朱令72岁的父亲吴承之将右手放在自己的肺部位置“熟练”比划着,语气中并未带太多情绪。母亲朱明新在屋里默默看护着朱令,“得及时吸痰,不然憋时间长了会有危险。”志愿者王华很多年之前就知道朱令的案子,直到2011年,在英国做访问学者的她,偶然从刚认识的一个大学教师那里才得知朱令家的地址。回国后,她很快找到朱令家,“可能是之前看她的报道太多,第一次就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顺理成章地,王华成为帮助朱令的志愿者之一。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朱令家帮着两个年过七旬的老人照顾朱令,同时还负责联络国内热心的网友们,回应他们提出的看望朱令或往吴家寄送东西的愿望。
   王华的另一个任务是和海外的“帮助朱令基金会”联系,定期汇总国内外的捐款。“两年前的一个小感冒就花去了60万元。”作为现在与吴家最为亲近的人之一,王华深知钱对于朱令的意义:日常护理,可能出现的疾病的治疗,以后可能送往的护理中心,无论哪一项,没有巨额的费用支撑,都难以完成。尽管朱令的同班同学童宇峰2004在美国成立了“帮助朱令基金会”,并在海外华人中有一定影响,但这些年来收到的捐款非常有限。“从2004年到2013年,10年间有10万美元左右。”王华拿出一个本子,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说。她也会不定期汇总国内捐款,并进行公开。近期给朱令捐款的数额有了明显的增长,原因很明显,复旦大学投毒案重新唤醒了人们对尚无结果的朱令案的关注,这让王华感觉很欣慰。对于此次媒体的介入,她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或许能推动朱令案情,另一方面更为现实的是,募集足够多的钱。
   呵护——
   至少应该保证
   她生命延续下去
   让虚弱的朱令过多地与外来人接触,还是冒了很大风险的。
   随着来访者的增多,4月18日,王华特意以长微博的形式,发布了采访朱令的“媒体须知”,提醒采访者来之前做足功课,还要尊重隐私,不要拍摄朱令的病态照片,更不要“随意进入朱令的房间”。“平时照顾令令,联系网友,取送一些快递件,都是她(指王华)来做的。”吴承之说,“其实王华也挺不容易。”的确,4月27日,王华一刻都没闲着:由于对朱令家情况很是熟悉,在本报记者与吴承之交谈时,王华能时不时做一些补充,或者提醒吴说得不准确的地方。
   同时,王华还把近些天网上有关朱令的报道的情况汇总,拷到了桌子上一台老式笔记本电脑上,因为这台电脑无法上网。“凡是对案子有帮助的东西,我会不定期地从网上搜出来,拷给吴叔叔。”王华说。这几天,她联系给吴家安装了一台能上网的电脑。
自4月16日以来,王华接待的媒体已经将近30家,为此她几乎天天往朱令家跑,丈夫甚至和他开玩笑说,干脆住那边算了。“忙了一天,老公等不及吃了些剩饭,说你自己在外随便吃点吧,夜幕降临背着大包精疲力尽回到家……”4月19日的微博中,王华写道,不过随即她又像是给自己打气:“是啊,我们还有多少坚守正义、坚守信念的人啊!”王华的到来,至少能让这个原本有些沉闷的家庭,多一些欢快气氛。“吴叔叔朱阿姨将来万一有个什么事,谁来照顾令令?”采访中,王华不止一次地说,案子固然重要,但眼下对于朱令来说,最要紧的是找到一个能够护理的地方,“至少应该保证让她的生命延续下去……”
   但是,护理机构的高昂费用,又是这个仅靠养老金和网上捐款所维系的家庭很难承受的巨大压力。“我能帮忙照顾,但很多事不是志愿者能够解决的。”每谈及此,王华的脸色就会黯淡下来。
   努力——
   种子已经撒下
   不怕迟到的春天
   如果这次也算在内的话,19年来,社会舆论对于朱令的关注,已经历了三次高峰。在朱令遭遇投毒两年后的1997年,北京大学爆出“铊投毒”案,案情很快真相大白,这也让媒体的目光重新投向清华铊中毒案。当然,这次集中报道并没有什么结果。
