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9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小学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 14:1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笔者作为 广西中小学教育管理访日研修考察团中 的一员,赴日本进行了为时14天的培训考 察,对日本基础教育的发展、小学教师的 培训和管理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切身的 体会,深感日本的小学教育在许多方面可 以给我们以启示。  一、教育普及及教育立国的传统和 现状  日本一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明治 维新之前,它的民办教育已得到普及。 江户时代(1600—1868 年)的一些私塾, 当时叫“寺子屋”的,是日本现代学校的 来源;教师主要是僧人、武士和医师。当 时,东京儿童的就学率已达70%—80%。 日本现代教育来源于西方,基础教育学 制为小学6 年、初中3 年、高中3 年,其中 小学到初中为九年义务教育。日本很早 就实行了义务教育:1879 年颁布教育令, 开始实行三年以上义务教育;1907 年开 始实行六年制义务教育;1947 年开始实 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到1950 年,日本的九 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99%。2007 年,日本义务教育就学率为99.98%;2009 年,初中升高中比率为97.9%;2008 年,高 中升高校比率为68.18%。2009 年,小学 厌校生的比例为0.32%,中学厌校生的比 例为2.89%;2007 年,高中退学者比例为 2.15%。从以上数据看,在日本,只要你 想读书,不会有太大的升学压力。日本 国民教育普及到下层平民的传统从江户 时代一直延续下来,国民受教育的层次 也非常高。在日本近百年的经济腾飞 中,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是重要因 素。  日本义务教育采用小班制,可确保 教师面对学生的时间,改善教师投入教 育的环境。通常小学的班额是28.4 人, 初中是33.5 人。在教师的配备方面,小 学师生人数比是1∶19.4,初中师生人数 比是1∶15.1。这种情况仍在进一步改善 中。2009 年,日本基础教育的师生比已 经达到了1∶15.96,小学的师生比是1∶ 17.46。我们参观了东京都的一所国际化 小学——港区立笄小学。该校已有四五 个国家的孩子在校就读,学校共有372 名学生、35 名教职工,其中7 名外籍教 师,师生比是1∶10.62。在该校,我们还 亲眼看到两名本土教师正在对两名外籍 学生辅导日语。  二、提倡教育公平,关爱每一个学生  在日本,教育平等的观念十分普 及。首先体现在学校硬件设施配备的均 衡上。日本政府对县市和乡村学校建设 的投入持有平等对待的态度。无论在东 京,还是在镰仓、川崎等地,我们看到的 小学硬件设施基本一致,如功能齐全、设 备先进的教学楼,宽敞平坦的草坪和田 径场等。其次体现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 发展上。实施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 较为充分地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如 果人数超员,家长可以提出异议,所以学 校一般不敢也不会随意增加班级的学生 人数。再次体现在小学教师队伍的均衡 配置上。日本实施教师“定期流动换岗 制”,不存在教师固定于同一所学校干一 辈子的事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 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杜绝了教育资源 分配不公的现象。在日本,小学基本上 不存在“择校”现象。此外,教育公平还 体现在政府对每一个学龄儿童特别是残 疾儿童的关爱和尊重上。政府专门在分 管教育的文部科学省下设分管九年义务 教育的初等中等教育局,该局设有特别 支持教育科,管理残疾儿童的初、中等教 育。残疾儿童在特别支援学校就读,会 得到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待遇。1986 年, 日本特别支援班级比例为4.5%;2008 年, 日本特别支援班级比例为9.9%。  三、注重细节教育,一切为了学生 发展  教育无小事。在东京都港区立笄小 学,我们感觉到,无论是强调互动开放的 课堂教学,还是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 设,甚至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怀备至,都 体现出日本民族特别尊重学生、十分重 视细节的教育传统。  日本民族十分注重母语教育,并且 规定:只有本土的教师才能给外国孩子 上日语课,为的是保证其发音纯正。在 东京都港区立笄小学,我们亲眼看到,日 本教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教外国学生学 日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 导。日本也很注重外语教学,立笄小学 每周有两节外语课。我们观摩了一节外 语课,执教的是英国籍教师,有两位日本 籍教师做助手,课堂形式互动开放,小朋 友们学得非常轻松、非常开心。学校的 校园文化建设也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 们看到,在立笄小学教学楼走廊上,有序 地展示着某届毕业生制作的木制面具、 陶瓷手工艺品、旅行习作或者大型表演 活动的照片等。校史室里不仅排列着每 一届校长的照片,还保留着几十年前学 生的成绩单,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 尊重和管理的人性化。在校史室,我们 仍可以看到小学生们亲手搭建的积木小 园区。  立笄小学的治校理念是“ 一日一 生”,这也是学校的经营方针。“一日一 生”就是告诉老师和孩子们,今天的事情 要今天做完,要珍惜每一天,记住每一 天,每一天都用一生的精力用心去做好 每一件事。为此,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 养成教育。