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和睦家学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共济会乱华发新信号:灭汉语废汉字断文化之根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2-9-2 07:08:35 | 只看该作者

zt:浅谈汉语国际化发展趋势

               
      目前,在国内外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汉语热潮。汉语国际化的规模和速度已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汉语的主体走向更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之一。根据汉语国际化进程特别是近年来汉语已经成为强势语言的发展现实,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汉语的国际化、强势化走势将是令人鼓舞的。   
      20世纪70年代以前,汉语虽然早已走出国门,但由于中国贫穷落后,汉语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20世纪70—80年代,伴随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汉语被确定为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之一,汉语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由于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有限,汉语的国际化进程缓慢。进入20世纪90年代,依托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汉语国际化进程才开始全面加速并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最近几年,汉语的国际化进程骤然加速,成为仅次于英语的新的强势语言。   
      这种态势之所以形成,首先得益于中国的深刻变革与全面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伴随而来的则是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其次,中国和海外华人人口总数高达14亿,这个庞大的群体意味着一个同样庞大的市场,它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对于世界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忽视,也是无法抗拒的。第三,在世界的眼中,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辉煌文化、集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身的神秘国度,拥有着独具的魅力。第四,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为它的附加权益,汉语成为联合国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从而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第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语言;同样,世界也需要汉语。   
      在现代社会,一种语言要想成为国际通用语,不可能再像早期殖民帝国那样通过殖民统治和强权政治来实现。现代国际通用语的出现或形成,离不开历史的基础,但更是国际社会现实、公正、自主、自愿的选择,强权政治、强迫推广是无效的。因此,一种语言要想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国际化,并在国际化的基础上保持持续的强势发展态势。强势化发展是国际化语言向国际通用语言过渡的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和必经的发展之路。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汉语,我们认为,汉语的发展现实和发展趋势正在为此创造条件。进入21世纪以来,除了英语之外,还没有哪一种语言的发展态势能同汉语相比。站在汉语国际化发展现实的基础上看它的发展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汉语正在沿着强势化的道路向国际通用语的方向靠拢。   
      目前,汉语国际化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以中国为辐射源,围绕这个中心,周边的亚洲国家汉语学习热潮高涨、持续升温,构成汉语国际化的热点波段区。其中,尤以韩国、日本、蒙古、越南等国为最;然后是美洲、欧洲、大洋州和非洲等的国家。这种状况就像投石水中激起层层波浪一样,距离中心越近,波势就越强。其成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亚洲国家同中国相距不远,堪称近邻,中国的变化发展,他们感受最直接、最强烈;二是,亚洲的一些国家如东亚的韩国、日本等,同中国的文化背景相近,相对容易接受汉语。但是,从语言传播的历史和规律看,地域因素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周边以外的国家对中国也同样具有强烈的兴趣,因此,汉语的传播出现全方位扩展、众多热点地区并存的局面,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这种态势已经端倪初现——在亚洲以外地区的许多国家中,汉语正迅速升温。   
      在汉语的传播渠道中,民间渠道和传媒渠道曾在早期国际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官方渠道、企业渠道和组合渠道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未来的汉语传播,将形成官方渠道、民间渠道、企业渠道、传媒渠道和组合渠道为主体,个人渠道为补充的全方位传播格局,汉语的国际化将因传播渠道的不断丰富和扩展而全面走强。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工具新方法的不断出现,汉语传播手段也更加丰富。从传统的口耳听说传播、纸笔传播、书面传播,发展到高度现代化的语言学习机传播、多媒体视听传播、数字化传播等等,传播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进一步打破了时间、空间等诸多限制,为汉语的传播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扩大了汉语传播的范围,加快了汉语传播的速度,提高了汉语传播的效率。
作者 : 王辅政(转自光明日报)  


http://202.197.144.234/yywzw/showNews.asp?id=1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2-9-2 09:4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5 ccpeter 的帖子

和宣传读经者一样,我从中只看到两个字“偏执”。
    当然,确实一样的,不过是一个宣传的是四书五经,一个宣传的是圣经而已。
    一个是古代万能论,一个是英语万能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2-9-2 14:08: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12-9-2 07:04 发表
               
      当前汉语危机的一大祸源,是我们的词典中的一些规范不尽合理。有一些规范,只有部分人认同,而多数人不认同,这样一来就必然陷入混乱,让人无所适从。


除了最后的煽情之外,“当前汉语危机的一大祸源,是我们的词典中的一些规范不尽合理。有一些规范,只有部分人认同,而多数人不认同,这样一来就必然陷入混乱,让人无所适从。”这个结论还是符合事实的。

因为我们家长都不是中文工作者,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汉语出现的所有问题是中文工作者的责任,但是如果本文作者是汉语工作者,在指出汉语规范不尽合理,并提出语言从群众出发来解决等,这太不专业了。

汉语本身有自身不可调合的矛盾,这个应该是由汉语工作者解决的,问题是能不能解决?

