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55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快乐分享] 与孩子 语言沟通的方法 [续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8 17:3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孩子 语言沟通的方法 [续九]

建议五:与孩子谈心灵问题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会遇到许多心灵问题。诸如:嫉妒、自卑、善良等。许多父母总是习惯于给孩子讲大道理,喋喋不休的大道理总是会让孩子觉得很烦,从而增加了亲子关系的障碍。实际上,这类问题需要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深入的交谈,就是谈心。
作家梁晓声曾经写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儿子放学回到家里,进屋就说:“爸爸,今天××同学的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
我问为什么。
儿子回答:“犯错误了呗!把老师气坏了!”那同学是他好朋友,但却有些日子不到家里来玩了。我依稀记得他讲过,似乎老师要在他们两者之间选拔一名班干部。
我又问:“你高兴?”
他怔怔地瞪着我。
我将他招至跟前,推心置腹地问:“跟爸爸说事实,你是不是因此而高兴?”
他便诚实地回答:“有点儿。”
我说:“你学过一个词,叫‘幸灾乐祸’,你能正确解释这个词吗?”
他说:“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我说:“对。当然,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还算不得什么灾。但是,你心里已有了这种‘幸灾乐祸’的根苗,那么你哪一天听说他生病了,住院了,甚至生命有危险了,说不定你内心里也会暗暗地高兴。”
儿子的目光告诉我,他不相信自己会那样。
我又说:“为什么他的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你会高兴呢?让爸爸替你分析分析,你想一想对不对?——如果你们老师并不打算在你们两个之间选拔一名班干部,你倒未必幸灾乐祸。如果你心里清楚,老师最终选择的肯定是你,你也未必幸灾乐祸。你所以幸灾乐祸,是因为你自己感到,他和你被选拔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甚至他被选拔的可能性更大些。于是你才因为他犯了错误,惹老师生气了而高兴。你觉得,这么一来,他被选拔的可能性缩小,你自己被选拔的可能性就增大了。你内心里这一种幸灾乐祸的想法,完全是由嫉妒产生的。你看,嫉妒心理多丑恶呀,它竟使人对朋友也幸灾乐祸!”
儿子低下了头。
我接着说:“如果他并没犯错误,而老师最终选拔他当了班干部,你现在幸灾乐祸,就可能变成一种内心里的愤恨了。那就叫嫉妒的愤恨。人心里一旦怀有这种嫉妒的愤恨,就会进一步干出不良后果、危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事,最后就只有自食恶果。一切怀有嫉妒的愤恨的人,最终只有那样一个下场……”
接着我给他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有两个女孩儿,她们原本是好朋友,又都是从小学芭蕾的。一次,老师要从她们两人之间选一个主角。其中一个,认为肯定是自己,应该是自己,可老师偏偏选了另一个。于是,她就在演出的头一天晚上,将她好朋友的舞裙,剪成了一片片的。第二件事是有两个女孩儿,是一对小杂技演员。一个是“尖子”,也就是被托举起来的。她们的演出几乎场场获得热烈的掌声。可那个“底座”不知为什么,内心里怀上了嫉妒,总是莫名其妙地觉得,掌声是为“尖子”一个人鼓的。她觉得不公平。日复一日的,那一种暗暗的嫉妒,就变成了嫉妒的愤恨。她总是盼望着她的“尖子”出点儿什么不幸才好。终于有一天,她故意失手,制造了一场不幸,使她的“尖子”在演出时当场摔成重伤……
最后我对儿子讲,如果那两个因嫉妒而干伤害别人之事的女孩儿,不是小孩儿是大人,那么她们的行为就是犯罪行为了……
儿子问:“大人也嫉妒吗?”
我说大人尤其嫉妒。一旦嫉妒起来尤其厉害。甚至会因嫉妒杀人放火干种种坏事。也有因嫉妒,又没机会对被嫉妒的人下手而自杀的……
我说,凡那样的大人,皆因从小的时候开始,就让嫉妒这颗种子,在心灵里深深扎了根。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是花园,不是苗圃,而是荆棘密布的乱石岗……
儿子问:“爸爸你嫉妒过吗?”
我说我当然也嫉妒过,直到现在还时常嫉妒比自己幸运的、某方面比自己优越比自己强的人。我说人嫉妒人是没有办法的事。从伟大的人到普通的人,都有嫉妒之心。没产生过嫉妒心的人是根本没有的。
儿子问:“那怎么办呢?”
