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887|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反对儿童读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25 14:4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先声明,本人无任何倾向,只是想对儿子进行早教,全面了解一下早教的相关观点,希望大家能一起讨论。



反对儿童读经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晓东
---------------------------------------------------------------------------------------http://www.hoing.net  2004-01-15 16:57:26
    l、民国废止读经后曾有过三次儿童读经运动,目前出现了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据说近10年来儿童读经运动已经“惠及”数百万儿童。这一现象本是教育学界应当注意的分内之事,遗憾的是,出于各种原因,教育学界并未予以应有的关注与讨论。读经涉及许多儿童的生活和成长,不论其有益与合,不论从正面还是从负面论证,总应当有人进行讨论。    2、在儿童教育过程中,“你教他(指儿童)什么,(儿童〕都会放在肚子里,懂不懂?不懂。(儿童)现在所学的,不是现在要他懂,他有几十年人慢慢个懂,然后一辈子有用……一时消化下了不要紧,他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消化。”我是反对这种儿童读经“理论”的。    在我的传统教育中,学习基本上等同于记忆。小孩子不懂,也要让他囫囵吞枣、鹦鹉学舌。在这样的记忆中,人被书本控制了。在这样的记忆中,人的地位消失了。在这样的记忆中,人的天性、个性、自由全被阉割了。在这样的记忆中,人的思想给禁锢了,人的生命给捆缚了,人的创新火花给浇灭了。终于,在死记硬背里,人成了留声机,变为传声简,在古书面前,在古人面前,新生的一代又一代做了泥古的奴隶。    3、儿童的心智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儿童心智的发展是通过其自身的构建而实现的。这种构建需要以先天图式或现行的动态心智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中的“先行组织者”)为基础,儿童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作用不断达成动态的平衡。而死记硬背既不能产生同化,也不能产生顺应,它是儿童生命、生活中异质的东西。    著名教青家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反对死记硬背。他认为,“应当设法做到使儿童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就能掌握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的重要原理,而不是需要专门去熟背和记住。”苏霍姆林斯基反对让小孩子通过专门的反复的机械记忆去熟记什么东西。“死记硬背总是有害的”,“死记硬背的产物和不良后果之一,就是书呆子气”。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是脱离生活实际的。    凡是可以理解的东西、凡是经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已经变成自己的东西了,还用额外的记忆吗?理解才是记忆的前提。    4、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说过:“学人不疑,是谓大病。惟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观音问》,见《焚书》卷四)李贷的好友焦竑也曾写道:“占之立言者,皆卓然有所自见,不苟同十人,而惟道之合,故能成一家之言,而有所托以不朽。”(焦竑:《澹园集》卷十四)梁启超也说:“好记忆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学者之大患,莫甚于不自有其耳目,而以古人之耳目为耳目;不自有其心思,而以古人之心思为心思。”况幼小儿童正值身心发青阶段,他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你却提供其不需要的东南,岂不累赘而可笑可悲可惧。    中山禅宗有足效法者,那就是高扬人的心仕。其“不立文字,直指本心”,是其高妙的地方。掸宗认为,人要达到觉悟,认识宇宙人生之本来面自,必须忘怀佛祖经典,斩断理路言筌,甚至成佛解脱的念头亦不可稍介于心,然后才可能有所觉悟。禅宗“不立文字”,实际上就看到了教条主义是害人的,看到了执着文字、泥古不化是错误的。这虽有极端的一面,但颇能使那些倡导儿童读经的“国学大师”们深思。“国学大师”既然是“大师”,我想.他们大概不会不知道掸宗传道的这一特点的。    5、如果教育的观念错了,那么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评价便都必然存在问题,于是,本来应当有更好发展的学生便会遭受本不存在的额外的压力、负担和干扰。错误的教育观念实际上是正常教育活动中巨大的干扰因素。    对记忆的过度崇拜,便是旧式教育的一大陋弊。    对记忆的过度崇拜,是对童年天性的扼杀,是对儿童生活的扼杀,是对儿童生命的禁锢。    儿童的生活应该是好奇的、探索的、艺术的、梦想的、游戏的,它应当与大自然、大社会相接触,而中国的旧式教育却让儿童一头扎进背诵的海洋中,连小孩子换口气都不让。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回忆幼年读经的情形时说:“我们那时有什么好看的呢,只有略有图画的本子,都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翻开那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那读经的生活是怎样的呢?鲁迅的回答是:“读得要枯燥而死了!”    6、让我们看看童年的蒋梦麟是怎样对待读经的(蒋梦麟是著名的教育家,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我恨透了家塾的生活。有一天,我乘先生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爬下椅子,像一条挣脱锁链地小狗,一溜烟逃回家中,躲到母亲地怀里。”    