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楼chh_longlong 看了上面BBMM的话,真是收益大呀!我家儿子对数学也感兴趣的.想问问各位那里有买你们推荐的<可怕的科学>这套书?我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很希望能够给我一个帮助.先谢谢了!
=====205楼hxy007
《可怕的科学》是一套少儿科普读物,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翻译出版,去年我在福州路上海书城还见有售。这套丛书有60本,分成“经典科学”、“另类新知”、“自然探秘”、“经典数学”、“体验课堂”等5个系列。虽是为少年儿童编写的一套科普读物,但也适合以前很少体会到数学及科学之内在乐趣的BBMM,作为补课性质的读物。
我孩子有一套,上厕所时我经常偷看。我可不会等到“学习的时候”才去“学习”这么有趣的东西。一边痛快地拉出一段绝美的大便,一边快乐地偷看着儿子钟爱的《可怕的科学》,那可真是一天中的愉悦时刻。恳请各位刻苦学习的信徒多多原谅——我又在亵渎庄严、神圣的科学和数学了!我岂止亵渎了科学,我还沾污了文学、哲学和历史学。因为我不仅在书房里一本正经地看书,还把特别爱看的书搬进了厕所。这几年,我用大便的那段快乐时刻,不仅读完了好几本《可怕的科学》,还读完了16卷大部头的《话说中国》。假如有人为我连拉屎都不手不释卷的好学精神所感动,赞扬我是“刻苦学习”的典型,我可不会领情。因为,我不觉得苦呀,我是在快乐学习呢!
真的,读《可怕的科学》特好玩,而且真是长见识。读了这套书的人,不爱科学、不喜欢数学都难!作者不仅科学知识渊博,而且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史、科学家奇闻逸事非常了解,把严谨的科学知识及科学探究过程描述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
记得其中有一本叫《消逝的恐龙》,孩子读时,经常可以听到他笑出声。有时孩子还要让他妈妈帮他揉肚皮,说是笑痛了肚子。书中讲到两位著名的生物考古学家,可惜我忘记了他们的名字(学得不扎实啊,考试要扣分的)。他们经常因为学术见解不同而争吵,甚至为谁先发现某种恐龙而争得不可开交。其中一人干脆把新发现的那种恐龙命名为“我先发现龙”。这位老兄,有一回在复原一种新发现的恐龙时,把恐龙头上的角装到了恐龙的尾部。他的学术对手前去拜访并指出错误时,拿着大顶,头朝下脚朝上,边敲门边问:“XXX教授在吗?”书中还有描绘这副情境的漫画。我家孩子读到这里笑得接不上气。
这套书最难得的是,表述和安排把握住了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让孩子快乐阅读,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比如,作者在书中不断地用一些十分搞笑又不失科技含量的问题,考问小读者,让小读者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去。
例如,好像是在《进化之谜》一书里,有这么一段:达尔文对动物着了迷。有一回,他捉到两只昆虫,一手捏着一只,往实验室走去。就在路上,他突然发现一只以前从没有见过的昆虫。你猜:他用什么办法捉住这只新品种昆虫?书中给了三个答案供小读者选择:
翻过一页,小读者会找到答案:达尔文的办法是,马上把手中的一只昆虫塞进嘴里,腾出一只手捉住那只新昆虫。结果嘴里那只虫子是放屁虫,它放了一个屁,流出一种热乎乎的液体,把达尔文的舌头灼伤了!(我家小子也喜欢捉昆虫,有一回被昆虫喷出的液体弄得手指焦黄,数天不褪。他很自然地联想起达尔文的故事,知道那是昆虫在用具有腐蚀性的毒液进行防卫。)
