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无事生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母语孩子的英语作业说起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1:46: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aggiemm 于 2013-5-19 10:02 发表
看了楼主发的九岁孩子的作业,跟帖到这里。
首先,不知道这个是否命题作业,一般来讲国外学校很少留指定的作业,多半会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形式来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这样,大家到大可不必妄自 ...


1、算是半命题的作业。老师提供了几首歌,由孩子们自由选择,自由组成小组写PPT,演讲。
2、对于我来说,之所以让孩子更多的用英语学习,就是因为英美的这种教学方式更尊重孩子,对孩子来说更有利于他们认识自我和世界,所以这方面很希望能多多交流。也许这个帖子里不适合多说,不妨我们另外开帖来谈。看看国外的教育方式,对我们自己的家庭教育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3、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我个人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有机会出现。而现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决定了,绝大多数的人要想通过高考进入好的大学,除了拼爹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孩子的聪明和用功程度。非常聪明的人也有,但在大家争先恐后的搏杀之下,这些人大概也不能轻易的在高考中取胜,而需要相当程度的努力。所以怎么去挖掘孩子的创造力,的确是个重要的问题。我现在的办法就是尽可能的减少“指导”孩子,除了语文听写之外基本不干涉孩子的学习,所以孩子完成作业就非常潦草,他的英语老师也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点,但他认为这是男孩子的特点,不需要多余的担心。所以我的做法呢,在中国老师看来就是管得不够,而外国老师又认为略微有点多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5:11: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ricom163 于 2013-5-23 11:13 发表
等到他自己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就可以甩开家长这个脚手架,又何必担心自己的这个脚手架是不是能再高点,再精致点。
倒是你说的那个中英文时间比例,确实是个问题。没有历史,没有案例可以借鉴。摸索着,摸索着,不知亮光在哪里,好像只有慢慢等待。并且,单独的档案也无法说明普遍的规律,真是为难啊。

你说英文不学嘛,又不可以,人家确实有许多优秀的思想散落在语言里,我们自己的许多糟粕文化中没有的。
你说学嘛,成天半杯水框当哐当也不是个事,要花时间,结果连中文的精华也变得就不上用场了。

不过,也许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作好最坏的打算,也就不怕有更坏的了。好悲观啊。



家长本身的能力问题,也重要也不重要。家长能明辨好歹,不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弄迷失了,乱给孩子报班买东西的,这个脚手架的作用就算是很好了。

中英文时间比例的问题,没有数据可以说话,但我在另外一个网做了一些回复,贴过来看看吧:
有人提到:
IB 学校中英文同步,最后达到双母语,家长的话,中文要读古文,英文要读莎士比亚,积累英文词汇的时间 vs. 积累成语典故的时间。就是中文跟英文抢时间。

我正好最近学校公布了一些数据,就回复了一下:
我儿子学校参加全球50多个国家、1900多所小学一起做的ISA评量,学校的水平超越同类学校(双语学校)不说,还在绝大多数的数据上,超过了绝大多数除我们学校外的其他学校(意味着包括那些接受评量的单一母语学校——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学校)。俺家孩子的水平,英语阅读有大幅度的下滑,从略超同龄人平均水平,到了同龄人水平的下限。其他,数学远超同龄人两三个级别,写作一(故事类写作)和写作二(论述型写作)都在同龄人平均的中上水平。
我面见老师的时候,老师告诉我标准化测试的数据未必全面,他认为孩子的阅读是没问题的,让我不必担心。
但我知道他的水平为什么下滑,因为他最近在我的要求下,中文书看得比较多一些,结果,就这样了。
每个孩子的时间是固定的,中英文一定会互相争夺,最后是两败俱伤还是相辅相成(如某种优势语言的思考能力带动另一语言的发展),我的选择是先发展英文。

我去听学校的ISA考试成绩分析的时候,发现就这么“优异”的成绩了,还有些妈妈在纠结着,怎么我们四年级的学生,不如去年四年级的学生进步得快啊。分析数据,检讨得失,要求好高。

我从我们学校的数据看到的,数学远超其他学校,阅读、写作通通超过或等同(因为数据是按年级比较的),可能说明了几点:
1、我们学校是一所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的学校,花了过多的时间去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
2、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比较聪明,只花较少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成绩。