   回想当年那些经历,一再说自己是个“逃兵”的黄林,语气中明显多了几分激动之情。除了关注朱令的病情外,当时黄林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于事实真相的调查上。2006年,身在北京的黄林,足迹遍及朱令家、确诊朱令为铊中毒的陈振阳教授家、朱令所在学校、协和医院。她还多次陪着朱令母亲朱明新找当时的警方办案人员,并联系了德国一位知名的犯罪心理学家,为犯罪嫌疑人做了一幅“精确的心理画像”。“陈教授和他的夫人崔明珍教授都是代表着尚存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骨气的人。”在一篇发表于2006年的帖子中,虽然仅有几面之缘,但黄林还是给予了两位专家这样的高度评价。她发现,其实早在化验结论出来前,这两位铊毒方面的专家,就已经根据媒体报道,推测到朱令可能是铊中毒,“崔老师甚至还为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内疚不已。”
   与此相对,“他们很早就去找了协和医院,但当时院方专家却不采纳这个结论。”回顾当年与陈、崔两位专家的交谈经过,黄林依然有些忿忿不平:“院方的治疗方案显然有问题,但就是没人愿意承认。”尽管之后吴家也曾与协和医院就此事对簿公堂,结果以“医院并未认错,听说只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给了一些补偿。”黄林说。当时朱令学校方面的态度,也给黄林留下了“非常差”的印象。“出了事,先想到的是维护所谓的声誉,缺乏对生命起码的尊重。”谈及此,黄林的声调明显高了起来。除此之外,黄林认为,对于朱令案中一些关键证据的“被盗”、丢失,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过充分的调查走访,黄林自认为已经取得了充足的证据,同时她还联系了北京的几位顶尖级律师,“准备起诉学校以及部分犯下作伪证与渎职罪的教师和领导”,但却因为一些“复杂”的内情最终只能被迫放弃。个中原因,黄林不愿多谈。
   黄林说,为了调查朱令的事,她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很大影响,而她所知道的一些网友,甚至有人为此丢了工作,“这件事改变了我们这些人对社会、对一些制度的看法。”最终,自认为已经“山穷水尽”的黄林,最终放弃了对朱令案的参与。“该做的基本上都做完了,很多事并不是我们想做就能做到的。”“打开了已经尘封六年的文件夹,那些资料和对话重新鲜活,仿佛昨天。”与她同时期的那批志愿者已经星散,回想当年情形,作为其中少数几个在北京的人,黄林坦承自己承担了太大的压力和期望,“最后折戟沉沙,非常惭愧。”
   虽然“就像其中一位德国的朋友说的,种子已经撒下,不怕迟到的春天。”
   延续——
   为朱令发声
   其实是为自己呐喊
   让黄林欣慰的是,随着近期朱令案的持续受关注,在百度贴吧“朱令吧”,一批新的ID又在延续着他们当年的工作,“至少人们没有忘记,这就有改变的可能。”“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从知道这件事起就一直这样默默关注……”4月30日凌晨2:54,一位名为“手手大魔王”的网友发出的一条帖子,引发了众多共鸣,回帖中甚至不乏十几岁的高中生。“对于这个案子的关注,已经从‘70后’、‘80后’延续到‘90后’了。”朱令的代理律师张捷感叹,只要真相不明,他相信人们会一直关注。
   4月29日,曾经担任过百度贴吧“朱令吧”吧主的李晓对齐鲁晚报记者说,和2006年差不多,没想到现在关注这个事的人还是很多。尽管这位每年都要去北京看望朱令的志愿者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相大白,但她现在依然很关注事件的最新进程。半个多月时间,关于朱令案的讨论,就达到了6000多个帖子。讨论依然热烈。“朱令事件已经不仅仅是家庭的悲剧,还成为一道社会的伤疤。”5月1日下午,一位长期关注此事的学者分析,从目前情况看,重启司法审判的可能性很小,但是,“真相不出来,人们就会一直揭这道伤疤。”
   “我为朱令的遭遇悲愤,却也是为自己的命运惊恐。我为朱令发声,其实是为自己呐喊。”回帖中的这句话,被网友们引用了多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e202850102ec50.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5-15 13:32:52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这几天忙了, 没太关注, 不知有什么进展吗?