作者经常向小读者提出问题,调动孩子的思维,刺激孩子读下去,想下去。作者还经常给小孩子出坏主意,让他们带着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去考老师和父母。如《丑陋的虫子》中出了一套题,说是要看一看“你的老师是不是鳞翅类昆虫学者”,还有不知哪本书里教唆孩子去考一考“你的老爸是不是一个蜥脚类恐龙专家”。所以,各位打算让孩子读《可怕的科学》的BBMM,可要想好啰——读了这套书的孩子会非常可怕,他们不但会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让你再也不敢在他面前充大葱;他还会不时地考你一些你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让你头大脸红。
=====206楼ccpaging 我们用脑子学习大家都听说过凿壁借光的故事,我在高等代数老师那里听到一个类似的故事。
我的高等代数是北大数学系毕业的,在他们上学的那段时间已经是文革时期了,一到晚上电力局就闹革命,整个学校都没电。不能用教室,寝室也是一片黑暗,怎么复习白天学习的课程呢?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全部躺在床上,把白天的课程就这样一步步像下盲棋一样推导出来。
所以,论到当年的学生成了老师,他上课的时候从来不看书,有时候甚至连书都不带,夏天的时候,吸着一双凉鞋(好像其中一只的后跟带子断了),手拿一包《光荣牌》香烟,穿着白中带点黄的T-Shirt,T-Shirt的一半扎在皮带里,一半在皮带外,拿着几只粉笔,就开始在黑板上,把高等代数从最基本的原理,一步步扩展延伸出来,在这2节课里边,而我们的思想就随着老师的粉笔飘啊飘,那真是一种享受啊。
我的高等代数期末考试多少分,早已经忘记了。本科毕业三年以后,我MM的朋友的孩子学习电大自考课程里边的高等代数,考了三次都不及格,找到我MM。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补习老师,天啊,我已经5年没看高等代数了,心里相当忐忑的,更要命的是我找不到大学的那本教科书,没法准备啊。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对那个孩子说:“你把原来做错的、不明白的题目或者问题先在草稿纸上写一写,我看看你们的教科书,看看你们的要求是什么?”当我翻开他们的教科书,突然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脑子里立刻浮现的就是原来学习的情景,草草看了一下教学要求,我关上书,拿一只笔,在草稿纸上,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一步步演算出来。如此每周一次,上了2-3个月,最后,那个孩子考试得了80多分。
我的故事里边没有提到去做大量的练习吧?确实是这样,在《高等代数》的课程里边,我们不仅没有做正规的习题练习,甚至连书都很少翻开过。可是,5年以后,还能头头是道的讲出来,应该算是掌握了吧,我给自己的《高等代数》打100分。老师,你同意吗? 感谢我的高等代数老师,再次。
======== 207楼hxy007 一直有个颇为困惑的问题:同是数学系出身,为什么对数学和数学学习的看法那么不一样?
现在我有一个暂时的答案了:喜欢数学的老师,才能带出喜欢数学的学生;对数学本身没有好感的老师,不大可能让学生对数学有真正的好感。数学大师和数学匠才,有云泥之别;大师的学生,未必都能够成为大师,但多少都会有大师的风范。
=======208楼yiyilaoba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发表
小学刻苦的人,上了大学不一定还能刻苦;小学快乐的,日后未必就不能吃苦。况且,小学那点数学,真的没有必要刻苦。.......