我说,第一,要明白嫉妒是丑恶的,是邪恶的。嫉妒和羡慕还不一样。羡慕一般不产生危害性,而嫉妒是对他人和社会具有危害性和危险性的。第二,要明白,不可能一切所谓好事、好的机会,都会理所当然地降临在你的头上。当降临在别人头上时,你应对自己说,我的机会和幸运可能在下一次。而且,有些事情并不重要。比如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当上当不上班干部,并不说明什么。好好学习,才是首要的……
儿子虽然只有11岁,但我经常同他谈心灵。不是什么谈心,而是谈心灵问题。谈嫉妒,谈仇恨,谈自卑,谈虚荣,谈善良,谈友情,谈正直,谈宽容……
不要以为那都是些大人们的话题。11岁的孩子能懂这些方面的道理了……我认为,这一切和人的内心世界有关的现象,将来必然和一个人的幸福与否有关。我愿我的儿子将来幸福,所以我提前告诉他这些……
快乐教育创始人、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聪明的父母总是善于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因为,一个对孩子心理一无所知的父母,是无法对孩子贯彻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可见,父母如果不关心孩子的心灵,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沟通。
10.写信
有时候,对于某些我觉得不便用口头表露的情感,我会把要表达的意思以书面的形式,写在纸条上,这使它们加重了自身的分量,并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美国教育家 老卡尔?威特
给孩子写信,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不失为一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好方法。
——“知心姐姐”卢勤
书信是一种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古人有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就是说,家信的情感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如果孩子外出求学,孩子可以用写信的方式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父母也可以通过书信来关心和鼓励孩子。
遗憾的是,在信息时代,电话、网络的发展,使许多人遗忘了书信的魅力。实际上,书信仍然是电话、邮件等现代联系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2006年春节后,宁波一所学校的高一、高二的同学们又返回到了学校。学校进行感恩教育,要求每一位同学给父母写一封信。结果,900多名同学中,竟有400多名交不出这个作业。一位同学还私下里说,对这种作业“非常反感”。
家信本来是亲子沟通的重要工具,为什么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呢?
这跟父母们平时没有注意用书信沟通,甚至缺少沟通有关。许多父母忙于工作,不仅没有时间给孩子写信,甚至没有时间与孩子说说话。这样,沟通就变得非常困难。
实际上,写信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在书信中,你可以精心选择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许多当面无法表达的情感,都可以通过写信来表达。
“知心姐姐”卢勤认为,给孩子写信,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不失为一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好方法。
我国现代作家老舍喜欢给孩子写信。在信中,他经常运用幽默的语言与孩子们开玩笑,有时候,他还悄悄地向孩子们宣布自己的写作计划。比如,老舍的作品《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写作大纲便是在写给冰心大女儿的信中最早披露的。这样,他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就非常融洽,孩子们都把他当成平等的朋友看待,在他面前自由地说话。
一位爸爸是公司的领导,经常因为公事要出差,在远离孩子的时候,他经常会用写信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他认为,写信比打电话更能增加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这位爸爸说:“电话虽然方便,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电话里说的事情容易忘记。因此,对于情感沟通及需要心理疏导的问题,我都会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
有一次,上中学的儿子因为与同伴意见不合而闹别扭,儿子在信中一再指责同伴的不是。这位爸爸接到信后,他先没有批评儿子的不是,而是告诉他,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意见都会不一样,每一个人不一定必须同意他人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完全可以求同存异,不必要拘泥于小问题。同时,他还告诉儿子,尽管人与人之间的意见经常会不一样,但是,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人格,不要指责他人。
这种文字沟通让孩子慢慢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与父亲的感情也非常融洽。
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师范第二附小的黄睿对于妈妈的留言条印象深刻,她这样说:
因妈妈在机关工作,经常有接待任务,我已经习惯了她很晚才回家。就这样,留言条便成了我与妈妈沟通的工具。
妈妈写的留言条总是很简洁,但都能把事情讲得清清楚楚。有一次,我考得不理想,看着试卷,仿佛看到了妈妈心急如焚的样子。回到家,我想等妈妈回来给我签字,可等了很久也没有见妈妈回来,只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床睡觉。第二天早上,我一个鲤鱼打挺儿从床上跳下来。只见书桌上有一张已经签好字的卷子,旁边还有一张妈妈的留言条,上面写着两个刚劲有力的字‘加油!’我看得眼睛有点湿润了,心想:我还以为妈妈会把我从床上拉下来揍一顿,真没想到妈妈竟会这样!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过:“有时候,对于某些我觉得不便用口头表露的情感,我会把要表达的意思以书面的形式,写在纸条上,这使它们加重了自身的分量,并显得更加真实可信。”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运用书信与孩子进行沟通呢?
