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与儿童一起阅读、思考与讨论的绘本(图画书)目录ffice ffice" />
林伟信2003.04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的思考教学计划,从美国引进到台湾之后,有一个很重大的转折,那就是使用的教材从原初依专门主题编写的「儿童哲学小说」,移转到一般的故事与绘本上。
事实上,故事与绘本中常布满各种不同的主题与隐喻智能,教学者若能适度的应用故事与绘本教学,常能赋予课程一个新的面貌,也就是在单纯课业知识的学习外,一些课本外的多元智能(像是情绪的处理、人际关系的经营等等)皆能经由故事与绘本的阅读,以及思考、讨论的引导,进行补充,而课程内容也会在故事与绘本的趣味性与故事性的烘托下,变得更为活泼且易于亲近。
以下所列便是目前坊间可以轻易寻得,值得与儿童一起阅读、讨论,并藉以引导儿童思考活动的绘本。需要说明的是,所标明的引导主题只是收辑者在解读该绘本时所「看到」的、可能潜藏于书中的主题之一而已,并非唯一与绝对。事实上,当代的阅读与认知理论(像是「读者反应理理论」或是「隐喻研究」等等)已经逐渐展示出一套不同于过去对阅读与认知的理解,它们强调:
(一)作品做为一个创作者创作记录的展示,当它完成时已经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稿、音律或对象,每一个人都会因着不同的生命经验而与其做不同的交流与印证,或形成各自殊异的感应。也因此,当代的阅读理论在面对一份文稿、音律或对象时,不再像以往以创作者为绝对主体的观点来看它,称它为「作品」(work;称创作的东西为「作品」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涵义隐藏其间,那就是这样的观点暗含着「任何创作都是附属于『作者』」、「是『作者』的一部份」的理解,并且,由于它是出自于作者、附属于作者,所以,最了解它、同时也最能权威性的精确解读它的也正是作者本人);反倒是以阅读者的解读角度出发,强调创作物只是一种内涵无限多解读可能性的「文本」(text)而已,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宽广文本的阅读中得到不同经验与情感的感应,没有所谓的绝对的解读或是最正确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