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063|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同胞们,救救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30 09:2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加拿大的王若文博克 http://blog.sina.com.cn/wangruowen228


中有一篇文章非常值得家长一读,现转贴过来:


同胞们,救救孩子! (2011-04-13 02:45:57)

标签: 育儿分类: 儿童文学

我非常喜欢茶花树,因为它那洁白的茶花飘渺着清淡的幽香。但是不知何故,我总是培养不好。我发现茶树叶上生小虫,虫子先是把叶子搞枯黄,随后花苞也就“流产”了,很可惜。我喷了杀虫水,但还是没能救活我的茶花树。后来人家告诉我,“祸”在土下面的根上。

我们当前的社会就像是一株被虫蚕食的茶花树 -- 人们每天都在口诛笔伐地“喷药水”,试图消除“官贪,民妒;炫富,傍大款。。。。。。”等社会现象,但是又有多少人注意过,根治这些不良现象的关键是要从教育儿童开始:一个从中国移民来到加拿大的六岁的孩子,初次来钢琴老师家学钢琴,他的第一个问题是:“妈妈,钢琴老师的房子有多少平米?”钢琴老师不寒而颤。

一个没有童真的社会,是个走向腐朽的社会。同胞们,救救孩子!  



儿童文学作家--王若文

[ 本帖最后由 Martina-Mm 于 2012-4-30 09:2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2 金币 +32 收起 理由
myhoneyqiqi + 2 + 2 我很赞同。
你带来的幸福 + 30 + 30 入选2012年热点推荐第九期奖金,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4-30 10:05:52 | 只看该作者
太短了。

问题我们都是看到的,只是怎么做才能真的救到孩子,需要我们各尽其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2:42:16 | 只看该作者
过节这两天与亲戚朋友一起吃饭,谈论最多的还是孩子们的读书事。大家大多关心的都是该给孩子报什么培训班,如何在各级升学考时脱颖而出。感觉每个家庭最关心的都是孩子的成绩,为提高成绩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拼金钱、拼关系、拼时间、拼体力。突然,感到了非常迷茫,孩子们的出路在哪里?如此恶性循环链怎样才能打破?


我们也许都想过或者尝试过改变这个世界,也许独自一人之时痛下决心,而当我们集合在一起,智商便不由自主地降低了,终于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5-1 23:0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Martina-Mm 的帖子

节过了几天,就和亲戚吃了几顿饭。

每顿饭,我看着我们的孩子,忍不住就会感概。

一个亲戚的孩子是隔辈带大的,爷爷奶奶对成绩很重视,非常重视。孩子现在快要小升初了,成绩始终第一,钢琴过了8级,很给家长长脸。但他直到现在还不会在小便的时候掀起坐厕板,吃饭的时候看到好吃的就端到自己面前,诸多“小毛病”,也很明显。
另外一个孩子快高考了,成绩在稳步上升中,已经达到第五名了。按照学校历年惯例,不出意外的话,北大清华问题不大。但是,孩子每天作业要做到十二点,谈到上大学读什么专业,都是妈妈想的,问他自己的意愿,他完全不知道。

我看到这些,很痛苦。
也许第一个孩子长大了以后自然就好了。也许第二个孩子上了大学之后自然就有方向了。
我只是在安慰自己吗?
我真的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5-1 23:09:49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孩子一时被亲戚认为管得不好,一时又说家教最严,我都要啼笑皆非了。

因为我的孩子写的作文干巴巴,没有文采。
但是,要什么样的文采呢?
上面说的那个孩子,他和我儿子写的是同一件事,的确绘声绘色,怎么漂亮出彩怎么来。但是,他写的是真实的吗?非也!除了的确发生过打牌那件事之外,里面没有一个细节是真实的。什么他不小心输了之类的事情,全是他人为制造的悬念。
我的孩子写得很简单,个别句子可能还不一定通顺,但他说的都是真实的。

即便放在眼下,我也不觉得我的孩子就败了。
因为他在学校学的就是,非小说的内容要写原貌,不得添油加醋。而如果他知道可以编造,他也完全可以“想象”出一堆场景出来,甚至让人觉得惟妙惟肖。
而那个孩子写成这样,我怕他已经形成了某种定式,只会写这样花团锦簇的东西,而不知道真实为何物了。

至于说家教严的问题,不过是孩子洗碗帮忙摆桌子之类的小事,这些都是他的哥哥们不做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ozma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5-2 00:42: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5-1 23:09 发表
我的孩子一时被亲戚认为管得不好,一时又说家教最严,我都要啼笑皆非了。

因为我的孩子写的作文干巴巴,没有文采。
但是,要什么样的文采呢?
上面说的那个孩子,他和我儿子写的是同一件事,的确绘声绘色, ...