汉语由于只有2500个常用字,大多都承担者一字多意的任务。这就给使用汉字写作的文章,让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比如1911年前的古文经典《四书五经》,千百年来,都是一个人读一段话,能读出十个意思来,10个人读同一文章,能读出100个意思来。所以论语的解释都是五花八门,最后为了学习,只能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以朱熹版本为准。

我们现代汉语,也是这样,比如学生学习中文,都是在读文章之后,还要找出文章其它的寓意,不同的读者可以从同一文章领会出不同的意思。一种语言作为交流使用,表达出来的信息,如此的不统一,如此的随意,能不能算是一种科学的语言?也正是由于这种分歧,所以中国学生的学习汉语,不得不依靠老师的讲解,否则与标准答案无法统一。而比如英语等拼音文字,就不是这样,可以自学,词就是一个意思,文章就是一个意思,千百人来读,都是同一个意思。

汉语作为中国的母语,没有人要消灭,也不可能消灭,废除汉字,不等于消灭汉语。作为日常用语完全可以,但是由于汉语自己的缺陷,如果孩子向科学,文化的创作,创新领域发展,学习使用英语比汉语更有优势。但是要让孩子成为古文经典的传承人,必须得学习汉语,英语都可以不用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2-9-2 14:15:49 | 只看该作者
使用汉语,表达模糊,传递的信息不准确,所以养成了中国人多疑的群体性格,信息不明确,相信谁呢?

因为长时间的多疑的群体性格,造成了无法互相信任的文化,所以鲁迅,柏杨等都指出,1911年前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团结的民族之一,在国外,大都是中国人害中国人。1911年前的中国人大都麻木不仁的性格。我们传统也有,文化也有,但为什么就会出现上述这种情况?就是这个汉字,表意不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2-9-2 14:29:05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在中国学生的学习也还是这个传统,哪个老师把学生作为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哪个老师不都是利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摧残中国学子的创造思维?更有的老师利用这个标准答案,办课外班挣学生的钱?从这个角度来讲,哪个家长和学生不都是受害者?

汉语由于这种自身的缺陷,自古以来一直是老师谋财的手段,这种行为得到世界教育和其它民族的认可?

耶鲁大学校长说过:中国大学的教授老师,我们不用尊重,因为他们把教育作为挣钱敛财的工具,这种人品不应得到尊重。

教育产业化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世界哪里都有社会办学,都有教育产业),可是被汉语传播出去之后,意思就变了样了!最后到学生的面前,就是收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2-9-2 14:45: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12-9-2 07:08 发表
    根据汉语国际化进程特别是近年来汉语已经成为强势语言的发展现实,


使用网络语言,这位作者YY的够可以了。

中国人学英语,和英美日德法等国人学习中文是目的是完全相反的。

中国人学习英语,德语,日语等,是为了从这些国家输入知识,技术,智慧等等。
而这些国家学习中文,是为了更好地与其它发达国家的对手竞争,向中国更快输入产品,挣中国人的钱,比如:日本的四大汽车厂,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管理人员当然要学习中文了。

学习目的是完全不一样!

这些国家的人学习中文,难道是为了把中国的文明规范,社会规范,教育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引入到英国,美国,日本,德国?

在外国人学习中文,又不得不提一下,孔子学院,这个学院前一段时间,有过争论,根据凤凰网,世纪大讲堂好象是社科院的女学者讲过:我不主张这种由国家出钱,到世界办中文学校的方式。其中有很多用人,花钱的很多内幕。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突然国外学习中文的人多了?这种依靠国家出钱让外国人学习中文,能够持续多长时间?通过这种手段发展出来的学习中文的学生学的都是什么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2-9-2 15:02:5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统美德为什么不向国外介绍和传播?

