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鉴心理学脑科学研究成果,汉字拼义理论提出汉字是独一无二的视觉文字
2012-09-20
汉字在华夏文明的继承、传播和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长期以来,对汉字本质和发展方向的认识,成为世界性学术问题。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学新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视角,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汉字独特性的论证,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张学新利用神经科学技术,发现了一个中文阅读独有的脑电波。他在2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汉字是独一无二的视觉文字”。结合其提出的汉字拼义理论,张学新认为“汉字不可能拼音化”。
拼义文字:对汉字本质的思考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有一种观点在语言学界流行,该观点认为“汉字是意音文字”。
2011年8月底,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汉字拼义理论:心理学对汉字本质的新定性》一文中,张学新第一次提出作为汉语书面语言系统的汉字在词汇水平上是拼义文字。拼义文字注重语义拼合,首先创造数千个视觉符号去表达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再把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去拼合更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
张学新认为,从殷商到东汉,古人采用以形声为主的造字原理,积累了上万单字,一字一音,指代生活中各种事物。但随着社会发展,单音节的数目有限,无法表达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涌现的新事物、新概念,汉字必然走向采用多音节表意的构词。如野牛就是代表荒原的“ye”和代表耕地的“niu”拼合而成。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拼义原理。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厉兵说,以往的意音文字是表意表音的结合,比如“氵”加“可”,人们会通过对“水”的联想和“可”的音节这一形声造字原理,猜出该字大致的音和意。拼义文字的提出,与意音文字有共同之处,除拼义原理之外,还基于形声造字原理,有一定道理,但其“拼义”的概念是针对“拼音”二字的,仍需要进一步探索证实。
脑电波N200:验证汉字为视觉文字
事实上,拼义原理对汉字的认识,借鉴了前人的很多优秀成果。其新颖之处在于对当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借鉴。
由于汉字和字母文字在视觉形态上有着巨大差异,科学家一直希望确定两者是否有不同的大脑处理机制。过去3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认知神经科学方面入手,不但证实了左脑主要负责语言等逻辑抽象思维,右脑负责图形等具象思维,而且从来自汉语及其他语言的相关证据中得出,右脑也参与到语言加工机制,为左脑作一定补充。但始终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同属于语言的汉字与字母在大脑处理机制上有何不同。
此次张学新及其研究团队所发现的一种阅读汉字独有的脑电波——N200,成为区分两种文字处理方式的一个关键科学指标。脑电波N200只在阅读汉字时出现,而不会在阅读字母文字时出现,这就表明汉字是视觉文字,大脑在识别过程中涉及非常深入的视觉加工。而字母文字不注重视觉加工,因此不会出现脑电波N200。此外,研究发现人们看图形的时候也并没有出现脑电波N200,这就说明汉字根本不是图形,而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视觉符号。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周统权认为,用脑科学实验论证汉字为视觉文字,是一个有益的创新。但是脑神经对语言的处理极其复杂,从汉字和拼音文字的语言特点来讲,独特脑电波这种结论的倾向性是没错的,但语言和脑电波方面的关联性还需要更多脑科学证据来验证。
从科学上树立汉字的价值
百年来,国内外对汉字的发展方向众说纷纭。理论上,西方不断出现贬低汉语和汉字的论述,认为汉语是孤立语,没有形态变化。国内也不乏学者主张汉字拼音化,认为文字最早是图画文字,继而是象形文字,最后进化到最高阶段的拼音文字。
实践中,汉字前途更是令人揪心。五四时期,汉字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落后的原因,人们进行了很多汉字拼音化的尝试。新中国成立后,汉字拼音化在理论上被进一步探索,但在实践上遇到很多问题,逐渐被搁置下来。历史上属于汉文化圈的主要国家中,朝鲜弃用汉字,日本和韩国去汉字化,越南也在1945年放弃了汉字,转向字母文字。
汉字的命运究竟如何?张学新从理论和科学实验两方面对汉字的优越性和独特性进行了论证:“汉字作为拼义文字,同拼音文字两极对立,植根于不同的感官通道,切合于不同的科学规律,构成成熟文字仅有的两个逻辑类型。在保持交流效率的前提下,两者不能互相转化,也不存在兼顾拼音、拼义优点的第三种文字。”在他看来,汉字完全不可能拼音化,也根本没有必要拼音化。从科学上树立汉字的价值,有助于增强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
事实上,一直以来有很多学者强调汉字的优点,反对拼音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学者申小龙就认为汉字本身是不同于拼音的另一个文字体系,与西方拼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两条道路。
厉兵认为,“汉字拼音化”是个伪命题,“文字分为几个阶段”是极具迷惑力的命题,应清醒认识。实践证明,汉字一点也不落后,西方也有学者认为平面方块的汉字在适应现代计算机文字处理方面,比线性的拼音文字表现出更大优势。