我个人觉得孩子们做做家务是很好的事情啊,这居然被人认为“家教严厉”,太出乎意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11:32:59 |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龚江平 于 2007-3-29 13:06 发表

所谓的教育,就是“教”和“育”的结合。教育最终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务于生活。它是两种形式互相渗透的共同结果。“教”,更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大部分倾向于社会性的共同的要求,是共同规范的教益。“育”,就是“养育”则是对人本身能力的挖掘,也就是潜能的开发。我们知道,知识可以通过成人的干预和规范的教导来获得,而人格、心理、智慧、情商、思维、感觉以及创造性等的获得则是“教”达不到的结果,它是“养育”的结果。

    教育,不仅仅是依靠学校的知识性教育。而更重要的是家庭的“养育”。两者的结合才是教育的根本。我们通常把教育等同于学校的入学教育,甚至把家庭养育也变成了教知识和技能的学校教育的前锋阵地。 这也是“超前”教育的盲点。




多精辟的论述啊!五年前的旧帖了。。。http://bbs.etjy.com/thread-82653-1-1.html

看中国当下的教育,很多人都把问题推给体制,可更往深里探究时,就发现根源其实还是出在了家庭的“养育”上。很多社会问题症结,往往朝上追溯都能在家庭“养育”上找到根源。

其实包括体制的选择、制定与执行,所有成年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又何不受制其原生家庭?

再看民主和专制其实也不仅是国家政体,更是家庭体制。在专制的家庭中,孩子不会鼓励拥有创造力和个人意志,而是被权威控制和被喋喋不休的各种经验洗脑。所以专制国家的专制父母多。

如何打破这恶性循环链,真的只能靠越来越多的家长觉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0:02:10 | 只看该作者
学者称家庭教育被应试绑架成帮凶 家长本有选择

http://news.cn.yahoo.com/ypen/20120501/1018090.html

中国的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说。 近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行的一次教育沙龙中,杨东平批评了家庭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反教育现象,认为整个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这种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已经出现,家庭教育被挤压到几乎荡然无存的地步。

中国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渐被学校和家庭毁掉  

杨东平认为,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重要功能,不可替代。他说,孩子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主要是家庭的功能,只有父母才能“一对一地、深入地、无微不至地观察、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提供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教育,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个孩子,不可能像家长那样细心地观察孩子每天的变化。“所以,西方的学校为家庭教育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孩子甚至没有太多时间睡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3分。他们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在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扩大到了一个小时以上。 杨东平说,中国的许多家长在分数和考试面前,可以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放弃了做人的基本教育。只有当孩子失去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后,家长才会痛苦万分地反省:在孩子的健康和分数之间,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前者。 “中国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可惜有很多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渐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的,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杨东平说,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拔苗助长等等。“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提出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杨东平举例说,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是好的教育吗?这能够帮助孩子成才吗?”杨东平说,很多情况恰恰相反,“在好的教育中,人格养成、身体健康恐怕是第一位的”。 他认为,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他列举了一位在日本的华人家长的博客,其中日本幼儿园对孩子实行严格的人格养成的教育,让杨东平印象深刻。譬如,日本幼儿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幼儿园里的孩子,冬天无论多么冷,都穿短裤上学。那位华人的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也不学轮滑,也不教游泳”。“问教什么?答案让你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会说谢谢’”。

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家长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杨东平说,“他们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他希望家长们淡化分数竞争,破除名校崇拜,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 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习成绩与他今后的社会成就没有直接的关系。据杨东平了解,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培养出了23位院士,学校完整保留了他们高三时的学习成绩。调查发现,从分数上看,在这23个人中,当时位居年级前十名的只有5人,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间40%的人有2人,居于后30%的有6人。 教育界还提炼出了“第十名现象”。杨东平解释说,在我们离开学校十年、二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当年班级里的学习尖子、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往往表现平平,不见踪影,而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有所成就的,反而更多的是那些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上和不太受老师“待见”的学生,“第十名现象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杨东平提供的分析是:学习尖子为了在学校保持优秀,透支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和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等。“而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杨东平说,对于小学生来说,考60分和考90分没有什么区别,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但是,在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今天的儿童正生活在一个灾难深重的时期。”杨东平说,孩子们的起跑线不断前移,从原来的高考提前至中考,再到“小升初”、“幼升小”,连幼儿园都要留家庭作业了。许多小孩从两三岁开始,就不停地上各种培训班。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竞争只有对刘翔才是重要的。”杨东平说,“我们今天的儿童不能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也确实有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很多名人并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成为名人  

一个值得注意的反差是,中国人喜欢讲少年早慧,自古英雄出少年,而美国正好相反,“都是笨孩子的故事”。杨东平说,不管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是林肯,这些成就事业的大人物没有一个是少年早慧的。他们的经历表明:历经磨难大器晚成,这是大多数人成长的规律。“我们不要追求少年早慧,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很多家长对于早慧儿童和超常教育、天才教育倾注了太多的热情,也犯下了太多的错误”。 他认为,一些名人的教育观值得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名人之后都是平平淡淡的,而且他们的家长也不要求他们出人头地,成为名人”。如著名作家老舍对子女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二是有一技之长;三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做到的”。 杨东平认为,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他提供了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在他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 杨东平说,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但现实令人忧虑。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新生代的大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评价: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杨东平说,这虽然是片面之词,但有一定的道理,值得重视。 (责任编辑:郝保明)
分享到:更多

[ 本帖最后由 Martina-Mm 于 2012-5-2 20:0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大大姑娘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5-5 21:29:20 | 只看该作者
时刻提醒自己,坚决不让自己孩子变成“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5-7 11:08:0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没有童真的社会,是个走向腐朽的社会.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2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3:58 , Processed in 0.07916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