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52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不管你看或者不看,明天就删。。。是关于幼儿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7 21:5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你的孩子在13岁之内,当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希望能触动你对孩子的教育思考。

开车需要驾照,出国要有护照,开公司需要营业执照,生孩子是人生的大事,而孩子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带一本说明书,教你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所以做父母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付出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懂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无知的爱就是伤害,但是如何去爱,任何去教育孩子,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

     当你的孩子还在6岁之前的时候,当您在享受孩子给你带来的开心快乐的同时,你是否想过,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每天打你打开电视和网络,就会看到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冲突,学生之间的误会恩怨,爱慕虚荣,追求名利,压力大想不开自杀事件等等近几年有很多学生的案件震惊了全中国。



2011年4月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大厅,一位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顾某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送到医院胃和肝都破例,医生给她动了手术。4天后才从特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汪某被警方拘留。



一个安徽阜阳的父母亲说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一直偷偷往他喝的水杯里面放铅笔芯,想毒死他的时候,一个七尺高的汉子忍不住失声痛哭。



郑州一个中学23个孩子联系到一起,约定时间一起自杀,被及时发现。现在的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多。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为什么孩子的问题比以前多了呢?



我们整个社会,每位老师,家长都要认真的思考反省,我们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时间、精力、金钱等换来的却是冤大头。我们不禁要去思考,我们到底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什么?孩子到底要什么呢?我们今天的孩子真的幸福吗?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其实真的很可怜,小小的肩上就肩负着多少人的希望和期待,书本越来越多,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如果把一个孩子放到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育方法,孩子长大后一定是不同的成就。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呢?

如果你同意这个观点就说明孩子从小的家庭、环境、教育是否正确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重大的。

每一个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但是任何教育好却是很多家长最困惑的。

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技能培训,像各种特长班,技能班都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作为一个孩子教育工作者真为很多家长担心。因为很多家长不了解如何培养孩子才是正确的。

我今天告诉各位家长的就是孩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先举个例子更能让您明白。培养孩子就像建楼房,想建100层的高楼,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用最好的水泥、钢筋,再打几十米深的地基。这样盖成的高楼大厦才坚固。

如果教育孩子就像盖高楼大厦,孩子的地基是什么?如何打造孩子的地基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打造孩子的地基是最好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个一个的来分析。

一.孩子的地基是什么?

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良好习惯,这些是孩子最重要的地基。

二.如何打造孩子的地基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学校是孩子的第二老师,很多家长把这两个的关系搞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培养了无数的政治人才,军事人才,科技人才、医学人才等。留下了很多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给后人。多少国家、公司、专家都在研究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智慧经典著作。而我们生为中国人却没有好好的研究,没有好好的运用。

  1、 教育的真正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真正本质是精神的培养。

  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成功,最主要的应该是看他的学生,是否有高远的理想,宽大的胸怀,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丰富的知识。一句话,他的学生,在今后是否有一个健康、快乐、充实的人生。孔子在树下,那就是一所大学;董仲舒在寓所,那就是一所大学,"大学者,非高楼大厦之谓也,大师之谓也"。

  2. 什么是经典?为什么选择经典?怎样诵读经典? 经典书目推荐。

  经典之作,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逐步筛选出来的宝贵典籍,这种数千年筛选和锤炼已经渗透到了民族的骨髓,是无可替代的。所谓"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富有营养价值的精神食粮。

儿童诵读经典,重演着人类文明进化的规律,人类几十万年的口头语言历史在儿童身上只需几年功夫就可以重演完毕,因此,重演意味着更简洁、更迅速、更有效地学习和创造,是最经济、最科学、最高效的教育方法。

所以读普通书不如读经典,读经典不如背经典,晚背不如早背。读经的最佳效果是背诵,背诵了,才真正归自己所有,然后随时可以消化、吸收、变形、化用、推陈出新。

  学而第一国学经典教育推荐国学经典:《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孟子》、《庄子》、《史记》、《左传》、《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孙子兵法》、《易经》、《诗经》、《黄帝内经》、《唐诗》、《宋词》等几十部国学经典。

  3.经典教育的时间?

  0 ~13岁是孩子学习记忆的最佳时间,为什麽必须在13岁之前完成?