毕竟是整个学校的数据在对比,而不是单一的个体数据比较,所以虽然第二条有一定道理,但我更情愿相信第一条。
我的观点从来都是,不在乎孩子小时候的成绩,更在乎他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所以,我对这个考试结果很不满意,看来之前妈妈们跟我说的,我们学校对孩子学术方面要求太高,真的是有道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08:52:44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晚上去听讲座,碰到孩子同学的父母,谈到ISA考试的问题。我担心成绩这么好,是因为学校给孩子的学业压力太重的结果。他们的答复是no。我儿子回家不说学习的事,所以我不知道,但有些女孩子回家是会说的。。。他们在考试之前也用了题海战术,大概用了两周的时间集中习题,只是没在家里做,而是在课堂上做的而已。所以他们的成绩好,部分也归结于临时报了佛脚。可见在别人都不应试的环境里,有一个学校搞搞应试,就很容易出类拔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3-5-24 10:35:21 | 只看该作者
所以说呢,你担心的东西正是另一些人想要的。
可毕竟你心底里也是希望有好成绩的,只是不想通过那样的方式达成而已。
我有时觉得,孩童真的那么需要家长拉一把,扶一段吗?是否只用平等真诚的爱(既非溺爱,也非严父母式的爱),就足够了呢。通过家长细心抚育得来的兴趣或专长,是不是有些多余呢?为什么孩童不能自己发展自己的兴趣习惯?他们真的那么脆弱吗?我没有答案,只是会时常想这些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13:19: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ricom163 于 2013-5-24 10:35 发表
所以说呢,你担心的东西正是另一些人想要的。
可毕竟你心底里也是希望有好成绩的,只是不想通过那样的方式达成而已。
我有时觉得,孩童真的那么需要家长拉一把,扶一段吗?是否只用平等真诚的爱(既非溺爱,也非严父母式的爱),就足够了呢。通过家长细心抚育得来的兴趣或专长,是不是有些多余呢?为什么孩童不能自己发展自己的兴趣习惯?他们真的那么脆弱吗?我没有答案,只是会时常想这些问题。



你说得对,我的确希望有好成绩,但不想刻意去拿到它。
我的确不想挖空心思的去让孩子有某种兴趣或特长,包括他曾经很着迷也表现很好的踢足球,现在因为一些情况的变化,他喜欢还是喜欢,但不肯费心练习,奔跑速度慢,脚法也并不好,被教练安排上场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
我是去要求他努力拼搏甚至强迫性的让他练跑练脚法,还是看着他放弃?如果他自己没有那个意愿,我能代他长出那个意愿吗?
我的答案是:我不管。
他爸爸的希望是:你要管起来。
目前的状况是:我还是没管。
以后会怎么样?我还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3-5-24 13:45:41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他自己没有那个意愿,我能代他长出那个意愿吗?
呵呵,这个说到点子上。

我也很困惑。也存在家长双方意见不一的状况。目前维持各管各的。
理念不一样,就很难被说服。可能一时被说服了,过不了多久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宇宙了。
如果真要觉得自己是对的,那当然会不停地撞击,毁人不倦啦。
可是谁敢保证自己就永远对呢。结果,能做的也就是不断地呈现,而勿敢定论。
存一颗小心翼翼的心总比断然的要求会好很多吧,暂时只能靠这个安慰下自己了。

[ 本帖最后由 tricom163 于 2013-5-24 14: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3-5-25 07:51:51 | 只看该作者
从作业贴跟过来的,心里确实非常震动。那些简洁精炼的语言概括,是否是这个孩子的原创?如果是,就真的令我汗颜了。即使是用中文,九岁的我也无法对中国的某一个文化现象进行如此深入的剖析,十九岁的我估计还有可能。

楼主说的尽量不去引导,是否主要是担心我们引导错误而不自觉呢?其实有时候换个方向来想,不引导也是一种引导。孩子感兴趣的也不去引导的话,这个孩子有可能保持广泛的兴趣以及浓厚的好奇心。而如果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加以适当引导,也许能够培养出孩子对某一个领域的钻研兴趣,其成就感和内心的动力可以得到另一种方式的满足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无事生非 + 2 + 2 谢谢参与!思维的重要性,值得一提再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8:08: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iuliwu57 于 2013-5-25 07:51 发表
从作业贴跟过来的,心里确实非常震动。那些简洁精炼的语言概括,是否是这个孩子的原创?如果是,就真的令我汗颜了。即使是用中文,九岁的我也无法对中国的某一个文化现象进行如此深入的剖析,十九岁的我估计还有可能。

楼主说的尽量不去引导,是否主要是担心我们引导错误而不自觉呢?其实有时候换个方向来想,不引导也是一种引导。孩子感兴趣的也不去引导的话,这个孩子有可能保持广泛的兴趣以及浓厚的好奇心。而如果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加以适当引导,也许能够培养出孩子对某一个领域的钻研兴趣,其成就感和内心的动力可以得到另一种方式的满足吧。