我希望ZF表面是平静的, 地下工作还是在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3-5-15 13:56:57 | 只看该作者
但愿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3-5-16 15:41: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榴琏 于 2013-4-24 23:13 发表
会吗?会怎样, 猜猜~~
我猜不会,会毁灭我们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吗?但我还是投了赞成

请投票http://blog.sina.com.cn/lm/z/yb24zl/井下石建议重启朱令案调查。



天涯上一个新帖看了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3-5-17 12:19:09 | 只看该作者
天涯上还有个新贴让我关注,除了朱令,是小锁柱的贴子生命直播http://bbs.tianya.cn/post-free-3266288-50.shtml
如果有妈妈在北京,请替我也送去一份祝福,这孩子给咱臭悦差不多大,却因为水扬酸中毒而屡屡走得生死一线间。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无事生非 + 2 + 2 作为母亲,已经看不下去了。。。。眼睛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3-5-20 17:11:3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北美崔哥檄文:是中国人就不要忘记朱令!!!

中毒前清华大学才女朱令 中毒后智力不到六岁的朱令
天底下有哪位中国人不知道有个叫朱令的清华才女20年前被校友投铊毒弄成植物人了吗?天地下有哪位中国人不知道投毒的凶手全部逍遥法外而且有可能在美国改名隐居过着幸福生活吗?天底下有哪位中国人不知道朱令被人毁掉一生现在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年迈的双亲护理没钱没希望没尊严地活着每一天吗?有哪位中国人想过国家之大国人之多却不能保护一个弱女子不能早日救助她为她讨个公道这是多么刺激人类的良心和捣毁一个民族的声誉吗?

任何死法都好商量,唯有投毒最最残酷!因为毒你的人有可能就在床边护理你。你仇恨的目光无法聚焦,你愤怒的诅咒无法投递,你复仇的火焰无法燃烧,因为你看不见他,找不着他,你不知道他是谁!你会睁着眼睛死,这就叫死不瞑目。

投毒这活儿最适合中国人的个性。它必须偷偷摸摸,在暗处进行,不出声不见血,我们管这叫“杀人于无形,”“兵不血刃”。我们是文明的民族,不好舞刀动枪,不好玩炸药包,不好同归于尽,因为那需要胆量和豪情,需要有种的汉子才能去干。我们主张: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打击敌人。

投毒要一点一点地进行,和受害者走对面还得打招呼,这叫“喜怒不形于色”。看过“潜伏”和“悬崖”的连续剧吧,那是全民投毒素质的大培训。

全世界投铊毒只有25例,中国就占了一半。2012年,北大化学系才女李乐天,在美国新泽西州给清华毕业的丈夫王晓业投铊毒。当初美国医生查不出王晓业的病因,还是一名中国护士,突然想起朱令铊毒的案例,提醒医生这可能是铊中毒,等找来解药,王晓业已经撒手人寰。这个李乐天至今还关在监狱,没有宣判。