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赵老师对汉字拼义讲座的评论
(2012-06-18 15:05:04)
【6月8号周五下午,我在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做讲座,讲述汉字拼义理论和N200。有幸有学院的赵延风老师在座。讲座后,她慷慨分享了很多感悟,让我觉得弥足珍贵。所以,我请她告知更多细节。赵老师随后写了一封信给我,讲到英文辅音字母表义、汉字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从佛教的观点看时空等几个方面,都十分新颖有趣,不敢藏私,征得赵老师的同意,把这封信一字不漏,全文贴出,让有缘人共同受益。赵老师是佛教徒,微博是“福田心田”,博客是“桃花源里好耕田”,名字里就透出了无限的飘逸、悠扬与自在。赵老师给我介绍北大的耕读社,给我讲到她怎样提醒北大学生如何证明自己读过北大,都让我感触很深,看到了一个有心、有意、有方法的好老师。结识她,我感到非常幸运!】
主题:
英文说文解字及其他
日期:
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张学新教授
感谢您周五在北大汉院所做的精彩讲座,很庆幸我自己能有机缘聆听,并感谢您之后倾听我们心得的耐心。这种讲座是属于那种可遇而不可求并且会长久影响人的思路和走向的一类,难能可贵。
可贵的还不仅仅在于发现脑中区N200,更在于发现者具有一种超越科学的人文情怀和历史使命感,这二者的结合难能,故可贵。这些话我想不必多讲,您定然心领神会。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四五十岁,往往会在所从事的事业中感受到一点点这之上的使命,才发现原来先前所走的路都是一种铺垫。
关于您的研究,我想把我一点体会奉上,或可由于专业之不同而激发您更多的妙想。
其一是关于英文的表义性,学界很多人都对此嗤之以鼻,先前在中山大学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有人举了bed、eye来说明英文开始也有象形的特点,引起嘲笑。但是前几年因为希望帮孩子教词根,我开始关注这个方面。发现不无道理。我到网上找到这个文章,您有时间可以翻翻看,可能会有新的想法。这是新东方一位讲师讲的记忆词语法,在这里:http://wenku.baidu.com/view/ca67 ... elated&hasrec=1
有趣的是,这个发现是中国人的发现,西方也讲词根,但从来不讲辅音字母的表义性。这不是很有趣吗?这个发现,使英文词根的记忆大为简化,正好比我们记字胜过记词,记部首又比记字更高效。这真是大道至简。
其二 您提到汉字不能取消,因为我们的口语是有缺陷的,无法用声音本身来记录和传递。必须靠表义的文字来辅助,这使文字很重要,反过来又规约了口语的模式。我当时说,这个文字可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绝妙机关,因为文字不随语音变化,所以横有八荒,纵有千古,我们可以实现思想的超越时空的交流,这是保证中国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文明得以延续的关键点。
回家之后,我又想到,中国汉字不光有辅助口语的作用,它还有承载文化和道统的作用。举个例子:孝,这个字造字的时候,已经有中国人的理念在里头,上面是老人,下面是孩子,孩子对于老人尊敬的态度为“孝”,同时,老人和孩子是一体的,人类的生生不息,代代相续,需要我们明白你怎样对老人,你孩子怎样对你。这是“孝”字的本意。您看,有哪一种文化可以把自己最要紧的理念浓缩在一个字里?再比如“教”,如果我们只是为了交流或辅助交流,我可以写成“小文”,为什么一定要用“孝”做它的声旁呢?旁边的反文旁,是一只手拿着一个棒子。代表规矩。在“教 ”这个汉字里,我们的祖先给我们这样的信息,“教育”孝为先,要有规矩成方圆。只有汉字,在如此小的符号里浓缩了文化的精髓,好像是祖先给我们的遗书和密码。只怕我们随着时间忘却。却料不到有一天这些不肖子孙居然要把浓缩了多少代人苦心的宝物当成破烂扔掉。汉字若灭,中华必亡。这是真的,如果只剩下声音,我们就不会像看到“教”这个字这样对我们的理念有触目惊心的印象,久而久之,语言只剩下了空壳而已,因为那些内涵我们是保存在字中间的。
我又想到一个例子是“忙',忙在不同语言里,用不同的意向命名,有的语言是没空为忙。我们的文字告诉我们,“忙”不管脚事,不管手事,是“心亡”;这真是妙解。我学佛,发现汉字当中往往精确地说明一些佛教的哲学观念,比方'念",今心是念,意思是你当下的心,就是念,换言之,当下一念就是你的心,所以佛教说“是心念佛,是心作佛”儒家说“念兹在兹”您看多妙。我们一个“念”字就有如此丰富而广阔的内涵,这是任何拼音无法代替的。
以上两例或可作为您的论点的一个辅助论据。
其三 刚才谈到佛教,四十之后,我发现无论哪个领域走到顶峰往往会和佛教不期而遇。
讲座之后我向您提到前些日子听的哲学系的讲座,我查到是: 杨宪东 教授,国立成功大学航空太空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他做的《一沙一世界---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观点:天人合一,不是哲学,乃是科学可证的真理。他展示了沙粒经高倍放大后展现的图形,即Mandelbrot set图,可以看到沙粒中有内海,内海中又有沙粒,循环往复。他说,我们科学看到的印证了《华严经》所讲:一一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一一微尘。他当时讲了维度,讲了隐藏的维度。所以您那天讲到语言,说在我们这个世界中只可能通过听觉和视觉,因为有时空限制,我当时突然想到,如果有一类生物突破了我们的维度,那么他就可能有其他信息交流渠道。突然明白佛经所说:菩萨善解一切众生语言。当时,真有一种突悟的感觉。
其四是您讲到脑电,我问您脑电的产生是否是意识,您说是,我以为这意味着意识产生能量,并且想推荐您看《水知道答案》这本书。记得您说:人的头脑充满各种各样的念头,所以有很多脑电波。我听的当时,就突然好奇地想,一些入定的法师,或是人在专注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时,即佛教所说的逐渐置心一处时,不知道脑电和普通人有无区别,如果能了解这个区别,说不定知道烦恼众生和开悟者的区别了。
这可是越说越远了。总之,正如您看到,您所做的演讲是一个激发感悟的演讲,我把这些想法整理发给您,作为您的演讲的反馈,也希望今后看到您更精彩的发现。
谨致
教安!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赵延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