建议一:给情绪低落的孩子写信
当大点儿的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他往往不愿意父母知道,希望自己能够在父母面前维持自尊。而这时候,父母在劝慰孩子的时候,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哄孩子,因此,有些父母就不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才好。
这时候,父母不妨给孩子写一封信。收到信后,孩子往往能够心平气和地读,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父母的关爱往往能够让他尽快振作起来,同时,他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自然也增加了许多。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给孩子写过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约翰:
这一段时间,你的情绪过于低落,我不由得为你感到担心。我能感觉到,你还在为那笔让你赔进一百万的轻率投资感到耻辱和羞愧,你一副闷闷不乐、忧心忡忡的神情说明了一切。其实,大可不必终日为此烦闷而不得解脱!人生中的一次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更不会在你的脑门贴上无能者的标签。
振作起来吧,孩子!你需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没有完全顺遂如意的人生;相反,却要时刻与失败比邻而居。也许,正因为这个世界上有着太多无奈的失败,追求卓越才变得魅力十足,让人们竞相追逐,更有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即使如此,失败也难免尾随而至。我也并不例外,虽然现在我的事业在人们的眼里是如此的辉煌!我当然也经历过失败的考验,只是与有些人不同的是,我把失败当做一杯烈酒,咽下去的是苦涩,吐出来的却是重新奋起的精神。
就在我信誓旦旦地跨入商界,跪下来恳祈上帝保佑我们新开办的公司时,一场灾难性的风暴便突袭而来。当时,公司刚签了一笔合同,要购进一批豆子,准备大赚一把,但没有想到一场“突然来访”的霜冻击碎了这一发财的美梦——到手的豆子毁了一半,雪上加霜的是,有失德行的供货商竟然在里面掺杂了沙土和细小的豆叶、豆秸。这注定是一笔要做砸了的生意。但我知道,我不能沮丧,更不能沉浸在失败的沮丧中,否则,我只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越来越远。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更不可能维持现状,不进则退。但要前进,必须敢于做决定和适当冒险。那笔生意失败之后,我不得不再次向父亲借债,尽管我很不愿意这么做。为使自己在经营上胜人一筹,我告诉合伙人克拉克先生,我们必须宣传自己,通过报纸广告让潜在的客户知道,我们能够提供大笔的预付款,并能提前供应大量的农产品。
结果,胆识加勤奋拯救了公司。那一年我们非但没有受“豆子事件”的影响,反而为公司赚到了一笔可观的利润。
无疑,没有人喜欢面对失败。然而,一旦竭力避免失败变成一个人做事的动机,那他便走上了消极怠惰之路。这是一种可怕的预兆,因为这意味着可能丧失原本可能有的进取机会。
孩子,机会对人们来说并不是个好把握的东西,人们可能会因为抓住机会而发迹、富有,也极有可能与机会擦身而过!看看那些不得志的家伙,你就会明白,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无能的蠢材,也不是没有付出努力。阻挠他们成功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抓住机会。你需要知道,我们生活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在这里,你不是超过别人,就是被别人超越,完全逃避风险几乎就是保证破产。
畏惧失败就不敢冒险,不敢冒险就会错失眼前的机会。所以,孩子,为了避免丧失机会、保住竞争的资格,即使会遭遇失败与挫折,也是值得尝试的!从别人成功的经历来看,失败和挫折往往是走上更高成就的开始。可以说,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不厌倦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而得到的。只有做一个聪明的“失败者”,知道如何向失败学习,如何从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成功的因子,尝试采取新的方法和手段,去奋斗、努力,才能开创新的局面。所以,孩子,只要不会变成习惯,失败并不见得就是件坏事!
一个人能永远保持活力,不论遭遇怎样的失败与挫折,都能乐观地继续向前,愈挫愈勇,坚持努力,这才是一个男子汉应有的作为!孩子,我真想用清洁工手中的扫把,扫尽你成功之路上的所有垃圾。其实,孩子,只要你不丢掉梦想,重整旗鼓,成功迟早会降临到你的头上。
乐观的人在苦难中会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机会中会看到绝望。天才发明家爱迪生先生,在用电灯照亮房间之前,共做过一万多次实验。但在他看来,失败不过是自己成功的试验田。当时,《纽约太阳报》一位年轻记者为此事前去采访他。那位少不更事的年轻记者问他:“先生,听说您这次的发明曾经失败过上万次,对此,您有什么看法?”爱迪生对失败一词感到很不受用,他以长者的口吻对那位记者说:“年轻人,你的人生旅程才刚刚开始,所以,我告诉你一个对你未来很有帮助的启示,我并没有失败过一万次,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多么绝妙的回答!当然,我也并不否认失败有它自身的杀伤力,它可以让受挫者精神上变得萎靡、颓废,丧失勇气和斗志,但最重要的是,孩子,你将失败看做什么?精神的力量对人的影响永远如此巨大!
