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466|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男博士做全职爸爸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6 00:2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0 11:31  中国青年报     我特别期待中国产生各式各样的民间办学机构,也特别期待有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各式各样的学生,使孔子所谓的“因材施教”能够得到哪怕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实现。但是,我对男博士做全职爸爸,一心一意培养女儿成为“早熟博士”的教育教学方法却不敢苟同。   有报道说,今年47岁的袁鸿林拥有北京大学硕士和南开大学博士学历,会英、日、法 、俄等多国语言。中年得子的袁先生认为幼儿园不适合女儿,决定把女儿袁小逸带回家,自己实施对女儿的早期教育计划。为了多给女儿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袁先生还张榜招收五六个同龄孩子给女儿陪读。   按现行教育体制,一般博士生毕业时已经快30岁了。而按照袁先生的教学计划,袁小逸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可博士毕业。至少可以比同龄人提前七八年。袁先生的目标是把她培养成反应敏捷的同声传译,或掌握多种语言的全球性信息情报类高级研究者。   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遍育天下英才,却往往不敢教自己的孩子,一般都有“易子而教”之说。为什么?因为师生之间,适当地留一点距离和神秘感是必要的,距离和神秘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师权威的源泉之一。因此,袁博士敢于亲自当自己孩子的老师,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但却未必是科学的、最有利于女儿成长的。   在孩子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来自老师的赞许、同学的钦羡等等。可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却被袁先生抽成了一个真空,来自家长的压力毫无疑问将成为袁小逸未来学习的主要动力,甚至是惟一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快乐成长、快乐教学,不过是家长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成为某一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更重要?还是成为一个身体健康、人格独立、心智健全、善于合作的人更重要?把孩子包裹在真空里,她的智力可以得到不断开发和刺激,但是她的情商呢?她如何与同伴们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虽然眼前有孩子“陪读”,但这却更强化了袁小逸众星捧月的“中心地位”,将来,她又该如何面对失落?我想起了人称“浙大第一愤青教授”郑强手舞足蹈的演讲:   “我们系里有一个女同学,一天到晚没有笑脸,就是为了得到高分数、得到高额奖学金,我很痛心!我和她说,你这是在用青春换荣誉、争光环,你今后的心灵是要受创伤的!我希望她不要看重明年从第一名掉到第二名,后年从第二名掉到第三名……也许,分数越高,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三分之二已经‘精神残缺’。”   袁博士坦言不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现代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标准件。然而,从孩子5岁开始,袁先生就已经按自己的设想给她设计好了未来的道路,并且一路怎么学习都已安排好,这难道不也是在按自己的模子将孩子铸造成另一种“标准件”吗?   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高中之前的所有教育,都只是为这种可能性打基础。情商、智商、身体素质,这些基础打得越牢越深广,未来的可能性越多。从小被人为设计了惟一一种可能的人生是可怕的,也是有99%的可能不适于当事人的。这种学习的“功利目的”越明确,就越悲哀。况且,袁博士辛辛苦苦读了个博士,其“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社会再培养一个博士?从社会和人生设计上,这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当然,如果袁博士兴趣在此,权当我是废话。但起码要考虑一下女儿未来成长的无限可能性,因为这也是她的“发展权”。 (童大焕)            
        作者: 60.163.9.*     2004-12-20 22:37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男博士做全职爸爸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
        注意到童先生好发评论,有些评论也确有见地。但有时也不免有失偏颇。比如“易子而教”,恐怕更多原因是出于一种封建的心态,——说穿了,是要摆一种“父为子纲”的架子,犹如红楼梦中的贾政之于宝玉。与当下提倡的亲子教育相比,是何等的落后。拿着这种落后的东西,当作宝贝来提倡,还要棒杀他人,可笑。不知童先生有没有孩子,——只是我希望他没有,怀着这种心态的父亲,会把他孩子有限的可能性都会扼杀了。          
        作者: 60.163.9.*     2004-12-20 23:16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男博士做全职爸爸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
        引领世界的两大育儿新时尚〔美〕乔·富兰克(节选)           美国流行“全职爸爸”养儿育女在美国曾完全被当成母亲的职责,后来,女权主义者从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角度出发,呼吁父亲多分担育儿义务。可是,近二十年来,心理学家与儿童发展专家逐渐发现,父亲分担育儿职责,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某些作用甚至是母亲无法替代的。父亲分担育儿职责因而成为一种时尚,在关心子女成长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为流行。在美国,很少见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祖父母没有抚养孙辈的义务。又因为佣工贵,只有极为富裕的家庭才请得起保姆,因此育儿的担子只能落到父母身上。已婚美国人休闲活动通常以家庭为主体,周末在餐馆、购物中心、各种游乐场所,到处可见抱着、用小篮提着、背着、或是推着孩子的大男人。甚至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我也曾多次见到妈妈专心开会而爸爸在旁照顾婴儿的场景。爸爸们做的还不止这些,有的爸爸与妻子平分育儿任务。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我很喜爱的一本育儿杂志的编辑——特丽莎和弗莱德。他们两人是真正的合作者:两人在杂志上的署名是“联合编辑”,在生活中则联合育儿,每人都上两星期班,在家带两星期孩子。两人轮换,所以他们的一双女儿常问:“这周是爸爸还是妈妈?”从这种安排里,他们觉得获益匪浅:他们得以亲身体会不同环境中的父母的感受,促进了他们的编辑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孩子从这种安排中获益良多。孩子吸取双方的优点,充满了活力。据报道,有两百万美国父亲选择留在家里带孩子,而让妻子去工作养家。有的家庭这么做是因为妻子收入比丈夫高,如妻子是律师而丈夫是教师;有的是因为丈夫更有耐心,更喜爱教养孩子的经历,这些“全职爸爸”乐此不疲,还利用互联网互相鼓励,组织“全职爸爸协会”呢!          
        作者: 60.163.9.*     2004-12-22 22:52   回复此发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16 13:42:28 | 只看该作者
huge57+-->引用:huge57   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成为某一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更重要?还是成为一个身体健康、人格独立、心智健全、善于合作的人更重要?把孩子包裹在真空里,她的智力可以得到不断开发和刺激,但是她的情商呢?她如何与同伴们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 袁博士坦言不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现代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标准件。然而,从孩子5岁开始,袁先生就已经按自己的设想给她设计好了未来的道路,并且一路怎么学习都已安排好,这难道不也是在按自己的模子将孩子铸造成另一种“标准件”吗?   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高中之前的所有教育,都只是为这种可能性打基础。情商、智商、身体素质,这些基础打得越牢越深广,未来的可能性越多。从小被人为设计了惟一一种可能的人生是可怕的,也是有99%的可能不适于当事人的。这种学习的“功利目的”越明确,就越悲哀。况且,袁博士辛辛苦苦读了个博士,其“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社会再培养一个博士?从社会和人生设计上,这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当然,如果袁博士兴趣在此,权当我是废话。但起码要考虑一下女儿未来成长的无限可能性,因为这也是她的“发展权”。 (童大焕)            
        作者: 60.163.9.*     2004-12-20 22:37   回复此发言   

