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2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孩子的亲密关系会妨碍父母建立权威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6 22:3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有的孩子都会撒娇,会对父母提出特殊要求,这很正常,而小霸王则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断提出要求,让父母根据他的欲望来调整生活。可以说,当孩子表现得专横时,他就是个小霸王,比如:一个不肯喝牛奶、每天夜里都哭的婴儿;一个手脚不停、一刻也不让父母安宁的小家伙;一个不肯睡觉,不肯老老实实在饭桌上吃饭,不肯把精力集中在某一项活动上,不能忍受别人对他说“不”的孩子。当然,他们的霸道也会戴上各种面具,比如,经常抱怨身体不舒服,借此吸引父母把全部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尽早干预,因为一个小霸王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专横的少年。这些孩子往往是男孩,是家中的独子或兄妹中的老大。他们更容易向母亲而不是父亲发威,尤其是当他感到她的沮丧、无助时,而父母离异时他甚至会阻止母亲建立新的家庭,他会采取危险的行为,以此为勒索,因为他希望母亲只属于自己一个人。

当父母不能设定界限或过于保护孩子,孩子就很容易成为“小霸王”,因为孩子以为一切都该围着他转,而不学着控制自己的冲动。某些情况下,霸道也表现为对父母的冷漠或置之不理时的挑衅反抗。所有这些往往都由焦虑引起,正是焦虑使孩子表现得霸道。孩子和大人不同,他不知道说:“我很烦。”他通过吸引别人的注意来表明自己遇到了问题,他希望能够直接接触,哪怕是冲突也好。这种时候去惩罚孩子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要知道究竟是什么让他不安。
很多父母溺爱孩子,甚至互相争夺孩子的爱和注意力,为什么会这样?家长争夺孩子的爱,往往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有被好好爱过。他们在宠孩子的时候其实是在宠自己,满足的是自己内心的需求,没有关注到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一个人真正的自我价值来自于帮助别人的能力,被所有人宠着才行的小皇帝往往也最缺乏自信。
归根究底,是因为家长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孩子。他们变得越来越像孩子的游戏伙伴,想尽一切办法取悦孩子,他们担心如果稍微表现得强硬一些,孩子就会不再爱自己,所以有些父母都说不出简单的“行”或“不行”几个字。他们必须重新学会对孩子说“不”,给孩子设定界限,清楚地告诉孩子:自己工作了整整一周,已经很累了……偶尔拒绝孩子的要求并不会剥夺他们做父母的权力!与此相反,事实证明,大人越是能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愿望,越是有利于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清晰。

同孩子的亲密关系会妨碍父母建立权威吗?

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与亲密并不会妨碍他们行使权威,但它们能促使权威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的孩子们很善于自我表达、做出决定和进行选择,因此,他们难以接受生硬的禁止或命令。要知道,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并不代表大人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即使在行使权威时有一定的协商余地,但最终做出决定的仍然应该是大人。

如果爱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一个强硬的举动同样也是一个爱的举动。你可以告诉孩子,你之所以会为他做某个选择,是因为你对他有信心,因为你关心他。他很快就会理解。最糟糕的就是对孩子采取轻视的态度,他会觉得你根本就不爱他。
孩子起床拖拖拉拉,我要赶着上班,总是非常着急,跟他讲道理也没有用,怎么办?
不要指责孩子导致自己上班迟到,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笨很坏,但是他又不知道怎么改。针对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应对办法。如果是特别小的孩子,你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有技巧地给他/她讲故事:小熊妈妈早上急着出门,小熊……但是不要说得太露骨,让孩子觉得是在影射他/她,也不要问他教育意义。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你可以在和他/她一起玩的时候跟他/她说: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早上起来时间很紧张,像今天早上我就很着急,希望你能配合我……并且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可以和他/她商量出一些办法,比如:给孩子上个闹钟,早餐吃什么头天晚上决定,如果穿衣服需要父母怎么配合等等,尽量说得详细。实在来不及也可以让他学会承受自己的行为后果:起晚了就饿着肚子出门。
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分歧怎么办?
教育孩子是夫妻双方都要承担的责任,可能各自扮演的角色会不同,但最好能达到统一。分歧特别大的时候,家长最好背着孩子协商,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去吵。当然孩子也需要看到父母之间的交流,看到父母争执之后如何协商、和好,但是不能对骂、互相伤害,这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很大的,让他知道不是有了矛盾关系就会破裂。
体罚仍是中国家长最常用的惩罚手段。86.5%的孩子被打过屁股(13.2%经常),85%的孩子被打过一下脸颊、手心或屁股,32.8%的孩子曾被扇耳光。相对来说,取消孩子娱乐享受的惩罚手段使用频率要低很多,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有些选项(看电视、电子游戏机、零花钱)是有些家长本身就不提供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填写的“其他惩罚”中,指责、不理睬等心理惩罚也很多。

超过半数的家长在惩罚完孩子以后会有罪恶感,会难过、自责。对于是否应该惩罚孩子这件事,家长们抱着复杂的心情。
为何负罪感没能阻止父母们惩罚孩子?
因为父母的不自信。他们内心有恐惧、焦虑,不相信自己作为父母可以用正面的力量去影响孩子。父母常常不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会出现的正常行为,比如孩子编了个故事会被父母误解为学会撒谎了,被错误地扣上了道德的标签。有些父母特别急于让孩子知道世界的真相,尽早成为让社会接纳的人,出人头地。有些父母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就会特别焦虑:孩子可不要像我这样。父母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意,就对孩子不满意;看孩子不顺眼的地方,往往就是自己身上的缺点。

惩罚一定不可取吗?
体罚肯定是不对的,尤其是扇耳光,这是侮辱性的!关禁闭,越小越不能做,上学以后懂些道理了,可以把他送进屋子平静一会儿——但这不是惩罚。任何以惩罚为目的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那只是滥用家长的权利,并不是孩子在内心服了道理:这是我要做的。要孩子自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付出更多辛劳,要想更多更巧的办法。可以取消一些孩子的娱乐享受,但应该与孩子的行为有逻辑联系,比如不吃饭就不能吃零食。只有在特别极端的情况下,才能因为孩子做错了采取惩罚。很多时候,你讲清楚道理,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就行,没必要惩罚。

怎样才能把惩罚的伤害减到最小?
一定要在孩子小时候把亲子关系的基础打好,要不辞辛劳地照料孩子的生活,让他/她感受到你的爱。孩子信任你,本能地就知道“妈妈让我做的事情都是为我好”,就会比较容易听你的。虽然他/她有可能会反抗,你们中间会有矛盾,但他/她事后会知道这是对/她好。还有,要让孩子明白你为何这样做,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
受到惩罚的孩子往往会很不高兴,会闹,这时你要留在他/她身边,倾听他/她,但是原则要坚持住。这要求家长有坚强的神经,不能对孩子发脾气。像斥骂、指责、吼叫或者发脾气时控制不住说伤害孩子的侮辱性语言,这些都不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当时的注意力只有你的情绪,小孩子只会是吓坏了,却不知道你的情绪与自己的某个行为有关,继而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而大一些的孩子则会反感你。发脾气对于当时震慑住孩子可能有效,但是对于帮助孩子自律是无效的。脾气发得多,孩子越大就会越叛逆;也有可能孩子被你的情绪控制,压抑自我,导致与他人的交流中,不能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12-12 14:54:18 | 只看该作者
嗯,认同楼主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49 , Processed in 0.07098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