孩子,当你精神上感到沮丧,想要放弃的时候,你真的会输掉一切;而当你藐视挫折,坚持向前的时候,你不久就会明白,暂时的失败其实算不了什么!一旦你精神饱满地克服困难,光明便会呈现在眼前!失败是一种学习经历,你可让它变成墓碑,也可以让它变成踏脚石。
不敢尝试,不敢迎接挑战就不能成功。孩子,千万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停下自己勇敢的脚步!勇敢地迎接挑战,克服掉自身的懦弱与缺点,战胜自我,你就是最大的胜利者!孩子,我对你很有信心。
约翰?D?洛克菲勒
写信的时候,一个人的心态会比较平和,不会出现面对面交流时的急躁和挑剔的态度,孩子比较容易接受,更容易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疼爱,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树立信心,增强挑战困难的意志,而且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在信中,父母可以拿自己及周围人的例子来鼓励孩子,让孩子看到振作的希望,这样比单纯地讲大道理更能让孩子接受。当你发现孩子的情绪特别低落或者遇到了一个重大的挫折时,请拿起你的笔,给你的孩子写一封信吧!
建议二:给青春期的孩子写信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亲子关系会比以前紧张,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不喜欢父母总是在他们面前唠叨。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也最容易出现问题,如果父母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那将会让孩子迷失在青春的道路上。
有一次,作家野莽的儿子放学回家时向父母传达了老师布置的作业,那就是要每位家长给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写一封信,谈谈对他们这一时期的要求。
这天晚上,野莽和妻子研究到了深夜,最后,他打开电脑,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梦非我儿:
20天前是你14岁的生日,那天晚上我忙着做事,只吃了你的生日蛋糕,却忘了送你生日礼物,现在让我补给你吧。它是你目前最需要的,是几句话。
14岁,中学生,金色少年,是什么呢?
是一棵小树,它的任务是茁壮地成长。因此不能节外生枝,要聚足全身所有的力气向上长着,直到长成一棵巍然的大树,才有权利看见树林外那一片美丽的风景……
是一条小河,它的使命是不息地奔流。因此不能贪恋两岸的鲜花和香草,要自顾无暇地向前流去,直到流入辽阔的大海,才有权利引来追帆逐浪的海鸥,尽情欢乐……
是一只幼鹰,它的梦想是做未来的航天家。因此不能追逐美丽的蜻蜓和斑斓的蝴蝶,要努力地磨炼翅膀,直到长成一只强健的雄鹰,才有权利与蓝天为伴,拥抱无边的彩霞和白云……
这不过都是比喻。实际的你是一个有着无限前景的少年,前方有无数的鲜花和光荣在等着你。你要做的事只是读书,学习,进步,而没有权利分散精力,一心二用。同学间无论男女,只有纯洁的友谊,健康的竞争,真诚的援助,这样才能给自己的未来留下美好的回忆。
至于我的青春,那是一段苦难的记忆。你的爷爷被打成了右派,你的爸爸是“狗崽子”,我不能读书,也没有书读,梦里也没有看见过你们这样的理想校园。
因此我羡慕你,望你珍惜。
你的老爸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用写信的方式往往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写信时能够运用一些美妙的词句,加入一些自己的情感,甚至讲一些父母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既避免了喋喋不休的大道理,让孩子能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促进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建议三:给失恋的孩子写信
孩子在早恋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情感的美好,一旦失恋,孩子就会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打击。这时候的父母,千万不要呵斥孩子,责骂孩子不应该恋爱,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没有意义。而口头的说教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警惕性,他们生怕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教导自己。这时候,如果父母能够用写信的方式来安慰孩子,效果就会好得多。
卢勤在她的著作《好父母,好孩子》中写过这样一件事情:
我儿子上高中的时候,一次我去学校开家长会,听说他对一个女同学挺有好感,但那个女同学不理他,因此他的情绪很低落。回到家后,我把这个情况跟他爸爸说了,爸爸当时就问他:“你跟那个女生怎么着了?”儿子哭了,向我们大吼一声:“别逼我好不好?”一摔门走了。我们俩谁也没有说话。一会儿,儿子回来了,说了声:“对
不起,我刚才太激动了!你们批评我吧!”我被儿子的“大度”感动了,反而觉得自己太不注意方法了,于是抱歉地说:“是我们太心急了,今天不说了。”
当晚,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写道:“一个国家强大了,别的国家都来跟它建交;一个人强大了,别人就会跟他友好;一个男人强大了,好女孩也会主动跟他交友。一个男人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团结别人的。你现在还不是很强大,你去找人家不成功,心里很难受,这是弱小的表现。你要使自己强大起来,我相信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我把这封信放在他的桌子上,从此没有再谈过这件事。
其实孩子在失恋的时候非常希望得到亲人的认同,同时,他也希望父母不要声张这件事情,自己默默地调整。因此,写信给失恋的孩子,往往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8 17:56:22 | 只看该作者

与孩子 语言沟通的方法 [续十]

