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7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3 16:2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能告诉我关于你们自己对"汤玫捷"教育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16:30:34 | 只看该作者
01
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23 18:06:27 | 只看该作者
汤玫捷叩开哈佛,你拷贝吗(1)
新闻晨报   2005-01-04 10:31:03


  
   ■主持人的话

   近日复旦附中高三的汤玫捷,成为今年全亚洲仅有的两名提前被哈佛录取的学生之一。但是打动哈佛的并非其优异的成绩,而是超出普通学生一大截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复旦附中400多名同级学生中,她的成绩排在一百多名。但是她性格开朗、能言善辩,是球场上的活跃分子也是演讲台上的明星,被美国人称为“学生领袖型的人才”。她父母坦言,不曾让她上过一天“奥数班”,更注重她个人修养的培养。汤玫捷的成功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触?作为家长,你会借鉴她父母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吗?

   每个孩子都有一把钥匙

   □吴音46岁公务员

   我女儿今年读初二,正准备考高中,复旦附中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最近报纸上一直在登关于汤玫捷的文章,一看她是复旦附中的,我就把她从头到脚研究了一遍。我读着读着发觉这个女孩性格非常外向,她父母对她的教育方法都是针对她的个性而言。而我们家女儿性格比较内向,虽然我觉得他们的教育方法很好,女孩的成功故事也很有教育意义,但要移植到我们女儿的身上,显然有点生搬硬套。

   比如说要培养她的运动精神,女儿天性好静不好动,我硬拉她每周去体育馆打过羽毛球,每次电视里放体育比赛时,都叫女儿“不要闷头读书,好出来看看比赛放松一下”,以期培养她对运动的兴趣。但最终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是吃力不讨好,我“教育”得辛苦,她“学习”得痛苦,还收不到效果。所以随着女儿懂事长大,现在我对她“管”得越来越少了,我不再刻意要求女儿按照我给她设计的线路前行了。我也越来越体会到只有女儿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才是最重要的。女儿有自己的性格喜好,她有她的生存之道,我的教育应该去适应她,而不应该让她来适应我的教育。

   所以读完汤玫捷的故事,我会建议女儿去看一下,因为相信一个成功的故事多少会给她一点启示。而至于她是否要学小姐姐的样,那就由她自己选择吧,如果她想要往“领袖型”学生发展,我自当全力支持,如果她仍然要做安安静静的自己,我决不会强求她改变自己。

   曾经拷贝过“哈佛女孩”

   □黄佳37岁媒体工作人员

   看到有关汤玫捷的报道,我在第一时间联想到哈佛女孩刘亦婷。

   当年《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本书,我们办公室里的妈妈们几乎人手一本。一有空,几个人就坐下来,逐字逐句地探讨书中的细节,希望能从中找出可以借鉴的教育方法。我特别记得书中有个细节,说刘亦婷的妈妈通过让她抄电话号码来改掉粗心的毛病。我儿子也很粗心,考试不是看错题目,就是漏填答案。因此,我对这个“独门秘诀”十分关注。针对这个方案的可操作性,我们几个同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当时,讨论得热血沸腾,连回家实施的具体步骤都想好了,可是我跟儿子一交流就发现他的抵触情绪很大。才实践了两天,儿子就甩手不干了,该方案由此不了了之。书中类似的“独门秘诀”还有很多,可每一个都是看起来让人激动,但未必适合自己孩子。经历过一次对“哈佛女孩”的盲目模仿后,这次我对汤玫捷的态度理性很多。现在我意识到,不论是刘亦婷还是汤玫捷,她们都是特例,她们的成功经验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汤玫捷的成功经验只能说是让我心动的一个理想化的模板,不过理想跟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不顾现实一味模仿,反而会耽误了孩子。

   学习、修养都要注重

   □蒋先生53岁工程师

   我的儿子曾经也在复旦附中读过书,后来考入复旦,现在为一家世界五百强之一的公司工作。周围的亲戚朋友和同事一直很羡慕我养了个这样优秀的儿子,纷纷问我是如何管教出来的。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儿子,他说最感谢我们的是,教会了他“知书达理”。