  人生四阶段教育理念:"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

  童蒙养正:四岁至十三岁这阶段的儿童,因其理解能力微弱,知识未开,仰赖父母尚多,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正是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

  在13岁之前,人生记忆力最好,自我意识尚不明显的时候,让孩子们把所有应该读的书全部装入大脑。做到"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在以后,就是对这些书的发挥、运用和再创造。

  经典诵读能充分发挥其记忆力的特长,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趁他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永恒性的价值亦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茹吐的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

  当13岁之后,青春期到来,第二性征出现,他们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进入情感体验,开始独立思考人生意义。但是,他们没有大量人文精神的积淀,他们精神苍白无力,没有依托,没有内涵。所以,只好去读浮浅无聊的言情小说之类,根本建立不起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到了18岁之后,进入大学,便变得世俗、浅薄、庸庸碌碌,面临好多精神上的困惑而不能解决。这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诸如网瘾网恋、自杀、暴力、吸毒、淫乱等丑恶现象的根源。

  4.经典教育的两个重点

  (1) "儿童的经典教育总括地说,只有两个重点,即是:从教材说,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难还是不难。从教法说,就是要他多念多反复乃至于会背诵! 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2)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3岁至13岁是一个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代,我们提倡儿童读经典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儿童时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准上,一生都受其益。"

  5.学习"国学经典教育"的好处和成效

  1)  儿童的记忆力加强,开发儿童高度的记忆潜能,注意力集中。

  2)  行为好转,心地善良,修养提高

  3)  识字量和识字能力大增,识字的同时又蒙传统文化的熏陶。

  4)  语文能力提升,并带动其它学科成绩的提高。

  5)  自然养成孩子爱读书的习惯。

  6)  培养了孩子静定能力从而开发了孩子们内在的"文化内省力",开启了孩子的智慧。

  7)  通过声律启蒙的教育,养成了孩子辩证的思维。

  8)  通过古文经典的诵读自然获得了读古文的能力,从而使孩子得到了一把钥匙,一把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宝藏的钥匙。

总之,通过国学经典教育的学习,必将开发孩子良好品德和高度智慧,从而为民族传承文化命脉,为孩子一生奠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dragonfly_re + 10 + 10 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5-10 20:44:05 | 只看该作者
当13岁之后,青春期到来,第二性征出现,他们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进入情感体验,开始独立思考人生意义。但是,他们没有大量人文精神的积淀,他们精神苍白无力,没有依托,没有内涵。所以,只好去读浮浅无聊的言情小说之类,根本建立不起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到了18岁之后,进入大学,便变得世俗、浅薄、庸庸碌碌,面临好多精神上的困惑而不能解决。这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诸如网瘾网恋、自杀、暴力、吸毒、淫乱等丑恶现象的根源。

按楼主所说,我们这些13岁之前未读国学经典的都应该普遍“网瘾,网恋,自杀,暴力,吸毒,淫乱”了。没有国学经典可读的外国友人,情况更甚啦。
国学经典,读读可以,但是像楼主这样夸大其词,“半部论语治天下”,则大可不必。过犹不及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dragonfly_re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5-11 10:47:11 | 只看该作者
从教法说,就是要他多念多反复乃至于会背诵! 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这种做法,成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5-14 11:19:01 | 只看该作者
曾经也很犹豫是不是不需要理解就得背会。但是我现在倾向于先背后理解。但是只限于对于小童。孩子的经验会随着成长慢慢地增加。以我们背唐诗为例,我们之前在家里背杜甫的《望岳》,孩子小一背就背下来了,那时我没有给他讲解,只是当作儿歌一样背下来。然后我们带着他去爬山,才27个月的娃,看到那个景色,他竟然自己说出了望岳里的诗句。一个是因为他最近背的就是这首诗(因为我知道即将要带他爬山,特地选出来带他一起背的),另一个是在他记熟的情况下,那情景才能触发他的诗句以及记忆力。

如果你说非要等到理解了再背,我反而觉得好样已经晚了。等你爬完山回来再来找那些诗句,那效果一定比在美景的当下脱口而出的效果要差很多。再打个比方,我们学语言难道不是先把优美的文章背下来,然后在某种情况下某种场景突然激发了我们的记忆然后我们才会那样情不自禁地想到某些话语么?难道我们都必需先得体验才能去学语言么?

再一个,我们学习化学也好、数学也好,不是先记公式或者定义然后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解题不断地加深理解么?

这些例子都是先记忆再理解的很好证明呀。

我们家的还小,没提升到学习国学的高度上来,我们现在只在背三字经和唐诗之类,但是我认为如果要学国学,《论语》也好、《老子》也好,不必非得先理解了再要求背,可以先背。然后某一天当某种场景激发出来的时候随时帮助孩子理解这是一种更为可行的方法。

最后加一句,我的意思是不是把记忆和理解分开来,而是相辅相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3:59 , Processed in 0.198574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