               与孩子 语言沟通的方法 [续十]
建议四:给“问题孩子”写信
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时,如果父母有意识地与孩子进行交谈,孩子往往怀有戒备心理,有意识地回避父母,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这时候,父母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让孩子在无声的语言中接受教育。
焦作市一位姓周的家长曾经为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儿子而伤透了脑筋。儿子小龙以全年级前10名的成绩考入焦作市一所重点高中,但是,半年后,小龙却迷上了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小龙的父亲老周是一位搞教育工作的家长,在劝说、打骂等方式无效后,老周在儿子进入高三时想到了用书信的方式来教育儿子。
这天,老周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写在一张纸上,并悄悄地放在了儿子的书桌上。
他在信中写道:“我上小学时,有一段时间心浮气躁,不想上学。爷爷狠狠地打了我一顿。这一打,打出个大学生,我走出了黄土地,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我很爱你,并不舍得打你,打你是我的不对。你是个有出息、有毅力的孩子,相信你会刻苦努力,考出好成绩。”
尽管儿子看了信后并没有什么反应,但是,老周并不气馁。他每天都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一张纸上,放在儿子的书桌上。
几天后,老周发现儿子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是,他却把父亲的信好好地保存起来了。同时,老周也感觉到了儿子的细微变化,这更加坚定了老周写信的决心。
刚开始,老周给孩子写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摆脱网络,戒除网瘾,因此,信中的内容主要谈如何拒绝诱惑。后来,老周发现自己与儿子要谈的话题越来越多,谈理想,谈感情,谈周杰伦,谈NBA,谈姚明,谈人生,谈学习,谈读书,延伸到生活的很多领域。有时候确实没有什么可写的,他就给儿子摘抄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个小故事。
就这样,给儿子写信坚持了整整一年。开始写信不到两个月,儿子就摆脱了网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儿子与老周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开始主动与老周谈自己的想法。最后,儿子考入了一所知名的大学。
作为情感载体的书信,往往滤去了父母对孩子的失望、责骂等不良情感,突现了父母的鼓励、殷切的期望、循循善诱的教导、真挚的关爱之情。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养料,都能够鼓励孩子积极向上,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
建议五:写信谈论重要的问题
许多比较重要的问题,如果父母觉得无法当面谈的,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谈。写信的方式不仅可以心平气和地把事情讲清楚,而且有利于孩子反复阅读书信的内容,仔细思考,慢慢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启发。
作家墨白通过写信跟自己的孩子孙柯谈过一个重要的问题。他这样写道:
……在这里我想着重跟你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你在信中说的由我带给你的心理压力,或者叫做阴影。我认为在这方面你要树立一个重要的观念:你就是你自己!
儿子,在家里你应该感受到,我们是民主的。首先我们都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人存在的,爸爸妈妈是尊重你的思想的,但有时候引导也是必要的,你说是不是?我知道有些时候我做得不够好,比如说你在初中升入高中的问题上,我就没有尊重你的意见。但是我在尽量地做得好一些,只要我能认识到。人不怕有错,重要的是知道错了要有勇气去改正。在生活上我们是父子,但是,从人生的意义上讲,我应该是你最重要的朋友,你应该把我所走过的路当做一面镜子,时常照照自己,我们之间需要的是更多的帮助和理解,我怎么会成为你生活中的阴影呢?我们是人生道路上的朋友,朋友能帮助你干出点成绩,能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你说对不对,儿子?
儿子,现在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人一生的道路,只有依靠自己来走,不要有一点依赖别人的想法,要树立起一个独立的人格!这样做起事来才会有主见,才能自信起来,才能有所作为,不是吗?实际上,你现在所做的一切也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往前走的,爸爸替不了你,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你才会觉得你的生活、你的学习更有意义。
我像你这么大年龄的时候,无论是在对世界的认识上,对知识的拥有上,都不能和你相比,等你到了爸爸这个年龄的时候,你会比爸爸优秀得多,你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的生活不应该是你生活中的阴影,也不会是阴影,只是动力,对不对?你在学习和生活上要乐观起来,这样爸爸妈妈才能放心。
我知道你会实现你的理想,但这要靠自己不断的努力。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有必胜的信念。这就好比打仗,我们首先不把对手放在眼里,但是,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对手。就拿你的学习来说吧,你首先得有一个目标。然后你就得在每一门功课上下工夫,在美术上下工夫,在语文上下工夫,在英语上下工夫……就是对每一门功课都要重视,这样总和起来,你就能很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你说是不是?