非常认同上面的话。中国的孩子总是按照父母所要求的模式去生活,按照父母的理想来生活,太累了。父母的设计模式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大限制。孩子未来成长的无限可能性,还包括了创造性。博士想和现存的教育体制做斗争的精神很让人佩服,但做法是没多少人认同的。这也是你贴的东西曲高和寡的原因。这里基本上都是一般家长而不是老师,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如何能找到更实际适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而不是像博士您都跑去做全职爸爸。俺们还要生活,没那么多钱去谈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16 20:44:04 | 只看该作者
请问什么情况下不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1-16 22:42:00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一个农民,反正现在种地也没啥钱挣的了,出去打工又太辛苦,正好生了个儿子,干脆辞职在家做全职爸爸了,我准备3岁前教会他刨地,5岁撒种,7岁施肥,9岁收割,基本10岁前家里就又有一个强劳力了,不知道我这么做会不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请大家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17 05:31:21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我这么做会不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请大家指教。

会的,如果你遗弃你的孩子,他也许会加入黑社会,茁壮成长,最后成为上海滩第一富豪。
你看看你犯了多大的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18 10:58:50 | 只看该作者
男博导辞职做专职爸爸都与无限可能性无关。 但如果制定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可博士毕业的时间表,而最后又成功了的话,那孩子就连有限的可能性都没有了,有且只有一种可能性:实现了爸爸的计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24 22:10:39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让孩子自由成长好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3-24 22:01:34 | 只看该作者
你讲了许多美国流行“全职爸爸”的事情,还说越是中产阶层的家庭做爸爸的越愿意付出。可“全职爸爸”不是“终身爸爸”,孩子到了年龄就得去上学,爸爸也回去工作,不会永远粘在一起。当今世界即便贵为皇室成员、富为亿万富翁,也一样要送子女上学规严格的学校,而不会仅仅为孩子买几个课件、请几位家教了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5-3-24 22:17:52 | 只看该作者
woodgarden+-->引用:woodgarden 你讲了许多美国流行“全职爸爸”的事情,还说越是中产阶层的家庭做爸爸的越愿意付出。可“全职爸爸”不是“终身爸爸”,孩子到了年龄就得去上学,爸爸也回去工作,不会永远粘在一起。当今世界即便贵为皇室成员、富为亿万富翁,也一样要送子女上学规严格的学校,而不会仅仅为孩子买几个课件、请几位家教了事。

看来你不太了解美国的家庭学校,请拨冗读一下: (http://www.chinathink.net/forum/dispbbs...d=3102&id=258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3-24 23:16:35 | 只看该作者
“在家上学”是极少数家庭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不知道“家庭学校”是否美国独有。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校也同样探索着个性化、高效率的教育方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家庭作坊式的教育决不是未来教育的主流,怎么能想象孩子们满足于长年呆在家里对着那么几个熟悉的面孔,或者父母都陪着子女长大而不去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34 , Processed in 0.17008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