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sanmum 路过的,看了半天,确实是好贴!顺便说说我的解法
引用:原帖由 hxy007 于 2008-11-3 17:28 发表
(一)小学一年级时,为了帮助孩子理解 ...
船长和儿子的年龄问题,我的看法是,岁数无论怎么变,父子俩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都是24。从这点出发,船长的岁数是儿子三倍,就意味着,假设儿子的岁数是1份,船长的岁数就是3份,两人的差就是2份,那么24÷2=12,一份就是12,所以儿子12岁时,船长的年龄是儿子的3倍。同理,船长的岁数是儿子四倍,两人差就变成了3份,24÷3=8,一份就是8,所以儿子8岁时,船长的年龄是儿子的四倍。
感觉这样应该好理解,不过我也没试过孩子能不能理解,回家尝试一下再说。
======125#sanmum 原帖由 ccpaging 发表 试算法也是数学里边的一种方法。
例题:小树林里有一群鸟和一群松鼠,共有6个头,18条腿,请问:鸟有多少只?松鼠有多少只?............
我有个好办法,也是看来的,可以用来解类似的题目,小孩子应该一教就会的,很形象,呵呵。就是让小松鼠把“手手”举起来,请孩子算算这时有几条腿?这时松鼠和小鸟都只有2条腿了吧,很好算,6个头,就有12条腿。那么还有6条腿(18-12=6)哪儿去了呢,哈哈,小松鼠举着呢,那么有几只小松鼠呢?6只“手手”当然是3只小松鼠了,还有剩下的3个头当然就是小鸟了。
127#火车是运茶的回复 124#sanmum 的帖子
你这是标准的算术解法,比前面那些更抽象一些,也就是说难度高一些,需要熟练掌握倍数,还要能发现年龄差不变的事实。
如果让孩子用画线段图的手段自己去发现这个解法,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手段,也很有趣的。
128#sanmum
如果让孩子用画线段图的手段自己去发现这个解法,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手段,也很有趣的。 赞同!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和探索,才能让他体会其中的乐趣。
131#ccpaging 最厉害的教练也没法教孩子如何走路
相对而言,我更愿意孩子们在草稿上写写画画,做射线也好,画老鼠也好,从这些看是很笨的方法里边,寻找到数学的妙处,所谓大乐必简,大工不巧。
这里的题,我个人并不认为存在一个最优化的解题方法或者说最好的方法。就像孩子们学走路,可能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教练,也无法把怎么走路描述给孩子们听,到最后还是要孩子们跌跌撞撞,自己去体会,学会走路。数学也是这样,如果孩子们不会做或者会做这些题,并不表示这个孩子聪明或者不聪明,重要的是他能迈出第一步,不管这一步走有多难看,重要的是他能从中享受到各种乐趣,探索、冒险、冥思苦想、灵光一现。
134#ccpaging 今天给儿子出了一道题:
“用四舍五入进行估算的得出结果,与计算结果相比,最大差多少?最小差多少?” 要求举例证明。
====135#ccpaging 通则不痛 引用:原帖由 hxy007 于 发表
这位兄台说得对,俺举的许多例子现在的一般孩子都会做(俺的孩子除外,如果不花上个把小时和孩子一起探讨上述每个难题,他是不会真正懂的,更不会乐在其中的),比我说的更难的题目(如奥数)也有不少孩子会 .......
数学的各种概念之间要“通”,各种学科如语文、英语、数学、课外阅读之间也要有“通”道。更重要的是数学要和生活体验之间建立“通”道。
昨天儿子在看恐龙的书,告诉我最长的恐龙是24米,我跟儿子晚上一起出去散步的时候,就跟儿子步量了24米,儿子由此感叹:“原来24米这么长啊”。
当然,这个通道无一定之规,也不必有意为之,BBMM们可以留心抓住这种可能,不要错过机会。
136#hxy007 比数学更重要的是生活经验及语文水平
回复 135#ccpaging 的帖子,小学那点数学,就数学本身而言,简单很,有中等偏下的智力完全可掌握。 孩子做不出某道题或做错了,经常性的原因是不理解题意或曲解了题意。影响孩子对题意的理解,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看不懂文字;缺乏生活常识。前者跟语文水平有关,因此,在我看来,小学生语文好(真正的好)比数学好更重要。 后者跟生活经验有关,因此,让孩子广泛地接触自然和社会是非常必要的。
昨晚看孩子的数学周末作业。有一道题, 要求填写单位: 一块橡皮擦长20( )。
儿子填写的答案是“cm”。他妈妈让他查错,他反反复复检查,就是查不出来,瞪着作业直流泪。也许,在儿子的眼里,相对于km, m, dm,cm是一个非常小的长度单位了,所以觉得填在这里非常合适。在这种思维定势下,无论他怎么检查,都不会想到是这一题做错了。
我问他:20cm的橡皮擦到底有多长?