在每一间教室的后面,学生 的书包和衣服都整整齐齐地排放在桌面 上,后墙上挂着全班学生童稚十足的彩 笔画,像是“全家福”。我们参观时正好 是雨天,看到学生们自觉地将雨伞用塑 料袋装好后统一摆放,走的时候又自觉 地拿走自己的雨伞,非常整洁、有序。卫 生间的每个水龙头上,都用小网兜挂着 一小块香皂,提醒小学生注意洗手。可 以看出,学校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的细 节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强化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人格  日本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民族文化 的传承,主要体现在重视培养学生对本 民族文化的热爱,重视对学生进行民族 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培养上。  日本的中小学对自己的校史都很重 视,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史室。在东 京都港区立笄小学的校史室里,我们不 仅看到了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变迁,还 看到了他们十分注重传统教育。虽然学 校建设已十分现代化,但校史室里依然 展示着一些古朴、亲切的日本传统民居 ——草屋的模型和炊具模型,还有一个 穿着和服上学的孩童雕塑和一些穿和服 的小公仔,样子活灵活现、童稚可爱。走 廊文化和教室文化建设方面,更让人感 觉到处处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浸润传统 气息。学校经常举办一些具有民族特色 的竞赛活动或运动会。小学生们在家人 的陪伴下幸福地过着自己的传统节日, 如女孩节、男孩节等。立笄小学有一间 称为“和室”的教室,学生可以在这里了 解日本传统的茶道、花道、柔道、和食、和 服等风俗习惯。日本政府还注重对年青 教师进行传统文化培训。在每年4 月新 学年伊始,日本的中小学生会身穿漂亮 的和服,在父母陪伴下幸福地赏樱花,去 学校报到。总之,不管是在学校内还是 在家庭和社会上,这种浓厚的民族文化 的氛围,使孩子们从小就明确树立了“我 是日本人”的民族观念。  在培养学生吃苦精神方面,日本的 基础教育也颇令人感佩。我们这次是12 月寒冬季节到的日本。无论是在镰仓, 还是在东京,到处可见在寒风里匆匆上 学或放学的中小学生,清一色的男孩短 裤、女孩露膝短裙的校服。奇怪的是,他 们的脸上依然露出了花一样的笑容,与 那些上班族沉默的面容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而且,每个小学生肩上都背着自己 的书包,即便有大人接送也是如此。可 见,在日本,“艰苦是成长的条件”这个理 念很普遍,人们都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 对困难的承受力。  五、培养学生学会体验,感悟生命  日本的基础教育非常注重让孩子亲 身体验、亲身体会,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和创新精神。2008 年,日本的最新教 学大纲把“学力”定义为“综合性能力”。 而综合学习强调积极地安排学生体验生 活、社会和自然,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 趣和自发性调查、研究的能力。如通过 在家擦地板、照看婴儿、陪孩子玩耍、在 公园公路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来体验 生活;通过爬树、登山、看日出等活动,让 学生来体验自然;通过组织开展茶道、花 道、棒球比赛、外出旅游、参观企业、祭拜 神宫寺庙等,让学生体验社会和人生,培 养他们热爱生活、拥抱自然、珍惜生命、 体验感动、学会感恩。日本每年春季学 期4 月1 日为新学年开始,12 月末学年结 束。每学年最后一个星期即12 月中下 旬,日本的孩子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备 生活用品外出旅游或进行社会考察、调 研等。我们在参观丰田汽车制造厂、松 下电器制造公司、日本菊正宗清酒制造 厂等企业时,都看到了日本中小学生的 身影。  六、小学教师地位高,教师的综合素 质高  日本的教师多数是地方公务员,可 见其社会地位很高。日本社会历来有尊 重教师的传统,这与宗教习俗有关。在 过去,教师职业与牧师、僧人一样是一种 “圣职”。当时乡村里一边是学校,一边 是寺庙。教师被认为是与“圣职”人员一 样的具有高尚的人品、崇高的使命感、乐 于奉献的人。日本教育的普及,人才资 源的培养和积累,离不开具有优良素质 的教师。日本现代教师以具有很高的敬 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等得到世人 的赞同。  日本现代教师的创造性强,综合素 质高。这要得益于其著名的教师进修制 度。日本目前的小学教师都具有大学以 上学历。2008 年,日本又设置了教职大 学院,专门培养具有“教职硕士”学位、在 社区或者学校能够发挥领导骨干作用的 核心教师或骨干教师人才。在日本,进 修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义务。教师进 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进修的种类 分为职务进修、校内进修、校外进修和自 主进修等,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校内进 修。所谓校内进修,是学校全体教师为 达到本校的教育目标设定研究课题,通 过教育实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进 修。校内进修基于每一位教师的自发性 和积极性,研究课题紧扣教育实践,有利 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这种进修制度 和教师的综合评价紧密挂钩,直接影响 着校长对教师的人事考评。 91阅读网 《广西教育》在线阅读

[ 本帖最后由 yd_91 于 2012-8-2 14:2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8:06 , Processed in 0.08095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