从我对外国孩子及其家长的了解,这种作业通常都是孩子自己做的,父母是不会管的。
具体到这个孩子,我记得两年前,他摔断了胳臂,但还每周坐校车去看本队的足球比赛,而他的父母居然从没出现过。。。所以我想,他的父母应该是那一类你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像我们中国父母这样,和孩子的羁绊这么多的。

我心里的难受,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我儿子就是那个“猪一样懒(还好,不是蠢)的队友”,除了给PPT加了点美化的转场效果之外,什么也没做。
同样是男孩,同样的年龄,同样喜欢户外活动——当然,我相信那孩子的体育运动还要多些,这从他踢球的能力上完全可以看得出。
语言嘛,人家是真正的母语,我不去乱攀比。但思考的深度。。。
尤其是,咱们还只是停留在津津乐道孩子可以读什么英文书上面。。。
作为母语,中文的思考、表达,其深度和广度,将最终决定孩子未来能到达的维度。
所以我不能不把我看到的说出来。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学就可以了。毕竟我们没有那个条件,让孩子用英语达到自如的思维应用。

后面提到的“引导”,回头再说,今天还有几个讲座要赶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20:59: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iuliwu57 于 2013-5-25 07:51 发表
楼主说的尽量不去引导,是否主要是担心我们引导错误而不自觉呢?其实有时候换个方向来想,不引导也是一种引导。孩子感兴趣的也不去引导的话,这个孩子有可能保持广泛的兴趣以及浓厚的好奇心。而如果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加以适当引导,也许能够培养出孩子对某一个领域的钻研兴趣,其成就感和内心的动力可以得到另一种方式的满足吧。



说到这个问题,其实就不是只在谈孩子了,更多还是从自己的成长历程、从自己的生活所见,想到的。

我小的时候,语文和数学(到中学之后,多了一门外语)成绩都不算差,自己考试也能考到90来分。但是我父母并不满意,特地买了各种教辅书来监督我挑灯夜读,从小题海。所以我的主科成绩一直很好。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题海,使我一到要学习要思考的时候,就条件反射的想去找参考书,看别人是怎么说的,而不是去想,我自己是怎么想的。
这种“引导”,显然是非常不好的——我们也完全可以说,那是披着“引导”外衣的强迫。

但是,不是强迫,真正的引导,好不好呢?
多半的人都认为,那很好。包括我儿子的爸爸,他也认为引导好,并且认为他自己的成功,就离不开他父亲的引导。
我呢,一般来说,只要没能真正的让我信服,我就会死犟着。
我就问他了,他那时候选择考研,是因为他爸引导他,还是他面对现实,根据自己的环境和条件,理性分析之后,选择自己要走的路?他爸在这个问题上,到底是引导了他呢,还是只是他的环境条件的一部分?这下子他不说话了。事实上,在他后来选择工作的时候,他也并没有去参考父母的意见,而是根本没和家里商量,就去了自己选定的单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和家里商量,他父母会更喜欢国家机关,而不是企业的。而且后来,他的每一次工作变动,都更多的是问他自己的心,而不是去与父母商量。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他认为父母的意见根本就不适合他,不但起不到参考作用,而且很可能反而给他造成决策上的失误。
有他的例子,还有我自己、我身边相对“成功”的人的例子摆在我面前,我看到的是,人一定是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最自信,也最自觉,遇到困难也最不退缩。

实际上,我们身边有很多“草根”出身的人,后来都还蛮成功的。是谁在引导他们?根据我的观察,加上我与他们交往中了解到的信息,我的结论是,是他们内心的声音在引导他们,只有这个,没有其他。
也许,我这么说是有点陷入了神秘主义:“内心的声音”是个什么东东啊?凭什么说只有它能引导人走向成功?
记得以前fnw发过一个帖子,提到两本书,一本是写给大人看的,一本是写给孩子看的——《吸引力法则》和《给孩子的吸引力法则》。

儿子要玩游戏了,先保存,等下再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3-5-27 09:22:20 | 只看该作者
人一定是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最自信,也最自觉,遇到困难也最不退缩。
我也认为是那样的。
但是伴随着另一个问题,有些人选择的路,按俗世的标准,是不成功的,在唏嘘之余,不也觉得可惜么,当然其本人可能是无所谓。比如说,世人都觉得要努力,要优秀,要成功,可有人对这些就没什么感觉,觉得自己舒服就好,即便天资聪颖,也懒得费事去利用,这些人对待自己也是自信自觉,遇到困难不退缩的。生活中这类人也很常见。
此外,草根出身后来成功确实来自内心的声音。听从内心的声音的草根概率是多少却很难给出数据。我反倒觉得是被逼迫出来的,并非天然的形成。是困而学之的人多,还是困而不学的人多?多半是后者吧。

[ 本帖最后由 tricom163 于 2013-5-27 09: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8:47 , Processed in 0.107869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