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早期教育 潜能无限——漫谈我对女儿的教育 袁鸿林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5-2-5 00:32:25 | 只看该作者
"早期教育 潜能无限"我是赞同的,可是早期不教育,是不是潜能就有限呢?显然不是。人的潜力随时都是“无限”的。

袁博士有女儿作成功的例子,我也有一例子:我大哥是79年上的大学,大家都知道,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别说是早期教育,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贯彻落实。拿我妈妈的话说:“他就是高二那年学了一年”。怎么算也跟“早期教育”无关了,可他还是作出了很多成绩,现在为一个国家级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所以没有早期教育孩子的家长也不必焦急,看到别人的孩子“神通广大”也没必要强求自己的孩子,只要你的孩子想学了,什么时候都不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5-2-5 10:23:19 | 只看该作者
pharmacist+-->引用:pharmacist "早期教育 潜能无限"我是赞同的,可是早期不教育,是不是潜能就有限呢?显然不是。人的潜力随时都是“无限”的。

袁博士有女儿作成功的例子,我也有一例子:我大哥是79年上的大学,大家都知道,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别说是早期教育,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贯彻落实。拿我妈妈的话说:“他就是高二那年学了一年”。怎么算也跟“早期教育”无关了,可他还是作出了很多成绩,现在为一个国家级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所以没有早期教育孩子的家长也不必焦急,看到别人的孩子“神通广大”也没必要强求自己的孩子,只要你的孩子想学了,什么时候都不晚。

说得好,不要以为孩子现在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谁笑到最后,尚不得知,因此奉劝大师们收敛点。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又说,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值得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2-9 15:23:36 | 只看该作者
pharmacist+-->引用:pharmacist "早期教育 潜能无限"我是赞同的,可是早期不教育,是不是潜能就有限呢?显然不是。人的潜力随时都是“无限”的。

袁博士有女儿作成功的例子,我也有一例子:我大哥是79年上的大学,大家都知道,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别说是早期教育,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贯彻落实。拿我妈妈的话说:“他就是高二那年学了一年”。怎么算也跟“早期教育”无关了,可他还是作出了很多成绩,现在为一个国家级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所以没有早期教育孩子的家长也不必焦急,看到别人的孩子“神通广大”也没必要强求自己的孩子,只要你的孩子想学了,什么时候都不晚。
我还是更多地相信科学家的研究。比如在学习语言方面,再引一遍: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1月11日 15:17:32  来源:新闻晚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科学家在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习说两种语言可以改变大脑结构。这一发现解释孩子比大人能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的原因。他们研究发现,说两种语言的人在大脑语言区有更多的灰质,人们学习语言越早,大脑灰质区的面积越大。 伦敦学院神经学家安德里亚·迈克雷说:“相对于只说一种语言的人,能说两种语言的人在大脑区域的灰质增加了。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就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这一现象会非常明显,而大脑灰质区大小与对语言的熟练程度有关系。” 研究结果还显示,35岁后学习另一种语言也能改变大脑结构,但这种改变不如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习的人明显。迈克雷表示:“这说明早学语言比晚学好,因为在早期学习,大脑更容易通过改变结构来适应新语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能力逐渐减弱。” 迈克雷和他的研究小组利用大脑结构照片,对25个仅懂一种语言的人、25个在5岁以前就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的人以及33个在晚年能说两种语言的人进行研究,并比较了他们大脑灰质区的大小。研究中所有的志愿者不仅有相似的年龄和教育程度,其母语也都是英语。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资料显示,能说两种语言的人在大脑左下头骨皮层的灰质区比只掌握一种语言或在10到15岁之间才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的人的面积大。迈克雷说:“我通过观察大脑结构改变的程度,就能知道一个人是否精通语言,因为灰质区变化越大,语言的熟练程度就越高。” (杨科)(责任编辑:刘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2-9 17:37:16 | 只看该作者
 近代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六岁以前的大脑发育很快,并渐趋成熟,是接受早期教育、智力发展的最佳期。许多事实证明,教育训练开始得越早,孩子的聪明程度越高。国外有位学者研究后提出,孩子智力发展的可能性遵循着一条递减的法则。这就是:假如一个孩子生下来的素质优异,他的天赋可以打100分,如果出生以后就进行教育,他就可以发展成为100分能力的人。如果5岁才进行教育训练,哪怕是非常出色的教育,也只能发展成为80分能力的人。如果10岁才开始训练,那就只能成为20分或30分的人。(参见由国家教委原副主任、教育总督学柳斌主编的《全面素质教育手册》一书。海外教育专家雪阳、璇子《素质教育的误区》)。

  一位英国妇人问达尔文,“达尔文先生你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请问,我的孩子什麽开始教育最好呢?”“你的孩子多大了”达尔文问。“他还小着呢,才两岁半”“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晚了两岁半了。”世界杰出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婴儿从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当代科学家研究认为,孩子出生第一天就开始教育已经晚三百天了。教育孩子要从怀孕胎教起,孕妇勿大喜大悲,勿看恐怖电视电影,勿过度劳累;孕妇要多听多唱欢快的轻音乐,永远保持快乐的心情。这也就是进行胎教之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相信早期教育能造就天才。”(《哈佛教子枕边书》第8页)

