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blu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家政--施爱与管教的艺术》一本很不错的书,与大家分享

[复制链接]
271#
发表于 2006-4-12 21:01:29 | 只看该作者
刚看到,真是好书,强烈推荐了给皮皮的爸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2#
发表于 2006-4-12 21:33:2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发表于 2006-4-13 07:02: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4#
发表于 2006-4-14 11:56: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
发表于 2006-4-14 13:22:54 | 只看该作者
goo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6#
发表于 2006-4-15 00:59:34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7#
发表于 2006-4-15 15:55:15 | 只看该作者
好书,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8#
发表于 2006-4-15 16:29:52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tong.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blue+2005-01-29 23:57-->引用:blue @ 2005-01-29 23:57 问与答 下面是在个别调研中,由父母或各种与我交谈过的小组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其中大部分选自实况录音,代表着寻求答复的常见问题。 1、我的孩子在家里很听我的话,但是只要我把他带到公共场所,比如饭店,他就变得难管了。这时他会当众使我为难。这是怎么一回事?我该如何纠正他? 答:在公共场所,父母的管教系在众目睽睽之下,所以许多父母不愿意当众惩罚或纠正孩子。他们在家要求孩子行为端正,而当周围全是些不熟识的成年人时,孩子是则“安全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现孩子观察到了什么。他认识到公共场所是个庇护所,在此他可以为所欲为;父母因其自我克制,反而无计可施,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十分简单:当孩子决意当众捣蛋时,抓住他的手臂,把他带离公共场合,然后像在家中一样惩治他。孩子由此会明白,同一原则放之各处皆准,庇护所毕竟不是真的那么安全。 2、我们经常听到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如果你压制了孩子的反抗行为,他怎能道出敌意和不满呢? 答:应该让孩子对父母说任何话,包括“爸爸,我不喜欢你”或“妈妈,你对我不公平”。假如这些真情实感是以恭敬的态度道出的,就不应该压制。在这一点上,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行为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只要孩子想要表达强烈的感情,哪怕是不满和敌意,也应该予以鼓励。但父母应禁止孩子开口骂人或赤裸裸的忤逆。“爸爸,你当着我朋友的面伤害我的感情,你对我不好”,这是可以接受的;“你这个白痴,我朋友在场,你干吗不住嘴”,这显然不可接受。如果以上述第一句话的方式合情理的讲出来,爸爸明智的做法是坐下,尽力理解孩子的看法。如果爸爸认识到自己错了,应该宽宏大量,向孩子道歉;如果爸爸是对的,他就应该平心静气地解释他为何要那样做,并告诉孩子下一次他们怎样才能避免冲突。在不牺牲父母尊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和孩子交流的,也应教会孩子如何陈述他的满。 3、你认为孩子被惩罚或挨揍之后,可以允许他哭多久?应有一定限度吗? 答:是的,我相信应该有所限制。只要眼泪代表着感情的真正释放,就应该允许他流。但是,哭泣很快就从内心的伤感变成了御外的武器或抗议的工具,被用来惩治敌人。真的哭泣通常延续两分钟或更短,但也可能延续5分钟。在此以后,孩子不过是借此报怨,其变化可以从孩子的音调和音强来分辨。要是我,通常是再给他几下,要他停止这种抗议性的哭。在对抗性不那么尖锐时,亦可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开,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止住哭泣。 4、放任自流这个说法是相对的,请解释一下你如何理解它? 答:我用这个术语,指的是缺乏有效的父母权威。结果导致孩子行为无分寸。“放任自流”意味着孩子的无礼、不听话以及由于缺乏成人引导而造成的全面混乱。 5、你是否认为应该要求孩子在家里说“谢谢你”和“请”? 答:完全应该。要求孩子使用这类词语,是为了提醒孩子,这不是一个“张口就要”的世界。即使孩子的母亲为他做饭,为他购物,给他种种物品,孩子也必须以一定的态度上的责任作为回报。正如我上文所述,必须教育孩子懂得感谢,其教育过程应从基本礼貌开始。 