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77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才能不拿孩子作盲目比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6 16:2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一个传说,叫别人家孩子”。广大80、90后在成长的过程中,曾经多少次地被父母用“别人家孩子”来打击?甚至在进入社会以后,还心有余悸。殊不知,一些朋友性格毛病的根源,如不自信、不爱负责、不敢突破……都是源于这个“别人家孩子”

  那么,做父母的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到底该怎么做?如何才能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作盲目的比较呢?

  1)教孩子学会反问自己

  “我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跟上个月或上个星期比较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有退步?我该怎么办?我有决心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吗?我是否应该听取父母的意见?是否要征求老师、同学的意见?”

  2)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一位专家曾经谈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一次对几十个中国与外国的孩子一起进行某项测验,让孩子分别拿测验后的分数回家给各自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表示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成绩又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件事情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父母则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世界。所以,在此建议父母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去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赞赏他人。

  3)承认孩子间有差异

  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都是不同的,许多父母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而且总拿自家孩子跟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这样做实际上是忽视了孩子之间的差异,父母应当接受并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帮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而且,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有差异时先不要着急,这种差异未必就是差距。孩子跟别人的差异性往往是其个性形成的开始,其实,这种差异更需要父母来加以保护。此时,父母的正确态度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例如,自己的孩子脑子迟钝一些,教育孩子笨鸟先飞,多卖些力。孩子有了进步就应该鼓励。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已经尽其所能,父母就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4) 尊重孩子的天性

  父母要尊重自己孩子的天性,不要盲目跟风,人家孩子学这个我就让自己的孩子学这个,人家孩子上北大我就让自己孩子上清华,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其实,做父母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发展道路,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养他,孩子只有按照他自己的规律去成长的时候,他才可能获得幸福和成功。

  5)培养孩子的个性

  父母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和其他人没有太多的可比性。学习别人的优点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孩子的个性更重要。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现在父母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优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优秀。

  印度思想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去比较。每个孩子都是上帝送给父母独一无二的礼物。因此,我们做父母的必须明白一个事实:孩子天生就有差别。我们首先要承认这个差别,然后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进步。我们可以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拿孩子的成功和失败比,就是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咱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孩子拿我们和各方面都比我们强的其他孩子的家长比,想想我们的感觉怎样)那样只会给孩子造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始终要坚信这一点:只要自己的孩子努力了,那就是最棒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伶云儿 + 2 + 2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5-26 21:42: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好好学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5-26 23:16:3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不是方法问题,而是认识问题。

如果我们尊重孩子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个体,不只是用别人(尤其是别人的长处)这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孩子的短处),而是纵向发展的去看孩子,欣赏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孩子对自己一定会更自信。

最怕那种我的孩子就是这不行那不行的父母了,似乎是谦虚,其实是在变相的打击自己的孩子。

对自己的孩子表示满意——而不是一再的敲打孩子——是真正接纳孩子爱孩子的表现。
你接纳他,他才会接纳自己。
能接纳自己的孩子,才对自己的判断力有信心,才能在众口之下,依然保持自己的独立意识。而这个东西,在任何年代任何地方,都是孩子很可宝贵的无形财富,比任何知识任何技能都更能给他们帮助。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Martina-Mm + 5 + 5 我很赞同。
可77 + 10 + 10 评得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5-27 10:05:09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里的观点我都很赞同。而尤其对“承认孩子间有差异”这条最近感触特别深。
孩子间一定是有差异。是不是需要对自家孩子和别家孩子的差异耿耿于怀呢?
因为孩子读小学,所以最近和家里人聊天聊到当年小学同学现在的情况时发现,当年读书不是那么优异的同学们,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的事业反而优于当年成绩优异的同学。当年的差异与现在的差异恰巧掉了个个儿。
孩子和别人有差异是件好事。正因为有差异,孩子才有空间闯荡出别样的一番世界。我们做父母的如何去接纳孩子的差异,如何去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如何鼓励孩子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发展之路,这比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与别人非得一样来得好得多。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Martina-Mm + 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5-27 17:56: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可77 于 2012-5-27 10:05 发表
这篇文章里的观点我都很赞同。而尤其对“承认孩子间有差异”这条最近感触特别深。
孩子间一定是有差异。是不是需要对自家孩子和别家孩子的差异耿耿于怀呢?
因为孩子读小学,所以最近和家里人聊天聊到当年小学 ...


三好学生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中混的最惨的。不听话有自己主意,有很会交际和做人的冉有子贡,升官发财。不听话,但是很会思考,好学的子夏,是孔子之后的一代宗师。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把他们变成别人的翻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5-28 10:04:37 | 只看该作者
好吧,提个具体问题来供大家探讨。
我家姑娘,不喜欢和大人交流。包括老师。
老师提问或是打招呼,她都没有明确反应。有时候老师是很热情友好的态度,她也冷冰冰的。表情木然。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就是不想说话。
这种个性应该接纳吗?

补充:
在家和大人说话还好,说起班里同学的事的时候,有时候话还挺多。有一两个很要好的朋友。
平时会骑在爸爸身上玩儿,也常常和我打闹。
在家很会照顾老人——我父亲中风,不能独立行走,她会主动去搀扶。

是不是看上去挺矛盾的?我是觉得有点,但一时摸不着头脑。

[ 本帖最后由 大大姑娘 于 2012-5-28 13:2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dragonfly_re + 5 + 5 再详细一些吧,跟大人包括家长都不喜欢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5-28 23:29: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大大姑娘 于 2012-5-28 10:04 发表
好吧,提个具体问题来供大家探讨。
我家姑娘,不喜欢和大人交流。包括老师。
老师提问或是打招呼,她都没有明确反应。有时候老师是很热情友好的态度,她也冷冰冰的。表情木然。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就是不想说话 ...


您家的情况和我孩子情况很像。我过去比较内向,见人不怎么爱吱声,一般点头微笑一下。我儿子也不爱打招呼,教他也不太管用。后来我自己改变,见了认识的都很热情的打招呼,孩子自然而然的也喜欢打招呼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大大姑娘 + 2 + 2 呵呵,我以前也确实不喜欢打招呼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5-29 17:4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大大姑娘 的帖子

嘻嘻,咋这么巧呢,我家孩子也不爱跟人打招呼的。
有时候,我是真的很窘啊!
因为我们在中国,中国人特别强调的是“家教”。孩子不“好”,就是家教不好,家教不好,当然是当妈的不好啦!

我跟一些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都劝我不要焦虑,等待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好的。
后来我也就不太理会他这个问题了。
奇怪的是,居然陆陆续续从不同的渠道——小朋友家的阿姨、学校的老师等等——听到一些正反馈,说孩子很有礼貌,看到人会打招呼,等等等等。

所以,接纳她,放下焦虑。
等待。
以身教来影响她。
时间是良药,你会看到你想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5-6 14:35:4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也不爱打招呼,我不强迫,尤其见了大人不爱打招呼,有时见了自己的小伙伴热情的很,和我小时候一样,我理解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27 , Processed in 0.135115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