  中国少年钢琴家缪茵,四岁开始学钢琴,从六岁起连续7年7次获得各类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和首次大奖。据说,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三岁就能作曲。而他本身就出生在一个三代都从事音乐事业的家庭中,遗传因素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缪茵,她不是出自于音乐世家,其父缪合,是一位公务员,母亲周传鸿,是一名省级报纸的记者。父母两方的家庭,也都没有出过音乐人才。所以,缪茵并没有像莫扎特那样,得到什麽音乐基因的遗传。经专家研究认定,缪茵的“天赋”,主要来自于胎教。缪茵的母亲周传鸿,十分懂得胎教的道理。她从小喜爱文艺,怀着缪茵的时候,经常有意让肚子里的小生命跟她一起多听一些音乐和歌曲,特别是她酷爱的西方古典音乐。而且,基本上是一天到晚,甚至于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听。当时,丈夫谬合不理解,说:“至于这样吗?管用吗?”直至缪茵四岁开始学琴,启蒙老师说她的乐感特别好,这时,周传鸿才得意地对丈夫说:“怎麽样?苦心没白费吧?要不是我在怀着小妹(缪茵的小名)的时候坚持胎教,小妹哪来的那麽好的乐感?”说得丈夫心悦诚服。(《天才少年成功之路》第101——102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2-9 17:46:31 | 只看该作者
 近代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六岁以前的大脑发育很快,并渐趋成熟,是接受早期教育、智力发展的最佳期。许多事实证明,教育训练开始得越早,孩子的聪明程度越高。国外有位学者研究后提出,孩子智力发展的可能性遵循着一条递减的法则。这就是:假如一个孩子生下来的素质优异,他的天赋可以打100分,如果出生以后就进行教育,他就可以发展成为100分能力的人。如果5岁才进行教育训练,哪怕是非常出色的教育,也只能发展成为80分能力的人。如果10岁才开始训练,那就只能成为20分或30分的人。(参见由国家教委原副主任、教育总督学柳斌主编的《全面素质教育手册》一书。海外教育专家雪阳、璇子《素质教育的误区》)。

  一位英国妇人问达尔文,“达尔文先生你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请问,我的孩子什麽开始教育最好呢?”“你的孩子多大了”达尔文问。“他还小着呢,才两岁半”“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晚了两岁半了。”世界杰出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婴儿从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当代科学家研究认为,孩子出生第一天就开始教育已经晚三百天了。教育孩子要从怀孕胎教起,孕妇勿大喜大悲,勿看恐怖电视电影,勿过度劳累;孕妇要多听多唱欢快的轻音乐,永远保持快乐的心情。这也就是进行胎教之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相信早期教育能造就天才。”(《哈佛教子枕边书》第8页)

  中国少年钢琴家缪茵,四岁开始学钢琴,从六岁起连续7年7次获得各类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和首次大奖。据说,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三岁就能作曲。而他本身就出生在一个三代都从事音乐事业的家庭中,遗传因素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缪茵,她不是出自于音乐世家,其父缪合,是一位公务员,母亲周传鸿,是一名省级报纸的记者。父母两方的家庭,也都没有出过音乐人才。所以,缪茵并没有像莫扎特那样,得到什麽音乐基因的遗传。经专家研究认定,缪茵的“天赋”,主要来自于胎教。缪茵的母亲周传鸿,十分懂得胎教的道理。她从小喜爱文艺,怀着缪茵的时候,经常有意让肚子里的小生命跟她一起多听一些音乐和歌曲,特别是她酷爱的西方古典音乐。而且,基本上是一天到晚,甚至于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听。当时,丈夫谬合不理解,说:“至于这样吗?管用吗?”直至缪茵四岁开始学琴,启蒙老师说她的乐感特别好,这时,周传鸿才得意地对丈夫说:“怎麽样?苦心没白费吧?要不是我在怀着小妹(缪茵的小名)的时候坚持胎教,小妹哪来的那麽好的乐感?”说得丈夫心悦诚服。(《天才少年成功之路》第101——102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5-2-9 18:34:35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用将来的成就来评价早期教育存在逻辑问题。
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不是概率统计结论,都是
用特例来说明问题。这样的评价方法可以休矣。

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5-2-13 23:45:5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这篇文章很不错,有一种“实验室”的味道

这篇文章很不错,有一种“实验室”的味道。该作者提出的“后续教育”
这个概念值得让人思考。我反对在这个概念上宏篇大论,应该以短小精
练为主,只从一两个角度来谈“后续教育”才有更多的学术价值。我们
应该提倡一种“外包思维”,自己拿不准的知识领域就要把它留给其它
参与者,而自己则作一名“逍遥法外”的知识型消费者!
                        迷途羔羊:猪八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5-2-14 00:22:55 | 只看该作者
科学界好象对早教的优越还没有定论哦,我也抄他几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四期《论认知不成熟的适应性本质及其对早期教育的含义》一文的作者引用研究者的论述说,人类缓慢的大脑发育不仅允许行为可塑性的扩展,而且可以保护年幼的机体不受过度刺激的伤害。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的不成熟可能在早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适应作用:动物有限的运动能力阻止了他们远离母亲到处乱走,因此提高了其生存机会;同时个体的感觉局限也减少了他们的信息量,从而有利于他们建筑一个简单的和可理解的世界。