   他说自从他记事之后,眼中的我们工作之余一直在不停地学习进修,从不浪费时间,从这种“身教”上他懂得了学习不局限于学校。他读小学的时候,还不识几个字,我便强迫他天天读报纸看新闻,从初中开始他便一直被冠以“万宝全书”的头衔。我们一直鼓励他参加这个比赛那个活动,锻炼他各方面的能力,他从中也受益匪浅。

   儿子的总结,对照一下汤玫捷的报道,我非常赞同他们说的要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给孩子课本以外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全面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和汤玫捷家长有点不同,我要求我的孩子上过类似“奥数班”这样的提高班。儿子也说了,学习成绩好,对他的发展,对他能取得现在的一切都是至关重要的。成绩好他才能考进复旦附中这样的好学校,他才能有时间有精力参加课外活动、担任社会工作,也是因为他优异的成绩使他有了面试现在这份工作的机会。所以尽管我们也注重修养,但学习成绩是基础。

   重新反思奥数

   □Paul43岁IT高级经理

   汤玫捷的成功故事一见报,笔者那上小学4年级的女儿便乐开了花:“看看人家大姐姐不读奥数,照样能进哈佛!”我和太太哭笑不得。这几年为了女儿的奥数学习,我们夫妻俩没少操心。凡是和奥数沾边的培训,只要我们能打听到并联系上的,都会“逼”着女儿去参加。  

新闻晨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1-23 18:09:16 | 只看该作者
汤玫捷叩开哈佛,你拷贝吗(2)
新闻晨报   2005-01-04 10:31:03




   就这样,几乎每个周末都成了女儿奥数的“突击日”。有几次孩子发高烧刚退了热,我还是“热情”地鼓励女儿不要脱课。对于我的“严格要求”,女儿表面上顺从,内心并不十分领情,小嘴里时常嘀嘀咕咕,在她妈妈那里抱怨我“冷酷无情”。

   与汤玫捷的经历相仿,女儿也是学校的大队副主席。尽管她对学生工作乐此不疲,一再声称对能力培养有好处,可我还是担心这些“份外事”会干扰了她核心课程的学习。什么宣传小报、文艺演出节目主持的串联词等等,只要我能“代劳”的,就尽量替她减轻负担,不让她分神。为此,大队辅导员还严厉地批评了我,可我还是认死理,宽慰自己这都是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

   如今我还是相信一句老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比较了汤玫捷父母的教育方法,我感触很深。那种“千军万马拼奥数”之举,实在有待商榷。女儿应当有自己童年的欢乐时光,父母填鸭式的灌输和不切实际的拔苗助长,未必能带给孩子所期待的良辰美景!

   记者手记

   200℃的成功

   记得大学时宿监那里寄养了一条叫哈佛的狗,名字是某个一心想考入哈佛的同学取的,足见哈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如今,高三女孩汤玫捷轻松走进哈佛,于是,一夜间她的成功经验成为无数家长学习的宝典。借鉴是应该的,可若是以为按照汤式教育路线走就能造就无数个汤玫捷,那就大错特错。

   成功不像连锁快餐店里的薯条,只要调好特定的油温,把原料放进去炸上固定的时间,就可以搞定。可偏偏有些家长把汤玫捷的成功经验当成了煎炸"成功薯条"的独门配方。配方上说,油温要200℃,时间二分钟,于是众家长依样画葫芦,把自家的"原料"也照此法烹饪。时间到了,揭开油锅,结果却未必如期待的那样。有的"薯条"炸过了,有的"薯条"却还没炸开。问题在哪呢?首先,成功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业化产品,不能按照统一的模式批量生产;其次,就算有可批量生产"成功薯条"的独门配方,但因为土豆品种的不同,该配方也并不一定普遍适用。也许对于美国土豆来说,200℃就可以,可对于本土土豆来说,这个温度未必适宜。

   更何况,谁规定成功的最终形态只能有一种。考上名校是成功,那考不上就一定是失败吗?成功的定义各人自有各人的答案,因此我们没必要全部按照一条固定模式走。因为成功不仅仅是200℃。(记者张玉婷李元王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23 18:10:30 | 只看该作者
复旦附中女生汤玫捷畅谈成功心诀3大秘器
全亚洲仅有的两名提前录取生之一、每年4.5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资助---复旦附中高三女生汤玫捷获得了哈佛大学最优厚的入学待遇。

  当得知被哈佛录取的第一天,汤玫捷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不用高考了",在描述对高考的复杂心情时,汤玫捷说:"我庆幸不是因为我害怕高考,而是高考不能完整地评价我。"那么哈佛的"高考",她是如何过关的呢?