他看了一眼自己的直尺,那张拉长的苦瓜脸突然笑开了花:哪里有这么长的橡皮擦?正确的单位是什么? 毫米(mm).
老师是教过km,m,dm, cm, mm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孩子也记住了,而且确实会换算(从纯粹数学的角度来说是掌握了)。但事到临头,儿子还是做错上述题目。这是儿子数学差吗?让孩子从数学的角度检查自己的作业,他能检查出作业中这种差错吗?答案是否定的。
就这个题目来说,孩子的数学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他缺乏生活常识,他脑子里并没有建立cm到底有多长的生活概念。这道题表面上是一道数学题,实际是一道生活常识题(数学习题和试题中存在大量类似题目)。孩子需要补的不是多做几次这种题目,而是要让他多接触真实的生活,逐渐具备生活常识和经验。
正如ccpaging所言,这方面的教育并不需要刻意为之。机会时时处处都有,问题在于父母是否善于利用。当然,我们也一直希望老师们不要那么急,那么狠,别把我们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几乎全给占住了,让俺们也像幸福的ccpaging父子那样,可以经常在充满温馨和诗意的黄昏下漫步,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137#ccpaging 车轮也可以当尺子用
学公里的时候我给儿子出过一道题:“想个办法,计算七宝到莘庄的距离是多少公里?” 因为没学速度,所以时间X速度不行,儿子不会考虑。提示:可以先找个圆的东西,滚滚看。
140#ccpaging John加一泡屎
“32个人,每条船坐6个人,需要几条船?”小二学余数后又出了这道题。原来学乘法的时候做过,本以为十拿九稳,结果又出妖了。儿子是这么做的:
32 / 6 = 5 (条)... 2 2 + 1 = 3(条) 共需要3条船。
问:2 + 1是怎么来的? 答:2人加一条船。
问:那你作图计算吧。
答:(画出图),应该是6条船。
问: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答:应该是2人加一条船这句话写出的算式不对。可是”2人加一条船“不就是2 + 1吗?为什么不对 (脑子别筋了,只能继续举例说明了)
问:John早上拉了一泡屎,也就是John加一泡屎。按你的算法,那就是:1+1=2。如果结果是2泡屎,那么反算回来 John = 一泡屎;如果是2个John,那么反算回来 一泡屎 = John。
答: ”John加一泡屎“还是”John加一泡屎“。
问: ”2人加一条船“还是”2人加一条船“。
答: 我想把”2人加一条船“写成算式的,所以错了。
问:写算式不能硬来的,搞野蛮操作不行啊,否则,你立刻就变成”一泡屎“了。
答:正确答案应该是:
32 / 6 = 5 (条)... 2(人) 余2人需要增加一条船
5 + 1 = 6(条) 共需要6条船。
分析:原来做乘法的时候,是用具体的事物来想象,没有出错。这次出错的关键在于,儿子尝试用数学公式来表达思想时,出错了。
“2人加一条船” 不等于 “2 + 1”,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不过这是具象到抽象的关键点,一个人如果想把数学学到骨子里,必须要突破这一点。看来还要搞很多次,经常搞才行。
========143#ccpaging 爸爸和孩子之间不可告人的黑话. BB跟儿子的语言,嘿嘿。MM们肯定要变化一下啦。防止懒妈妈照本宣科。 再解释一下:BB跟儿子的为什么要专门的语言?
儿子降生下来以后,一直是MM和MM的MM们抱着。那时我在想,孩子还不能说话,正是“有奶就是娘的时候”,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认识到,他其实还有一个BB在边上呢?后来在摇篮网上跟其它的BB交流,大家想出一个办法,MM都是面对面抱儿子,儿子看到是他们的MM,BB就反其道而行之,让孩子坐在BB的手臂上,面朝外,斜靠在爸爸的身上,这个时候儿子看到的是一个世界。于是只要BB抱儿子,儿子立刻就能感觉到不同,意识到BB的存在。等到了一岁多两岁的时候,儿子就可以骑坐在爸爸的脖颈上,坐在爸爸的肩膀上,他看到的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个时候儿子总是特别兴奋,有点害怕,紧紧的抱住BB的头,同时有充满好奇的四处张望。
现在儿子长大了,但是又还没有长的足够大,大到可以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在我们家,MM总是让儿子感觉到那些世界上好的东西,博爱、感动、对美的追求,而BB则是让儿子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自私、理智、冷酷、还有粗俗。 带儿子累啊!如果是个女儿,可能也就是从一个家庭带到另一个家庭,儿子则是从家庭走到外面的世界,爸爸的担心是:“儿子,你准备好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