许多早期文献表明,对不成熟、出生重量低或在孤儿院中抚养的婴儿施予丰富的感觉刺激,会促进他们的知觉和智力的发展,这就似乎有理由使人相信,刺激丰富的环境会促进人类婴儿的发展。但早期的婴儿感知觉研究发现,婴儿对视觉复杂性的喜爱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幼婴儿比较大婴儿更喜欢复杂性较低的刺激(通常是较少轮廓的刺激)。这似乎表明,在婴儿身上存在一种知觉刺激的最适宜水平,它随年龄不同而不同。这就提醒我们,刺激应在幼儿所允许的范围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则有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论述还说,20世纪80年代末期Hyson等人的研究表明,与未参加早期学业计划的学前儿童比,参加了的学前儿童开始具有一定的智力优势,但两组儿童在较为总体的智力测试中不存在差别,在社会性能力上也没有差别。而且,参加的儿童表现出更加明显的测验焦虑的信号,并对学校持负性态度,他们的创造性水平也较低。nyson等人提出,鼓励游戏和减少成人控制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他特别指出对那些接受到正常刺激量的,家庭综合质量为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的儿童来讲,把时间花在正式的、有专人指导的学业学习上,不一定是对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最有效的作用。Elkind则指出:纵向研究结果表明,从长远来看,儿童参加高水平的早期教育项目的好处更多的是社会性的,如降低少年犯罪和退学率,而非学业性的。

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程序存在一种“必经路径”,“每一条必经路径各有其自身的日程表。”他认为,心理发展如果是正常的,它就得依据“必经路径”的规律,以便心理的反应能找到环境和经验的支持。例如,当儿童尚无任何数概念的时候,如果教他数数,即使他学会了,能从1数到50,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获得了这些数概念,而只能说明他们学会了一种纯粹的言语记忆游戏。也就是说,这种过早的习得并不能影响儿童形成数概念的“必经路径”。即使教育的影响使儿童在某一领域获得了一些成绩,但各种“必经路径”的相互协调问题仍然不能得到解决。([瑞士]皮亚杰著,《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左任侠等译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杜威说:“我们往往把未成熟状态当作知识的缺乏,把生长当作填补未成熟的人和成熟的人之间的空缺的东西,这种倾向是由于用比较的观点看待儿童期,而不是用内在的观点看待儿童期。”这是说我们在研究幼儿教育时往往第一步就走错了。“社会生活日益复杂,需要一个较长的婴幼期,以便获得所需要的力量;这种依赖的延长就是可塑性的延长,或者就是要获得可变的和新奇的控制模式力量。因此,这种延长能进一步地促进社会进步。”([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5-2-14 11:07:15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觉得教育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学到了多少知识,懂得了多少国的语言,而在于这个孩子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他个人觉得是否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5-2-14 13:13:19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提醒我们,刺激应在幼儿所允许的范围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则有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整篇文章有个倾向性: 在早期教育中刺激已经超过这个限度

Doman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在语言和认知方面的刺激远远不够. 所以用点卡字卡等方式加强.

也就是可以改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四期《论认知不成熟的适应性本质及其对早期教育的含义》一文的作者引用研究者的论述说,人类缓慢的大脑发育不仅允许行为可塑性的扩展,而且可以保护年幼的机体不受过度刺激的伤害。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的不成熟可能在早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适应作用:动物有限的运动能力阻止了他们远离母亲到处乱走,因此提高了其生存机会;同时个体的感觉局限也减少了他们的信息量,从而有利于他们建筑一个简单的和可理解的世界。

许多早期文献表明,对不成熟、出生重量低或在孤儿院中抚养的婴儿施予丰富的感觉刺激,会促进他们的知觉和智力的发展,这就似乎有理由使人相信,刺激丰富的环境会促进人类婴儿的发展。但早期的婴儿感知觉研究发现,婴儿对视觉复杂性的喜爱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幼婴儿比较大婴儿更喜欢复杂性较低的刺激(通常是较少轮廓的刺激)。这似乎表明,在婴儿身上存在一种知觉刺激的最适宜水平,它随年龄不同而不同。这就提醒我们,刺激应在幼儿所允许的范围内,如果远弱于这个强度就会引起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

对于一个正常的活着的婴幼儿, 不可能"不刺激". 因此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 "是否进行刺激",  
而是 "刺激到什么程度和怎样刺激, 怎样判断刺激强度和刺激效果?"
如果说清楚了, 我们就可以知道怎么做, 知道如何判断是否做错了. 知道如何评价效果.

有没有人可以不在外面绕圈子, 而是进来把问题说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55 , Processed in 0.11295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