  与中国高考不同,哈佛录取学生没有统一的考试,而是招生委员会根据申请者的综合材料作出选择,这其中包括申请人平时成绩的证明、英语能力的证明、各种奖励证书、来自中学两封推荐信以及两篇个人的小论文。

  从小学开始的学生干部经历、一长串的演讲写作获奖记录,这些都是汤玫捷打动哈佛的原因。不过汤玫捷认为,高二结束后在美国著名私立中学希德威尔做一年国际交流生的经历对申请非常重要。和美国的同学一起学习,一样参加美国中学的考试,汤玫捷正是在这一年里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中国学生只会读书”的刻板印象。申请过程中,来自希德威尔学校的充分肯定为申请成功赢取了足够的加分。

  “我被哈佛肯定,是因为我和哈佛的精神、气质相符。”汤玫捷认为自己和哈佛之间其实是一个互相选择的过程,真正帮她“轰”开哈佛大门的,也许是三种不经意间培养的“秘密武器”。

  和之前来自中国的国际交流生不同,在希德威尔这所著名的私立学校,汤玫捷第一次引起大家注意的并不是“考试成绩的超级优秀”,而是入学一周后的一场校际曲棍球比赛,训练才四天的汤玫捷作为替补上场,担当后卫的她带球一路狂奔,在与对方守门员一米线内的近距离对峙中拨球入网。这个极富“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进球让汤玫捷一下子成为了校内的明星人物。

  会打曲棍球的中国女生,这对一直认为中国学生只会做题的美国人来说,听上去有那么些“不可思议”。事实上,汤玫捷比赛前四天才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曲棍球。

  结束一年的交流生生涯时,汤玫捷最满意的就是参加学校球队的经历。“去之前,几乎所有的师兄师姐都告诉我不要参加体育社团,理由是这会耽误很多时间,但是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只有参加球队才可能真正融入当地的文化,你的个性和能力才能被他们容纳和肯定。”离开学校的时候,汤玫捷已经是学校短曲棍球、长曲棍球、篮球三支球队的主力,虽然平均每天要花掉3个小时参加正规训练,周末甚至有可能花8个小时去其他州参加比赛。

  “在美国,体育早已超越了锻炼身体本身,体育是一种社交,可以考察一个人在团队中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而体育同时也需要参与者勇敢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这些都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后很重要的品质。”

  美国归来,汤玫捷对体育的理解更深刻,“入校一周代表校队进球”就被汤玫捷写进了申请入学的个人论文中,比更多中国学生更乐于参与体育社团的运动精神,不仅为她赢得了美国朋友的尊重,也同样赢得了哈佛的认可。

  很难相信,汤玫捷会把幽默作为自己“轰”开哈佛大门的秘密武器,但这的确是她打动哈佛的理由,在希德威尔中学写给哈佛的推荐信中,幽默被作为第一条推荐的品质大书特书。相对保守和拘谨的中国学生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难得。

  “我离开希德威尔的那一场演讲一定让每个学生都记住了我,因为我逗笑了他们每一个人。”那场十五分钟的毕业演讲,没有中国学生一贯的温情脉脉和恋恋不舍,离愁别绪被轻松的话语表述得妙趣横生。汤玫捷回忆说:“那都是些英语式的笑话,翻译成中文可能就没意思了。”这场生动的演讲,让负责给汤玫捷写推荐信的老师忍不住告诉她,汤玫捷的美国同学都认为她是个“有意思”的人。

