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无事生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语文学习,从头开始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3-17 22:04: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榴琏 于 2013-3-17 21:29 发表
我们写春天时也要她读了这篇文章, 差不多是全文抄.反正老师也需要小同学抄好词好句.



全文抄啊?我不主张他这么做呢。写作可以模仿,但最终还得是他自己的东西。

我对好词好句也不感冒,哪怕孩子写得不够好,但他强调说是他自己的感觉,我就认可。比如他这次写的,春雨打在伞上,是“滴滴答答”,我听到的是“沙沙沙沙”,但我不能说他这么写就不对,让他改过来。问清楚了这就是他想表达的,那就只能接受了。

至于说他对《春天里》的理解,是我们一起反复听了n遍之后,我问出来的。他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也就可以了。更多的东西,需要生活阅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3-17 22:18: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榴琏 于 2013-3-17 21:29 发表
我们写春天时也要她读了这篇文章, 差不多是全文抄.反正老师也需要小同学抄好词好句.


我个人不喜欢那种专门的词汇的堆叠,我觉得孩子的原文,写的就非常的好

我眼中的春天

在我眼中,春天就是一层层的绿色,全在一起。草地又铺了一层新绿。一根根树枝上处处星星点点的嫩绿,真美啊!花儿开放,一朵朵的,有的已经盛开了,有的才刚刚开放,还有的花都没有开,还是小花苞呢!这就是我眼中的春天。


这些词用得很生动,后面的修辞手法也不错,主要还是喜欢孩子讲出来自己眼睛里的春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3-17 23:00:32 | 只看该作者
前面榴琏说孩子怎么能理解。还有别的朋友也批评我在拔苗助长,俺就再说几句吧。
其实我一直是不主张拔苗助长的,但最近听了Cathy的课,又看了点语文老师的课堂实录比如《沉默对抗言说》,有些想法,因此也做了些事情,比如今天这个引导。

其实呢,文学作品是这样的,一经面世,解读的权利就不属于作者,而是转移到了读者手中。这首歌孩子是第一次听,他很喜欢,跟着全情投入的大声唱了很久。我问他听歌的感受,他就说这是一首悲伤的歌,后面又陆陆续续说出了他的感受,虽然和我的很不相同——和那个民工歌手唱歌时的感受当然更不相同了。

春天,我觉得在词作者的眼里,其实是他的青春。埋在春天里,在春天里埋葬青春,他是这么想的。他写作这个歌,跟民工的感觉是两样的。他写的是一个歌者的自白。这是我今天听的时候,把两个人唱的对比了之后,得出来的结论。但我没跟孩子说,因为我不想去影响他的感受。
他的“老无所依”,其实跟民工唱的时候的也不一样。他的老无所依,是一个歌者对未来的不确定。这个时尚的舞台,他可以红一时,很难红长久。所以他老无所依,的确是有恐惧的。
但是呢,作品出来了,听歌唱歌的人就可以结合自己的阅历去解读,去产生属于自己的共鸣。
孩子听了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悲伤,显然和我的理解差了很多。不过,歌者的怅惘、追思、青春不再的心理,是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听出来呢?任何一种文学作品,是不是都只有一种理解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3-18 09:40:38 | 只看该作者
等我回家抄上来。我喜欢作者的修辞, 非常美妙。 孩子也觉得他好有相像力。
如果孩子没有经过学习再细细体会,大量的训练。(我们家目前还没有) 她的文章再多, 也就是真实而意, 谈不上美。这样的文章是我们老师不希望看到的。当然更没高分。
不但春, 最近学校在学荷花, 我把朱先生的荷塘月色也拿出来, 爱莲说也引导了,写了一篇。 所谓学以致用, 消化了就是你的东西。也是她真情所写。
这首歌我听的时候, 我家姑娘在床上问, 妈妈你在听什么。 我说我在听我们当年的歌。 她一个字没听懂。这种歌对于我来讲, 我不会给她听。
比较配合的我会给她听春天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3-18 09:48:28 | 只看该作者
想起来了, 结构我们也抄, 出去玩, 我说这地方啊, 你可以仿醉翁亭记来写, 先总体介绍,用你的五官感觉。再写你在这里获得的快乐。 稍稍点点, 她的文章写得就很像样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zty1122bb + 4 + 4 很好的经验,受教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3-19 10:25: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希望能看到您经常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3-3-20 17:31:02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谢谢!我们都是憨憨的背,没有引导,收获不大,更别提作文时借用了。希望常常更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20:33:17 | 只看该作者
近来接触了一些非英语国家的孩子,发现孩子学的语言越多,语言能力越差,表现还是很明显的。不但语言能力差,甚至还影响到了其他功课的学习,比如数学。因而对孩子的语言学习也就不那么太在意了。
就帮他听写一下生字,保证生字会写。其他的,还是悄悄的引起兴趣吧。注重眼下,损失的可能是未来,似乎不必。

