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3-3-31 12:04:45
|
只看该作者
患儿家长 = 儿科医生
这个在国内目前非常盛行,各路育儿达人都在述说自己的育儿成功故事。这种成功,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先假定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成功了,我曾经在爸妈论坛上回答过一位爸爸这些书多是先假定一点,就是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多优秀,这是一个误区。首先这种所谓优秀,超过其他孩子的界定是如何量化出来的?比如有位妈妈宣称她的孩子2岁就能自主阅读了,我相信这是真的,但我怀疑这个2岁自主阅读在她这里的定义是什么?退一步讲,这种优秀和你介绍的方法之间,你如何能说明就是你的方法让孩子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是有其他的因素影响?比如由重点大学英文系的学生现身说法演示疯英语,你如何能证明这个英语系的学生的英文水准是你疯英语疯出来的还是人家英语系造就的?即便某育儿达人说这种孩子卓越表现是事实,那也不能成为普遍规律,因为一定要跟踪调查并量化求证了才行。这个和医生看病是一个道理,久病成医说的是你能获得一些实践经验,但久病的人不能成为具有专业资质的医生。如果哪个医生说我就是带孩子在北京的协和医院儿科住了两年院,那里医生怎么给孩子看病,都用那几个药我都明白了,根据这样的总结然后给大家看病,这样的医生在某些时候某些案例上也许在短期内真的能起作用,但是否能根本性解决问题?这个太值得思量了。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说家长不可以写书,相反,如果好的经验拿来分享倒是大好事,妈妈爸爸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绝对是好事,但界限就在于说清楚!如果作者不想说清楚,读者更要辨得清。辨得清的最简单的方法一个是看看这位育儿达人本身的专业背景,如果没有,也没关系,看看这位总结的经验和别人的对比一下,分析一下人家孩子的情况,结合自家情况,不能照搬。总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再比如我开博不久曾经看到有家长感慨让孩子照着汪培珽的磨孩子英文耳朵一书里的书单进行原版阅读,结果学校里的英文成绩倒数第一!所以这位家长认为汪培珽介绍的方法不对,其实汪培珽把原版听和亲子阅读的概念引入儿童英语启蒙中,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你如果认为你自己的孩子照着人家的书单也能和人家的孩子一样,这个是读者自己的概念错误。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都让孩子读爱因斯坦读过的书,是不是孩子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了?
搬个美国儿科治疗仪器 = 美国儿科医院
我这段时间非常缺时间和缺大脑内存空间,真的没有时间去一一考证国内风起云涌的各个机构理念啥的,我关注这个机构的原因是我看到了这个机构的微博:美式教育:“1、让孩子从小单独睡觉。2、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孩子自己爬起来。3、父母规定孩子做家务劳动。4、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5、大人鼓励孩子做登山、攀岩、跳海等危险性运动,孩子们也乐于参与这些冒险活动。”我就不条条细掰了,仅就其中第4条,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就把发布这条微博的机构的简介研究了一下,人家的掌门人还是留美教育博士呢,因为该机构网上的介绍太简单了,我也没深挖,无法考证这个博士的具体专业,但从这一个细小之处看,稍有点儿儿童发展常识的人都知道,幼儿午睡是生理发展的具体需求,这个问题可以去向我的大学老师@早教专家袁爱玲或者任何国内从事学前教育的人士求解。如果再有点儿北美儿童教育经验,应该清楚北美幼儿园作息时刻表中下午1-3点是怎么安排的。
这条微博把我引到了这个儿童英语教育机构的网站,他们宣传的是美式教育。在这个制作精美的中英文网站上,中文这边宣传的是老师是美国ESL专业的。这个ESL专业的证书,在米国任何提供这种培训的教育机构都有可能发放,真正有含金量的是通过州政府的资格认证的, PRAXIS的系列考试一定是要通过的。比如就在我们马大教育系这个专业就分有证的和没证的,学时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这个是我要告诉国内父母的。
我对这种搬美国教材,搬美国这个那个的教育感觉就是把美国儿科医生的设备拿来了。这个和真正掌握人家的理论和方法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教育不仅是硬件,更是软件和软硬件的结合及对教育对象的互动等。对美式教育的学习是对人家的理解和对自己的分析相结合的产物。所以我对该美式教育机构的理解是:雄厚的资金+MBA运作+美式仪器设备+在美国医学院拿了文凭的博士(专业不详),最后能否等于美国儿科医院,还需观望。
林林总总概括了一下,真心希望国内儿童教育行业和其他行业都走向规范化,那么最基本的,从爸爸妈妈们的观念更新上开始,如果爸爸妈妈们都眼明心亮了,专家和砖家就都站好队了,爸爸妈妈们的生活就可以简单一些了。谢谢。
[ 本帖最后由 Martina-Mm 于 2013-4-1 09:0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