  不仅是演讲,即使在平时的生活中,汤玫捷也是个乐观开朗的人,这一点让她和美国同学成为了好朋友,而与她接触更久的中国同学同样感受到了她的乐观幽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汤玫捷始终是班长、大队长、学生会主席,“我可能是同学眼里最不像官的官。”汤玫捷说,组织活动的时候自己是个干部,但是平时生活中自己绝对是个“开心果”。

  在谈及幽默的种种好处时,汤玫捷说到了自己最被人承认的口才也与幽默“脱不了干系”,“当你啥也不会说的时候,就轻松地开个玩笑吧。”汤玫捷说起她在美国有一次参加一所大学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讨会,自己因为交流生的身份被邀请,当她得知演讲者中有一位因故缺席的时候,她自告奋勇地问主办方能不能给她个发言的机会。在听了她的表述之后,主办者给了这个高中女生一次机会。

  “现在想起来,在完全没有讲稿的情况下,一个高中女生的观点能够引起什么注意呢,可能刚开头就会被嘘下去吧”。当稳定了情绪之后,汤玫捷用自己来到美国后,和美国同学谈论中美经济比较的一个笑话作为开场白,轻松开场之后,演讲大获成功。

  幽默不只是玩笑,它是一个人勇敢、自信、开朗的象征。

  关键事件:在希德威尔学校写给哈佛的推荐信中,汤玫捷在文科上的突出表现被浓墨重彩地提及 “如果你只会打球,美国人比你会打球的多了去了。”在汤玫捷看来,参与体育运动是自己能很快被接纳的第一步,但中国学生一贯优秀的学习成绩依旧是打动哈佛的不二法门。在美国的一年学习对汤玫捷来说是没有学分要求的,但她结束时参加学校标准化测试几乎获得了满分。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情是,“美国历史课”,她比所有美国同学的成绩都要优秀。

  勤奋、用功、严谨,这些中国学生最本色的品质汤玫捷身上一样也不缺。

  “我是在每天陪‘美国妈妈’溜狗的一小时里迅速了提高了英文听说能力。”尽管在复旦附中时汤玫捷的英语成绩已非常不错,但真正到美国一个纯英语的环境,汤玫捷还是感到不适应。作为交换生,汤玫捷居住在美国当地家庭当中,她的第一个“临时妈妈”是一名作家,平时工作繁忙只有晚饭后的溜狗时间才有空闲,这被汤玫捷看成学习英文的最好机会。

  从宗教到艺术、从风土人情到美国时政,这一个小时的“溜狗时间”,汤玫捷和临时妈妈的话题几乎涉及了所有领域。因为溜狗的过程多少有些单调,“美国妈妈”对和汤玫捷的谈话总是兴致盎然。汤玫捷回忆道:“那是一段风雨无阻的美丽时光,和我的美国家庭培养深厚感情的同时也让自己英语能力大幅提高,这些谈话不像平时的生活对话,它的内容是那么宽泛,极大地扩大了我的词汇量。”

  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活动尽管有趣,但是同样占去了汤玫捷大量的时间,美国学生是用牺牲学习时间来运动,但是汤玫捷只能牺牲睡眠时间来弥补,赶论文成了汤玫捷最深刻的记忆。“好几次我都是第二天要交作业,头天半夜还在赶论文。”而在课堂上,汤玫捷也永远都是提问最多的一个。

  美国中学生不像国内只需要做题,一个十一年级的学生期末要完成一篇20页长度的论文。在国内中学论文练习的缺乏,汤玫捷不得不从论文格式开始从头学习,不过正是这些不同的学习机会,让她学会学术研究的方法。“怎样去分析一个问题和解决一个问题,这种研究的能力是我在希德威尔学到的最重要的内容。”

  在希德威尔学校写给哈佛的推荐信中,汤玫捷在文科上的突出表现被浓墨重彩地提及,她的出现改变了学校以为中国学生只会“做数学题”的印象。回顾自己成绩的取得,汤玫捷说:“我很欣赏天才,但是我自己不是天才,我在语言和口头表达上有一定天赋,但后天的努力是一定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28 02:27:35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1:26 , Processed in 0.08948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