母亲感到意外,问逃回家地原因。幼年的蒋梦麟回答:“家塾不好,先生不好,书本不好。”    “你不怕先生吗?他也许到家里来找你呢!”    “先生,我要杀了他!家塾,我要放火烧了它!”年幼的蒋梦麟急着说。    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就是如此仇恨先生、仇恨家塾和书本的。为什么恨呢?因为先生、家塾和书本都是背逆儿童的天性、儿童的需要和儿童的兴趣的。因而必然要使儿童的心灵遭受苦难和创伤。教育本来应当促使儿童的成长,促使儿童快乐成长的,但在旧式教育里,儿童稚嫩的生命和幼小的心灵却受到了压抑、束缚和戕害。教育本来是教人以善的,然而这种压抑天性的教育培养的是什么?是压抑,是捆绑,是仇恨。蒋梦麟的这次逃学所表现出的旧教育 的仇恨可谓溢于言表。然而旧社会旧文化旧任务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小孩子就应当接受这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呢?穿牛耳的教育,教育就是勒儿童的“性子”(天性)的。所以过去将小孩子入私塾进学堂又称为“穿牛鼻子”。可见中国的旧文化是与小孩子的天性作对为敌的。《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实在是一句空话。那编写《三字经》的人,让那小孩子背《三字经》的人,实际上是不信任人之初的,不相信人性善的。    所谓“子不学,父之过”,所谓“教不严,师之惰”,都是不相信人性,都是不信任“人之初”。而父师这些人也是从儿童长大成人的,长大成人后便是“善”的了,便是“善”的尺度了,便又对儿童指手画脚的权利了。事实上,他们本来也是一个有着健全天性的儿童,他们自己便因为“子不学,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的规训和催逼,其精神残废了,于是他们便又催逼下一代,复制自己的痛苦命运。宛若可爱的少年闰土成年后便将同样有健全天性的儿子水生,拉到他的循规蹈矩、等级森严的世界。    7、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了解蒋梦麟回忆的幼年读书的情况:    “书却仍旧是那本《三字经》。我高声朗诵着不知所云的课文,一遍又一遍地念得烂熟。等到太阳不偏不倚地照到我们头上时,我们知道那是正午了。先生让我们回家吃午饭,吃过饭我马上回到家塾继续念那课同样的书,一直到日落西山才散学。    一日又一日地过去,课程却一成不变。一本书念完了之后,接着又是一本不知所云的书。接受训练的只是记忆力和耐心。”    可以看出,私塾里的教育完全蒋小孩子当作了记忆的机器。教材是错的,方法是错的。小孩字的生命就这样被禁锢被浪费了。而这些小孩子本来应该拥有的是怎样的绚烂的生活!而有些试图“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人”、“爱国人士”,又在怀念私塾了。    8、众所周知,西方有个启蒙运动。什么是启蒙?就是要让民众做明白人,做自主的人,做自立的人,做自觉的人。    我们说童蒙教育,也称儿童启蒙,就是要让儿童明白,看到生命的或生活的光亮,而绝不是填牛式的记忆。记忆呀,背古书呀,小孩子失去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小小年纪就变老了,回到过去了。还没有等到长成,他们就回到古代变成化石了。他们看似老道了,像小大人了,其实他们尚未真正长成,他们成长的机会、通过欢乐的童年生活才能获得的成长机会,被经书、被记忆剥夺了、毁灭了。新生一代本来可以长成茂密的大树,现在却只能在记忆的压迫下面蜷缩在一本本经书的缝隙中,变成了可怜的豆芽菜。于是,这些未来的“主人”成为真正的“主人”时,成为主人时依然萎靡不振。中国的魂魄就这样萎靡委琐,于是被列强欺凌国运不昌便成了理所当然。    9、中国需要的是理解,不是经书;中国需要的是启蒙,不是死记硬背。    不明白,不理解,还要强迫记忆,这本身就是不民主的,是搞愚昧主义。在不理解之前,就被告知这不理解的东西是不容置疑的正确的。这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处理应当是,在不理解之前,他是否对错,我并不知。只有理解了真相,我才能决定拒绝还是接受。我认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西方民主传统的温床,中国的灌输与记诵是封建专制传统得意延续的培养基。    所以,推崇记忆的文化和教育实际上是不民主的温床。    儿童读经运动对于建立科学和民主的中国,实际上有百害而无一利。    10、有人说读经可以救国,读经可以淳俗。这也是历次读经运动的口号,其实已不新鲜,已经有些馊味了。每当“爱国人士”发现“国将不国”、“一代不如一代”时,他们便高喊读经。读经成了挽治人心的良药。他们往往认为 “国将不国”、“一代不如一代”,是“崇洋”惹得祸,骨子里认为“中华文明”高于西方文明,西方只是在“奇技淫巧”的“用” 方面高于我“中华”而已,中华的道德文明是远远高于红毛贼的。于是袁世凯这类人物便提倡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当然也要闹复辟,继续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千秋万代。这种“爱国人士”的思想实际上还没有“睁开眼来看世界”,而早在鸦片战争前后,魏源、林则徐、严复等便告诫国人要“睁开眼来看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较早的开放意识。    倡导读经的“爱国人士”弘扬的不是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化,他们弘扬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以为儿童读经运动对于改革开放,重建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读经不能救国而只能误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3-8 11:53:0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支持!我也反对儿童背经。但是不反对教儿童朗读经典的诗歌和散文(有韵律和意境的)。这有利于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3-8 15:11:39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这要从两方面来看,辩证的来看,和从动态的来看.