……
墨白致孙柯
1999年11月11日
在信中,父母可以仔细思考如何表述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会出现口头表达时的重复、中断等现象,更利于孩子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个问题。当一些大道理经过父母的认真思考而出现在纸上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比较容易接受。
11.日记
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教师终身受益。
――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日记的教育方式,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丰富了教育的方式,将书面教育的方式以日记和信的形式进行强化。与其他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这种形式也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教育学博士 肖川
《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一书中说:写教育日记,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失,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家。我们经常说,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意思就是每个父母是天生的教师,关键看父母们怎样努力去教孩子。
教育日记就是父母撰写一些自己怎样教育孩子、希望孩子怎样发展的文章。写教育日记不仅可以记录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情,而且可以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教师终身受益。”他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坚持写教育日记,32年没有间断。实际上,对于父母来说,教育日记同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教育学博士肖川说:“教育日记的教育方式,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丰富了教育的方式,将书面教育的方式以日记和信的形式进行强化。与其他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这种形式也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比如:它比口头教育更理性,表达更准确,能够自然地过滤掉口头语言中的一些不好的词语;它的文字具有的凝固性,能够给写作者和阅读者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历久弥新;它的持之以恒的写作要求,也会督促教师和家长给孩子身体力行,作出一个好的榜样。我国自古就有用家书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的传统,也有一些优秀的家书流传于世,成为经典,比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教育日记的方式,可以说就是对这种优秀传统的传承和发扬,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用心去写,肯定能对孩子起到不错的教育效果。”
日本知名教育学者、作家亲野智可极力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记“亲子日记”,因为这种亲子教育日记可以使父母在日记中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与希望,把平时不太容易表达的东西写在日记中,让孩子认真阅读,仔细体会父母的思想和情感,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非常赞同教育日记的作用,他说:“谁家的孩子能遇到这种教育方式,是他们一生的幸福!我们讲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这些理念在写教育日记的教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写教育日记呢?怎样用日记与孩子沟通呢?
建议一:用日记表达对孩子的爱
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许多父母容易把爱孩子与“物质的爱”等同起来,以为爱孩子就是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为孩子包办所有的事情。实际上,孩子需要父母精神的爱甚于物质的爱,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以他们为傲,父母尊重他们的人格,欣赏他们的优点,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人生中成功的体验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精神的爱的需要往往被父母所忽视。更遗憾的是,中国的父母总认为爱是不需要说出口的,父母们认为,我已经为孩子牺牲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难道还要不断地说给孩子听吗?
这正是父母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孩子有强烈的情感需要,爱是打开亲子沟通的钥匙,对于孩子来说,他希望能够时时刻刻体会到父母的爱,这会让他更加喜欢与父母沟通。否则,孩子就会逐渐的冷漠起来。
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由于社会文化的原因,直接表达爱比较困难,那么,亲子日记正好可以弥补这个问题。
一位妈妈从孩子出生后就开始记亲子日记,孩子认字后,她就把亲子日记给孩子看。在亲子日记中,她这样写道:
今天是孩子第一次走路的日子,看到孩子摇摇摆摆,但是步履坚定的样子,我真为他感到骄傲,我家孩子真是好样的!
……
孩子上幼儿园了,看着他活泼可爱的样子,老师称赞他,我们也非常喜欢他。
……
今天,孩子学会了洗碗,他说要帮助妈妈干活,然后站在小凳子上开始洗碗,看到孩子这么关心我,我真的感到非常高兴,我的儿子长大了。
这些亲子日记中流露出来的对孩子的爱,让孩子在阅读的时候感到非常的温馨,亲子关系自然更加融洽。
焦作市解放区教科所的许三营说:“有的教师和家长把教育日记写成了孩子的‘犯错记录’,不断指责。这样的东西,孩子当然不喜欢看,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可见,在教育日记中,父母要多记录孩子积极的事情,尽量少记录孩子不良的行为,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建议二:用日记来表现自己的教育思想
你可以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思、所悟都记录下来,抓住孩子的亮点,突出一些重点问题的记录。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我怎样写教育日记》中写道:“凡是引起你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积累事实,善于从集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