2013年,复旦博士生黄洋被舍友林某投毒害死,医生也是受朱令案提示才怀疑可能有人投毒。黄洋的舍友目前已被关押。------ 朱令,你的不幸已经帮助抓获两名毒手,你应该成为警惕毒杀的全国代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投毒历史,我查了一下,在我国古代,有十一个皇帝被身边的近臣或妻女投毒害死。连皇帝都未能幸免,还用说普通百姓吗?还用说普通的领导人吗?毒药的名字都很灿烂:鹤顶红,断肠散,十步死,砒霜。看来化学在神州大地太TM普及了,怪不得我们吃的喝的全开始有毒了。再这样下去,中国人口就慢慢没了,根本用不着计划生育。

投毒者大多是女性,所以毒字的下半部是个“母”字。女人爱嫉妒,所以大部分投毒源于嫉妒。嫉妒源于攀比,而中国人最爱攀比。在中华文化里,谁要是比别人漂亮,聪明,能干,混得好,谁就是被毒杀的对象。

有人问我,崔哥,为什么美国没有投毒案呢?
我说:废话,美国人自己吸毒,不麻烦别人动手。

最近一周内,我收到国内外上千条留言,让我为朱令说点什么,做点什么。我是在美国学过法律的,我知道没有证人证物证据是很难将凶手绳之于法的。要想真正报仇只有派杀手到美国来工作一段。可是没有签证不能在美国工作,加上我们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不能干美国CIA和以色列摩萨德那类暗杀的壮举。

我请教过一个美国牧师,问他该怎么办。他说凶手早晚会害怕下地狱而自首的,还举例说,前不久美国新泽西州一个41岁男子杀了人,在23年后主动自首投案,因为他一闭上眼睛就能看到那个被杀男孩的妈妈在用手指他。他不敢上厕所,不敢独处,不敢睡觉,害怕黑夜,害怕敲门,用他的原话,My life is a living hell. (我的生活是人间地狱。)

我说,我们中国人不信基督,所以不怕下地狱;我们不信佛教,所以不怕因果报应和轮回。牧师问,有让中国人害怕的吗?我说还真没有。牧师大惊:那,你们信仰什么呢?我说我们信仰好死不如赖活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什么的。

牧师绝望了,说人类最可怕的就是没有信仰,那将导致一切道德的崩溃和沦丧。我后来想告诉他我们信仰五讲四美三热爱,但是怕他听不懂,在说这些概念英文都没法翻译,算了。

我们这一代是不需要信仰的一代,我们知道没有钱信什么也白搭。我们从来就不靠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有机会还要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把天底下反动派一扫光。擦,走题了,,,,,

朱令,我们能为你做点什么呢?你的同胞能为你这个遭受如此冤屈的小女子做点什么呢?从网上的照片里,我们知道你的每一天活的是那么没有尊严。

朱令,我多希望你能凝聚你的目光,带着无奈和愤满望出去,让投毒的凶手(们)看到它就做噩梦。我多希望你能伸出你的手指,指向当初曾是你同学的投毒的凶手,让她们的内心永世不得安宁。可是,你现在连这一点都办不到了。

这样吧,崔哥我把你的名字写在纸上,我替你来伸出手,指向隐藏在人海茫茫的那些投毒的人。我呼吁,有同情心的人们都来做朱令的这只手吧,照一张照片,放在微博,微信,博客,Twitter, facebook等等你们能找到的平台。

投毒的昔日朱令的那个同学,你决不会有好下场的,你绝对会遭到报应的,你不论搬到哪里,改成什么名字,都会有人认识你。希望你一闭上眼睛,就看到朱令的眼睛,看到千千万万指向你的手。你要是觉得你的生活是living hell, 就请自首吧,那样也许安宁些。

北美崔哥呼吁清华大学设立“朱令基金。”
呼吁清华大学在化学系门口塑“朱令雕像。”

如果中华大地再出现第二个朱令,那将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耻辱。北美崔哥带着满腔愤满且无能为力的痛苦写完了,希望所有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朋友转发,让更多的人知道。谢谢了。
帮助朱令基金会网址 http://www.helpzhuling.org/default.asp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5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5:33 , Processed in 0.106854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