我爱飞飞在帖子中说过,探讨中国传统美德的教育。

这就反映出一个最具有争议的话题:中国传统美德是什么?中国传统美德到底是传统美德,还是传统梦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2-9-2 15:25:53 | 只看该作者
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是一两个人践行就可以定义的,一定是民族这一群体大部分人都践行的行为,才能是民族的美德。

可是中国的历史书告诉我们:中国朝代的更叠都是通过造反,武力实现的。模式是:造反胜利,治理,出现问题,反对派造反,战争,造反胜利,开始新的王朝。如唐宋元明清等等。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在这个模式的哪个阶段体现?

首先美德不可能在王朝的末期,否则不可能有反对派造反,当然不可能在出现问题的后期,否则也不会出现问题。一定是出现在国家安定,治理阶段。在推广中国传统美德后,国人开始在中国传统美德的社会中生活,哪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并出现反对派造反?从统治层面来看,这不是邪恶战胜了美德?具有中国民族群体的传统美德的社会最后总是出现战争?

中国传统美德就是这样周而复始被邪恶战胜?

这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没有传统美德,只有传统的梦想?想作但是作不到,从来都没有作到过?

从我们自己生活来看,中国传统美德在孩子学习择校等各方面体现在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2-9-2 15:30:00 | 只看该作者
下载时间,多写了点,并非子云所说的“偏执”,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潜水的时间会长了。新的孩子家长会加入到论坛,他们会继续讨论他们遇到的新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22:40:01 | 只看该作者
借鉴心理学脑科学研究成果,汉字拼义理论提出汉字是独一无二的视觉文字
2012-09-20  





  汉字在华夏文明的继承、传播和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长期以来,对汉字本质和发展方向的认识,成为世界性学术问题。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学新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视角,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汉字独特性的论证,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张学新利用神经科学技术,发现了一个中文阅读独有的脑电波。他在2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汉字是独一无二的视觉文字”。结合其提出的汉字拼义理论,张学新认为“汉字不可能拼音化”。

  拼义文字:对汉字本质的思考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有一种观点在语言学界流行,该观点认为“汉字是意音文字”。

  2011年8月底,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汉字拼义理论:心理学对汉字本质的新定性》一文中,张学新第一次提出作为汉语书面语言系统的汉字在词汇水平上是拼义文字。拼义文字注重语义拼合,首先创造数千个视觉符号去表达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再把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去拼合更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

  张学新认为,从殷商到东汉,古人采用以形声为主的造字原理,积累了上万单字,一字一音,指代生活中各种事物。但随着社会发展,单音节的数目有限,无法表达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涌现的新事物、新概念,汉字必然走向采用多音节表意的构词。如野牛就是代表荒原的“ye”和代表耕地的“niu”拼合而成。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拼义原理。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厉兵说,以往的意音文字是表意表音的结合,比如“氵”加“可”,人们会通过对“水”的联想和“可”的音节这一形声造字原理,猜出该字大致的音和意。拼义文字的提出,与意音文字有共同之处,除拼义原理之外,还基于形声造字原理,有一定道理,但其“拼义”的概念是针对“拼音”二字的,仍需要进一步探索证实。

  脑电波N200:验证汉字为视觉文字

  事实上,拼义原理对汉字的认识,借鉴了前人的很多优秀成果。其新颖之处在于对当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借鉴。

  由于汉字和字母文字在视觉形态上有着巨大差异,科学家一直希望确定两者是否有不同的大脑处理机制。过去3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认知神经科学方面入手,不但证实了左脑主要负责语言等逻辑抽象思维,右脑负责图形等具象思维,而且从来自汉语及其他语言的相关证据中得出,右脑也参与到语言加工机制,为左脑作一定补充。但始终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同属于语言的汉字与字母在大脑处理机制上有何不同。

  此次张学新及其研究团队所发现的一种阅读汉字独有的脑电波——N200,成为区分两种文字处理方式的一个关键科学指标。脑电波N200只在阅读汉字时出现,而不会在阅读字母文字时出现,这就表明汉字是视觉文字,大脑在识别过程中涉及非常深入的视觉加工。而字母文字不注重视觉加工,因此不会出现脑电波N200。此外,研究发现人们看图形的时候也并没有出现脑电波N200,这就说明汉字根本不是图形,而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视觉符号。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周统权认为,用脑科学实验论证汉字为视觉文字,是一个有益的创新。但是脑神经对语言的处理极其复杂,从汉字和拼音文字的语言特点来讲,独特脑电波这种结论的倾向性是没错的,但语言和脑电波方面的关联性还需要更多脑科学证据来验证。  

