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728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3-6岁儿童思维的特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4 11:5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思维的传递性
2005年1月23日 星期天 阴(3岁零11个月)
皮亚杰认为,整个前运演阶段(2-6岁)的儿童认知具有以下特征:思维尚未具有可逆性、尚未具有传递性、尚未具有守恒性。传递性是指事物之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果关系往往要通过中介物传递。处于前运演阶段的儿童还认识不到这种传递性。例如,给不到6岁的儿童看三个不同形状的玻璃杯a、b、c。在a中装有红色液体,c中装有蓝色液体,b中是空的;然后在一块幕布的遮掩下,把a中的液体倒入b,c中液体倒入a,b中液体倒入c(使得a与c中的液体交换)。等幕布拉开,儿童看到结果后会说,a是直接倒入c,c也是直接倒入a,并没有借助b。
      今天爸爸也给我做了这个实验,起初我也说是直接倒的,爸爸让我按我的想法实验,我试了试,不行,爸爸操作给我看,我做了几遍,成功了,我非常喜欢这个游戏,玩了几遍,可外婆不让我们玩了,说冬天容易把衣服打湿。
我的思维真的尚未具有传递性吗?起初我不会,讲了之后我会了,算不算我初步具有传递性了呢?去年暑假,发生了一件事情,爸爸带我和一些叔叔去饭馆吃饭,我们是做叔叔的警车去的,吃饭中途,夏阿姨带我出去玩了,回来的时候她故意逗我,说爸爸已经走了,不要我了,可我肯定地告诉她,爸爸没走,阿姨问我为什么?我说警车还停在门口,车还没走,爸爸他们也没走。这件事情又能说明我有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吗?思维初步具有传递性了吗?

儿童思维的可逆性
2005年1月22日 星期六 阴
皮亚杰认为,整个前运演阶段(2-6岁)的儿童认知具有以下特征:思维尚未具有可逆性、尚未具有传递性、尚未具有守恒性。可逆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处于前运演阶段的儿童不具有这种可逆性,所以对关系的理解往往是单向的。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再问“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则回答:“没有。
可我是一个平常的人,但对关系的理解却不是单向的,例如我知道舅舅是睿睿哥哥的爸爸,又是外公、外婆的儿子。很多两层关系的问题,我也搞得清楚,如舅妈的儿子是谁?我的姨妈是齐齐的什么?
还有大人们玩的猜拳游戏,我现在也会玩了。有一天,我划拳总划不过妈妈,我想了一个办法:我跟妈妈说:“妈妈你出布、我出石头,让妈妈赢,好不好?”妈妈高兴地答应了,她果真出了布,而我出剪刀赢了她,妈妈还说我赖。可这件事说明我会动脑筋呀!但这能说明我具有初步的可逆性或者传递性吗?



儿童思维的守恒性
2005年1月21日 星期五 阴

皮亚杰认为,整个前运演阶段(2-6岁)的儿童思维尚未具有守恒性。守恒性是指认知主体能认识到:客体的外部形态虽有变化,其原有的某种属性(如长度、面积、容量、重量等等)仍将保持不变。处于前运演阶段的儿童不具有这种守恒性,所以对容量的理解往往是单维的。例如,给4岁或5岁的儿童两个同样大小、同样形状的杯子a和a’,由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杯子放入同等数量的木珠,儿童知道此刻两个杯子中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a’中的珠子倒入另一个高而窄的杯子b,问儿童a、b两个杯子中的木珠是不是一样多?这时候,部分儿童说,b中的珠子比a中多;另一部分儿童则说,a中的珠子比b中多。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答案呢?皮亚杰认为,这是由于处在前运演阶段的儿童思维还未具有守恒性,考虑高度时不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时,又忽略了高度。心理界有时也把这种现象称作思维的“单维性”。
记得以前(大约3岁时)爸爸给我出过类似的题,两根筷子并排摆,我知道一样长,一个横着摆,一个竖着摆,我却说不一样长。前几天,爸爸又做了一个实验,两个同样大小、同样形状的杯子装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一个杯子的水倒入一个碗内,问杯子里的水和碗里的水是不是一样多,我说不一样多,爸爸给我讲了一样多的原因后,问我搞懂没有,我还是似懂非懂。看样子,2-6岁的儿童思维尚未具有守恒性是真的,不知其他的小朋友是不是这样?但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守恒性与传递性是在同一时期达到的,这又与前面的情况矛盾,为什么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美乐美 + 2 + 2 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27 22:35:37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意思,我也来试试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28 01:43:35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8-2 16:18: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提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8-24 11:10:32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8-30 09:54:47 | 只看该作者
给孩子做过类似实验,的确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2 15:10:48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回家我也试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1-2 18:34:12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意思,我也来试试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2-8 00:31:2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写的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9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03 , Processed in 0.095209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