今天看孩子比较无聊,就在网上看了《十二怒汉》。挺棒的片子,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找个观后感贴在这里:
  今天家里买了一台47寸的液晶电视,悬挂在墙壁上。
  就顺便看了好几部电影,一部是马丁 西科塞斯的《金钱本色》,
  一部是吕美特的《十二怒汉》。
  《金钱本色》可以算成“优秀”,但是《十二怒汉》是“伟大”。
  我当然知道《十二怒汉》是了不起的电影,但是我没有想到居然是这么了不起的电影。
  黑白,沉闷,所有的场景就集中在狭窄的陪审团休息室内,
  我原本以为我顶多能容忍半个小时,但是却越来越激动的看完了全部!
  有的电影使你轻轻感动,有的电影让你含泪微笑,
  有的电影击打进了你的心,而有的电影让你震撼,因为有一种东西剧烈的撼动了你的心。
  那种东西叫做正义,叫做良知。
  
  如果有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剧情,应该是这样:
  陪审团十一个人判定一个小孩杀父有罪,但是有一个人持“合理怀疑”的态度,在两个小时之内,他说服了其他的十一个人。
  我是一个技艺平庸的编剧,我看这部电影,几乎是目瞪口呆。
  在电影开始的十分钟,我已经明白编剧试图在做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他必须在一部电影的长度里,把十二个人的性格,出身,脾性,态度,立场……所有信息有效的传达给观众,并且,要写出每一个人改变的过程,以及内心的理由。
  编剧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漂亮。
  连一场废戏也没有(题外话:因为场景完全没变过,时间也是顺接,电影其实应该只有一场戏吧?),一句多余的台词也没有。
  在每次表决之后,或者当人们的情绪爆发之后,立刻会有一个短暂的间歇,
  让整个电影的节奏和人物的情绪,自然的平缓下来。
  电影笼罩到紧张碰撞的气氛中,却张弛有度,极其自然。
  
  但是,我几乎无法用编剧的眼睛在看这部电影。
  我只是像每一个观众一样,急切的想知道结局,那个只有一个镜头的小孩的命运,让我如此揪心。
  相信看完电影的每个人都会对美国司法制度的“合理怀疑”十分的清晰,
  电影不断的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要证明这个孩子没有杀人,我们只是无法确切的证明这个孩子杀了人。
  一个又一个看似确凿的证据被推翻,一个又一个笃定的人产生了怀疑,
  每个人开始对自己的偏见怀疑和动摇,
  但是每个人的心里,对良知,对一条未知的生命,对自己的责任,越来越明确坚定。
  作者通过剧中人说:“这是美国司法制度中最神圣的一条,也是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的原因。”
  我最喜欢电影的结尾,并没有出现法庭上陪审团声张正义的激动场面,
  电影的结尾,就是雨过天晴,绕过那象征着美国司法制度的法院巨大石柱,
  男主人公和睿智的老者碰了头,彼此淡淡的问了姓名,散开,融入人群。
  他们本就是最普通的美国公民,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英雄。
  
  这是57年的电影。
  看这种电影的时候,看这种好莱坞电影的时候,会对美国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信仰的理想肃然起敬。
  他们的电影,让我们强烈感知到人性中最重要的,最温暖的,最有希望的种种。
  我想,这才是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21:18:39 | 只看该作者
语文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呢?重要在读了多少书吗?还是什么别的?

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孩子到目前为止,远未表现出对学术的兴趣和能力。他天资既不高于旁人,兴趣也全无。其实从现实的层面上看,我倒是蛮高兴这一点的,毕竟真正搞学术的人,生活容易陷入物质条件一般、家庭时间缺少的境地。
因此,洞察现实,稔熟人际,对他的未来会更重要。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如此。

身边不少朋友在企业工作,内资、合资、外资的都有。结果是,多年的工作下来,在内资企业工作的,国内的事情就是搞得定,因为很多具体的事情,他们清楚是怎么回事,底线会在哪里。而在外企工作的呢,稳拿高薪,打的却是牛工(切,高薪呢,白拿的么?),升是甭想,到一定的职级就碰到玻璃天花板了,不升要跳槽么,内资企业也去不了,因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所以真正够聪明的人,在两种企业里面,都能有良好的表现,但到了想自己创业的时候,反而是外企里的朋友比较难有自己的事业,而内资企业出来的人,人脉资源的准备就特别的充分。

我对孩子的未来也没有特别的设想,他愿意做什么都可以。
但孩子慢慢大了,小心思也就多了,对金钱的魅力也渐渐有感觉。想赚钱也不错,可是怎么赚呢?不是说么,
世界上两件事最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前者成功了叫老师,后者成功了叫老板。