——只会强调刻苦的老师或者家长,往往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把数学(或 ... 是的,“小学那点数学,真的没有必要刻苦”,一般的孩子,上课认真听,应该都能理解;回家完成作业,巩固一下应该就能掌握。小孩子要会学习,也要会玩。我所见的读书好的同学里,包括我自己(呵呵,自夸一下),其实也都是一路玩上来的,当然,我们也会在自己的智力不够时,来点笨办法,搞搞机械训练。也听说过有前几届的师兄,因为中学没得玩,到了大学第一年就因为贪玩而被退学,但第二年又再次考取的故事。
玩和学本身没有什么矛盾,玩是为了更好的学,学是为了玩更好玩的东西。呵呵。有点绕口令。有本书,好像叫诺贝尔获奖者和儿童的对话,充满睿智的一本书,推荐给BBMM们,如果是大孩子,也可以直接阅读。
210楼hxy007 数学老师的故事引用:
也讲讲我的数学老师的故事。
我是在江南一个山区完成中学学业的。不要以为穷乡僻壤就没有好老师,我甚至觉得小学一年级那个小学毕业就代课的老师,都比现在许多正规大学毕业的数学老师,更具教育家的风范。我读中学时,“文革”结束不久,刚刚恢复高考。阶级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把一批批“牛鬼蛇神”赶到山区,成了我们的中学老师。乡下孩子有机会听这些奇人异士讲课,真是大开眼界。几乎每一堂课都是精神的盛宴。我们中的许多人喜爱读书,敬重读书人,喜爱让自己有点书生气、书卷气,全拜这些“牛鬼蛇神”所赐。
记得初中有个数学老师,课上得精彩,字也写得极漂亮,完全可以当字帖。光看他那板书、板演的例题,就是一种享受。他还有一个绝招,给我们上数学课,兴致所至,顺手在黑板上一挥(好象都没有看黑板),就画出了一个相当标准的圆。年少的我们,那个崇拜啊!天天盼着他来上数学课,一天不上心里就好象缺了什么。现在回想,都是那么地令人神往。
最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是高三时的一位代课老师。因为信息闭塞,每到高考前几个月,我们中学都会派一些老师到外打探高考方面的消息,学习别人的应考经验。那一年,我们的数学老师接受这个任务,出差一个月。他就把自己中学时代的数学老师请出来代课。
那是一位姓伍的老先生,已经中风,右半身瘫痪,走路不方便,口齿也不清楚。每当上课,我们都会派同学去恭请伍先生。然后,在讲台边放把椅子,请先生坐着讲课。先生从不坐下,他喜欢站着讲。最神奇的地方是,他不带教材、讲义,就用一张纸包着几根粉笔来上课。不知为什么他从不用教室里的粉笔,但给我们的感觉,他的粉笔仿佛有一种魔力。
那时,我们已经进入复习阶段。先生是来帮助我们复习的,但是那个月他很少让我们做课外作业,甚至都没有一次测试。他就在那里带我们一起梳理自小学以来学过的那些数学知识。口齿不清,却娓娓道来。我们脑海里的数学知识点原来都是大海中的一个个孤岛,经先生一番点拨,全都联系起来了。那种感觉犹如醍醐灌顶,那种通了数学的感受,难以言表,真是享受啊!就像ccpaging描述的那样,我们的思绪随着先生的那只粉笔,先生含糊的话音,飘呀飘……
先生给我们讲典型例题,带领我们总结典型例题的各种变式,让我们明白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甚至鼓励我们去编高考数学题……
先生还鼓励我们一题多解,再繁的解法也让我们讲出来。记得先生出过一题,我一口气说出了多种解题思路(代数的解法、三角函数解法、解析几何的解法)。先生艰难地伸出右手,竖起大拇指,激动得直流口水,连夸我“好学生!好学生!!”其实,更加感动的是我,是我们这些莘莘学子。
先生是在我读大学时去世的。据老家的人说,先生出殡时,有数千人送行。在我们那个小地方,除了毛主席逝世,再也没有见过如此哀伤的大场面。
\ =====213楼ccpaging 很真实。 好的老师很难得,好的教材更难得。LZ如果能在前面的一些帖子基础上,写一个小孩子爱看的数学教材,那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或者写一个给家长看的教材,让家长看后能更好的辅导自己的孩子。LZ继续。 编教材就太难了,现在也不能说现在的教材不好。再说啦,毕竟孩子还在在学校里边的时间多,业余时间一定要去否定学校的学习内容,也不现实。
现在学校的题量也不算少,作为复习课堂知识,或者供家长和老师检查学习情况,也算够了。 如果能很好地理解课堂上的知识,学生做家庭作业需要的时间不是很多,BBMM们可以利用做作业以外的时间,多在孩子各种知识的启蒙和兴趣培养上下功夫。
对知识的掌握,做题只是其中的一种途径,如果仅仅把做题的量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可能会妨碍兴趣的发展,也可能使孩子的学习过于功利化,缺乏应有的思考。hxy007前面出的几道题质量都蛮高的,希望能挖掘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