6、我有一个3岁的孩子,我从未打过他的屁股,因为我怕那样会教会她去打别人,从而使她变成一粗暴的人。你认为我是错了吗? 答:我相信你是错的。可是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父母自己言行粗暴,就可能在孩子身上播下敌意和进攻的种子。孩子无意或有意地做错了事,父母就大叫大嚷、破口大骂并动手打孩子,他们就会成为孩子模仿效法的榜样。这种暴力与适可而止的惩治有天壤之别,但如果孩子攥紧拳头低下了头,他就是铁了心要和父母较量了。如果父母作出适当的反应(打在他的屁股上),他就给孩子上了重要的一课----这与大自然的教训方法不谋不合。想想生活中疼痛的意义吧。假定两岁的彼得在拉桌布,桌上的一瓶玫瑰花被拉到了桌的边缘并翻下来,砸到了他的鼻梁上,彼得觉得疼痛难忍。这疼痛就会使他明白拉桌布是危险的;同样,如果他把手臂紧贴在滚烫的火炉上,他马上就会明白火是应该小心对待的;如果他去拉小狗的尾巴,他的手背上就会留下一排整齐的齿印;妈妈不注意时他翻过高椅的靠背并滚下来,于是他懂得了地心的吸力。在这三四年间,他时而被撞肿、擦伤,时而被抓破、烫疼,这些教会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些经历会使他成为一个凶暴的人吗?不!与这些经历相关的疼痛教会了他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上帝创造了疼痛这一机能,旨在使它成为教育孩子的最好手段,慈爱的父母可以而且应该使用同样的方法教会孩子懂得,在社会上什么是危险而不该做的事。如果彼得的父母不使用这一方法,彼得不但不会变成一个好人,反而很可能变成一个粗暴的人。因为他处处自私自利、不服管教、寻衅惹事,发展下去等他尝到苦果时,已为时太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9#
发表于 2006-4-15 20:26:29 | 只看该作者
应该下来学习!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0#
发表于 2006-4-21 21:30:36 | 只看该作者
blue+2005-01-26 08:59-->引用:blue @ 2005-01-26 08:59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青松,,那就当棵小树吧--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那就当丛小灌木吧: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那就当一片小草吧。   如果你不是一只香獐,那就当尾小鲈鱼--但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   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我们不能全是船长,必须有人来当水手。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   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享受父母爱的多少--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   ……   一段优美抒情的文字,反映的却是一本重在理论阐述的书籍《论家政》的中心。这本书是专谈子女教育的。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从长期的战争中脱身出来,美国的父母有机会把压抑已久的感情和温情倾注在下一代身上。青少年教育学家亦一致认为“爱就是一切”,鼓励“放任自流”,让孩子们自行其事。谁知,这一代倒是幸福地成长起来了;他们享有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繁荣,他们享有美国历史上最优越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在物质方面几乎没有失望。然而,正是在这一代人之中,吸毒、性自由、暴力犯罪……五花八门的东西层出不穷;正是在这一代人之一中产生了“愤怒的一代”。教育学家们、社会学家们、心理学家们大吃一惊,不由开始反省:是怎么一回事?《论家政》(原名《大胆管教》)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   多伯森针对这一背景,在书中反复强调:“爱,远远不够,管教亦不仅仅是惩罚。”他认为,父母必须大胆管教儿女,把管教和爱紧紧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他坚决反对纵容孩子,放任其自流。   当今中国,一方面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独生子女逐渐增多,溺爱子女的现象亦在增加。这两种情况加在一起,自然就有了人们讨论纷纷的所谓“四二一”独生子女综合症。这种情况和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形有某种相似之处。 <font color="#ff4500">在第73楼有整理好的文本文件下载,需回复。 寒风独立 2005。09。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0:44 , Processed in 0.079756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