父母教育孩子,不仅是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成长的过程。在孩子出生后,每个父母都是从对教育一无所知,到成为真正的实践教育家。在这个实践教育的过程中,缺乏教育理论的支持是许多父母的遗憾,而记教育日记可以帮助你随时记录一些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帮助你进行反省,用更好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
在自己的教育日记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
“教师的脑力劳动和学生的脑力劳动相一致。教育过程的技巧就在于,要使学生的作业形式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过程,使教师有可能根据学生活动的外部表现来判断,学生是怎样思考的,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等。如果教师要等到上课结束后才去了解学生哪里懂了、哪里不懂,那么他的工作就是盲目的。
“不应过分追求直观性。不要在儿童早已经知道的东西周围‘摆满’各种直观手段——这会阻碍抽象思维的发展。即使教师拿一只活猫到课堂上来,儿童对猫也不会有更多的理解。如果真要讲到猫,那你就得想一想,怎么给学生讲一点完全新的东西……”
建议三:用日记来教育“问题”孩子
当孩子出现让父母感觉难以教育的问题时,许多父母会先呵斥孩子,进而回避问题,比如性教育。实际上,父母们也意识到许多问题是需要教育的,只是难以说出口,既然如此,不如用日记的方式来表达,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与书信相比,日记的叙述语气更客观一些。书信往往用对话的语气来表述,而日记则客观地描述事情和自己的心情,当孩子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时,会更加冷静地审视父母,审视自己。
一位妈妈自从发现儿子喜欢浏览黄色网站后,就在自己的教育日记上这样写道:
“昨天,无意之中发现儿子在浏览黄色网站,这让我触动很大。我意识到,儿子长大了,有了更多的需求;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是否出了问题,让儿子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性知识。其实,性知识是一种科学的知识,性需求是一种正常的需求,但是,我却不敢面对面地告诉儿子,也许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约束了我的思想和行为,但是,我知道,儿子需要健康的性教育,这样,儿子才不会走入歧途。
“晚上,我同爱人商量后,决定为儿子寻找一些科学的性知识教材,帮助孩子了解科学全面的性知识。爱人说,男孩子志在四方,父母更应该为孩子把好这个关,只有我们父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
由于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记教育日记,也保持着把自己的日记与孩子的日记交换阅读的习惯。第二天,儿子在看了妈妈的日记后,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本来,我以为性是一种肮脏不堪的东西,但是,我的内心却很想了解这些东西,于是,我瞒着父母偷偷地看黄色网站,我很害怕父
母知道情况后会责怪我,心里非常恐惧,以至于在上课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原来,爸爸妈妈并不是这样想的,我的想法也改变了。尤其是看了爸爸推荐的图书后,我发现我原先的思想是多么肤浅。一个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人不可能为了满足一种需求而忘记了自己的价值。生活是如此美好,一个人应该追求实现自身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当你客观地描述孩子的问题时,孩子也会冷静地思考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沟通就是理性的,有效的,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建议四:记教育日记要有耐心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总是急于求成,尽管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父母在行动上表现出急躁的样子,教育的效果并不会好。
实际上,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育孩子并不是像工业生产一样,只要有一个模子就可以大批量生产的,而是像种花种树一样,需要父母根据花木的长势,不断变换方式来培养。可见,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可以学习一些教育原则,参考人家的一些教育方式,同时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这些教育原则经过一定的变化后运用在孩子的身上。如果照搬教育方式,也许会弄巧成拙。
焦作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过:“教育日记不是速效救心丸,不是一贴灵。孩子长时间养成的坏习惯要想通过几篇教育日记就彻底根除,那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意识到,要想让孩子的思想上发生转变,必须需要一个过程。许多事情的成功与失败的差异,在于能否坚持。”
12.电话
无论回家多晚,都平心静气地跟孩子打招呼,说几句话。如果这也来不及,打个电话、发个短信问候也是好的。
——中国教育家 孙云晓
电话是当今通信工具之一,许多父母习惯于用电话同他人沟通和交流,却忽视了用电话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有些父母认为,一家人天天在一起,用得着打电话吗?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电话不仅仅能传递信息,也是传递情感的一种工具。同样一句话,面对面听来可能不觉得怎样,但是,特地通过电话来传递时,则往往更令人感动。
有些父母认为,现在事业这么忙,每天在公司像打仗一样,回到家都已经很晚了,还要做晚饭,收拾家务,哪有时间与孩子交流,更何况打电话了。实际上,这些都是父母们缺乏沟通意识的表现。教育家孙云晓认为,忙不是理由,也不是交流的障碍。无论回家多晚,都平心静气地跟孩子打招呼,说几句话。如果这也来不及,打个电话、发个短信问候也是好的。在融洽的环境中,父母的忙碌和敬业会赢得孩子的理解和尊敬。
那么,父母在给孩子打电话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建议一:打电话要关注孩子的心理
一位单亲爸爸长期在外面做生意,10岁的儿子东东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每两天都会打电话回家,但是,儿子却不愿意与父亲说话。
有一次,父亲又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正好是儿子。
“东东,最近乖不乖呀?”爸爸开口就问道。
“嗯。”
“有没有惹爷爷奶奶生气?”