  从科学上树立汉字的价值

  百年来,国内外对汉字的发展方向众说纷纭。理论上,西方不断出现贬低汉语和汉字的论述,认为汉语是孤立语,没有形态变化。国内也不乏学者主张汉字拼音化,认为文字最早是图画文字,继而是象形文字,最后进化到最高阶段的拼音文字。

  实践中,汉字前途更是令人揪心。五四时期,汉字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落后的原因,人们进行了很多汉字拼音化的尝试。新中国成立后,汉字拼音化在理论上被进一步探索,但在实践上遇到很多问题,逐渐被搁置下来。历史上属于汉文化圈的主要国家中,朝鲜弃用汉字,日本和韩国去汉字化,越南也在1945年放弃了汉字,转向字母文字。

  汉字的命运究竟如何?张学新从理论和科学实验两方面对汉字的优越性和独特性进行了论证:“汉字作为拼义文字,同拼音文字两极对立,植根于不同的感官通道,切合于不同的科学规律,构成成熟文字仅有的两个逻辑类型。在保持交流效率的前提下,两者不能互相转化,也不存在兼顾拼音、拼义优点的第三种文字。”在他看来,汉字完全不可能拼音化,也根本没有必要拼音化。从科学上树立汉字的价值,有助于增强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

  事实上,一直以来有很多学者强调汉字的优点,反对拼音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学者申小龙就认为汉字本身是不同于拼音的另一个文字体系,与西方拼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两条道路。

  厉兵认为,“汉字拼音化”是个伪命题,“文字分为几个阶段”是极具迷惑力的命题,应清醒认识。实践证明,汉字一点也不落后,西方也有学者认为平面方块的汉字在适应现代计算机文字处理方面,比线性的拼音文字表现出更大优势。





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赵老师对汉字拼义讲座的评论
(2012-06-18 15:05:04)

【6月8号周五下午,我在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做讲座,讲述汉字拼义理论和N200。有幸有学院的赵延风老师在座。讲座后,她慷慨分享了很多感悟,让我觉得弥足珍贵。所以,我请她告知更多细节。赵老师随后写了一封信给我,讲到英文辅音字母表义、汉字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从佛教的观点看时空等几个方面,都十分新颖有趣,不敢藏私,征得赵老师的同意,把这封信一字不漏,全文贴出,让有缘人共同受益。赵老师是佛教徒,微博是“福田心田”,博客是“桃花源里好耕田”,名字里就透出了无限的飘逸、悠扬与自在。赵老师给我介绍北大的耕读社,给我讲到她怎样提醒北大学生如何证明自己读过北大,都让我感触很深,看到了一个有心、有意、有方法的好老师。结识她,我感到非常幸运!】

主题:
英文说文解字及其他

日期:
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张学新教授

      感谢您周五在北大汉院所做的精彩讲座,很庆幸我自己能有机缘聆听,并感谢您之后倾听我们心得的耐心。这种讲座是属于那种可遇而不可求并且会长久影响人的思路和走向的一类,难能可贵。

     可贵的还不仅仅在于发现脑中区N200,更在于发现者具有一种超越科学的人文情怀和历史使命感,这二者的结合难能,故可贵。这些话我想不必多讲,您定然心领神会。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四五十岁,往往会在所从事的事业中感受到一点点这之上的使命,才发现原来先前所走的路都是一种铺垫。

     关于您的研究,我想把我一点体会奉上,或可由于专业之不同而激发您更多的妙想。

    其一是关于英文的表义性,学界很多人都对此嗤之以鼻,先前在中山大学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有人举了bed、eye来说明英文开始也有象形的特点,引起嘲笑。但是前几年因为希望帮孩子教词根,我开始关注这个方面。发现不无道理。我到网上找到这个文章,您有时间可以翻翻看,可能会有新的想法。这是新东方一位讲师讲的记忆词语法,在这里:http://wenku.baidu.com/view/ca67 ... elated&hasrec=1