如果孩子真想住豪宅、开名车,向往那样的生活,那么我也至少要让他看到,那些创业者为此付出的是什么,最后得到的生活,到底是不是他真正想要的。除了身边的朋友,更好的例子就是那些历史故事啦。从自己国家的历史,展望这片土地上的未来,是他设计自己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不用说,我们这一代已经经历了极为快速的巨大改变。但在我们的下一代,他们要经历的改变,恐怕也小不了。一些在国外和国内都生活过的朋友,两边跑的朋友,他们也都看到,他们下一代的未来和机遇,中国还真脱离不了关系。因此,对中国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一定要的。只不过,这种了解,是靠读书呢,还是靠与人交往、阅读社会呢,就看各人的理解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你带来的幸福 + 10 + 10 有道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4-5 08:49:46 | 只看该作者
另外一帖里提到,准备过两天把孩子的语文从母语班转到非母语班去。
原因很多,老鼠回帖里提到
语文差些就从最容易的学起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希望学校可以提供分层教育的原因可惜,学校能提供的分层教育非常粗略,除了母语班就只有非母语班可上,中间的孩子只好选择两头,不是用吃奶的力气去够,就是学习上可能过于轻松。
经过这么多天的拉锯,我也算看清楚了,想在母语班学好语文,难度和强度足以侵占孩子发展其他能力的时间和精力,盘算下来,实在太不值,不如转去非母语班,至少侧重解决字词的问题,基础可以扎实些。
而且,昨天看了孩子的单元测试卷,还真的觉得母语班上不上两可。
曾经有一位外国的著名大集团的总裁,在一家大饭店招待一大批客人,大家(一边)用餐(一边)谈论公事,气氛很融洽。在用餐快结束时,这位总裁对身边的一位朋友说:“请你帮我把烹调牛排的厨师叫出来好吗?”朋友随即注意到,总裁的牛排只吃了一半,还有一半留在了盘子里。朋友立即担心,接下来的场面一定很难堪。他找到厨师,把他带到总裁桌旁,厨师很紧张,因为他知道召唤自己的人来头很大。“先先生,请问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厨师望着剩下一半的牛排结结巴巴地问道。“哦,不,牛排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位总裁说道:“牛排做得很好吃,但是我只吃了一半。”厨师和几位用餐者面面相觑,总裁继续说道:“原因不在厨艺。实在是因为我年纪大了,我今年已80岁了,胃口已大不如前,我之所以请你来,只是因为我担心,等会儿牛排被送到厨房时,你看到那吃剩下来的一半,心里会有挫折感。
让孩子在括号里填关联词语于是只能写“一边。。。一边。。。”,写“在。。。时。。。”就错了。
上网顺手一搜,原来的确有这么一个阅读题,不过原题是这样的:

像这样的选择填空,比起让孩子凭空去填相对来说实在好得多。
大家(一边)用餐(一边)谈论公事”,和“大家(在)用餐()谈论公事”,除了这个“关联词语”的区别之外,效果实在没什么不同。能明白的孩子或许不会因为那个叉叉受限,万一孩子比较懵懂呢?

不过呢,反正是考试题,顺便和孩子捋了捋文章的思路,发现孩子虽然答题出错,重点还是能抓住的。我们该怎么对待别人,体贴别人的心情和感情,的确是很重要的事。最近朋友的公司初创,业务开展顺利,但也遇到下属不是很称心的问题。他虽然事后抱怨,但我知道他对着下属,还是会指点方法,而不是指责别人的。所以听到孩子分析说,如果别人做不好事情就指责,那么只有两个结果——别人不敢再做事,也不愿意再为你做事了——我特别的感觉高兴,因为我的确希望,孩子将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够形成各方共赢的局面
前两天孩子要写的作文,通过一件小事写一个人的品德。这种以小见大的作文题,隔着老远就让人嗅到它的味,但是布置下来了,该写还是得写。建议孩子说,一件小事绝对写不出人的品德,直接写身边刚刚发生的一件小事就足够了。那天很巧,孩子踢完球找不到自己的裤子,他的队友帮了他一把,和他一起去找到了裤子,那孩子的围巾也正好忘在那里(他自己都还不知道呢),要不是陪俺家儿子过去找裤子,说不定清明节就没有围巾用啦——好人好报,回报来得可是真快!语句通顺的问题是一贯,这次更大的麻烦是作文结构怎么安排,孩子完全不知道还好,可以连线求救,现场找个格式,这不,求来一份顺口溜——“人物外貌要介绍,几件事情顶重要。先总后分方法好,语言动作不可少”。孩子听完电话,提笔刷刷的就写了起来,最后还加了一句“这个故事又奇特又温馨,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虽然平铺直叙的完全是记流水账,而且结尾时还把写人偷换成了记事(但是,一件事又怎能写出人的品德?!十件事也未必能写得出啊!!)只要他知道素材怎么选择,文章的架子怎么搭,作文的能力慢慢是提高的。
学语文的重点,如果只放在文字本身,总觉得还不够。读再多的诗词歌赋,胸无自我,始终是不行的。我还是希望孩子从生活点滴中,在他学习语文的时候,能悟出一些简单的道理,并且变成他自己的一部分,让其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8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23 , Processed in 0.094232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