“没有。”
“你的学习怎样……”
“你等会儿,我叫奶奶来接电话。”儿子竟然把电话搁下了。
这位爸爸心里觉得非常沮丧,尽管自己外出挣钱,但是,自己并没有忘记教育儿子,总是非常努力地想要与孩子沟通,可是儿子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呢?
事实上,这位爸爸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理。尽管爸爸主动地与儿子沟通,但是,沟通的内容却是儿子不感兴趣的。也就是说,爸爸没有找到儿子感兴趣的沟通点,总是不断地询问儿子的表现与成绩,结果,儿子就产生了逆反的心理。
杭州灵栖心理咨询中心的庞碧玲咨询师认为,父母在给孩子打电话的时候,要讲究技巧,不能老是问“表现怎么样”、“乖不乖啊”之类的话,父母的这种问话往往让孩子觉得无话可说,“孩子不是说不想跟爸爸妈妈说话,而是没话说,不知道怎么说”。结果,电话不仅起不到该有的沟通效果,反而会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感情。
一般来说,6至12岁的孩子,正在开始发展社交能力,他们喜欢与同伴在一起,父母们不妨与孩子多聊聊他的同学、朋友等。一方面,父母可以找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自己非常关注,这时,父母要多跟孩子聊聊关于他自身的话题,包括他的想法等。
建议二:用电话传递对孩子的祝福
孩子做对了一件事情,取得了一次成功,对他来说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许多父母却往往忽视孩子的成功,剥夺孩子的成就感。这样的孩子不仅体验不到成功,容易降低成年后的成就欲,而且会讨厌父母吝啬对自己的鼓励与掌声,对父母产生抵触的情绪。
有一位妈妈,自从儿子上了寄宿制的中学后,她就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
儿子每两周回来一趟,妈妈很少主动打电话给孩子。儿子刚开始进入学校的时候,总是打电话回来说,自己不会洗衣服,同学相处不好等。妈妈总是在电话里对他说:“儿子,想想办法克服。妈妈相信你能行。”
但是,这位聪明的妈妈每周都会打电话给儿子的班主任,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有问题,妈妈就请老师关照、引导一下。如果儿子有进步,妈妈必然打电话给儿子。
“儿子,听说你被选为寝室长了?恭喜你呀,一定要给全室同学做好榜样!”
“儿子,你这次测验成绩很好吧,一定下了很大的努力,真是好样的!”
“儿子,这次演讲比赛你报名了?可要好好准备哦!”
“……”
儿子似乎听到的全是鼓励和赞扬,他觉得自己一直在进步,就越来越努力,也会主动地向父母汇报一些自己的情况。
这位妈妈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她故意“忽视”儿子的缺点和不足,但是,对于儿子一点点小小的进步,妈妈都毫不吝惜自己的称赞,及时用电话传递给儿子。这样,尽管儿子远离父母,但是,他仍然能够感受到妈妈的关爱。
建议三:用电话表示对孩子的感谢
一位成年的女儿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
我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第一个月,我就领了1500元薪水。怎样使第一个月的薪水更有意义呢?我想到了给父母买东西。
左思右想,想到妈妈平常照顾我们太劳累,身体也日渐不好,于是,我给妈妈买了一些保健品。而爸爸的剃须刀刚刚坏了,我就给爸爸买了一个新的。
当我把礼物拿到父母面前时,年迈的父母泪流满面。我知道,这是他们欣慰的眼泪。
第二天中午,我在公司上班,又接到了妈妈打来的电话。她总是告诉我,每天吃饭的时候要吃好,不要亏待自己。但是这天,妈妈却哽咽着对我说:“孩子,你长大了,知道心疼爸爸妈妈了,妈妈要谢谢你!”
妈妈的话让我觉得非常不好意思。父母从小照顾我,给我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关心我的日常起居,我却从来没有向他们说过一声谢谢。如今,我只是给父母买了点东西,他们却对我说谢谢。父母的爱真是无私的爱,我以后一定要更加孝敬父母。
“孩子,谢谢你!”这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是,很少有父母能够大大方方地说出来。确实,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是自己提供的,为什么还要向他说“谢谢”呢?事实上,向孩子说谢谢其实是在提醒孩子,要学会感恩他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这种温和的教育方式往往比简单地对孩子说“你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更有效果。因此,当你无法当面向孩子说“谢谢”的时候,不妨用电话来表达,同样能够让孩子感动,加强亲子关系。
到与孩子沟通的话题,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及时把握孩子在交友方面的动态,一旦发现孩子交上不良的朋友,可以及时引导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8-28 20:09:49 | 只看该作者
与孩子平等沟通很重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yzz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8-30 22:07:07 | 只看该作者
要適時的給予讚美, 不要吝嗇. 感謝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yzz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4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1 04:30 , Processed in 0.08071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