    有趣的是,这个发现是中国人的发现,西方也讲词根,但从来不讲辅音字母的表义性。这不是很有趣吗?这个发现,使英文词根的记忆大为简化,正好比我们记字胜过记词,记部首又比记字更高效。这真是大道至简。


   其二  您提到汉字不能取消,因为我们的口语是有缺陷的,无法用声音本身来记录和传递。必须靠表义的文字来辅助,这使文字很重要,反过来又规约了口语的模式。我当时说,这个文字可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绝妙机关,因为文字不随语音变化,所以横有八荒,纵有千古,我们可以实现思想的超越时空的交流,这是保证中国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文明得以延续的关键点。

    回家之后,我又想到,中国汉字不光有辅助口语的作用,它还有承载文化和道统的作用。举个例子:孝,这个字造字的时候,已经有中国人的理念在里头,上面是老人,下面是孩子,孩子对于老人尊敬的态度为“孝”,同时,老人和孩子是一体的,人类的生生不息,代代相续,需要我们明白你怎样对老人,你孩子怎样对你。这是“孝”字的本意。您看,有哪一种文化可以把自己最要紧的理念浓缩在一个字里?再比如“教”,如果我们只是为了交流或辅助交流,我可以写成“小文”,为什么一定要用“孝”做它的声旁呢?旁边的反文旁,是一只手拿着一个棒子。代表规矩。在“教 ”这个汉字里,我们的祖先给我们这样的信息,“教育”孝为先,要有规矩成方圆。只有汉字,在如此小的符号里浓缩了文化的精髓,好像是祖先给我们的遗书和密码。只怕我们随着时间忘却。却料不到有一天这些不肖子孙居然要把浓缩了多少代人苦心的宝物当成破烂扔掉。汉字若灭,中华必亡。这是真的,如果只剩下声音,我们就不会像看到“教”这个字这样对我们的理念有触目惊心的印象,久而久之,语言只剩下了空壳而已,因为那些内涵我们是保存在字中间的。

     我又想到一个例子是“忙',忙在不同语言里,用不同的意向命名,有的语言是没空为忙。我们的文字告诉我们,“忙”不管脚事,不管手事,是“心亡”;这真是妙解。我学佛,发现汉字当中往往精确地说明一些佛教的哲学观念,比方'念",今心是念,意思是你当下的心,就是念,换言之,当下一念就是你的心,所以佛教说“是心念佛,是心作佛”儒家说“念兹在兹”您看多妙。我们一个“念”字就有如此丰富而广阔的内涵,这是任何拼音无法代替的。


     以上两例或可作为您的论点的一个辅助论据。


其三  刚才谈到佛教,四十之后,我发现无论哪个领域走到顶峰往往会和佛教不期而遇。

    讲座之后我向您提到前些日子听的哲学系的讲座,我查到是: 杨宪东 教授,国立成功大学航空太空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他做的《一沙一世界---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观点:天人合一,不是哲学,乃是科学可证的真理。他展示了沙粒经高倍放大后展现的图形,即Mandelbrot set图,可以看到沙粒中有内海,内海中又有沙粒,循环往复。他说,我们科学看到的印证了《华严经》所讲:一一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一一微尘。他当时讲了维度,讲了隐藏的维度。所以您那天讲到语言,说在我们这个世界中只可能通过听觉和视觉,因为有时空限制,我当时突然想到,如果有一类生物突破了我们的维度,那么他就可能有其他信息交流渠道。突然明白佛经所说:菩萨善解一切众生语言。当时,真有一种突悟的感觉。


其四是您讲到脑电,我问您脑电的产生是否是意识,您说是,我以为这意味着意识产生能量,并且想推荐您看《水知道答案》这本书。记得您说:人的头脑充满各种各样的念头,所以有很多脑电波。我听的当时,就突然好奇地想,一些入定的法师,或是人在专注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时,即佛教所说的逐渐置心一处时,不知道脑电和普通人有无区别,如果能了解这个区别,说不定知道烦恼众生和开悟者的区别了。


这可是越说越远了。总之,正如您看到,您所做的演讲是一个激发感悟的演讲,我把这些想法整理发给您,作为您的演讲的反馈,也希望今后看到您更精彩的发现。


谨致


教安!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赵延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6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36 , Processed in 0.09659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