因为读经本身是个系承传统教育的一个教育载体.没有对错.具体来说,关键是人的运用问题.据我所知,犹太民族也有读经的传统教育,就是背诵经典---塔木德,和圣经等等,还有伊斯兰等民族.其重要一点,就是锻炼机械记忆力.

我曾这个问题请教过一个犹太朋友,他说:犹太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强大的影响力,是和其重视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而且现今的脑科学也相应落后.如果不以传统的经过实践证明有效方法来教育,那就只采用新的未经实践证明有效方法来教育,那是愚昧无知.个人认为这句话说的很到位.而且西方的启蒙运动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事实上也的确制造了一批又一批不负责任的一代和很高的犯罪率.

其次,这个读经运动的读的经典非常值得商榷.四书五经的确也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和对新事物的认知.那么也就是说读经的广度和难度有问题(因为少儿基本没判断能力),是不是可以不读四书五经,而读其它有用,而且对少儿有用的东西呢?个人认为关键所在还是读什么样的经.也许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本来想是不是可以出个四书五经删改版,后来想想这个很难,而且对与这么做的人挑战太大了,呵,呵~~~

最后,那就是怎么读经.是不是要象传统观念下一样死读经和读死经呢?那是肯定是不行的.现代教育的一个丰硕成果就是互动教育.个人认为是不是可以引用呢?而且用的更活一点呢?开展小班制读经和0压力读经呢?所以我个人还是比较推崇袁博士的快乐读经的方法和方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3-8 15:27:51 | 只看该作者
Time will tell!
我只想问一句,反对读经的网友,自己读过全部的四书五经吗?如果没有,那批判不就
太草率了吗?不能说某某人说了,比如鲁迅,比如胡适,就一定对。鲁迅、胡适一定比
孔子、孟子更高明吗?
时间是不会骗人的,大浪淘金,此之谓也。鲁迅、胡适都反对文言文,他们都是学文言文长大的,
他们一样可以写出漂亮的白话文。还有朱自清、老舍、闻一多,他们没有学过怎么写白话文,可是他们
都写得好。倒是我们现在这些学白话文长大的人,白话文超过他们的也不多,同时也看不懂古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3-8 15:58:2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支持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0-25 14:32:21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小孩背经没有什么意义,长这么大用过几回?给孩子讲道理不一定要背经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是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2-10 22:20:11 | 只看该作者
读经对培养孩子爱读书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的孩子不紧不慢的读经2年,获益还是挺多的,尤其爱看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2-11 15:43:03 | 只看该作者
痛欲其死,这篇文章也有许多不足道处,家长自己要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2-11 20:31:5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大家发现没有,就是人云亦云。最奇怪的是竟然引用了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还有人说是好文,真是怪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2-12 16:03:21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是不是过于偏激了,其实孩子读经并非一定要孩子记住些什么,我的孩子就有读经,但都是不听久 她自己就会读了,还有有些行为、道德上我也不需要用什么过重的言语来说她,她自己就自己犯了那一些错误。我觉得读经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不要随便一棍子打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5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0:35 , Processed in 0.09596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